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301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北北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發文大師獎 創作大師獎 貼圖大師獎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5 鮮花 x90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證型與基本飲食原則
中醫基本上將疾病分為虛證、實證二大類。虛證就是身體器官中,陰、陽、氣、血四種基本成分的不足;而實證就是外來的病氣過多(如寒冷、暑熱、細菌、病毒、黴菌、毒素等病源),引起一系列異常病理變化,如急性發炎、中暑、過敏反應及腫瘤等病。

  而中醫養生治病的基本原則,就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所謂「虛則補之」,也就是虛證要以滋補為主,可配合藥膳調理,適當補充虛弱不足的四種基本成分,如補氣、溫陽、補血及滋陰等。

  而「實則瀉之」則是將體內過多的致病因素,或因而產生的病理產物排出體外,如清熱、退火、解毒、散寒、除濕、行氣、活血等(西醫稱為:殺菌、鎮痛、減敏、解熱、退燒、消血脂、止痛、利尿等),此時應尋求中、西醫師治療,待症狀減輕後,再根據體質,配合藥膳調理。


下面簡單說明四種常見虛證及五種常見實證的表現症狀,及基本飲食原則:

虛   證

氣虛型

  精神不振、疲倦無力、容易出汗、懶言懶動、頭暈嗜睡;心慌胸悶、動則易喘、容易感冒、呼吸氣短、遇冷則鼻塞、流鼻水、氣喘、聲音低微、食慾不振、噯氣腹脹、容易噁心嘔吐、胃酸腸鳴、肌肉消瘦或肥胖症、肌肉鬆弛、身材矮小、大便較軟或易腹瀉、排便不暢、小便頻數、色清量多、漏尿、夜尿多、掉髮、性腺發育不良、男子滑精早洩、女子月經失調或量多、白帶多而清稀、容易流產、不易受孕。

陽虛型(虛寒型)

  除了氣虛的症狀外,還有畏寒怕冷、臉色蒼白、四肢冰冷;臉色滯暗、心跳過慢、心前區疼痛、胸悶胸痛、腹部疼痛(按壓或熱敷則較舒服)、時常腹瀉。

血虛型

  臉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白、疲勞無力、頭暈目眩、心悸心慌、皮膚乾燥或脫屑、失眠多夢、眼睛乾澀、視物模糊、肢體麻木、容易抽筋、指甲易斷、月經量少或閉經。

陰虛燥熱型(虛火型)

  面部潮紅、口燥咽乾、口渴、手足心熱、急躁易怒、眠差多夢、睡時流汗、大便乾結、小便量少或色深、心悸、心跳過快、心律不整、乾咳痰少而稠、饑餓卻不想吃、乾嘔、胃部脹氣、眼睛充血、鼻乾鼻癢、鼻痛噴嚏、耳癢耳痛、視力減退、眼睛乾澀、眼紅眼癢、皮膚乾癢、濕疹、青春痘、粉刺、黑斑雀斑、老人斑、肌肉筋骨酸軟、健忘失眠、眩暈耳鳴、掉髮禿髮、男子遺精;女子月經提前、色鮮紅、量少或閉經、陰部乾燥搔癢。

實   證

火熱型(實火型)

  面紅煩熱、發燒、口苦口臭、口渴喜飲、瘡瘍腫毒、青春痘、目赤目癢、鼻乾鼻癢、流鼻血、咽痛涕黃、咳嗽痰黃、煩躁易怒、失眠眩暈、頭痛頭脹、耳鳴耳痛、局部紅腫疼痛、皮膚紅熱搔癢、尿頻尿痛、小便量少黃赤、大便秘結、便血、痔瘡、肥胖、肌肉豐厚結實、陰部濕疹或出現黃綠分泌物。

濕熱型

  發熱、黃疸、四肢倦怠、口淡無味或口苦而膩、食慾不振、口渴但飲不多、胸脅脹悶、噁心嘔吐、腹部脹滿疼痛、尿頻尿痛、小便短少黃赤、大便黏膩或秘結、皮膚紅腫熱癢或流膿出水、陰部濕疹。

