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513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Yeh23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鮮花 x113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發現幽門螺旋桿菌 解開胃潰瘍致病謎
【記者詹建富、薛桂文、林進修、錢基蓮、黃靜宜、張耀懋】

代表醫學研究最高榮譽的諾貝爾醫學獎昨揭曉,今年桂冠落在解開胃潰瘍致病之謎的兩位澳洲醫師貝利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和羅賓華倫(Robin Warren)身上。

他們在1982年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才是造成胃潰瘍病因,而非過去熟知的壓力或生活不正常等因素。他們顛覆傳統的發現,讓消化系統潰瘍等疾病從不可能治癒的難纏慢性病,,變成一個可用抗生素及其他藥品即可在短期內治癒的疾病。

事實上,從霍亂、瘧疾這些傳染病以降,許多醫界菁英將他們的興趣轉入控制 高血壓、糖尿病等改善人們生活的醫療項目,如馬歇爾與華倫兩人從發現病原到以抗生素即可根治胃潰瘍的例子,已經少之又少。英國皇家學會理事長梅爵士在讚揚兩人的貢獻即說:「馬歇爾和華倫的研究是50年來對於一個疾病的觀念最徹底和最重要的改變。」

現年68歲的病理學家華倫和54歲的馬歇爾發現幽門桿菌是造成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主因,由於這個觀念違反當時認為壓力和生活型態才是主因的主流想法。學院成員諾馬克說,為了證實胃潰瘍因細菌而起,馬歇爾不惜喝下含幽門桿菌的飲料,結果導致嚴重潰瘍,不過沒有多久就治好了。

兩人培養出細菌,方便研究這株細菌和疾病。學院說:「1982年,馬歇爾和華倫發現這株細菌時,壓力和生活型態被視為消化性潰瘍的主因。現在則證實,九成以上十二指腸潰瘍和八成的胃潰瘍都是幽門桿菌造成的。」

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在宣布得獎者的頌辭中即說,包括柯亨氏症、潰瘍性結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動脈粥狀硬化在內,許多疾病都是慢性發炎造成。這兩位澳洲醫師的發現促使許多科學家研究細菌是否造成其他炎症的原因。

學院說:「華倫從組織切片檢查發現,約五成患者胃部下部有小而彎曲的細菌。他觀察發現,在細菌附近的胃黏膜總有發炎的跡象。」馬歇爾對華倫的發現十分感興趣,於是兩人攜手對100名患者的組織切片展開研究。

嘗試數次後,馬歇爾從若干組織切片成功培養出前所未知的菌株,後來稱為幽門桿菌。兩人一起發現幾乎每一個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的患者體內都有這種細菌。基於這項發現,他們建議把幽門桿菌納入這些病的病原學。

兩人以纖維胃鏡等普遍的技術協助判斷幽門桿菌是否造成許多胃潰瘍的原因。學院說,「馬歇爾與華倫的先驅性研究,使潰瘍不再是一種經常使人痛苦不堪的慢性病,而成為一可以用抗生素和胃酸抑制劑在短期內治癒的疾病。」

兩位醫學獎得主將分享130萬美元(約新台幣4300萬元)獎金,一紙證書,一枚金質獎章。頒獎典禮定於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胃潰瘍是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有時還會導致胃癌。富裕國家的感染率低於開發中國家。一般都是從小感染,而且多半都是母親垂直傳染給子女。這種細菌只存在於人類體內,而且可能終其一生都存在其胃內。

全球約有三分之二人口感染幽門桿菌,但大多數人都未出現任何症狀,只有10%到15%的人會發生潰瘍,嚴重時還會胃出血和穿孔,有的人甚至罹患胃癌。

【2005/10/04 民生報】 @ http://ud...om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10-05 21:21 |
Yeh23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鮮花 x113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三合一療法 胃潰瘍治癒率逾九成
【記者詹建富、薛桂文、林進修、錢基蓮、黃靜宜、張耀懋】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趙舜卿表示,幽門螺旋桿菌可在胃酸內存活,且破壞黏膜組織,並促使胃酸過多分泌,長久下來就造成發炎、潰瘍。這通常發生在十二指腸部位,稱為十二指腸潰瘍,少數則發生在胃部,稱胃潰瘍。若病患有上腹部疼痛、惡心、燒灼感、食慾不振、腹脹等消化不良的表現,甚至已有解黑便情形,就要懷疑是否罹患消化性潰瘍。

