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293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jef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3 鲜花 x49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小孩] 妈妈,我们班上来了一个过动儿…
【来源出处】 天下杂志群 vol.20061215, Wed, 13 Dec, 2006



  「妈,我们班上那个过动儿好讨厌!」陈太太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不只一次这样抱怨。

  上课时动来动去、打断老师说话、一直跟同学讲话、下课三不五时和同学发生冲突,吵架,甚至打架都发生过,而且力气好大,两、三个老师和爱心妈妈都抓不动他。

  陈太太听儿子这样描述,不禁担心孩子很难好好上课,她也很火大,过动儿这样的「麻烦制造者」为什么要跟一般学生一起上课?这不是影响其他学生受教的权益?她决定联合其他家长,一起向级任老师反映。

  *     *    *

  这样的故事在台湾很多学校每天上演着,可能你孩子的同学当中就有过动儿。你们该如何面对?

  过动儿不是故意捣蛋、惹人嫌。「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简称过动症或ADHD)是一种先天因素造成的脑神经生理疾病,典型症状是过动、冲动及不专心。一般人可以坐下来好好地做一件事,过动儿不是不想,是实在没办法。

  「就像相机不能聚焦,他们很容易被别的事吸引,这是一种隐性障碍,」马偕医院精神科医师臧汝芬说,孩子的外表看起来很正常,智力也没有问题,别人通常只觉得「这个小孩太调皮、没规矩」、「父母管教不够」,看不出真正的问题,让过动儿和父母都承受许多误解与责难。

  一般家长篇

  帮助过动儿 就是帮助自己

  「我常常会上课不专心而且走来走去,我有时候不想跟人讲话或看人不顺眼,有时候莫名其妙就去骂人或打人,我常常后悔自己的不乖,有时候会觉得死了算了……」去年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为过动儿办的「元气小子模范生大赏」,一位参赛的小朋友写下心声。

  这些症状常常影响过动儿的学业表现和人际关系,让他们看起来像个小霸王,其实人缘并不好,常常落单,台北市三玉国小老师陈培芝说。

  「过动儿和他们的父母都很辛苦,也很努力,需要大家的理解和接纳,」臧汝芬说,孩子班上有过动儿,对孩子和家长都是培养同理心、同情心的机会,不妨想想:「如果我家孩子是过动儿,我怎么应付这么多的状况?我希望孩子被同学排斥吗?希望别的家长叫孩子转学吗?」

  她提醒家长,孩子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社会上本来就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鼓励孩子接纳、帮助不同的人,父母何乐不为?」

  陈培芝老师说,如果有家长反映过动儿影响上课秩序,甚至希望他转学,她会尽量和家长沟通,告诉他们过动儿并非一无是处,减少他们的排斥感,让家长理解,鼓励孩子帮助过动儿适应学校生活,就等于帮助全班和自家小孩。

  过动儿也容易因为与同学吵架、打架,而被同学和家长告状。一位台北市的特教老师说,孩子间发生冲突,通常不会只是一个人的错,「可能另一个人也做了什么动作,才会引起冲突,」老师会站在比较中立的立场,找到冲突的原因,希望双方都检讨改进。

  老师篇

  用技巧 全班不再鸡飞狗跳

  班上有过动儿,级任老师需要更多特殊教育知识与技巧,帮助他适应校园生活,让全班相处融洽。

  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医师吴佑佑的经验发现,老师对过动症的认知有些两极化:有些老师认为它是生理疾病,不是教育问题,再怎么教、怎么管也不会好;也有老师认为它是父母过于溺爱造成的,主张严格管教。

  「要帮助过动儿,学校、家庭、医疗三者缺一不可,」吴佑佑指出,国外的研究发现,老师是最早发现学生的过动症状并建议就医的人(46.4%),比家长还高(30.2%),因此老师需要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尤其要把握国小一到三年级的黄金治疗期。

  台北市博嘉国小老师潘淑姿说,过动儿能不能融入班级,跟老师经营班级的方式和风格关系很大。如果老师自己就排斥特殊孩童,小朋友很容易模仿老师的行为;如果老师了解过动儿的行为、接纳他、用各种方法帮助他,那么要同学接受过动儿就容易得多。

