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208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key8888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中 歐][轉貼] 魏玛 详细介绍
就像雅典曾是欧洲文化的心脏一样,魏玛也有过作为德国文化中心的辉煌时代。两位文坛巨擘歌德和席勒曾在这里创作出不朽的文学作品,李斯特等世界闻名的艺术家也曾在这里生活。魏玛代表着古典文化的传统,被人们赞誉为德国的雅典。魏玛位于图林根州府以东20公里,人口6万,是座风景优美、古色古香的城市。它依偎在埃特斯山的怀抱中,清澈的伊尔姆河水从身边静静的流过,掩映在树木花丛中的中世纪建筑物,以及富有田园诗风味的公园,还有矗立在公园和街头的雕像,都给魏玛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曾说过,魏玛不是一座有公园的城市,而一座有城市的公园。

当然,魏玛的魅力更在于它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公元975年,皇帝奥托二世在这里大会诸侯,使这座千年古城首次载入史册。从1547年起,魏玛成为萨克森-魏玛公国(后为大公国)的京城。城里的故宫和郊区的贝尔维德雷宫及梯夫特宫就是当年留下的宫邸。这个诸侯国小国寡民,无力争雄,于是历代邦君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艺术方面。公爵卡尔•奥古斯特(1758-1828)特意邀请在文坛初露才华的歌德来担任大臣。1775年年仅26岁的歌德来到魏玛,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32年逝世。他的非凡才华,为魏玛开创了第一个文化上的黄金时代。歌德不少千古传世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巨著《浮士德》也完成于魏玛。诗人和剧作家席勒也两度在魏玛生活,并在这里写了剧本《威廉•退尔》。此剧歌颂了瑞士传奇式的自由英雄,鼓舞了人民反抗专制的斗争意志。然而受到奥古斯特公爵资助的不仅有歌德和席勒。小说家兼莎士比亚蓍作翻译家维兰德(1733-1813)从1772年起到去世一直生活在魏玛。从1776年起德国启蒙运动最有名的理论家赫尔德(1744-1803)也住在这里。他的思想强列地影响了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运动。那时的魏玛群星灿烂,堪称德国的精神首都。1708年到1717年,音乐家巴赫在这里创作了他的一些著名作品。马丁•路德的朋友和肖像画家克拉纳赫(1472-1553)在魏玛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光。他的旧居至今仍在。市教堂内的祭坛画就是他的作品。这些也都是魏玛文化史上的大事。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是魏玛的第二个文化黄金时代。1848年,有“音乐之王”称誉的钢琴大师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人)来到魏玛担任宫廷乐长,在这里创作了《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等杰出的音乐作品。同时,李斯特还指挥了同时代作曲家瓦格纳、舒曼、柏辽兹和他自己作品的演出,使魏玛无可争议地成为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李斯特创办的魏玛音乐学院至今享有盛名。他的故居在伊尔姆河公园旁边,是一座花园别墅。客厅与琴室合为一体,摆着他当年用过的钢琴。1860年魏玛创办了一所美术学院,德国最重要的印象派画家利贝曼(1863-1935)曾就学于此。1919年,建筑艺术家格罗皮乌斯把这所学院和实用美术学校合并为公立包豪斯学校。这是一所融艺术、手艺和技术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学校,开创了现代建筑主义学派。1925年,包豪斯学校迁往德绍。1933年以后,许多曾任教的艺术家流亡国外,将他们的思想传播到海外,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战后,魏玛又重建了建筑学院。

魏玛不仅曾是德国文化艺术的心脏,而且还曾在政治史上留下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皇冠落地,王侯们也纷纷退位。1919年德国国民议会在魏玛制订了第一部共和宪法,民族剧院就是通过该宪法的会场。人们把这个宪法称为魏玛宪法,依宪成立的共和国为魏玛共和国。14年后,希特勒上台,扼杀了魏玛共和国。希特勒时期是魏玛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这个文化古城西北8公里的布痕瓦尔德设立了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五六万人在那里丧生。这个集中营遗址已辟为控诉法西斯罪行的纪念馆。

歌德故居(Goethes Wohnhaus)
景点地址: Frauenplan 1 D-99423 Weimar
如何到达: 从火车站步行5分钟
开放时间: 夏季:9-18点 冬季:9-16点 周一关闭
景点电话: +49(0)3643/545300
景点传真: +49(0)3643/545356
景点概况  