台大內科醫師吳明賢指出,過去醫界都認為其致病機轉可能與胃酸有關,以致多朝抑制胃酸著手,問題是治療一陣子後又復發,直到馬歇爾和華倫發現禍首幾乎可指向幽門螺旋桿菌,才使得治療腸胃道疾病的觀念出現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無異改寫傳統對於消化道潰瘍、胃炎、胃淋巴瘤和胃癌的致病機轉的認知,並且一改臨床治療的方針。

要檢查體內是否有此菌,最簡便的方式是碳-13尿素呼氣檢測。患者在檢查前,先對一個集氣袋中吹氣,然後服用碳-13 尿素試劑,20分鐘後再吹一口氣,5、6分鐘後就能知道結果,準確率在九成五以上。

趙舜卿表示,呼氣檢測無法得知潰瘍的情況,仍應借重胃鏡檢查,順便採集檢體進行細菌培養,一旦發現感染此菌,給予抗生素,治癒率可達九成以上。已做過胃鏡者,需追蹤服藥後的情形,也可利用呼氣檢測了解幽菌是否已被殺死,且有健保給付。

至於治療方式,台北榮民總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培興指出,通常採三合一療法,使用兩種抗生素加上質子幫浦抑制劑(PPI),前兩者用來殺死細菌,後者則用來降低胃酸。治療時間約七天,治癒率高達九成以上,但仍有一成病患無法治癒,主因是細菌產生抗藥性,或病人不順從服藥。

不過,陳培興強調,感染幽菌不一定就會發生潰瘍,此外,幽菌只是消化性潰瘍的幫凶之一,體質、生活環境、熬夜、吸菸、喝酒、服用藥物等,也可能導致潰瘍,因此,即使呼氣檢測未感染幽菌,也不能保證潰瘍不上身。

【2005/10/04 民生報】 @ http://ud...om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10-05 21:22 |
Yeh23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鮮花 x113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以身試菌 證實可能導致胃炎

【記者魏忻忻/台北報導】

澳洲學者華倫和醫師馬歇爾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我國相關領域的專家紛紛表示肯定:「他們早該得獎了!」

台大內科部教授林肇堂指出,華倫和馬歇爾最大的貢獻是扭轉了醫界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方式,是劃時代發現,馬歇爾甚至還「以身試菌」。

台北榮總腸胃科主任張扶揚指出,過去醫界認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是因為胃酸過多,華倫和馬歇爾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與潰瘍的關連,使治療方向從減少壓力、改善胃酸,轉成目前的滅菌。

林肇堂解釋,胃儲存著高濃度胃酸,過去人們始終認為胃是「無菌」的環境,直到一九六年,西方科學家克雷涅茲首次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簡稱幽菌),但醫界一直認為幽菌只是腸道裡的常在菌,直至一九八○年代,病理學家華倫獨排眾議,認為幽菌應與胃部疾病有關。

華倫的發現並沒有受到重視,但當時年輕的腸胃科醫師馬歇爾深信不疑,後來乾脆自己吞下培養皿裡的幽菌,證實幽菌可能導致慢性胃炎。

張扶揚說,馬歇爾把自己的經驗寫成論文,最初曾被退稿,直到一九八三年才被英國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採用,幽菌在胃部疾病所占的角色才開始被重視。

張扶揚說,幽菌與消化性潰瘍的關連被發現,也出現三合一療法,不僅改善消化性潰瘍的臨床治療效果,也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林口長庚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陳益程指出,雖然三合一療法早在多年前即被提出,國內健保也有給付,但仍有部分潰瘍患者不知可接受滅菌治療。

【2005/10/04 聯合報】 @ http://ud...om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10-05 21:24 |
Yeh23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鮮花 x113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幽菌與人類共存千年以上 可溯源人類遷徒軌跡
【記者詹建富、薛桂文、林進修、錢基蓮、黃靜宜、張耀懋】

貝利馬歇爾和他的老師羅賓華倫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的過程,可說是實驗室的一頁傳奇,卻也凸顯人類與長期與細菌奮戰的過程,甚至可以從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進一步探討人類祖先溯源及遷徒的軌跡。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林肇堂說,從古希臘時代起,人們就相信胃是一個重要的消化器官,後來科學家陸續在人的胃內發現了胃酸,讓許多人一直認為,在這麼惡劣的胃酸環境之下,胃內應無任何細菌可以生存,也就是胃內應是無菌環境。