  马偕医院精神科医师臧汝芬建议老师学习、善用各种行为引导的技巧,「虽然不能保证完全没有状况,但应该不至于常常鸡飞狗跳。」例如:

  ◆ 过动儿常常在老师上课时插嘴、抢话,老师可以上课前就跟他「约法三章」,并写在卡片上提醒他:「老师说话时,请你不要讲话,但是,老师每隔10分钟一定会让你发表意见或回答问题,所以你要仔细听课并抄笔记。」

  ◆老师可以教他们一些社交技巧,例如:你跟同学说话时,可以问三个问题,比如「你昨晚看什么节目」、「放假要去哪里玩」等等,也可以告诉他一个主题(例如龟兔赛跑的故事),让他去跟同学讨论,或者请一些同学跟他玩、说话,无形中让他学习一般人的互动模式,减少冲突。

  「过动儿需要非常明确的行为指引,来帮助他养成规律的习惯,」臧汝芬补充,如果老师只是说一句「你下课不要给我乱」,其实过动儿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可以清楚地告诉他:下课先去上厕所,然后帮老师擦黑板、发簿子,再回到座位折纸飞机。

  过动儿也想当好孩子

  台北市三玉国小老师陈培芝教书已23年,她也认为对过动儿不能光骂,要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且提醒他行为的后果。

  例如孩子打人、骂人,告诉他「如果有人打你、骂你,你会喜欢这个人吗?你现在这样对别人,他们也很不舒服,而且可能会不太喜欢你。如果你不骂人、打人,大家都会跟你做朋友。」

  也可用规范与奖励并进的方式与过动儿相处,而且方式因人而异,「不是每个方法都对每个孩子有用,也不一定一种方式就够用,」陈培芝说。

  例如,要过动儿上课保持安静,有些人用口头提醒就够了,有些要用手势加强,有些人她会用「红绿灯卡片」贴在黑板上,绿灯表示表现很好,红色表示需要更努力。「老师要观察哪种方式最有效,随时调整,」她说。

  如果孩子表现得好,陈培芝也不吝于奖励,她会看孩子的个别需要给予口头赞美、在联络簿上画几个苹果、准备小礼物,或减免一些作业。

  过动的孩子可能因为学业、人际关系的挫折而产生负面情绪(如发脾气、沮丧、忧郁),陈培芝就请这个小朋友坐在她旁边,看着窗外,让心情平静下来,过一会儿再和颜悦色地跟他说话、问他发生什么事、教他处理情绪。

  「接纳他的情绪,引导他用比较适当的方式处理情绪,比一味制止、否定他有效,」陈培芝说,老师能够了解孩子,运用适合的方法,让孩子保有自尊,慢慢地他们就会努力改进。「过动儿也愿意做好孩子。」

  接纳别人的不同

  班上有不一样的孩子,老师不需要故意隐讳不说,但也不要贴上「他有病,他不乖」的标签。

  臧汝芬建议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有人头发是金色、有人是黑色,有人身体里的细胞长得快,有人长得慢,我们一起来帮忙长得慢的小朋友。」

  现在各小学每年都有「特教宣导」,帮助小朋友认识特殊状况的同学,例如过动症、自闭症、妥瑞氏症等等,特教老师也会视个别情况入班宣导。

  「宣导的目的是提醒孩子『每个人都不一样』。你自己有没有这些症状?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同学,你可以怎么帮助他?」陈培芝说,有些孩子会承认「我就是这个样子耶,」这样同学反而比较能够了解、接纳他。

  过动儿家长篇

  父母先成长 孩子才有机会成长

  家长在帮助过动儿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马偕医院精神科医师臧汝芬说,其实过动症状在孩子幼儿时就已经展现,例如躁动、多话、丢三落四、没耐心、情绪反应极为强烈(什么事不合意就大哭大闹、满地打滚、打人咬人等),「就看父母是不是细心观察到这些症状,或者愿不愿意承认。」

  很多父母不愿带孩子去看精神科,更不愿被贴上「有病」的标签。

  臧汝芬说,其实孩子在6岁前,医生不会诊断他是不是过动症,也不会用药,这个阶段强调父母在家中给予行为引导,改善他们的小毛病。

  例如有过动倾向的小朋友在人多的场合更容易分心、躁动,父母可以准备一个大袋子,里面装食物、饮料、玩具、书,每次到人多的地方就打开袋子,让他做自己的事,帮助他筛选外界刺激、培养专心的习惯。

