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507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小李飛蛋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鮮花 x4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孝順父母就在當下
這首台語歌很好聽...詞也寫得很貼切很好
詞方文山   曲周杰倫
        落雨聲

落雨聲 哪親像一條歌誰知影 阮越頭嘸敢聽
異鄉的我 一個人起畏寒 寂寞的雨聲 捶阮心肝
人孤單 像斷翅的鳥只 飛袂行 咁講是阮的命
故鄉的山 永遠攏站置遐 阮的心晟只有講乎山來聽
來到故鄉的海岸 景色猶原攏總無變化
當初離開是為啥 你若問阮 阮心肝就會疼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嘸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 阿母啊 已經無置遐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出社會走闖塊甲人拼輸贏 為著啥 家己嘸知影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嘸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 阿母啊 已經無置遐
哭出聲 無人惜命命



極目冷眼笑滄海
寂寞一生傲穹蒼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 | Posted:2006-12-27 02:52 |
chiu205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4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聽到這首歌 心中感觸很深 子欲養而親不待 真的要把握當下呀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HiNet | Posted:2006-12-27 07:14 |
傳基居士 手機 葫蘆墩家族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頭銜: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傳基居士-命理問答
推文 x244 鮮花 x143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落雨聲   捶心肝   想起阮阿娘
人孤單   心疼痛   站這嘸敢聽
異鄉我   起畏寒   咁是阮的命
不孝子   大聲號   寂寞的雨聲

---想起故鄉的山   細漢的形影   心晟無郎耶知影   只有講乎山來聽

  想起故鄉的海岸   景色變化這尼大   心疼是為啥     心疼是為啥

  世間人   邁計教   有孝免好額   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世間人   邁計教   有孝免好額   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傳道隨天意
基業因緣起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http://cjjs....tw/ ;http://傳基....tw/
請點此進入=傳基居士廣結善緣部落格
傳基星相擇日舘 。
⊙ 地址:新北市林口區竹林路552號。⊙ 服務電話: 02-26033157
⊙ 服務時間:AM9:00至PM5:00 ⊙請先預約⊙
⊙ 服務項目:命理諮詢,八字流年,紫微斗數,合婚擇日,公司取名,個人命名,風水地理,陽宅鑑定,五術傳授。
E-Mail: chou.joujee@msa.hinet.net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HINET | Posted:2007-01-03 03:43 |
Joy-Ghost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5 鮮花 x5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無盡的孝道—地藏菩薩
一、孝道的意義
何謂孝道?孝 是孝敬、孝順、孝養;道是必然、或必經之道。合言之:孝道,是為人子女,或為人弟子,對於父母師長,必須恭敬順從,供養侍奉的正道。或問,時間巨輪,將進 入廿一世紀,科學早已征服太空,還在談論孝道,是否適宜?有無需要?我的答案是:絕對適宜,十分需要。因為,科學雖然已經征服太空,而美國太空總署,亦已 正式宣佈永久太空站的計劃,並決定斥資二百多億萬美元,開始進行建設永久太空站。但科學始終無法征服人類,特別是人類內在的理性,靈性、和感性。
人的理性,或 可轉移傾向於科學的研究,但人的靈性,無法脫離宗教信仰,人的感性,更無法忘懷父母師長養育教導的恩情。人以感恩圖報之心,尊重恭敬父母師長的意見,服從 執行父母師長的命令,供給父母師長生活上物質所需,給予父母師長精神上的慰藉,使父母師長生有所養,老有所終,便是孝道。這種孝道,是人類感性,自然的反 應,亦是人類社會情感維繫的基層。既不違反科學原則,亦不破壞自然生態現象,誰說現代,不適宜談論孝道,或實踐孝道?
