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一句,
出自佛教極為重要的大乘經典
《大佛頂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
這句話濃縮了該經的核心教法之一,
意義極為深奧。
讓我們先分解這句話:
· 如幻:這是般若智慧的核心觀點,意指世間萬法(一切現象)乃至修行證果,其本性皆是“如幻如化”的,沒有真實不變的實體。這並非說一切不存在,而是說它們如同夢境、魔術一樣,雖有現象顯現,
但並非我們通常所執著的那般堅實。
三摩提:梵語 Samādhi 的音譯,也譯為“三昧”,即“定”或“等持”,指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的狀態。在這裡特指由《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所證得的無上大定,即“楞嚴大定”。
· 彈指:
比喻極短暫的時間,一彈指頃。
· 超:超越。
· 無學:在小乘佛教中,證得阿羅漢果位後,便已究竟圓滿,無需再學,故稱為“無學”。而菩薩乘(大乘)則認為仍有更高境界要追求。
整句的綜合意涵
這句話是在描述觀世音菩薩通過修行“耳根圓通法門”所達到的不可思議境界。其核心意思是:
通過修行證得一切法“如幻”的智慧,並安住於由此智慧所生起的“楞嚴大定”之中,便能在極短暫的“彈指”一瞬間,超越小乘“無學”阿羅漢的果位,直趨無上正等正覺(成佛)。
為什麼可以“彈指超無學”?
這背後的深層佛法義理是:
1. 根基與法門不同:小乘修行者(聲聞、緣覺)的目標是證得“人我空”,斷除煩惱,出離三界生死。他們需要歷經漫長的階位(四向四果)才能達到“無學”的阿羅漢果。而《楞嚴經》是大乘了義之法,其根基是菩提心,其目標是成就佛果,不僅要證“人我空”,更要證“法我空”。
2. 圓頓法門的威力:觀世音菩薩所修的“耳根圓通法門”是一個“圓頓法門”。“圓” 是圓滿、圓融,一法具足一切法;“頓” 是頓超、疾速,不依循次第。這個法門從聞性入手,直接返照心性本源,徹悟根性與塵境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本來清淨,本自涅槃。一旦破惑證真,便是根本性的突破,因此能頓超常規的修行階位。
3. 空慧的徹底性:關鍵在於“如幻”二字。小乘聖者雖然也證空性,但對“空”的理解和應用可能還不夠徹底,有時會將“涅槃”視為一個實有的境界去追求(“智障”)。而大乘般若智慧則徹底體證“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萬法當體即空,如夢幻泡影。安住於這種最徹底的空慧中,連“修行”、“證果”、“超越”這些概念本身也都是“如幻”的,沒有能超所超,自然就能當下超越一切相對的階位分別。這是一種絕對境界的現前,而非一個比較性的成果。
結論與重要性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這句話,體現了《楞嚴經》作為“開悟的楞嚴”的殊勝之處:
· 讚歎圓頓法門:它強調了耳根圓通等大乘圓頓法門的殊勝威力,能夠讓修行者不走迂曲小路,直趨如來地。
· 強調般若智慧:它指出修行的核心在於證得“如幻”的般若空性,而非僅僅追求禪定境界或某個果位。沒有般若,即使有定,也無法解脫;有了究竟的般若,
即可頓超直入。
· 破除法執:即使是“無學”的阿羅漢果,如果心中還有一絲一毫對“果位”的執著,那就仍未究竟。這句話最終目的是破除對一切階位、果證的執著,
回歸無所得、無分別的究竟實相。
總之,這是《楞嚴經》中一個極具震撼力的表述,彰顯了大乘佛法尤其是般若思想的深邃與超越,
鼓勵行者發起大心,
直探本源,不落階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