  他们也常把玩具搞得满地,父母可以把玩具锁进三个箱子,告诉他:一次开一个箱子,玩10分钟,然后在纪录表上打勾,玩完收好,再开第二个箱子。三个箱子的玩具都玩过了,你就来找妈妈。

  「让他们在有组织、规律的环境下成长,养成习惯,以后就不至于乱得离谱,」臧汝芬说。

  不过,她遇过不少家长都相信自己的小孩「大智若愚」、「长大就会好」,于是完全不管孩子的行为,直到入学后每天出状况,甚至变成「麻烦制造者」,家长才发觉事态严重。

  她强调,「父母需要非常多的学习,」包括吸收幼教知识,以及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改进孩子的行为。

  孩子愈小,行为愈容易改变;如果等长大了才要改坏习惯,家长和孩子都要花更多精神,而且亲子很容易发生冲突,对家庭气氛、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不好。

  爸妈需要高能量

  「父母要先成长,孩子才有机会成长,」身为过动儿的妈妈,台湾赤子心过动症协会理事长林玲华语重心长地说。

  她举例,过动儿缺乏耐心、容易发脾气,「父母要先学习控制自己的脾气、稳定情绪,否则一定亲子一起抓狂,对孩子没有帮助。」

  过动儿的父母也需要更多「能量」,帮助孩子融入校园生活,例如参加家长会、担任校园义工等等,找机会与老师、其他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形。

  组织小团体也是一个方法。林玲华曾问儿子跟哪些同学比较熟,她跟他们的家长联络,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双方父母也藉此认识,「帮助孩子学习跟人相处,也让别人有机会认识他。」

  臧汝芬建议过动儿家长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络、配合,一起讨论有用的行为引导技巧,改善孩子的情形。

  例如父母可以把孩子的问题行为、情绪表达、习惯等列出来,请老师观察出现频率,再与孩子约定做行为改变,写在卡片上,请老师观察孩子是否进步并记录,如果有进步,请老师鼓励他。

  不过,林玲华却发现有些家长容易跟老师「杠上」,处于敌对状态:老师认为父母管教有问题、父母认为老师不了解孩子。

  她的经验是,家长要多体谅老师的辛劳,也要做好心理建设:不管老师怎么说孩子,我相信我和孩子都很努力了。「家长、老师都站在为孩子好的立场,才能沟通,」她说。

  学习接纳是永远的功课

  「真正的接纳不是改变对方,而是改变自己,」这是林玲华跟儿子相处学到的功课。

  她发现有些过动儿的父母因为太担心孩子而有忧郁倾向。她的建议是:当父母跟孩子都已经非常努力,但有时孩子的进步仍然有限,「就顺其自然吧,孩子有他们的人生,父母只能包容、接纳。」

  她也学着看到孩子的优点,幽默看待孩子的行为。儿子上小学时,有一天上课时听到一位同学说口渴,他一个箭步冲出教室帮同学倒了一杯水。「这样的确是不守秩序,不过也看得出他很热心、直率,」她笑着说。

  还有一次,她儿子硬是把漂亮的窗帘剪了两个洞,说是玩捉迷藏时可以看到外面的人,她看了没发脾气,只说:「唉呀,窗帘上怎么有两个洞?妈妈觉得没有洞的窗帘比较好看。如果你一定要剪,下次请你自己存钱买窗帘好吗?」用平和的态度纠正孩子的行为,化解亲子冲突。

  林玲华说,过动儿可能常常做出不合父母、社会期待的事,所以,「学习接纳、培养耐心与爱心,都是父母一辈子的功课。」



【心得感想】

我们家的小朋友也是活泼好动型的,有时候不耐烦时狠狠的修理一顿之后又后悔不已的怜惜她们.
接受幼稚园老师的建议带去给心理辅导医师看,结果医师说只有一点过动倾向,不是真的过动儿,听了总算放心,如文最后所说:唯有学习接纳、培养耐心与爱心,是父母一辈子的功课.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 | Posted:2007-05-06 17:0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11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