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x0
|
[禅定][分享] 心经(二) 行深般若波罗蜜
心经(二) 第二章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先把段落的断句弄清楚、整句应该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样就容易了解与诠释、但在解释之前我有必要清楚的明示‧一个重要的法源那就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三句已经涵蕴所有〝心经〝的内容,这三句是心经的总持、把这三句亲自触证整个心经就会通透、这部份留待下一章节再深论、接下来我们来细述行深; 行深: 〝行〞者观行、是审视, 〝深〝者究理, 因此〝行深〞其意涵则当是〝审视并究理〞,因此审视究理是〝行深〞, 那为什么要审视?又为什么要究理? 审视是因为〝有一个本心是可以审视、可以观视的、再说清楚一些就是这〝本心〝是可以用〝肉眼〞亲见、亲证的, 至于〝究理〞就是要亲证、这也是学佛的目的,如果学佛不为亲证、那学佛与其余的哲理学问又有什么不同? 这也为什么禅宗一直强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的道理, 因此〝行深〞的目的就是找出生命实相的本心,而要找到本心则一定要透过〝审视究理〞。 因此〝心经〞用以〝行深〞除此之外 日常的生活的一言一行又何尝不用〝行深〞? 〝行深一言当审视、一行则当究理、我们当审视究理所有的一言一行〞 好言恶言、是否及义、这是非善恶自有公论、 因此那不是我要检视的重点、 我的重点是该学习让这〝祸从口出〞众生的麻烦制造者“口”、必须有一适当的歇止与省思、 因为身口固然是〝意〞的延续、但时而有非经意识之过滤,奔窜而出夸张的肢体与语言,层出不穷,这不是社会的乱象与病源又是什么? 正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亦可以丧邦”,尤其是政府中央的领导者,所有的决策当为民生之百年大计,未经周详的审慎思虑,严谨的规划与运筹,怎会有那利国利民的方向让民众追寻,我无意贬损时政但执政者乱无章法,在野者意气用事‧杯葛不断,这又怎不是国力日耗‧民生凋敝的最主要成因,然于此对个人而言又何尝不该省思,你我又怎会全然没有责任? 因此行深一言当审视、一行则当究理、我们当审视究理所有的一言一行, 『话不轻易出口,出口必言简意赅‧行为不恣意妄动,举措当有为有守』 般若波罗蜜多:般若者智慧,波罗蜜多为到达解脱境界的彼岸 此处的般若波罗蜜多是以印度语音直接的翻译,玄奘大师之所以未加以诠释‧其实那是有原因的?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一种境界‧是修证亲证后体悟的境界,此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此玄奘大师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来表述那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坊间的注解‧几乎是依文解义那是会“失之千里”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心经真实义”的序里再三的强调 “心经是给明心见性的圣者,当你亲证后做为印证用的,是真是假‧亲证是对是错,皆当无所遁形” ,但亦不能因此而不有所阐述‧这就像被棍子打到屁股是痛?但到底有多痛?诸位不亲自去打一顿又怎能体悟 至于般若者智慧,这与菩萨“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智慧是相通的,但把般若译为全然的智慧我是有些意见的,因为智慧是意识的超越,可是还是在意识有为法的深臼泥沼里,但除了智慧外确实是难以找到更完整的词汇来形容,但断然不是智慧比较接近的‧ 我的体悟应该是:般若者是生命实相本具的延伸 般若波罗蜜多:是透过生命实相本具的延伸到达解脱的对岸〈彼岸者对岸〉 因此全句的译解应该是: 观行、审视‧究理透过生命实相本具的延伸到达解脱的对岸时
本文摘自 廖英智 老师 心经新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