寒(痰)濕型

  頭痛頭重、眩暈、身體腫脹、肥胖、怕冷肢冷、全身酸痛、鼻塞涕清、咽癢欲咳、咳嗽痰白、噁心嘔吐、胃痛腹痛、便軟瀉泄、濕疹出水、皮膚色淡、月經延後、經血色黑、經痛。

情緒鬱悶型

  精神抑鬱、情緒失調、易緊張、壓力大、喜嘆氣、煩躁眠差、頭痛頭脹、噯氣泛酸、脅腹脹痛、肌肉緊繃、便秘或瀉泄、月經不調、經痛、乳房脹痛。

氣血瘀阻型

  局部疼痛、痛處固定、黑斑雀斑、老人斑、痘疤、瘢痕、瘀青、腫塊、血脂肪過高、肥胖、肌肉豐厚結實、經痛(夾血塊)、常年不癒的疾病。


飲食原則

  上述的基本證型,也可以用怕寒體質與怕熱體質來區分。怕寒體質包括氣虛、陽虛、血虛、情緒鬱悶、氣血瘀阻及寒濕型六種證型;怕熱體質包括陰虛燥熱、火熱及濕熱型三種證型,各有其適用的飲食原則,簡單說明如下:

怕寒體質

1.以甘平及溫性之食品為主要食物,酌量搭配涼性食物(參見第179頁)。
2.儘量避免時常單獨吃生冷寒性食品。因大部份蔬菜性多寒涼,在烹調此類蔬菜時可加入辛溫之蔥、生薑及胡椒等調味品,或與雞肉、羊肉、牛肉等溫熱性肉類同煮,則可減輕其寒性,避損傷陽氣。
3.吃完冰品或寒涼食物後,可喝碗龍眼茶、紅糖水、蔥薑蛋花湯、薑湯或金桔桂圓茶等溫熱食品以中和之。

怕熱體質

1.以甘平及涼性之食品為主要食物,酌量搭配溫性食物(參見第178頁)。
2.儘量避免時常單獨吃燥熱性食品,若不慎過食,可吃綠豆湯、薏仁湯、薄荷綠茶、蘆薈汁、小麥草汁、甘蔗汁或冬瓜茶等寒涼性食物以中和之。

寒熱錯雜體質

  若身上同時出現寒熱夾雜的症狀,屬於寒熱錯雜的綜合體質,則生冷寒性及燥熱食品均不宜多食,因為過食寒性食品易傷陽氣,而過食熱性食品易傷陰液及助長熱性。宜常吃甘平易吸收的食物,輪流或同時食用涼性及溫性食物,如此不僅可同時吸收涼溫食物的精華,更可相互平衡,避免單獨食用的副作用。

食物屬性分類

甘平

  葡萄、檸檬、木瓜、草莓、鳳梨、枇杷、李子、茼蒿、花椰菜、包心菜、豌豆、四季豆、花生、黑木耳、玉米、栗子、橄欖、豆漿、白米、糙米、黃豆、黑豆、赤小豆、冰糖、魚肉、豬肉、雞蛋、燕窩。

溫性

  油菜、大頭芥菜、南瓜、胡蘿蔔、龍眼、荔枝、櫻桃、番石榴、金桔、楊梅、桃子、杏子、糯米、紅糖、麥芽糖、大蒜、香菜、生薑、蔥、茴香、韭菜、醋、沙茶醬、牛肉、雞肉、蝦、黃鱔、淡菜、羊奶、雪蛤、淡酒。

熱性

  肉桂、核桃、榴槤、胡椒、辣椒、乾薑、羊肉、狗肉、任何燻炸燒烤物、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四物湯、醃漬品、咖啡、咖哩、烈酒、菸。

涼性

  菱角、蓮藕、香菇、冬菇、蘑菇、白木耳、白蘿蔔、絲瓜、芹菜、茄子、金針菜菠菜、瓢瓜、蘆筍、綠豆、豆腐、茶、麻油、生薑皮、蘋果、蓮霧、蕃茄、甘蔗、香瓜、柳丁、無花果、蜂蜜、烏骨雞、鴨、蟹、鱉、蛋白、牛奶、小米、薏仁。

寒性

  任何冰品、未煮熟的食物、西瓜、香瓜、水梨、柚子、葡萄柚、椰子、橘子、楊桃、柿子、香蕉、芒果、桑椹、奇異果、竹筍、黃瓜、苦瓜、白菜、空心菜、筊白筍、豆芽、紫菜、海帶、龍鬚菜、西洋菜、豆豉、荸薺、小麥、蕎麥、食鹽、醬油、白砂糖、蛤蠣、硯、蚌類。

資料來源:莊雅惠中醫師



不要問:「自己得到些什麼?」應該問:「自己付出過甚麼?」
不要問:「自己有甚麼信仰?」應該問:「自己有甚麼善行?」

如去如來‧來去自如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5-11-16 10:1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965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