人生於世,除 父母養育,師長教導外,還需要親戚朋友的鼓勵與勸勉,需要社會群眾的合作與協助,所謂:「人人為我。」然則,我豈能:「不為人人」。例如:人由穴居山洞, 進住高樓大廈,而且電器設備,空調控掣,機器代勞,固然是拜科學進步所賜;而人由茹毛飲血,進而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甚至醫藥設備,衛生保健種種享用,何 曾非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各階層人士通力合作的結果?可謂人人有恩於我,我當以報恩心情,回饋社會、建設社會、服務社會。所謂:「取之社會,用之社會。」這 便是孝道的推廣。
若再站在佛教 因果輪迴的立場來談孝道,又豈僅限於個人父母師長,或一家一國而已?所以孝道的意義,有廣狹的不同。狹義的孝道,是一般人所謂孝敬父母,侍奉師長,其代表 者當推孔孟之學。至於廣義的孝道,則由個人父母,推及他人父母,由今生父母,連想到過去及未來父母;由孝敬三世父母,而擴展為上報四恩,下濟三塗,其代表 者,該是佛教。現在可分為一般狹義的孝道,以及佛教廣義的孝道來說明。
(一)一般狹義的孝道
中國古代,非 常重視孝道。故有:「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之說。特別是儒家思想,主張人慎終追遠,以孝立身,以孝齊家,甚至以孝治國平天下。詩經云:「哀哀父母,生 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然人欲報親恩,必須孝親、敬親、愛親、養親,還要善體親心。「父母之所愛愛之,父母之所敬敬之。」(禮記)孔子曰:「夫孝 者,善繼人之志、善繼人之事者也。」(中庸)。是以古人對於父母,除孝順恭敬、供養侍奉外,還要繼承父母的遺志,發揚光大父母的事業,務使自己:「名聲昭 於時,利澤施於人。」以光宗耀祖,垂芳百世,始盡人子之孝。
孝經第一章 言:「夫孝,德之本也,教所由也。」又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 君,終於立身。」孔子認為人,若然上不能孝養雙親,使其衣食無憂,老懷歡暢;中不能孝義於君,盡忠報國,保衛社稷;下不能孝弟忠信,使老者安之,幼者育 之,少者懷之,便是不孝。
曾子承受孔子 孝道思想的啟示,由事親之孝,擴展為五倫之孝,認為做人之道,除恭敬父母師長,供養侍奉外,還要潔身自愛,力爭上游;上則盡忠報國,下則愛人以德。否則: 「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繹成五倫之孝,推家及國,以孝齊家,以孝治國,善則善矣。可惜僅限 於人倫,未能推及傍生;但止於今生,未能孝及三世父母。既不知有過去父母應愛應敬,亦不知有未來父母,應救應度。可以說:是狹義的,短暫的孝。雖然,亦有 益於世道人心,不失為人倫道德的標準。可惜時至今日,人皆打倒孔家店,推翻舊禮教,皆以不孝為時尚,為自由,為自豪。致使孝道蔽塞,禮敬無存。一般青年, 根本不知孝道是何物,更莫論事親以孝了。
(二)佛教廣義的孝道
世人每以為佛 教,「割愛辭親,出家修行。」不畜妻子,不盡人道,不養父母,實在不孝。殊不知佛教,是十分重視孝道的宗教,其孝道思想,孝順行為,又遠非孔孟所及。雖 然,佛教無專論孝道的經典,但其孝道思想,廣見於諸經。例如:忍辱經中佛言:「善之極,莫大於孝,惡之極,莫大於不孝。」
大寶積經佛曾 勸誡弟子:「汝等常應孝養父母。」心地觀經佛言:「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又云:「慈父恩高如山,悲母恩深如大海。」又云:「於諸世間,何者為最富?何者 為最貧?悲母在堂,名為最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月明,悲母死時名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
六度集經亦 說:「飯諸賢聖,不如孝事其親。」至於其他:佛說孝子經,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佛說孟蘭盆經,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雜寶藏經,六度集經, 大般若經,大涅槃經,百喻經,百緣經,敬師經,…等,無不提倡孝道,讚揚孝道。特別是在「大方便佛報恩經」第一卷孝養品中,詳述釋尊往昔生中,難行苦行, 以身體血肉供養父母的本事。正因為釋尊往昔生中,行菩薩道時,「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捨,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輦輿車乘,衣服飲 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原來孝道,亦是成佛真因之一。
當釋尊因行圓 滿,降生人間,八相成道時,最初欲出家修行,先稟父母,父王要其娶妻生子,繼承王位,乃許出家。佛為孝道,謹遵父命。及其成佛,即以孝為戒,如焚綱經言: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且以身作則,不但回王宮為 父王說法,還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及父王駕崩,佛回王宮親為父王入殮,然後與羅猴羅,阿難,難陀等抬父王棺木,安葬於靈鷲山,可見佛無論是因中修行,或果上 成佛,皆以孝道自行化他。佛弟子中,畢陵伽婆蹉,因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不敢白佛,佛因而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中,左肩擔父,右肩擔母,極世珍奇,衣食 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誰說佛教不重視孝道?誰說出家人不供養父母?
