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235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jef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3 鮮花 x49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台灣] 為何我沒錢-迷思151》決定財富規模的關鍵
‧李雪雯 2007/09/20
努力一點,只能讓人成為小富階級;聰明一點,最多也只夠擠身中富的規模;但如果要大富大貴,恐怕需要較高的德行與功德,才能夠維持長久…


這是一位媒體前輩告訴筆者的話:「讓一個人的財富由300萬累積到3000萬元,靠的是努力;由3000萬到3億元靠的是聰明;從3億到3000億元則是道德的『德』字」。

如果把以上這個公式,套用在汲汲營營於累積財富的云云眾生上,似乎也很容易地了解某個人財富累積的原因,同時甸量他未來可能達到的財富規模有多少?是只有曇花一現?還是長長久久地倍增?


話說筆者的一位朋友,前一陣子忙著搬家另外找房子住。原來是他家樓上的屋主,將30多坪的住宅,隔出了4、5間具有獨立衛浴設備的小套房出租。這麼一來,樓上屋主是可以靠著努力收套房租金而賺錢,卻苦了筆者的朋友。


因為樓上屋主在進行改裝時,所有管線、污水排水口裝置都做了變更,又沒有做好隔水措施。結果是樓下的住家屋頂嚴重漏水,小塊水泥與白色油漆削齊落。


筆者的朋友最後被逼得落荒而逃,放著現成的房子不住(事實上房子也為漏水嚴重而賣不掉),必須另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教育網 | Posted:2007-09-22 19:08 |
jef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3 鮮花 x49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2004-10-22 08:40:00  齊魯晚報
作者:本報記者 劉春雷 通訊員 陳爾民

  在魯西南的大平原上,定陶是一個不太起眼的縣級城市。在這個城市裏,曾經迎來一個中國歷史上政治、軍事、經濟界都備受推崇的人物,他就是範蠡。在他的身上,寄託著文人墨客的無限遐思,江山、美人的歷史恩怨在他身上上演,因爲範蠡的到來,定陶從此有了自己的靈魂。

    寂寞身後名
  從定陶縣城往東北走5華里,就到了一個叫崔莊的小村落。穿過一片田地,往村北再走200米,村裏的老鄉指著一片幾乎被玉米桔垛與衰草掩映的土塚說:“那就是範蠡墓。”只有一方小小的縣級重點保護文物的石碑立在那裏,證實了範蠡墓的存在,此外,便幾乎沒有任何其他的修飾。經歷兩千年歷史風雨的敲打與沖洗,一個寄託著無數文人墨客文成武就理想的巨人,就這樣幾乎淹沒于農夫的犁耙之下,這不免讓我覺得有些意外。
  和埋身之處的寂寞相比,範蠡的名氣,經過兩千年的風雨的洗刷,在定陶仍然如日中天。走在定陶縣縣城,我們仿佛可以到處觸摸到範蠡存在的蹤迹,這裏有範蠡像、範蠡湖、範蠡賓館、範蠡市場、陶朱公大街……在這裏,有關範蠡的動聽的傳聞和軼事俯拾即是,甚至連“定陶”這個名字,也是當年人們爲了紀念範蠡在此定居,將原名“陶”改爲“定陶”。這一切的一切都與範蠡有關,百姓對他的喜愛,對他的崇敬,溢於言表,樸素而真摯。

    江山美人歷史傳說
  站在墓前,撥開歷史的迷霧,範蠡的故事逐漸清晰。雖然這些故事裏有歷史,也有傳說,但範蠡的個人魅力與才智,以及人們寄託在他身上的風流、睿智、灑脫的個性,讓他漸漸變成了智慧的化身。
  一種是歷史的真實。史載,範蠡字少伯,楚國宛地(今河南南陽)人,越國大夫,上將軍,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商業家。範蠡出身寒微,卻胸懷大志,富有謀略。吳越爭霸時,範蠡扶助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教訓,十年生聚,終於完成複國大業。“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深知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安樂,審時度勢,激流勇退,棄官從商,避開了政治漩渦。
  一種是傳說中的真實。是民間豐富的想像力,也是多事文人的多事文筆,造就的是一個重情重義重承諾、忍辱負重的情種範蠡。傳說中的范蠡與文種向勾踐進獻美人計,目的是迷惑吳王,爭得時間,富國強兵。越王依計令他選美。此時他與西施定情不久,他別了心上人,四處選美,然數月已過,期限已滿,範蠡兩手空空而歸。有強烈愛國心的西施自告奮勇,願去當吳王的妃子。歷史把一個難題推到了雄才大略的範蠡身上,一方是心愛的未婚妻,另一方是國家的利益,範蠡經過激烈鬥爭,最終控制了個人的感情,把心上人獻給了吳王。越滅吳後,範蠡對西施不離不棄,埋名隱姓,遊歷五湖四海,過著神仙眷侶一般的生活,成就了江山美人的千古佳話。

