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957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黑暗正义 手机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讨海人讨海人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0 鲜花 x23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 走上没有阁楼的阶梯
当代名家群像系列
走上没有阁楼的阶梯
印度:安妮塔.德赛(Anita Desai, 1937-)
◎宋国诚

 旅美印裔女性作家安妮塔.德赛,是战后印度女性文学的主要代表。德赛具有维多利亚女性文学的严谨风格,也具有印度传统妇女的纤细和敏感。在所有印度英语作家中,德赛的文字最优美流畅,属于「老少皆宜」的作家。但是在平易的剧情中,宿命式、无结果的悲剧性反抗,一直是她作品的主题,而隐藏在这个主题背后的,则是印度庶民妇女内心最孤寂的呐喊、最苍白的希望、及最羸弱的反抗。

  德赛一九三七年初生于印度德里北方的姆斯松利尔(Mussoorie),具有印度与德国双重血统。她七岁就能写英文,九岁就发表第一篇小说。她一九五七年毕业于德里大学英文系,后前往英国剑桥哥顿学院研究,目前任教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德赛笔下的女性,永远是家庭的陌生客、社会的局外人、世界的逃避者。对她来说,女性像一座冷峻的冰山,孤坐在人烟不至的边缘地带;女性的内心世界,永远像是冰山沉在海中的十分之九,女性的真理则像是冰山内部炙热的心火,却永远包覆在万年不化的冰海之中。特别是印度庶民女性,失语是这群阶级牺牲者唯一的符号,沉默是这群边缘女性仅存的语言。

 从《哭泣吧,孔雀》(1963)、《城市的声音》(1965)、《今年夏天要去哪?》(1975),到两部获得(曼)布克奖提名的作品:《清澈的日光》(1980)和《在拘留中》(1984),再到流亡小说《鲍姆加特纳的孟买》(1989),乃至《禁食与飨宴》(1999),德赛无不以写实的笔触、诗化的意像、丰沛又矛盾的情感,营造出一幅女性求生存、争独立的理想幻灭模式。无论是《哭泣吧,孔雀》中的玛雅(Maya)努力寻求女性自主最后却以自焚了结自己;《山火》中的南达(Nanda)和她的孙女拉卡(Raka),即使属于不同的世代,都因对女性价值的失望而遁入深山中,拉卡最后引燃了整个森林,藉着熊熊大火烧尽这个了无生趣的世界。

 在《清澈的日光》这部描写家庭创伤的作品中,姊姊碧姆(Bim)以避世隐居来表达对冷漠人间的厌弃,哥哥拉哲(Raja)梦想成为诗人却从未如愿。近作《禁食与飨宴》以印度恒河平原和美国麻州两地为场景,女主角邬玛(Uma),像是身染孤独病菌的「恐婚者」,最后果然下嫁给一个无赖汉。邬玛把一生以守寡的姑母米拉.法西(Mira-Masi)视为女性价值的最高典范,因为守寡意味着逃离了家庭,弃绝了男人。

 即使作为配角的男性,在德赛笔下也呈现一种飘泊无根和怪诞荒谬的形象。《鲍姆加特纳的孟买》描写一个德国犹太人流亡印度却永远无法融入印度社会的悲剧故事。《绮色佳之旅》(Journey to Ithaca)描写一个雅痞白人迷失于印度神秘宗教的故事。在德赛的文本世界中,理想的虚幻和冷酷的现实之间,像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高墙,谁要是妄想攀爬越过,只有以粉身碎骨为收场。

 德赛是当代「新意象派」的卓越作家,她以女性的角色、命运及女性的希望与绝望来映照人生的灰暗和枉然。她的小说融合了东方禅学和西方存在主义思想于一体,带有一种「物哀主义」的悲剧之美。希望与宿命,是德赛小说中纠缠不尽的轮回,世俗的厌倦和超越的冥想,是她作品中化解不开的对立。

安妮塔.德赛网站:
iit.edu/~jainank/reading/db/desai/desai.html...

转载自由时报新闻网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05-02-25 09:26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258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