佛教所提倡的 孝道,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眾生。因為我等凡夫,自無量劫來,長在生死,六道輪迴,昇沉不已。若在人道或天道受生,則三善道眾生,可能是我等過去或未來 父母;若然沉淪三惡道,則惡道眾生,亦可能是我等過去或未來父母。或過去善道中父母,由惡業牽,今墮在惡道受苦;或過去惡道中父母,果報受盡,今生人道。 所以梵綱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心地觀經亦 言:「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或為父母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佛教基於眾生三世六道生死流輪之理,故一切眾生,可能是自己多生多世的父母眷 屬,關係密切,互相有恩;是以不但要報父母恩,還要報眾生恩。何況人不能離群獨居,彼此之間,必需互相倚賴,互惠互助。若然農夫不耕,工人不作,商人不貿 易,碼頭不運輸,軍警不負責,或大自然中,缺乏其他動物植物,將如何解決人的生活所需?如何促進社會繁榮?是以人皆有恩於我,豈可不感恩圖報,反而互相陷 害,互相殺戮?假如,人皆本報恩之心,互相饒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和諧共處,自然可以共存共榮,共享太平。
此外,人既不 能在無政府狀態下安居,更不可能缺乏精神食糧而生存,因此,除報父母恩,眾生恩外,還要報國王恩、三寶恩。國王是國執政者,凡能執掌政令,保衛民生,維持 秩序,使人生命財產獲得保障,而能安居樂業者,皆有恩於人,人皆應該知恩圖報,遵守法令,輔助仁政,以促進社會繁榮,國家富強。至於違抗法令,破壞秩序, 擾亂治安,製造糾紛,給人類社會帶來禍患與災害的人,何止不孝、不義,簡直是害群之馬,國家大賊,為賢者所不齒,終於難逃法網,自作自受。
佛、法、僧三 寶,能以正法,利樂眾生,令人遠離苦因,得安樂果,永別煩惱,長養慧命,恩同再造,名三寶恩。心地觀經說:佛有三身,恆以千百億化身教化無量眾生,應身雖 滅,法身常住,常能利樂一切有情,是佛寶不思議恩。法有教理行果,能開發人智慧,能除人三毒,降伏四魔,能導眾生,出生死苦,登涅槃岸,是法寶不思議恩。 僧有三種,謂菩薩僧、聲聞僧、凡夫僧,前兩種聖僧,固然能夠住持佛法,荷擔如來家業,開示聖道,饒益眾生,是人間真福田;而凡夫僧,雖末具足無漏戒定慧, 若能具足正見,廣為眾生演說正法,令人深信因果,止惡向善,散播菩提種子,延續佛法慧命,亦是人間福田,令供養者得福,是僧寶不思議恩。
佛門弟子實踐 孝道,欲想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可。因為歷劫深恩,既非財物可報;更非盡一生的時間,或盡一生的力量可以成辦。必須發願,生生 世世常行菩薩道,廣修六度四攝,廣行諸佛無量道法。以財布施,解救眾生,生活困苦;以法布施,解除眾生,精神飢渴;普令多生曾為父母眷屬的一切眾生,知因 識果,止惡修善,敬信三寶,同發菩提心,共度生死海,同登涅槃岸,徹底離苦得樂,乃盡孝道,才是報恩。所以大乘心地觀經言:「發起無上大菩提心,住無所 得;勸諸眾生,同發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切眾生,使向無上菩提,是名真實波羅密多……乃名真實能報四恩。」
佛說孝子經言:「子之養親,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樂眾音以娛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猶未為孝。必須令雙親去惡行善,敬信三寶,奉持五戒,仁惻不殺,清讓不盜,貞潔不婬,守信不欺,孝順不醉,方名為孝。」
古德蓮池大師 言:「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因將孝道分為世間及出世間兩種:「世間之 孝,一者承歡侍彩,而甘旨以養其親,二者登科入仕,而祿以榮其親,三者修德勵行,而成聖成賢,以顯其親,是則世間之所謂孝也。出世間之孝,則勸其親,齋戒 奉道,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永別四生,長辭六道,蓮胎托質,親覲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於是為大。」
綜上可知,佛 教不獨重視孝道,且其孝思,豎窮三世,橫遍十方。既對三世父母,六道眾生,皆以報恩之心,孝之、敬之、養之、奉之、勸之、導之;同時還要以財法二施,令一 切眾生遠離苦因苦果;共發菩提心,共證無上道。可以說是一種至廣、至大、至深、至遠、至極、而又無窮無盡的孝道。
二、孝道的代表
諸佛菩薩,無不重視孝道,而且以孝道自行化他,累劫報親恩。但無量劫來,為盡孝道,為報親恩,而發願度盡苦惱眾生,方成佛道,足以代表佛教,無盡孝道的實踐家,當推地藏菩薩。關於地藏菩薩得名之由,以及其本願功德和教化事蹟,今分述如下:
(一)地藏菩薩的聖號
梵音乞叉底蘗婆(KSITIGARBHA) 譯名地藏,地謂土地,大地;藏是含藏,秘藏。皆屬譬喻,以喻菩薩的功德。地能生、能育、能持、能載,能蘊藏珍寶,能為萬物所依,所住。宇宙萬物,情與無 情,無不依止大地;華果樹木,五谷蔬菜,無不生長於大地;名貴珍品,治病眾藥,無不孕育於大地;一切七寶,無不蘊藏於大地;一切種子,無不攝持於大地。用 以比喻菩薩,心如大地,能安住眾生於菩提園,能攝持眾生的菩提種子,能生長眾生的菩提芽,能運載眾生至菩提果。令一切眾生,究竟證得佛道的三德秘藏,因名 地藏。
