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683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Goca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未來科學] 生物時鐘滴答滴(3)
如果說季節性週期變化在其他動物身上如此鮮明,而人類也擁有表現這項韻律的裝備,那我們又是如何失掉了這份能力?曼內克問:「為什麼就認定我們曾經擁有過這種能力呢?人類可是從熱帶地區開始演化的。」他的論點是說,許多熱帶動物並不表現明顯的季節性行為,是因為當地季節變化不大,所以牠們無此需要。多數熱帶動物沒有特定的交配季節,因為該地區沒有所謂「最好的生產季節」。人類也是一樣,隨時都性趣高昂。成千上萬年來,隨著我們祖先對環境有更多的掌控,季節更迭對於演化的推動之功,也變得愈來愈不重要。

不過人類的生殖生理當中,有個面向卻具有週期性的變化,即女性及其他雌性靈長動物每月一次的排卵。控制排卵及月經的時鐘已研究得相當清楚,是由化學迴饋路徑所調控,並可受到激素治療、運動,甚至有另一位經期中婦女的存在而影響。雖然如此,為什麼月經週期具有目前的特定長度,原因並不清楚;為什麼月經週期長度與月球週期相同的這個問題,也沒有多少科學家費神研究,更不用說解釋清楚了。至於月球光照或月球引力與女性生殖激素間的關聯,並沒有可信的證據。就這點來說,每月一回的月經時鐘仍然是一個謎,大概只有死亡這項終極之謎能夠凌駕其上。

腦內生物時鐘的運作機制

科學家發現了兩種「神經計時器」的運作方式:一種是間距計時器,計量的間距最長以小時為單位;另一種是日變時鐘,造成某些身體功能以24小時為週期而有高低變化。

間距計時器
根據模型之一,某事件開始並持續了一段熟悉的時間(好比交通號誌的黃燈亮起四秒鐘),會引發兩種大腦反應,活化了間距計時器的「啟動按鈕」。首先,一組具有不同放電頻率的特定皮質神經細胞(a)短暫地同時活化(b以及腦中的綠色箭頭);同時促使黑質的神經細胞釋放出一陣傳訊化學分子多巴胺(紫色箭頭)。這兩種訊號同時作用在紋狀體的棘神經上(c),使紋狀體得以監視來自皮質細胞的整體脈衝形式,直到這些神經元回復原本各自的放電頻率為止。由於這些皮質細胞在間距開始時有同步的放電,並且每次也都以相同的順序進行後續的過程,最後等這段熟悉的間距告一段落時,也會出現特殊的形式(d)。在結束的那一刻,紋狀體送出「時間到」的訊息(紅色箭頭),經由腦中其他部位傳給負責決策的大腦皮質。

日變時鐘
每日的光暗週期,影響了體內許多以24小時為升降週期的生理活動。多虧視網膜上的節細胞幫忙,大腦得以追蹤光線的變化。某些節細胞擁有可能感光的黑視蛋白(melanopsin),讓節細胞能將光線明暗、長短的訊息送給腦中的視叉上核(SCN)。SCN再將訊息轉給腦中及身體其他控制日變活性的部位。研究人員了解得最清楚的,是造成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又稱睡眠激素)的過程(見右圖)。SCN收到光照訊息後,傳送給腦中另一區稱為室旁核(見紅色箭頭)的構造,以阻止造成褪黑激素分泌的訊息傳遞。但是到了夜裡,SCN的煞車就放開了,室旁核將「分泌褪黑激素」的訊息(綠色箭頭)傳至胸椎部位的脊髓,經由頸部的神經節再到松果腺。【欲閱讀完整全文,請參閱2002年11月號「生物時鐘滴答滴」一文。】

【延伸閱讀】

是誰發現生物會呈現以24小時為週期的韻律?答案是︰1729年,法國天文學家迪梅倫(Jean 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將豆科植物移到沒有陽光的室內,發現原本白天會張開、晚上會閉合的植物葉子,這個張開與閉合的週期依然進行,而且維持24小時的週期。這種生理活動有如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故稱「睡眠運動」。【資料來源︰本期《科學人》專文〈生物時鐘調控有因!〉,中研院植物所黃檀溪博士。】


20世紀後葉「時間生物學」的重要研究里程碑︰
1962年︰提出隔離環境的實驗結果
1971~1972年︰發現第一個週期有所突變的果蠅,以及哺乳動物腦中生物時鐘的所在──視叉上核(SCN)
1982年︰顯示離體的SCN神經細胞具有24小時週期變化的放電頻率
1984年︰發現第一個果蠅的週期基因per
1990年︰報告移植的SCN可以決定宿主的日變韻律等。
近年來更隨著週期性表現的基因及其蛋白質的數目愈形增多,對日變韻律在細胞層次的調控機制也了解得更透徹。
【資料來源︰《科學人》導讀〈生命的韻律〉,前陽明大學教授潘震澤。】

來自 http://www.sciam.com.tw/read/read...=137&DocNo=219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教育部 | Posted:2005-08-26 08:4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733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