    千金散盡還複來
  普通人關於範蠡的瞭解,以攜西施入五湖而結束。但是他一生的業績卻並未就此打住,以此爲起點,範蠡又開始了下半生的輝煌。他與定陶的緣分就是從此時開始。
  定陶,戰國時稱爲陶,後因爲紀念範蠡的居住,將名字改爲“定陶”,至今沿用。這一字的深意,使得範蠡在定陶成就了兩千年的緣分。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範蠡離開越國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濱,苦身戮力,父子治産。居無幾何,致産數十萬。”
  范蠡在齊的經濟活動,使他在當地成了名,齊國便聘他從政。他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多年的政治活動使他對政治上的榮耀已失掉興趣,沒有接受,便離開了。爲了避免再返政壇,范蠡離開齊地,到了陶,來此後改名爲朱公。
  爲什麽當時範蠡選擇了陶這個地方居住呢?
  《尚書·禹貢》記載:“濟入於河,溢爲滎。東出於陶丘北。”《漢書·地理志》之《濟陰郡定陶縣》注:“禹貢陶丘在西南陶丘亭。”《說文》段注雲:“堯居於陶丘,後爲唐侯,故曰陶唐氏。”陶丘在何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之《集解》引“徐虔雲:今之濟陰定陶”。《史記·貨殖列傳》之《索隱》引“服虔雲:今定陶也”。可知陶確是今山東定陶。朱公“以爲此天下之中,交通有無之路通,爲生可以致富矣”,“陶朱公”之名便據此而來。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在齊首次發迹後,“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党,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它又記載范蠡在陶經商致富,“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以後,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之謂富好行其德者。”

    “商祖”留名青史
  在民間的商界,範蠡被公認爲是“商祖”,受到經商者的參拜。在歷史上,經商成名的人頗多,比範蠡早的經商者也有不少,但是“商祖”卻只有一個,那就是陶朱公,即範蠡。
  范蠡之所以成爲中國商界第一人,首先要歸功於司馬遷。最早爲商業、商人立傳的是司馬遷,他在《史記·貨殖列傳》中立傳著述的第一個人,就是範蠡,其後雖有子貢、猗頓等商人,但是這些人的經商業績都不如範蠡,都沒有達到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遂至巨萬”的水平。“陶朱公”的名字成爲財富的象徵,他的商業理論和經營技巧,被稱作“陶朱術”。
  後人根據陶朱公的經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經》,至今仍在定陶一帶廣泛流傳,被當地商人奉爲經商寶典。《陶朱公生意經》有人稱作《陶朱公商經》,亦稱作《陶朱公商訓》、《陶朱公經商十八則》等,內容如下:
  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
  接納要謙和,切勿暴躁,暴躁則交易少。
  價格要訂明,切勿含糊,含糊則爭執多。
  賬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則資本滯。
  貨物要整理,切勿散漫,散漫則查點難。
  出納要謹慎,切勿大意,大意則錯漏多。
  期限要約定,切勿延遲,延遲則信用失。
  臨事要盡責,切勿放任,放任則受害大。
  用度要節儉,切勿奢侈,奢侈則錢財竭。
  買賣要隨時,切勿拖延,拖延則機會失。
  賒欠要識人,切勿濫出,濫出則血本虧。
  優劣要分清,切勿混淆,混淆則耗用大。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則託付難。
  貨物要面驗,切勿濫入,濫入則質價低。
  錢賬要清楚,切勿糊塗,糊塗則弊竇生。
  主心要鎮定,切勿妄作,妄作則誤事多。
  工作要細心,切勿粗糙,粗糙則出劣品。
  說話要規矩,切勿浮躁,浮躁則失事多。
  據《史記》記載,當時到陶邑做生意的還有一位大商人,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乃孔子的得意門生,但熱衷於經商。子貢在曹、魯之間經商,成爲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人,“家累千金”。後來陶朱公居陶經商成功,朱公的經商手段及所擁有的財富遠遠超過子貢,他自愧不如陶朱公,就另到齊國謀生去了。中國舊時商店的門面通常雕刻“陶朱事業,端木生涯”的楹聯,就是將他二人認做鼻祖。