又地是菩薩利 他之功,藏是菩薩自利之德。菩薩久證如來三德秘藏,內蘊無量功德法財,如世間寶藏,眾寶具足,能濟諸貧乏。菩薩本身含藏無量功德法寶,能為一切眾生所依 止,能治一切眾生身心重病,能生長眾生善根,能負荷加持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畢竟離苦得樂,出離生死,疾證菩提,因名地藏。
大乘大集地藏 十輪經說:「此大菩薩,是諸微妙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譬諸商人, 所採寶渚,是能生長,善根良田;是能盛貯,解脫樂器;是出妙寶,功德賢瓶,……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若叢林。如夏遠行,所投大樹;與熱渴者, 作清淨水;與飢乏者,作諸甘露。為露形者,作諸衣服;為熱乏者,作大密雲;為貧匱者,作如意寶;為恐懼者,作所歸依。令諸有情,善根不壞,……安忍堅信, 如妙高山;總持深廣,猶如大海;神足無礙,譬若虛空;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常避靜慮,無色正道,一切智智,妙寶洲渚,能無功用,轉大 法*。善男子:是地藏菩薩摩詞薩,具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正因為地藏菩薩,功德殊勝:「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因名地 藏。
還有,在延命 地藏經:名延命地藏。在蓮華三昧經:名勝軍地藏。晉譯華嚴經:名大地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名地藏王。羅摩伽經:名持地藏。皆因地藏菩薩,乘本功德大願之 力,猶如大地,孕育萬物;能令眾生,長養善根,究竟離苦得樂而立名。尤其是對於地獄眾生,特別救護,故又有幽冥教主之稱。
(二)地藏菩薩的本跡
地藏菩薩,本 門深遠,證同於佛,跡現菩薩而已。在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說:當釋尊示現在摩竭提國,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時:「有十佛剎微塵等他方諸佛,為欲莊嚴毘盧遮 那佛道場眾故,示菩薩形,來在會坐。其名曰:觀自在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藏菩薩,維摩詰菩薩,善威光菩薩,滅諸蓋菩薩,寶手菩 薩,大慧菩薩,普賢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詞薩而為上首。」由此證明地藏菩薩,實是古佛再來,與觀音、文殊、維摩詰等古佛同等階位。很多人因地藏菩薩發願: 「地藏末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便誤會以為地藏菩薩,位居等覺。其實地藏菩薩,早已證入妙覺果海,是他方諸佛之一。不過,今為助釋尊教化五 濁惡世的眾生故,跡現菩薩身。
在大乘大集地 藏十輪經中,佛對無垢生天帝釋盛讚地藏菩薩言:「智慧深廣猶如大海,無所染著譬太虛空,妙果近因如眾花葉,伏諸外道如師子王。」又對好疑問菩薩言:「如是 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昧,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巨龍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 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由是證明,地藏菩薩早已證得佛果妙德,今為度眾生,何止於婆婆世界現菩薩身,亦於無量世界現無量身,度無量眾生。
在地藏菩薩本 願經,當釋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以如來神力 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百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花來供養佛。」佛即以救護六道眾生的責任,殷勤付囑於地藏菩薩,廣設方便,救拔眾生, 令在彌勒菩薩成佛之前,悉得解脫,永離眾苦,乃至遇佛授記。當時諸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而白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 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億恆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 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大乘大集地藏 十輪經中,好疑問菩薩問佛:「地藏菩薩從何而來,所居佛國去此遠近」?佛說:「地藏菩薩,於無量劫前,早已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善能悟入如來境界, 但為欲利樂成就一切眾生,所在佛國,悉皆止住。」十輪經亦言:「如是大士,隨所止諸佛國土,隨所安住諸三摩地,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就無量所化有情。能於 一日夜,或一食頃,同時於無量無數諸佛國土,度無量無數殑伽沙等諸有情類,皆令解脫種種憂苦。凡所在處,有能至心稱念歸敬地藏菩薩者,一切所求,無不稱 遂。」
