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866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Yeh23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鮮花 x113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健康] 真有「鐵石心腸」?
【王玉祥/高雄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

「吃了秤鉈鐵了心」這句諺語,意指對某個決定意志堅定,不三心兩意。眾人皆知心臟是肉造的,但臨床上卻有「鐵心」的存在。

鐵元素廣泛分佈於大自然,人體內也含有鐵,成年人一般體內含有鐵質約為2公克,其中4/5存在於紅血球的血紅素內,其餘1/5為體內肌蛋白及代謝酵素的成分,故人體鐵質最大宗為紅血球。

人類紅血球生理壽命為4個月,每天約有15cc的紅血球需新陳代謝替換,代謝後會產生16毫克的鐵質,重新於骨髓內製造新紅血球以供補充,故人體內的鐵質,絕大部分均能循環利用,平均成年人每日只需要補充1毫克鐵質即可。

正因人體鐵質新陳代謝極為平衡穩定,所以人體腸胃道每日吸收鐵質有限,約為1至1.5毫克,故一般以口服鐵質治療缺鐵性貧血時,需耗時長達4至6個月而無法速成,除非使用注射針劑,但因有嚴重過敏反應的危險性,臨床使用不普遍。同時人體並無有效大量排除鐵質的機制,每日祇有1毫克的鐵質,經由尿液及胃腸道糞便排出體外,這也是不主張大量注射鐵質治療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以免過量引起中毒症狀。

體內的鐵質經由紅血球流失而減少,當平均每日鐵質流失量超過4毫克以上時,約為8cc的血液,即超過腸胃道每日吸收鐵質的最大代償量,就會引起缺鐵性貧血。

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的病患,醫師應極力尋找血液流失的病因,方能有效治療避免延誤病情,腸胃道腫瘤及婦癌,是引起缺鐵性貧血的常因。

有許多血液疾病,因無法有效製造紅血球,而導致長期貧血狀態,如海洋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纖維化及骨髓化生不良症等,必須倚賴輸血,以維持生命或改善生活品質,但若平均每年輸注紅血球量超過650cc以上時,即會造成體內鐵質存積,加上此類患者造血能力低落,大量鐵質無法循環供作製造血色素,即改而存積於肝臟、心臟、皮膚及胰臟內,可造成器官功能障礙。

如海洋性貧血屬先天性疾病,較嚴重者自滿周歲時即須時常輸血治療,往往不及20歲,即因鐵質存積心臟導致心臟衰竭,以往無法有效治療鐵質存積時,超過80%嚴重海洋性貧血病患的壽命不及30歲,鐵質存積於其他器官,可引起肝纖維化、肝硬化、血糖變化及生長荷爾蒙障礙。

距今30年前,臨床開始使用排鐵治療,以阻止器官鐵質存積,尤其「鐵心」的發生,療效顯著,大大提高嚴重海洋性貧血病患的存活期。

這類病童3歲以上即可接受排鐵治療,而其他須長期輸血的非先天性血液疾病,要檢測血清鐵蛋白,若累積至1000微毫克以上(成人正常值為100微毫克以下),也應給予排鐵治療。

排鐵治療需長期進行,利用排鐵劑驅動組織內的鐵質與之結合,在尿液及糞便內排出,但過度被驅動而未及時在排鐵劑結合的游離鐵,或未能與鐵質結合的游離排鐵劑,都會造成組織傷害。所以排鐵劑的劑量及速度均要注意,使排鐵劑與驅動的鐵質能適度結合,不致游離,目前可供治療的排鐵劑有兩種,包括注射針劑及口服錠劑,注射劑過速及過量時,可引起視覺及聽覺障礙或局部注射反應,口服劑則偶會導致關節痛,腸胃不適,少數病患會發生白血球減少症。

由於注射針劑長期在家用藥不便,而口服劑效果略遜,故臨床偏向採取聯合療法,全天候口服療法加上每周兩天注射治療廣為採用,近兩年另有一新口服排鐵劑發展中,因屬長效,可日服一次即可,日後發展完善的排鐵治療,冀能免除長期輸血病患遭受「鐵心」之苦。

【2005/03/14 聯合報】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曜正科技 | Posted:2005-03-19 08:4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385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