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673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joe760618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8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小說][分享] [轉]不可思議的佛性窺見
不可思議的佛性窺見


其一 

曾見人問一位大師︰「開悟佛性是什麼﹖」

大師答︰「佛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無生無滅,無去無來,如如不動,遍滿虛空,充塞宇宙,恆守本性,無有改變,不受薰染,不起妄念,佛性人人都一樣。」

 那人說︰「照本宣科,倒背如流,您講的全都是佛陀親證的心得報告,不是您的。」

大師瞪那人一眼,無可奈何!

因為大師根本不明白佛性是什麼﹖

其二
月溪禪師,他對於「開悟」用了一個譬喻︰「佛性譬如太陽,無始無明是烏雲,太陽本來光明,被烏雲遮障,不能發現,我們用功打破無始無明窠臼,譬如大風吹散烏雲,烏雲一散,太陽光明,遍滿宇宙,充塞十方,太陽譬如佛性,烏雲就是無始無明。」
要破除「無始無明」,才能看見佛性,其中的道理,漸漸的顯露了出來。

其三

密教的見佛性──常住真心,無始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諸法之所顯現者唯此心, 能見其顯現者亦唯此心,究此能見所見,體無有二,唯一空寂,本自無生,即是顯空、色空、明空。

唯有般若之光,可以智慧觀照而以妙觀察抉擇。然而,此空性,不離大悲,般若智慧覺性與悲心善巧方便,等持雙運,同住空性,由體起用,攝用歸體,故必空悲雙融,悲智雙運,自在無礙,方為見性。

很顯而易見的,密教的祖師已點出「佛性」裏面,有了「空性智慧」及「大悲方便」存在。

無垢光祖師說──佛性廣大無量,像虛空一樣,離「有」、「無」、「是」、「非」、「善」、「惡」,須去掉一切執著對立,不被舊窠臼成見包袱所縛,隨時展現不思善不思惡的嶄新思惟,才能得見真如、自性本來面目。

智悲光祖師說──佛性裏面,是空性與大悲雙融的,在自性中,有般若空性智慧,但也具有對有情眾生之大悲心,利益眾生之行,覺行圓滿便稱為佛。

有人以為佛陀的見性就是「空」,有人以為見佛性就是見「空性」,有人以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無他,一個字「空」而已,只要空了,那就是佛性了。

事實上,不然,假如見「空性」就是「佛性」,那「無色界天」的境界就是佛性,「無色」、「無心」、「無識」、「無想」全是佛性,而「無始無明」就是佛性。

很顯然的,我們的所謂開悟,所謂的明心見性,絕對不只是「空」這一個字而已。

其四

禪宗公案裏面,有一則如下︰
   有一位老太婆,建一座庵供養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

平常老太婆都讓一位二八佳人送飯服侍修行的和尚,這位小姐美如天仙一般。

有一天,老太婆對小姐說︰「等一下送飯去,你抱住他,試試修行的功力。」

於是那小姐就這麼做了,並問︰「你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嗎﹖」

那和尚說︰「就像三九寒冬天,枯木依寒石。」

老太婆聽了和尚的話,不是讚佩,而是生氣,對小姐說︰「和尚至少對你的情意應該有一點慈悲心懷,看來二十年,白白供養了一個俗漢。」

於是,一把火燒了草庵,把和尚趕了出去。

最初,讀這則禪宗公案,無法明白。

和尚功力不同凡響,能夠如如不動,見色不動心,見色成空,這種禪定功深還得了。

同時和尚守戒,當然不可對美女破戒,

和尚不但心不為所動,甚至已經見「空性」了。

老太婆應鼓掌讚揚,怎麼反把和尚趕了出去,一把火把庵燒了,難道老太婆還希望和尚跟美女,卿卿我我才對嗎﹖

這就是我不解的地方。

後來,學佛多年,自己在禪定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由種種的體悟中漸漸明白──

所謂「開悟」不僅是「空性」。

僅學會了「空」,不算是開悟!

那和尚的定力不錯,但,定入了「頑空」,成了「枯木死灰」,成了「大愚痴」,成了「無始無明」,成了不通「情理」,成了不懂得「慈悲」,成了「無情無義」。

依這公案︰

和尚應該讚賞美女的美,也謝謝美女的情。

然後談及和尚的戒律,對小姐的服侍深致謝意。

最後教導美女如何修持開悟,談「色空」的道理。

如此,才算完美圓融,符合大乘菩薩道的精神,

正如天女散花供養維摩詰居士及菩薩羅漢,大乘菩薩對散花的境相無取無捨,不即不離,不認為花的沾身享受 對一個修行者而言是有什麼可恥的,怕會被人貼上安逸享樂,不知精進苦行的標籤, 那一班自認為梵行以立,不受後有的羅漢苦行弟子,就還是會執著的認為外境實有, 為顧及出家師父羅漢的苦行莊嚴相與清淨戒律而故意去閃躲這些散花,但是在尚未通達圓滿空性智慧 澈悟實相無相的前提下,越以恐懼不喜歡的態度迴避它,很有趣的就越被它束縛沾身,若越強調不執著的當下,就是一種強大的執著隱藏在背後影響著當局者,但人往往卻不自知,而不能如大乘菩薩坦然無礙自在地面對一切境相,進而示現由智體起大妙用的神通遊戲變通的各種無量善巧方便來從利他解脫的智慧悲行中也得到圓滿自利解脫的悲智行願。