由於菩薩,大 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力,能於十方世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或復現作大自在天身,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身,或作樂變化天身,或作 睹史多天身,或作夜摩天身,或作帝釋天身,或作四天王天身。或作佛身,或作菩薩身,或作獨覺身,或作聲聞身。或作轉輪王身,或作剎帝利身。或作婆羅門身, 或作筏舍身,或作戍達羅身,或作丈夫身,或作婦女身,或作童男身,或作童女身。或作健達縛身,或作阿素洛身,或作緊捺洛身,或作莫呼洛伽身,或作龍身,或 作藥叉身,或作羅剎身。或作鳩槃荼身,或作畢舍遮身,或作餓鬼身,或作布怛那身,或作羯吒布怛那身,或作粵闍訶洛鬼身。或作師子身,或作香象身,或作馬 身,或作牛身,或作種種禽獸之身。或作剡魔王身,或作地獄卒身,或作地獄諸有情身。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 乘,不退轉位……。」
在佛說地藏菩薩陀羅尼經中,亦說地藏菩薩,早已成就佛果種種殊勝功德,但為救度五濁惡世苦惱眾生,於無量阿僧祇劫,恆現無量無邊身,隨諸佛國,廣作佛事。
在占察善惡業 報經中,佛告堅淨信菩薩:「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於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 復普遊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又於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
綜上諸經所 說,可知地藏菩薩,本門深遠,證同諸佛。跡現菩薩,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教化眾生。甚至曲就眾生機情,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特別是五濁惡世,無 論是此界他方,無論是現在或未來,無論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凡有苦惱眾生之處,無不皆有地藏菩薩的化身。其悲心救苦的精神,實與觀世音菩薩同等。 不過觀音、彌勒、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除隨類應化外,示跡娑婆,皆現在家菩薩相,唯地藏菩薩,現出家比丘身。如大方廣十輪經言:「是地藏菩薩,作沙門 像,現神通力之所變化,有如是大莊嚴事。」
大乘大集地藏 十輪經中,佛告無垢生天帝釋言:「汝等當知,有菩薩摩詞薩,名曰地藏,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世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今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 俱,欲來此禮敬親近供養我故,觀大集會隨喜故,並諸眷屬,作聲聞像,特來至此……。」地藏菩薩,不但自身現比丘相,即其所教化的無量法眷屬,亦隨之現比丘 相,在十方諸佛國土出現,作為三寶之一的僧寶,令人歸敬三寶,廣種福田,滅罪生福。因此,現在流傳於世間的地藏菩薩像,無論是泥塑,紙晝,木雕,皆是比丘 相,身披袈裟,頭戴僧帽,左手執明珠,右手執錫杖,端坐蓮花中,或站在蓮花上。
(三)地藏菩薩的道場
地藏菩薩,雖 然誓願弘深,以十方諸佛國土,作為自己成熟眾生的國土,分身塵剎,利樂有情。但其示現於中國的道場,則在安徽省,青陽縣西南的九華山。九華山,原名九子 山,因此山巖頂,如九子團聚之概。自唐代詩人李太白詩云:「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之後,便改名為九華山。九華山中,有九十 九峰,其中十王峰最高,海拔一千二百四十多米,其除諸峰羅列,怪石峭壁,蒼翠崢嶸。山中有五溪山色,蓮峰雲海,舒潭印月,碧桃瀑布,東崖宴坐,平崗積雪, 天台曉日,化城晚鐘,九子泉聲,天桂仙棕等十境,尤其引人入勝。山中寺院百餘座,其中最著名的是祇園寺,百歲宮,甘露寺,東岩寺等四大叢林。皆以化城寺為 中心。化城寺在化城峰上,是唐代諸葛節等為金地藏改建。
傳記,唐代有 新羅國(即今朝鮮)王子,名金喬覺,二十歲出家,法名地藏比丘。於唐貞觀四年,攜其愛犬——善聽,航海來中國參學,到九華山,棲止山中。後有邑民諸葛節等 上山,見其孤坐石室,以白土和米為食,敬其苦行,發心護法,為建寺院,令其安心辦道。後刺吏張岩,奏知朝庭,改名為化城寺。
據說當年九華 山地主之權,是當地富豪閔閣老公公所有。建寺時,曾請閔閣老送地,閔老個性樂善好施,且對地藏比丘,非常信敬,問要地多少?地藏答:「謹要一袈裟之地足 矣。」閔老認為一袈裟之地,所佔幾何?於是慷慨答允。誰知地藏比丘,撇開袈裟,竟蓋盡九華山峰,閔老見地藏比丘有此神通,驚喜不已,即將九華山地,全部送 出,發願為地藏比丘護法;並命兒子,隨地藏菩薩出家。後新羅國很多人前來親近學道,道糧不夠時,煮飯常滲拌觀音土(細白如粉之泥土),可見當時寺眾,生活 的清苦,新羅國王,聞知地藏比丘,率眾在九華山苦修,時遣派人送糧食來供養。
