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299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beyond1024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 曹操奉戴天子的損益評估
建安元年(一九六年),四十二歲的曹操,做出生涯最重要的決定──奉迎天子,也就是後來被對手斥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

  儘管天子的「令」已經大打折扣,邊際效益遞減,儘管獻帝年紀輕輕,沒什麼作為,但漢家劉姓四百年,儒家正統觀念不變,天子這塊招牌仍然管用。他是國家最高的權力象徵,誰能掌控皇帝,誰便能以朝廷中央的名義發號施令,進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行動。所以更早之前,董卓入京,便廢掉少帝劉辯,另立獻帝劉協,從頭掌控﹔董卓死後,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楊奉等人為了搶奪皇帝而大動干戈。獻帝窮困潦倒、顛沛流離,狼狽到了極點。

  此時,最有資格,也最有實力奉迎天子的,當推冀州牧袁紹。

  袁紹的謀士沮授曾建議袁紹:「趁我們在冀州剛站穩時,西迎天子,遷都鄴城,就可挾天子以令諸侯,積蓄兵馬,討伐不服從朝廷的叛逆,天下有誰可以與您相抗?」

  可是其他的謀士如郭圖﹑淳于瓊卻反對說:「把天子迎到身邊,動不動都要上表請示。服從他,則權力變輕;違背他,又犯了逆上之罪。這不是上策。」

  雖然沮授苦口婆心提醒袁紹,現在奉迎朝廷,既合大義,又合時宜,不早決定,會被人捷足先登。袁紹舉棋不定,左右為難,便把這件事給擱置下來。

  果然,袁紹不要的案子,曹操你丟我撿,竟撿出一片江山來。曹操把獻帝從破舊不堪的洛陽接出來,遷都於許縣,易名許都,改年號為建安。獻帝任曹操為大將軍,總攬朝政。在講究「正名」的時代,奉戴天子,對於爭取民心和延攬人才,具有絕對的相乘效果。多少謀臣武將因此投效曹操,多少民心向背因此轉向曹操。

  從結果論來看,奉迎天子當然是件了不起的大謀略,但當時衡諸形勢,不是像表面上所想像的那麼美好。它有不少顧忌,不得不考慮。曹操的幕僚群,起初聽到這項計畫,大多數都反對。理由是關東尚未安定,控制天子的楊奉、韓暹等人跋扈凶暴,不該淌這渾水。智囊荀彧獨排眾議,把奉迎天子的利益分析得頭頭是道,荀彧的重點有幾項:

1以歷史經驗來看:春秋時代,晉文公迎納周襄王而諸侯擁戴,漢高祖劉邦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

2從順應民心來看:天子流離在外,今雖歸舊京洛陽,但洛陽殘破。此時奉迎天子可贏得民心,合乎時勢。

3從策略運用來看:以大公無私的態度,使天下心悅誠服,是正確的大略。

4從德行觀點來看:堅守君臣大義,召攬天下英才,是最大的德行。

苟彧表示,韓暹、楊奉不足畏,更重要的,和沮授在袁紹面前所說的一樣,不及早行動,別人搶先一步,後悔就來不及了。

  曹操想起,早在四年前(一九二年),擔任治中從事一職的毛玠就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曹操當時雖然同意,可惜時機未到,主客觀環境不能配合。如今安定下來了,不立即行動更待何時?

  看吧!同樣的策略,同樣的時空,同樣由策士提出,同樣主子贊同,但袁紹判斷力差,缺乏前瞻性,錯失良機。反觀曹操慧眼獨具,搶先一步,卡住市場。還真卡住,因為皇帝只有一個,其他豪傑再有本領,徒呼負負。可不是嗎?曹操用皇帝名義發號施令,袁紹每次接到對自己不利的詔令,便氣得跳腳,悔不當初。他要求曹操把皇帝遷移到鄄城,離自己的老巢鄴城較近,便於控制。對不起,曹操不笨,不僅向後知後覺的袁紹說no,還以皇帝的名義下詔書,把袁紹倒罵一頓。袁紹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凡事有利有弊,在利害之間衡量輕重得失,要取要捨,必須做出決定。與其說袁紹個性猶豫不決,不如說他認識不深,研判無功。曹操不是不知道奉戴天子的弊害,但同時看見更大的利益,利潤絕對大於虧損。

  決斷力指的不單是說做就做,劍及履及,而是審慎評估,通盤考量後,斷然行動,決斷力才不會流於莽撞。比起袁紹,曹操能透視,能望遠,加上決斷力夠,行動力強,能在官渡大戰擊敗袁紹,不是僥倖。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1-16 05:4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46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