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681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cloud991234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3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健康] 從中西醫學看消化性潰瘍的治療
消化性潰瘍是常令人寢食難安的毛病,根據胃鏡的檢查,消化性潰瘍又分為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

在過去,醫學界發現潰瘍的發生與胃蛋白脢侵蝕胃或十二指腸黏膜組織有關,而由於胃蛋白脢必須在酸性條件下才能發揮功能,因此學者們認為胃酸的分泌過剩是潰瘍發生的必要因素。可是後來又發現,許多胃潰瘍患者其胃酸分泌不但增加,反而有減少的現象。因而重新認識到潰瘍的發生乃攻擊因子(包括胃酸及胃蛋白脢)與保護因子(包括胃黏膜、胃血流及胃年膜修復能力)之間失去平衡所致。

過去數十年來,西醫界治療消化性潰瘍以制酸劑為主體,輔以各種黏膜保護劑。制酸劑由胃酸中和劑(如胃乳片)及抗膽鹼藥劑(抑制副交感神經)進步為H2受體阻斷劑及質子幫浦阻斷劑。後兩者有更強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能力,使大多數消化性潰瘍的症狀治療於1-2週內完全消失,並使癒合率在治療一個月內高達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左右。一般而言,制酸劑的治療必須長達二至四個月,如此可以使大多數患者的潰瘍獲得痊癒,但是大於百分之七十的患者,於停藥後1-2年內有潰瘍復發的可能性。

近年來,學者們進一步發現,大部分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在其胃幽門部有一種細菌(稱為幽門曲狀桿菌)的感染,此細菌會分泌多種酵素及毒素侵蝕胃及十二指腸黏膜組織。若以抗生素將幽門曲狀桿菌清除,則消化性潰瘍的復發率大大的減少(少於百分之十)。也就是說,過去認為消化性潰瘍是很難根治的觀念,應該改變為「大部分的潰瘍是可以根治的」。

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並無胃鏡的發明,因此無法明確區分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然而,根據中醫辨證理論卻往往無意中將此兩者區分出來。一般而言,十二指腸潰瘍大多初發生於20-30歲左右的年輕人,其胃酸分泌為正常或增加,常合併糜爛性胃炎的存在。症狀上則常表現空腹時上腹疼痛或胸內燒灼感,在中醫學的辨證上屬於「裏熱實證」者為多。

另一方面,胃潰瘍則多初發於40-50歲的中年人,其胃酸分泌正常或減少,常合併萎縮性胃炎存在。症狀則有時為飯後上腹痛或空腹時上腹痛,有些則完全沒有疼痛,只感覺上腹部膨滿感。在中醫學的辨證上屬於「肝脾失和證」或「裏寒虛證」者為多。

由於辨證上的差異,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以黃連解毒湯合併芍藥甘草湯為最常用的方劑。黃連解毒湯對胃出血也有一定效果,並且被證實對幽門曲狀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胃潰瘍的治療以四逆散為最常使用的中藥方劑,少數於急性期合併出血時可短暫使用黃連解毒湯加減。對體質特別虛冷的患者而言,則必須選擇安中散、人參湯或六均子湯等具溫補性的方劑。四逆散治療胃潰瘍的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略遜於H2阻斷劑及質子幫浦阻斷劑。

對於已經瘢痕化的消化性潰瘍而言,柴胡桂枝湯的長期服用已被證實可以減低潰瘍復發的可能性。根據研究,以柴胡桂枝湯合併少量H2受體阻斷劑比單獨服用H2受體阻斷劑,其潰瘍復發率減少一半以上。在基礎醫學的實驗上,柴胡桂枝湯已被證實可以抑制胃酸及胃蛋白脢的分泌,而也可以增加胃黏液的分泌及促進胃血流,提高胃壁保護能力。

我們建議經常有上腹痛或上腹不適的人,最好接受胃鏡檢查,並同時測定是否有幽門曲狀桿菌的存在。以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西藥治療胃潰瘍的效果比中藥療法快速且有效,而且斷根的成功率也高。因此胃鏡檢查若證實為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時,最好先選擇西藥療法,並以抗生素根除幽門曲狀桿菌,但對於西藥治療失敗或復發的患者而言,中西藥的合併使用也是值得考慮的新療法。

秀傳紀念醫院中西整合醫學科 陳明豐副院長

資料來源:國際厚生健康園區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04-11-18 21:1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388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