其五

 佛經中──

釋迦牟尼佛告訴普眼菩薩︰「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眼、耳、鼻、舌、身、意清淨,色聲豪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水火風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一身多身,一世多世清淨‧‧‧‧‧‧‧‧。」

這一段經文是說︰

如果未開悟,六根六塵是六根六塵。

如果轉念開悟,六根六塵,八萬四千塵勞,全還原變為佛性。

現在,可以如此說︰明心見性,親證佛性,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謂開悟,是悟了什麼﹖這是千萬年來的大謎題, 祖師們都說,不可說,不可說,為什麼不可說﹖因為,因為‧‧‧‧。

「貪(淫)中有佛性」,佛性裏面有「大樂永持」。

「瞋(怒)中有佛性」,佛性裏面有「光明璨爛」。

「痴(愚見)中有佛性」,佛性裏面有「解脫煩惱」。

佛性裏面是「大妙樂」(欲界天)貪。

佛性裏面是「淨光明」(色界天)瞋。

佛性裏面是「體性空」(無色界天)痴。

當把「大樂」、「淨光」、「空性」,平衡調合得非常均勻,成了一杯綜合果汁,這就是「般若中觀妙智慧」。把這種「般若」去教導眾生,就是「大悲遍滿度生的無量善巧方便」,這一杯綜合果汁,就是「大樂」、「淨光」、「空性」三者的「自在任運」。

把貪(大樂)、瞋(淨光)、痴(空性),自在寬坦而任運,就是轉念開悟,就是明心見性。簡單的說,佛性就是貪、瞋、痴的轉化,貪瞋痴即是佛性,與轉化後的戒定慧本來不二。

地、水、火、風、空 這五大元素即是五方佛,色受想行識 這五蘊幻身亦即五方佛母, 經佛父佛母~悲智雙運轉化身心,將熾熱五毒轉化為光明五智,領悟樂空不二, 諸法同源,悟入一合相三摩地。

「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大樂極樂」。

「地、水、火、風」就是「淨光璨爛」。

「無色、無心、無識、無想」就是「解脫煩惱」。

「一合相」的禪悅法喜、真的很快樂喲!

「地獄」是光明淨土。

「畜牲道」就是解脫。

「阿修羅」最是莊嚴。

「餓鬼」最是威嚴無上。

這是證得諸法不二的本來體性後,用「般若妙觀察智之眼」去觀察而來的,能夠「自在寬坦而任運」了,就算處在三惡道之中,三惡道也是佛性,三惡道也是淨土,開悟之後,無處不是淨土了。

如果明白「開悟」的道理,經過實修實證便可以明心見性,這心見性是絕對的,天下萬事萬物,不會影響行者的自心,反而,一切煩惱喜怒哀樂當前,對開悟者來說,清明覺知但毫不影響。本來就是嘛,一切煩惱喜怒哀樂不離佛性如幻顯現,何取何捨?!

種種環境皆是虛妄的,用「空性」來破除之,就一切解脫了,此時此刻,行者能夠神用自在,而且能夠常樂我淨,這個境界就是開悟境界,這真正是人生的真義了。 佛陀的說法四十九年,而未說著一箇字,這是指因每個眾生有著不同的執著心病,佛就有不同的法藥對治, 令眾生還原達到身心靈的平衡與無礙自在,才會顯現原來的本來面目,眾生此時才領悟到原來是無縛,所以

不需解縛,原來是無得而無所不得,所以不需取捨妄得,原來是無相而無所不相,所以不需取相分別高下美醜,

澈悟後,更不可能會再去自以為是地亂開藥方去束縛迷惘中的眾生,令眾生越綁越緊。

「諸法不增不減,是告訴我們:勿執取片段虛妄的表象,惟常內觀照,而忘觀照,才能顯現完整無執無偏的實相。」

不要害怕因外境萬象的變化而會起心動念,維摩詰居士說不需斷除淫怒癡的習毒,因為根本無法斷,更不能斷, 因為淫怒癡就是佛性黃金的原礦,它從不獨立在佛性之外,眾生的五毒就是諸佛的五智,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是 自性佛其法身的顯現,其以各種無量無邊的神變化身,以各式各樣的啟示來宣說無量妙義,只是我們常常忽略而不自知而已,如觀音大士應機度化常現三十三應化身,為啟示慧根深植的有緣人,依機緣有時現慈悲安慰攝授,有時現金剛怒目懾服,無非在時時示時人,奈何時人自不識!

記得! 只需轉念,而不需壓抑念頭,甚至切勿生起要斷除念頭這種入頑空癡定的大妄想念頭。

但是,眾生仍然未能夠開悟,也未能夠明心見性,未能夠出離苦海,所以佛陀仍然要說。

佛法廣大,要慈悲眾生,自己覺悟的人,但還要去覺他,這才是有情菩薩,眾生迷惘,執著妄想枉受六道沈淪,是多麼的可憐啊!我們要用大悲心及各種善巧方便去攝授他們,使人人破除執著得失的妄心而悟識佛性,轉化貪瞋痴,一切變化為淨土。

轉念開悟了。

菩提佛性就是貪、瞋、痴的轉化。

這一清淨,八萬四千塵勞全部清淨。

一切客塵全是佛性。

實在不可思議啊!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啊!地獄是淨土,一切眾生都是可愛的佛!




歡迎加入WCG~
為人類貢獻一下唄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聯宇寬頻 | Posted:2005-01-26 15:2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37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