地藏菩薩在九 華山,住七十五年,至唐開元廿六年七月卅日涅槃,世壽九十九。圓寂後,肉身坐於缸內,三年後開缸,顏面如生。後人為建肉身寶殿,又名肉身塔。咸豐七年,與 化城寺同遭火災,但肉身無損。同治時重修之肉身寶殿,金碧輝煌,十分雄偉,終年燈光長明,象徵菩薩威德光明,恆照幽冥世界,救拔眾生無明暗閉之苦。因當年 的地藏比丘,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所以九華山,成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亦是中國四大名山之一。
(四)地藏菩薩的孝道
地藏菩薩,最 初學佛,身為長者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相好莊嚴,而發心:「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求證佛身。但行菩 薩道時,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像法中,身為婆羅門女,因母信邪,不敬三寶,墮在惡道,而思挽救:「遂賣家宅,廣求香花,及諸供具,於佛塔寺,大興供養」。承 佛慈力加被,知亡母墮在無間地獄受苦,即「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如來塔寺」,不但亡母得脫地獄之苦,連當時在無間地獄中,所有罪苦眾生,同時俱得 超生。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見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
又於無量阿僧 祇劫前,有一生,在清淨蓮花目如來像法中修行,名字光目,秉性孝順,為救亡母墮落惡道及短命之報;於佛像前發弘誓願:「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 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見地藏經閻浮眾生業感品)
地藏菩薩,所 以發如是弘願,主要原因,是基於孝道。可以說:孝道是激發地藏菩薩發弘誓願的主要原因;孝道是促使地藏菩薩累劫報親恩的原動力;孝道,亦是地藏菩薩,長住 生死,永劫度生,不取佛道的本願;無量劫來,皆以孝道自行化他。如地藏菩薩,對大辯長者言:「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后,設齋供養,至 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是正面勸人實踐孝道。地藏菩薩,對摩耶夫人說:「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 期……。」是反面勸人實行孝道。目的在於化導眾生,令知因識果,孝敬父母,止惡向善,離苦得樂。可惜眾生業障深重,結惡習重,「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 惡緣,念念增益。」罪業無盡,苦惱無盡,偏勞地藏菩薩,本無盡的悲願,實踐無盡的孝道;永遠在六道生死中:「上報四重恩,」長期執掌幽冥界,「下濟三塗 苦。」直至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末空,誓不成佛。可見地藏菩薩孝道之無盡。
(五)地藏菩薩的功德
地藏菩薩,誓 願堅固,無量劫來,廣濟有情,累劫報親恩;積功聚德,微妙難思,早已證得佛果無量無邊殊勝功德。如大集地藏十輪經中,佛告好疑問菩薩:「假使有人於彌勒及 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 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圓滿。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 有情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
釋尊又在地藏 本願經,忉利天宮神通品中,告文殊菩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贍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 彩畫刻縷,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又在如來讚歎品中:「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摩訶薩,於十方世界,現大不可思議威神慈悲之力, 救護一切罪苦之事」及最後在囑累人天品中,舉金色臂,摩地藏菩薩頂,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 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百劫中,不能得盡。」可知地藏菩薩的功德,十方諸佛,猶說不盡。何況我等凡夫?今綜合 地藏經各品所說菩薩功德,略約為三種,以供參考。