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德國有一位著名的病理學家曾做過多次胃切片實驗後聲稱,胃裏絕無細菌存在。且因他的名氣大,即使有人從屍體解剖中發現幽門桿菌蹤跡,也都被他指為是實驗室汙染所致,讓學者噤聲。

直到1982年,馬歇爾在華倫的支持下,終於可以將幽門螺旋桿菌從胃黏膜中找出來,並在體外培養成功,而且其他許多病人的胃裏也都可發現有這隻細菌的存在。1993年,科學家又從非洲甘比亞地區的小孩糞便中,培養出這隻細菌,證實人類可能經由糞口接觸感染,再傳給下一個人。

不過,為何幽門螺旋轉桿菌可以長期活在胃酸環境,而不被消滅?林肇堂說,是因幽門桿菌可分泌許多不同酵素,化尿素為鹼性的氨,像防護罩形成保護膜,免受胃酸傷害。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吳明賢說,全球人口約有四至五成感染幽門桿菌,尤其在低度開發國家,感染率更高達八、九成,古埃及的木乃伊,即使沒有內臟器官,依然可檢出幽門螺旋桿菌的抗原存在,顯示這隻細菌早已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

紐約大學教授馬丁布雷瑟(Martin Blaser)從幽門螺旋桿菌與人類共存現象,從幽菌的菌種變異型態進而探討六萬年前人類祖先的起源及遷徒模式。研究者發現,從目前已知各地區感染不同的菌種分析中,共發現五種古老的菌種,其中兩個在非洲,兩個在歐亞大陸的西部和中部,另一個則在東亞。至於其菌種的差別,北歐人感染幽菌的型態以sea為主,地中海附近國家則是感染sed,至於東亞國家則是感染sec為主。

另外,從印地安人和亞洲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菌種高度相似,可以再次驗證,早期的印地安人其實是由亞洲經由白令海峽,然後遷徒到美洲,而這是透過幽門螺旋桿菌本身的差異性,作為人類遠古溯源及遷徒蹤跡的依據。

【2005/10/04 民生報】 @ http://ud...om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10-05 21:26 |
Yeh23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鮮花 x113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新聞辭典》幽菌 增加胃酸 引起發炎
【記者魏忻忻】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ter pylori,簡稱幽菌)與腸胃道的關係,被視為廿世紀結束前消化醫學界最重大的發現。

幽菌是革蘭氏陰性的螺旋狀桿菌,外觀有數根鞭毛,可呈螺旋狀前進,大小約二至四微米,除了胃黏膜及附近相關區域外,口腔牙菌斑也可以找到此菌。

幽菌寄居胃黏膜表層,會使胃酸分泌增加、引起發炎反應,破壞胃黏膜保護機轉,使得胃部容易發炎,甚至潰瘍。體內有幽菌的感染者,很容易出現消化性潰瘍症狀。

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癌,可能都與幽菌感染有關。由於幽菌可能經由人與人接觸而傳染,幽菌盛行率受環境衛生影響,據統計,全球約有半數人口感染此菌,國內老一輩的幽菌盛行率高達六至七成,新一代僅有三至四成,但非洲部分國家的盛行率可能達八至九成。

幽菌可由胃鏡或同位素呼吸測試法作檢驗,世界各地都訂出幽菌的治療原則,一九九七年八月,十七個亞太國家的胃腸科醫師在新加坡達成亞太地區幽菌醫療準則,認為患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有併發症的潰瘍患者,只要有感染幽菌的證據,就應該接受治療。

根據亞太治療共識,建議使用「三合一療法」,可達到九成的治癒率,三合一的標準藥物是潰瘍用藥質子幫浦抑制劑(簡稱PPI)加兩種抗生素(常見藥物是開羅理黴素和巨環類抗生素),每天服藥兩次,治療七天,治癒率高達九成以上。但由於部分患者服藥後可能腸胃不適,若自行停藥,將影響藥效。

【2005/10/04 聯合報】 @ http://ud...om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10-05 21:27 |
Yeh23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鮮花 x113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挑戰觀點》友善的敵人 應否趕盡殺絕?
【記者詹建富、薛桂文、林進修、錢基蓮、黃靜宜、張耀懋】

