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168 个阅读者
04:00 ~ 4:30 资料库备份中,需等较久的时间,请耐心等候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jef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3 鲜花 x49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台湾] 为什么这么努力却越过越苦?揭开薪水不涨真相
谁偷了我的血汗钱!

10年来,台湾经济成长近3成,但上班族实质薪水却倒退噜,还要负担7成所得税,我们辛苦创造出来的财富,被谁剥夺了?

停滞的十年,经济成长、薪资不涨

「财富不属于拥有它而属于享受它的人。」这是美国开国元老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名言。不过在台湾,这句话应改成「财富不属于创造它,而属于享受它的人。」

创造财富的人,却不能享受财富,这正是目前台湾多数受薪阶级处境。

为什么说「不能享受财富」?先看以下数字。

去年,台湾全体民间企业受雇者(工业与服务业,不含农林渔牧业)平均月薪为四万三千元,相较于一九九九年,十年薪资略成长五•四%。扣除物价后的实质薪资,十年来不增反减,变负四•三%!雇用人数超过五万人的三十一个主要行业中,近八成实质薪水倒退噜!

但这十年台湾的国内生产毛额(GDP,俗称经济规模)成长达二九•四%,扣除物价后的实质成长一七•五%,GDP与薪资严重脱勾!

将时间拉长,一九九○年代以前,台湾的GDP与薪资同方向成长,两条线亦步亦趋、紧紧相随;然而,九○年以后,这两条线却像分手的情人,貌合神离、渐行渐远。

以台湾的经济规模来说,只要一年GDP成长约三%至四%,至少也多创造三千至四千亿元,但这些钱究竟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经济成长的果实,一般劳工却分不到?

GDP 是一个国家内部生产出来的财货与劳务的「总价值」。把这个「总价值」想像为一颗橘子,分配成三块,一块切给政府(间接税净额如营业税),一块切给企业(企 业盈余),一块切给受雇者(受雇者报酬)。在台湾,二○○八年受雇者报酬占GDP约四七%,远较日、美、法、英、德等主要国家低;企业盈余占GDP比重达 四八%,远较上述国家高;政府分到五%,较上述国家低。可见,台湾的企业(含股东)分到的橘子比别国大块。

再从就业者结构来看,台湾就业总人口约一千零四百万人,民间受雇者占比近七成,远较雇主与公务员多。按理说,受雇者薪资应与其创造的GDP同步,既然十年GDP成长三成,薪资也该涨三成。

对主政者而言,这是经济成长的十年,但对许多上班族而言,这是薪水停滞、萎缩的十年。不管景气是什么灯号、出口成长多少、股市上涨多少、政府减了多少税,都跟民众的荷包无关。

全球化与政策谬误,拉低工资

信心,反映在对薪资的预期上。难怪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也像薪水般,欲振乏力。

薪水为什么不见了?辛勤栽种的橘子,被谁拿走了?

「如果不是labor(劳工)拿去,就是政府跟资本家拿去嘛!政府拿的其实越来越少(指税捐),所以是资本家拿去的多。」经建会前主委陈博志说。

为什么资本家拿得多?有大环境因素,也有台湾本身的因素。

大环境因素是国际贸易全球化。贸易通常会使两国生产要素(例如劳工薪资)价格趋于一致,在经济学中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

「要素价格均等化」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森(P.A.Samuelson)所提出,它的基本原理是,当两国密切贸易往来时,若本国某种生产要素较外国贵, 产品的成本较高,企业将改到外国去生产,于是本国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会减少,它的价格也会下降,与外国的要素价格接近。

一九七○及八○年代,台湾主要的贸易伙伴多是美、欧、日等已开发地区,台湾的薪资水准明显增加,以八○年代来说,平均薪资年成长一○.七%,当时的经济成长和一般民众的感受非常接近。

但从九○年代中期开始,台湾的贸易伙伴逐渐转向东南亚等开发中国家,后来更以中国大陆为重心,受到对岸劳工薪资较低的向下拉力,台湾的劳工薪资开始停滞。

「近十年中国制低价商品充斥世界,国内产业升级与转型速度不够快,国内厂商为提高竞争力,致力压低生产成本,劳工薪资受到压抑,这也是劳工薪资所得十年来原地踏步的另一个原因。」经建会副主委胡仲英接受本刊访问时坦言。

台湾本身的因素有三个:独厚科技业、税制不公、管制服务业。政府税制不公的两只手,让所得分配日益恶化——一只手是「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简称促产条例),另一只手是综合所得税。

谬误一:独厚科技业,加速M型化

一 九九一年,促产条例实施,以高科技为主的资本密集产业享有免营利事业所得税或股东投资抵减综合所得税的优惠。当初这些租税优惠,无非希望这些制造业能提升竞争力,但二十年过去,台湾制造业仍以代工为主要模式。经建会分析台湾的「贸易条件」(每 ..

访客只能看到部份内容,免费 加入会员 或由脸书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内容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欧洲 | Posted:2010-02-28 08:5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209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