(1)拔苦與樂永離惡道
地藏菩薩,無 量劫來,實行佛教廣義孝道,由救拔自己父母墮落惡道之苦,推及他人父母;由救拔今生父母墮落惡道之苦,擴展至過去世、末來世多生父母。是以凡作惡業,不信 因果,不敬三寶之人,已墮地獄,臨墮地獄,或當墮未墮地獄的眾生,若能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或稱名,或誦經,憑藉菩薩威德神力,即得惡業消除,不墮惡道, 上生人天,受勝妙樂。
地藏經言: 「聞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又言:「或彩畫形像,或土石膠漆金銀銅鐵,作此菩薩,一膽一禮,是人百 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又:「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作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消滅。若能更為身死之 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據此可知人間 孝子賢孫,若為過去父母眷屬,供佛及僧,誦地藏經,拜地藏懺,或稱念地藏菩薩聖號,或廣作佛事,自己必有功德,先亡定可超升。故經言:「若有男子女人,在 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大小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但必須生者深信因果,恭敬三寶,誠心隨誦、隨 拜、隨念。否則,僅循俗例,或為熱鬧,你念經,我打牌,內心不信,行為不敬;或誦經之人,不恭敬虔誠,視佛事為職業,你給錢,我念經,則毫無功德,徒令祖 先失望,悲哀痛苦。
因為:「是命 終人,末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經千百歲,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在地獄,千劫 萬劫,永受眾苦。」因此,為人子女眷屬,欲想超度亡親,或為自己植福,皆應虔誠恭敬,廣作佛事。「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至心勤 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但切勿殺害動物,以祭亡靈;因為殺生拜祭,有害無益。如地藏經言:「爾斯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 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聖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末曾有少善 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所以,父母或眷屬去世,七七期間,最好持素念佛,誠心讀誦地藏經,必獲冥陽兩利,有罪無罪,皆可永離惡 道。
(2)滅罪生福鬼神護持
閻浮眾生,業 障深重:「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欲想滅罪生福,當於每月十齋日(一、八、十四、十五、十八、廿 三、廿四、廿八、廿九、卅。)對佛菩薩聖像前,讀誦地藏經,則此家庭,東南西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老少平安,無諸橫病,現在衣食豐足,未來百千歲中, 永離惡道。
或因罪業深 重,惡疾纏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或夜夢惡鬼,或多魘寐,眠中叫苦,悽慘不樂:「此皆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捨壽,或不得愈。」眷屬若能為此病人,布 施三寶,稱念地藏菩薩聖號,禮拜地藏菩薩聖像,燒香供養,志心勤懇:「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癒,壽命增益。是人若業報命盡,應有一切 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消滅。」 或有人夢寐之間,見諸鬼神,或悲啼,或愁嘆,或恐怖:「此皆是宿生父母兄弟姊妹,夫妻眷屬,在惡趣中,求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 便,願離惡道。」此人若能在諸佛菩薩像前,志心自讀,或請人讀地藏經三遍或十遍,惡道眷屬,承此功德,當得解脫,夢寐之中,永不復見。
又或有人出門 旅行,經過山林,或過渡河海,或經險道,若能在出門之前,先稱念地藏菩薩聖號,滿一萬遍。則「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或有人,居家修 行,懸一旛一蓋,少香少華,供養佛及菩薩聖像。或讀誦地藏經,乃至一句一偈,惡毒鬼王,敬禮是人,如三世諸佛。並敕令諸小鬼,及土地神祇,衛護是人:「不 令惡事橫事,惡病橫病,乃至不如意事,近於此舍等處,何況入門?」