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為消化性潰瘍、胃癌的治療,帶來革命性轉變;但醫學界有人質疑,這種菌在人體內存在歷史久遠,它雖在胃部造成危害,卻也有保護人們免於食道疾病的作用,可稱之為「友善的敵人」,是否應將其趕盡殺絕,有待深入研究。

使用抗生素消滅幽門螺旋桿菌,目前是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標準方法,而隨著幽菌的感染率節節下降,先進國家的消化性潰瘍、胃癌的罹患率也隨之降低;但於此同時,食道方面的疾病卻有增加趨勢,令人懷疑兩者的相關性。

例如,從1970年代起,美國、英國、瑞典、澳洲都有食道腺癌病例增加的現象,像在美國,食道腺癌已躋身成長最快的癌症之一,發生率一年增加7%到9%,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胃食道逆流」,也就是胃酸逆流,造成食道慢性發炎、進而導致癌變。

由於胃食道逆流引發癌變的病程至少得20到50年,突然變得普遍,原因令人費解,於是有人將它與幽菌感染的減少拉上關係;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Martin Blaser便是持此看法的先驅,他在1996年提出質疑,認為胃部的幽菌可避免胃酸逆流,保護食道,且毒性愈強的幽菌,保護力愈好,可惜醫界對此反應冷淡。

不過,愈來愈多研究顯示,這種理論並非無稽之談。馬丁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在1998年完成的研究便發現,感染幽菌的人,下食道與胃部最接近食道的部分,發展出食道腺癌的風險較低;而愈來愈多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吳明賢指出,醫學界的確發現,在消化性潰瘍減少時的同時,胃食道逆流、食道癌卻增加了,但原因為何,是否與幽菌被撲滅有關?還待進一步研究。

他表示,醫界已發現,愈早感染幽菌,胃部發炎便愈早出現,也會因此改變胃酸的環境,進而影響荷蒙的分泌;所以,不僅有人推測這可減少胃食道逆流,避免食道疾病的發生,也有人正在研究這與食欲變化、肥胖是否有關係。為此,有科學家主張,根除胃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抗生素療法,是否利大於弊?有必要重新評估;至少學界應更深入研究,幽菌與人類宿主間複雜的互動關係,釐清它對人體健康的真正影響。

【2005/10/04 民生報】 @ http://ud...om


獻花 x0 回到頂端 [5 樓]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10-05 21:28 |
Yeh23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鮮花 x113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抗幽菌三合一 抗藥性逾一成
【記者詹建富、林進修/報導】

澳洲籍的馬歇爾和華倫共同發現幽門螺旋桿菌,使得罹患胃炎、消化道潰瘍的病患都可接受三合一療法,根治的機率高達九成;專家指出,這是由於目前約有一至二成病患對三合一抗菌療法出現抗藥性,加上部分民眾無法忍受服藥的副作用,醫囑的順從性較低,也因而影響治療效果。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吳明賢指出,開羅里黴素(Clarithromycin)和其他巨環類抗生素都可有效抑制幽門螺旋桿菌,加上質子幫浦抑制劑(PPI),即所謂「三合一療法」,台北榮總腸胃科醫師陳增興表示,許多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接受一個星期左右的投藥後,大多能獲得有效根治。

不過,陳增興和吳明賢都強調,雖然消化道潰瘍在接受三合一療法,已可由控制進而達到根治的目標,但目前約有一至兩成病患對抗生素出現抗藥性,因此影響療效。所幸,由於目前臨床用於對抗幽門螺旋桿菌的抗生素有四、五種,如果患者經治療後吹氣測試依然呈陽性反應,代表對某類抗生素有抗藥性,還可換其他抗生素,甚至再加上鉍劑(bismuth)的「四合一療法」,治療效果令人滿意。

不過,吳明賢認為,目前治療消化道潰瘍的最大挑戰,並非是藥物的選擇,而且健保已有給付,民眾的經濟負擔變小了,倒是病患對於醫囑的順從性,才是造成幽菌出現抗藥性及治療打折扣的後果。他說,由於三合一抗菌療法要求病患早晚需服用至少14顆藥,加上服藥後會有腹瀉、腹脹等副作用,或對抗生素過敏產生疹子,許多病患難免擅自減藥,少吃一、兩顆,或只吃一半,才是造成細菌抗藥性的最大問題。

【2005/10/05 民生報】 @ http://ud...om


獻花 x0 回到頂端 [6 樓]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10-05 21:4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2541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