建于1709年的歌德故居是公爵赠给他的一座米黄色三楼房,共17间。直到1832年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去世,他一直在这里生活了整整50年。最早他把房子出租出去,后来才自己住。在歌德的孙子Walther把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和里面的全部财产遗赠给Saxe-Weimar-Eisenach政府1年后,1886年这幢房子作为纪念馆对外开放。故居分为两部分,前部房间宽敞,陈设讲究,装饰精美,这是歌德接待客人和应酬交际的地方;后部是歌德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房间狭小,陈设简朴。写作室里,只有书桌、椅子和几件家具。写作室旁边的图书室里,收藏着歌德的6000多册图书,并且它的内部装饰仍然保持最初的样子。你还可以参观歌德和她的妻子克里斯蒂娜(Christiane)居住过的房间和收藏室,以及歌德的花园。歌德深受公爵的信任和爱戴,先后担任过枢密会议成员、文化、军事、公共事务大臣。为了职务上的需要,他以极大的兴趣和精力研究自然科学,包括地质、矿物、光学、生物、植物和解剖学。在歌德生平展览室里,陈列着许多他用过的科学仪器和制作的标本。

席勒故居(Schillers Wohnhaus)

景点地址: Schillerstraße 12 D-99423 Weimar
如何到达: 从火车站步行10分钟,离歌德故居大约5分钟
开放时间: 夏季:9-18点 冬季:9-16点 周一关闭
景点电话: +49(0)3643/545350
景点概况  
席勒故居在歌德故居北边,步行只需五六分钟。在1802年,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买下这幢三层小楼,和他的妻子夏洛特(Charlotte)以及4个孩子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05年他去世。在1826年他的妻子也去世后,这幢房子被出售,20年之后,1847年魏玛市政府买下这幢房子,并且开放席勒书房,之后又开放了阁楼的全部房间,来让人们纪念席勒,故居的其余部分被作为德国席勒文化交流的场所,也作为歌德文化交流场所。在1984年到1988年通过考古研究和复原工程,故居被全部恢复了原貌。内部被复制成席勒时期的样式,部分的装饰品也用了原始的物件。席勒的书房,工作室和席勒用过的家具都在第三层的阁楼上。靠窗的书桌上放着他用过的羽毛蘸水笔、墨水瓶、镇纸、纸剪、烛台和鼻烟壶。他在这里写下了《墨西拿的新娘》和《威廉•退尔》。1805年,当席勒感到自己病况恶化时,为了继续工作,叫人把病榻搬进工作室,后来他在工作室里与世长辞。二楼是他的妻子夏洛特以及4个孩子的卧室。第一层是厨房,仆人房,还有用来展示这座房子以及席勒在魏玛社会地位历史的展室。

李斯特故居(Liszt-Haus)

景点地址: Marienstraße 17 99423 Weimar
如何到达: 从火车站步行大约15分钟
开放时间: 夏季:9-13点和14-18点 冬季:10-13点和14-16点 周一关闭
景点电话: +49(0)3643/545388
景点概况  
这幢房子位于伊尔姆边公园(Park on the Ilm)入口处的前面,在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1869年搬进去之前,这幢房子曾被画家弗里德利希(Friedrich Preller)作为画室使用。直到1886年李斯特去世,每年夏天他都会在这幢房子的二楼渡过。这位作曲家和钢琴家的三部分生命就被罗马,布达佩斯和魏玛分享了。李斯特在1842年担任魏玛的宫廷乐师长。1848~1861年一直住在魏玛老堡(Altenburg)。后来在1869年之前他在罗马生活,1869年重又回到魏玛,直到1886年他逝世前为止。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很多房间作为纪念被开放,包括他的经过维修的起居室和书房。同时,他的睡房和餐厅在稍后世间也进行了重建。
今天,李斯特印刷的乐谱和书籍都被收藏在安娜-阿玛丽亚公爵夫人图书馆(Herzogin Anna Amalia Bibliothek). 他的手稿(有470篇乐谱)被收藏在歌德和席勒档案馆(Goethe and Schiller Archives).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英國 | Posted:2005-09-03 05:35 |
peterhsu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謝謝分享精采的文章!!! 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09-24 12:4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17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