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749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hotman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1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小孩]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父母成長班(四) 游乾桂 教授

我在臨床做十六年,前幾年做的是精神病人,做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
影響,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原先我跟很多人一樣,一
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一定是腦袋秀斗,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但是有一部份的
假設是錯的,我們以為他笨,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

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他只要看
到穿白袍的人走近,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有時甚至會無預警的搥對方,所以所有的醫
護人員都很怕他。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大概半年後他才
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去陪他下五子棋,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讓
我覺得很難過。我常在想:「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
子棋?」於是,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歷程。

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
名。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東方不敗,這時我才領悟到原來東方不敗指的
就是一敗塗地。?

酗H是東方不敗,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
功。有人十幾歲就成功,有人中年成功,也有人老年才成功,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
是壓力重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他要的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及學習歷
程比學習結果重要,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不重視歷程,這樣一來,對孩子而
言就是壓力。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永遠名列前茅,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壓力
因此而來。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高期望」,但是「高期望」=「高壓力」。沒有一個
人能夠永遠得第一,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我是物理學專家,
所謂的『專家』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但是現在我們要求
我們的孩子全會,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何謂演活自己?就
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就叫做半心半
意,一個人要學三樣好,就叫三心兩意,一個人要多才多藝、四項全能就叫做分明找
死。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專家」。

從這個孩子?
迨W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叫做獨孤求敗,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獨孤求
敗好孤獨,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考試第一名,但
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好寒冷,也忘了他有壓力。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
應該很有自信,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成績差的孩子大
多數很自卑。

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叫做賈糊塗,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
糊的個性,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我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
:大智若愚。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學習笨笨的,走的笨笨的,其實是最聰明
的。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是一個醫生,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
遂,他大學沒考上,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他大學畢業
後,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卅八歲醫科畢業,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之後到了非洲創造
了一個不朽的基業,成為非洲之父─慈悲的代言人。另外一位,印度的勝雄叫甘地,甘
地是印度的國父,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跨子弟,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穿著很
英國、打扮很英國,直到有人告訴他,他是印度人,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他四十歲的
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創造了不朽的勝雄甘地。

還有一位我們更熟悉的人叫做劉其偉,他今年九十二歲過逝,卅八歲才學畫,畫了廿八
年,在六十六歲時才成名,活了九十二歲,但是他畫出了畫壇奇葩。今年諾貝爾物理學
獎的得主,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他研究微粒子。他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
看,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句話:「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

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做實驗,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背」跟「思考」、「想
像」、「創意」是有差別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但是你可有想過,
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而我
的理解是:「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不會想像、不會創意。」
因為它同時進行,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不是送給會背的人。1965年的諾貝
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會思考、會想像、有?
郱N。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

宇宙是無限大,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全亞
洲,甚至全世界,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
例如: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所以,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我
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不
是會讀書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
:志氣要高、勇氣要足、骨氣要硬,我想這是一個孩子應該要俱備的。

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

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他告訴我:「如果我學音樂,我現在會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換
言之:如果他學音樂,他就不會住在精神病院,如果他沒有住在精神病院,他就會有人
生。

還有另外一個個案,原本應是孩子住進來,最後卻是媽媽住進來。這個孩子他的求學過
程很辛苦也很順利,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很高,而他也很順遂的考上托福出國留學,
在他畢業拿到學位的當天,寫了封信寄回台灣給媽媽,之後便跳?e自殺死亡。

信中有句話非常刺痛人心,他說:「媽媽,妳的夢,我幫妳圓了,請妳放我一馬。」
媽媽看完信之後受不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學家早已
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
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
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
長與眾不同的智慧。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行行有狀元,而且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
一業都有狀元。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所以,我們要教孩
子: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
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你是否記得當你的孩子小時候哭鬧時,你敏銳的聽聲音便能知道他是尿床還是肚子餓。
我發現在孩子六歲以前,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像心理醫生,為什麼孩子長大以後,你就不
像了呢?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嗎?還是你敏銳的特質不見了?還是?釣F西去阻礙了你敏
銳的特質?或者是你不夠用心呢?其實這些因素都包括,但是我認為不夠用心是最重要
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縱使是資優,
他還是小孩。專制成性的中國父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以為孩
子自己生的,應該了解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三
歲的孩子與十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何謂了解?
就是三歲時就把他當做三歲的孩子來看,五歲時就當做五歲來看,十歲時就當做十歲的
孩子來看,這才是了解。

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例如:閱讀是一種動機,假若閱讀
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閱讀就是一種考試,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那麼閱讀不會持久,
也就不會有成就。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閱讀也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
閱讀,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而做學問不是死記東西,是要知道它在哪裡。

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
答。「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

B的空間,如果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
示他已經滿了。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但是換一個
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所以滿分哲學到底是對或錯
?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為他沒有再進步的空間,也不
能夠退步,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

這時他的壓力就來嘍!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即使退步了,我們也要給
孩子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

孩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他的專心時間就會加
長。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腦袋裡頭只能專
心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使他不容易忘記。例
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帶雨傘。

教育是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
更多種,盡量少責備、多了解。在做教育之前,我們要學會一件事:
會愛自己的人才|愛別人。人?穻野|個要件,而這四個要件是做教育的準備:

健康、快樂、時間、美好生活,若再加上一點金錢,就叫做富有的人。
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然後逼著孩子好好讀書未來努力工作、賺錢,那
麼這就叫做有錢人。

人生裡頭有二件事情是很重要的:
一是努力得到我們想要的;二是享受我們得到的更為重要。
我們常常盲目的生活、工作、賺錢,而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嗎?
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要享受我們得到的。我認為人生過四十之後一定要有兩個圓在
交集,一個圓是「精神」、另一個圓是「物質」。四十歲之前我們可能為了過更好的生
活而每天工作、賺錢,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八十歲,四十歲已是過半了,所以四十歲之
後,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工作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就
是要有健康,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母,心理健康是家庭健康之母。沒有健康,教育便
是虛假,所以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不會對孩子亂發脾氣,也就能夠
有耐心聽聽孩子說的話,相對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家庭氣氛會更和諧。

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現代的孩子?
飪M都不快樂,因為功課太多、壓力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我們不要
去嚇阻他,要尊重孩子的快樂。研究指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76
倍,假若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他的學習≠壓力、學習≠高期望。我們甚至可以花
點心思製造快樂,例如: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
時,即便不好笑,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孩子會說得更多,並且從中得到自信與快樂。

童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別忘
了,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陪著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過童
年。所以,我們要學習拒絕忙碌,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
童年卻只有一個,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會建立,互動會更
好。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3-07 00:2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636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