堅牢地神,亦 因此人住處,有地藏菩薩聖像,及讀誦地藏經,而發心於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銷滅。」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 益: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
所以,無論是健康或疾病,是居家或旅行,但能供養恭敬地藏菩薩聖像,稱名念經,皆可以滅罪生福,獲菩薩加被,得鬼神護持,現世無諸災難,未來永離惡道。
(3)所求如意畢竟成佛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是以「求不得苦,」人所難免。特別是運程欠佳,流年不利時,何止求不得苦,其他橫逆之來,簡直無法逃避,真是惡夢連連,苦不堪言。根據佛教因果定律言:此皆宿生惡業所招致,不應該怨天尤人,唯一自救的方法,便是懺悔業障,積極向善。
際此逆境當 前,若得見聞地藏菩薩名號及聖像,心生恭敬,燒香供養,稱名誦經,必可消除業障,遇禍成祥。故地藏經中,佛告觀世音菩薩:「若末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 足,求者乖願,或多疾病,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逆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 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釋尊又告虛空 藏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嘆贍禮,得二十八種利益。甚至天龍鬼神,聞地藏 名,禮地藏像,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讚嘆贍禮,皆得七種利益。」在廿八種及七種利益中,不止解除六道眾生「求不得苦」,得「所求如意」樂,且令六道眾生畢竟 成佛。其功德之大,豈可思議。
正因為地藏菩 薩,能令一切眾生,畢竟成佛,功德難思,故釋尊在入滅前,將此娑婆世界,苦惱眾生的前途,囑托地藏菩薩照顧,「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一日一夜,何況更落無 間及阿鼻地獄。」而地藏菩薩,亦當仁不讓,坦然擔當重任,懇請世尊,不以為慮:「末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 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三、孝道的重要
從地藏菩薩的 功德願力,及其勇於擔當釋尊的殷勤付囑,無異給我們末法眾生,無限鼓舞,有力保證。保證我等今後,永不再墮惡道,直至遇佛授記,將來成佛。比較任何保險公 司,條件優厚,切實穩當。只要我等肯聽信佛語,肯與地藏菩薩合作,自今以往,知因識果,去惡修善,學習地藏菩薩的慈悲願力,救世精神,實踐地藏菩薩提倡的 廣義孝道,累劫上報四恩,下濟三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救救人,自利利他;憑此善根功德,定見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蒙佛授記,得不退轉。
尤其是當今之 世,人心不古,道德淪亡,人際關係刻薄寡恩,冷酷無情;國際關係,你虞我詐,爭奪不休;家庭關係,更形惡劣。不是宣佈孝道破產,禮義無存;便是宣佈夫妻分 離,父子反目。長幼不分,以為平等;不聽教導,以為自由;互不禮讓,以為人權。親如父子,愛如夫婦,亦每因個人權益,而互相爭奪,互相猜忌,互相含恨。結 果導致情感破裂,家庭破碎,幸福毀滅。無辜的子女,失養失教。給社會產生無知少年,給人類製造糾紛,威脅治安,破壞秩序。長此以往,人類前途,何堪設想?
是以本人認為 現在,應該是推展地藏菩薩慈悲願力,實踐地藏菩薩無盡孝道的時刻。果然人皆學習地藏菩薩,捨己為人的精神,敬一切人,愛一切人,以財施解除人生活困苦,以 法施救濟人精神飢渴。使人與人之間,以敬老尊賢,代替傲慢與偏見;以慈悲愛護,代替刻薄與寡恩;以寬恕協助,代替仇恨與敵對。使人人皆以感恩報德的心情, 放下個人的悲苦;共同服務社會,造福群眾,為人類前途而努力,然則,人類社會,將充滿幸福與歡笑,人類精神,將得以慰藉及安寧。


Joy-Ghost   ^o^
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的身上灑香水,自己也會沾到兩三滴。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新西蘭奧克蘭 | Posted:2007-01-08 11:09 |
l71799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07-02-27 15:40 |
福氣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孝順是一定要的!但不是愚孝!
不是一味的順從,父母有不好的行為也得勸阻.


獻花 x0 回到頂端 [5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HINET | Posted:2007-03-04 14:2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030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