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247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l3370623 手機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9 鮮花 x10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肝火旺睡不穩 中醫潤燥火氣 不再來
2005.11.26  中國時報

賴清旭(台北宏恩醫院中醫部主任)




  時序進入秋冬季節,日夜溫差變大,天氣變得乾爽涼冷,在這個季節除了容易感冒以外,許多人會覺得火氣大、咽乾鼻乾、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瘙癢、嘴巴破,甚至失眠、腰酸背痛等不舒服症狀。

  造成這些不適的原因,除了飲食不節與作息紊亂以外,主要就是「秋燥」。秋季其氣清肅,其性乾燥,中醫認為,秋天與肺臟在五行之中屬金,肝臟屬木,金會剋木;而秋氣與肺相通,當秋燥旺盛之際,肺氣則強,肺金剋制了肝木,使得肝氣不舒,引起肝火、虛火。


  失眠 可能是火氣引起

  火氣就像一把火在體內燃燒,蒸發了水分津液,因此導致口渴、口瘡、大便乾硬或便祕等一派熱象。中醫又說「肝主筋」,當肝氣被剋制而不得抒發順暢,筋肉就變得緊張攣縮,加上火氣使血液乾涸,無法滋養筋骨,於是造成腰酸背痛、頸項僵硬。此外,火氣大的人往往心浮氣躁,因此容易失眠、眠淺易醒,或是多夢睡不安穩。這些症狀不只在秋季危害,甚且會延續入冬,糾纏不絕。

  潤燥退火 老祖宗有撇步

  總結這些秋冬季節特有的病症,老祖宗提出了治療與調養的方法,就是「潤燥退火」。在生津解渴、滋陰潤燥的基礎上,加上清熱解毒的藥物,有補有清,便能化解秋燥的毒害。

  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劑有桑菊飲、甘露飲、清心蓮子飲和沙參麥冬湯等,並可依照個人症狀加減用藥,如口乾酌加天花粉、黃芩、石膏;嘴破舌瘡加入白芨、金銀花;睡眠障礙可用酸棗仁、夜交藤、茯神;皮膚乾癢則重用生地、地膚子;腰酸背痛則用延胡、防風。

  中醫《內經》有言:「秋收、冬藏」,所以要預防秋燥為患,作息應「早睡早起,與雞俱興」,早睡乃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則可舒達陽氣,活絡筋骨氣血循環;運動重收養,所以以靜功為佳,宜選擇可強健肺臟的體育鍛鍊,如散步、健走、鬆身操、太極拳、氣功等,避免過勞和激烈運動使津液精氣耗損。並時時重視補充水分,多吃當令新鮮蔬果,避免辛辣刺激食品。



  除了藥物以外,還可以調配一些口感佳、效果明顯的藥膳茶飲適時服用。

  雙參蓮杞羹


  材料:粉光參2錢、北沙參3錢、枸杞子3錢、白木耳3錢、百合3錢、山藥5錢、紅棗10枚、蓮子3錢、冰糖適量。

  作法:先將白木耳泡發洗淨,再加入其他藥材及適量水,小火熬煮1﹣2小時即可食用。

  效用:清心安神,潤燥止咳,益氣健脾,滋陰養肺。

  秋菊清心茶

  材料:杭菊2錢、桑葉2錢、麥門冬3錢、桔梗3錢、薄荷1錢、綠茶葉一小撮。

  作法:將以上藥材加入3000毫升的冷水,大火煮沸後再以小火續滾10分鐘,濾去藥材即可當水飲用,溫溫的喝最好。

  效用:清肝瀉火,滋陰潤燥,清利頭目咽喉,並可預防感冒。

  川貝燉秋梨

  材料:水梨1個、川貝粉2錢、麥門冬3錢、冰糖適量。

  作法:將水梨洗淨切塊,與其他藥材一起放在電鍋中燉煮30分鐘即可食用。

  效用:滋陰清熱,利咽生津,尤其適合老人及氣管弱、便秘便硬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 | Posted:2005-11-26 10:4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05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