   陶朱公造秤
  據當地民間傳說,陶朱公居陶經商時還發明了秤。陶朱公經商的時代還沒有衡器,市場上很多貨物的交易都是估計分量,很難做到公平交易。於是他便設想製造一種能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
  一天,陶朱公用桔橰從井中汲水時受到啓發。桔橰是當地常用的汲水工具,它是運用杠杆原理設計製造的。陶朱公急忙回家模仿桔橰做起實驗來:他用一根細直的木杆,一頭拴上吊盤,用以盛裝貨物,一頭系一斧頭作砣,再用木樁把木杆支撐起來。實驗發現,吊盤的貨物越多,斧頭就要移得離支點越遠,才能保持木杆平衡。他把貨物的多少與斧頭移動的距離一一作了記錄,且在木杆上刻出標記。爲使用方便,他把一隻斧頭的重量定爲一個單位————斤。但是,比斧頭輕的東西怎樣稱量呢?範蠡苦苦思索了很長時間,一天夜裏,天空星宿的排列又給他帶來靈感。他於是便將秤桿上一斤的距離平分爲十三份,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爲表現它的公平
,陶朱公就給它起名叫“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計量貨物重量的工具————秤。這種秤必須把木樁固定在地上使用,對於坐商還可以,而對於行賈使用起來就很不方便。於是陶朱公又對秤進行了一番改造,在秤桿支點上鑽個小孔,小孔穿上麻繩,用手來提。這樣一來,秤的使用和攜帶就方便多了。
  但是,時間一長,範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他決定把秤再作改進,警告奸商用秤要公平心正。他改秤桿白木刻黑星爲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爲一斤。他告誡商人,經商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據史料對照,陶朱公發明的秤比羅馬大秤還早二百多年呢。

   人們心目中的財神
  陶朱公善於聚財,樂於散財,又肯幫助別人發財,聚財散財,隨心所欲,財富對他來說幾乎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簡直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人們對這位駕馭財富得心應手的“財富英雄”頂禮膜拜,愈傳而名愈顯,在民間陶朱公也完成了從凡人到聖人、由聖人變神仙的演變過程。秦漢以後,陶朱公就一直被商家奉爲祖師爺———商聖、財神。
  有人還專門對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進行比較研究。由於
地域文化的差別,各地所供奉的財神也有多位,又有文武之分,如武財神趙公明、關羽,文財神比幹、陶朱公等等。在所有被供奉的財神中,只有陶朱公與財富有關,陶朱公是當之無愧的“財神”。
  陶朱公經商聚集了大量的財富,他卻屢聚屢散,樂善好施,周濟貧困,司馬遷稱讚他“富好行其德者”。陶朱公認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爲幫助百姓發家致富,他毫無保留地傳授生財之道。陶地低窪多水,陶朱公便教百姓鑿池養魚。他告訴百姓,“致富之法五,養魚第一”。定陶縣城內現仍存有一大池塘,傳說是陶朱公當年教民養魚的地方。後來,陶朱公在總結民間養魚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養魚實踐,寫出《養魚經》一書,對傳播養魚技術、幫助百姓致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99年出版的首部《中國古代動物學史》稱陶朱公《養魚經》“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專門文獻,也是養魚的始祖,對世界養殖學史來說是有重要價值的文獻。”
  定陶一帶至今還流傳一首民謠:紅蘭寺,朱漆門,堂上坐著大財神。大財神,出凡塵,三聚三散越王臣。越王臣,富貴身,手裏捧著聚寶盆。聚寶盆,天下聞,財源滾滾滿乾坤。紅蘭寺是供奉陶朱公的一座廟宇,在縣城南古柳河畔,今廢。宋朝詩人呂本中在《過定陶範蠡廟》中寫道:“悠悠千載五湖心,古廟無人鎖綠蔭。爲問功成肥遁後,不知何術累千金?”

百靈編輯:文慶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教育網 | Posted:2007-09-22 19:1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57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