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585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心性与心识

图 1.



智敏 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
心性为佛性、菩提心、不生灭心、不动心、无住心,
能起种种的净用、广度众生之用。而心识则为众生心,
由此生起能所心、分别心、是非心、对待心、人我心等等,乃妄用。

密宗,行者在菩提道上,大分有两种修持的方法:
一种是解脱道,一种是方便道。

解脱道:是以诸佛自己修证成佛的方法来修持,
亦即安住明空三摩地,而证无上正觉,
如祖师所言:「安住圆觉一心,修持万行无失」。
又如《圆觉经》所说:「远离诸幻,觉心不动」,住于不动心。

不论上座之修持,或下座于日常生活之行住坐卧,皆应如是
安住任持,历境验心,既安住于不动心,即易离开心意识,
无念而又不昏沈,久久自性光明自然现前。
即使未到自性光明现前的时节因缘,亦有各种形相、
各种颜色的明点,或多或少,或大或小,自然现前。
若于修持当中,不能离开心意识,不能无相、无念、无作,
此时即须持咒,承本尊咒力之加持,护持自己息妄显真,
开悟、保任、澈证、度生,十地菩萨倘需咒力护持,何况地前?

而方便道:乃随顺众生的喜好、习性而修持的方法。
在密宗,如各种事项仪轨、气脉明点,乃至最后双运。
这个修持方法,流弊很多。修气脉明点,
如果没有师父在身边指导,恐有偏差。至于双运,
假使不能无住、不能没有欲念,则反有堕地狱之险。
试想我们既是血肉之身的凡夫,谁能既双运而又没有欲念?
这通常要到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能有此功力,以 光蕴身双运,
以表自性与法性双运。

至于本宗的修持,
承华藏祖师融合了藏密宁玛巴的无上密心法和中土的禅宗、净土宗、
及天台宗的菁华,而成了我们的专修和心要,
亦即「圆觉一心」的修持方法,这是祖师所累积的成功经验。

● 我们在修持当中,对外不住相,这就是外觉,
在禅宗为「无相三昧」、在天台为「假观」。
不住于相,了知一切相是幻,即是如幻三摩地。

● 最近的七佛,他们修持成佛,留下了成佛的偈语,
都不离如幻。而内不住心念,这就是内觉,在禅宗为「无念三昧」、
在天台为「空观」。

● 内觉不住心念,亦即离开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了知身心都不可得乃至外不住尘相、内不住心念,
双离空有两边,这就是直觉,在禅宗为「无住三昧」、
在天台为「中观」。因为离有边的缘故,所以不住幻化,
离空边,即不住空相,如在净境,亦不住净相。
如是惺惺寂寂,寂寂惺惺,
当下直观此「圆觉普照、寂灭不二」的真心,
则能直显法界真空之体性。

体性,本离言说相、离心识相。但可藉言说为喻,作标月之指,
则此真空性,即如华藏祖师《心要经》中所说:「无相无不相」。
摄用归体,无一切相;由体起用,则如幻地显现一切相,
现情世间之六道有情,现器世间之山河大地,现时世间之过去、
现在、未来三世。究其根源,
则又如《心要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我们的真心、自性,名为「一心」。这个「一」,
并非指数量而言,而是绝待之义,没有对待、无可比拟。
此一心,又分三大:体大、相大、用大。

● 体大,即法身,四圣六凡本来圆满具足,无生灭、常断、
增减、来去,永恒不动,犹如虚空性,究竟遍满十方,
超思量、离言说,无相,无染,无思、无见,无始、无终,
非生、非灭,成住坏空四相不能迁移,无来、无去,过去、
现在、未来三际不能更易。能如幻地现法界一切相,
又能如幻地起法界一切的大用。

● 相大,又分净相和妄相。净相为报身,即自性本具、
万德圆满之依正二报;具有破无明之大智光明,遍照法界;
具有 具实了知诸法如幻、自性清净不染之真智慧。
至于广义来讲,此相大包含一切的妄相,即遍满法界之情世间、
器世间、时世间之一切相,以及妄心、妄境、能所分别、
是非动静,一切诸相,乃至见境、见智、见光、见佛,
悉皆统摄于情见,皆为情见妄相。

● 用大,也分净用和幻用。体大为法身、相大的净相为报身,
而用大之净用则为化身,能随缘引领广度一切的有情。
此即圣者在尘不染,既俗而真,不住生死、不着涅槃,
不离本际、不舍大悲,体用如如,理事无碍。至于用大的广义,
就包含幻用在内,即是十方三世尽法界,
所有情世间的生老病死、器世间的成住坏空、
时世间的生住异灭,无一不属于自性起用。

而体大、相大、用大的总合,即谓之一心、谓之本性。
是以一心含摄如如不动的本体(体大)、四圣六凡十个法界、
一切的净土秽土(相大)、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以及一切生物的生老病死、一切物质的成住坏空、
一切时世间的生住异灭(用大)。在理上讲,一心三大,
一念马上就到;而在事上来讲,一切相都是同时如幻而现。

以是之故,凡是真正证到体性者,旷劫无异一念,
无量的劫在他心中和一念是一样的,这叫做「念劫圆融」,
一念和无量劫是圆融不二的。之所以能够圆融不二,
只因 深住体性, 一念之明空寂照与无量劫;明空寂照不二。
因为不论亿亿万万的劫,都是如幻而现。而汇归于体性,
就是究竟不动,无相、无念、无住。

此「一心」,又分为「心性」和「心识」两种。心性是体,
心识是用。心性为佛性、菩提心、不生灭心、不动心、无住心,
能起种种的净用、广度众生之用。而心识则为众生心,
由此生起能所心、分别心、是非心、对待心、人我心等等,
乃妄用。所以修心成佛,唯有 转众生心为佛心,即不动心,
时时住于不动的体性。在日常生活中,六根六尘绝缘,
清静的心性自然现前。

此「圆觉一心」之修持,虽直截究竟,但众生无始尘垢厚重,
故须兼仗密法,承三根本、三宝之加被护持,始能即身证此一心。
而本宗的本尊法,简修、专修、心要,就是融摄此二者,
既得本尊与三根本、三宝之加持以为外缘,
复依「圆觉一心」之修持而内证,实为至圆至顿之无上心法。

本宗的本尊法,是以莲师和度母为本尊。我们之所以要以莲师、
度母为本尊,就是要依莲师、
度母法报化一体三身的悲智力愿而修持,做为外缘。
为什么要以本尊为外缘呢?因为佛性乃众生本具,并非外来,
但以六尘遮障,不能显发。是故修持之行者,
须承本尊三密无上的加持力为外在之因缘,
而显发自心本有、本具的佛性。

因为佛性虽然是众生本有,但被烦恼障、所知障所遮蔽,
不能实际接受到法界诸佛法流的加持。唯有修习无上密法,
令众生心垢渐除,最后自性光明乃能自然显露。
如是即能上承无量诸佛的法流,与十方诸佛同一体性;
下摄一切众生的心念,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摄用归体,
一切即一;由体起用,一即一切。摄用归体,一切都归到一,
摄归体性;再由体性起用,一即一切,
体性能现一切万法,起一切的悲智力用。

专修法的每一段,都不离密咒、智光、悲愿。即使仅修此专修,
亦能成就法报化三身。但绝非单以言说、意解,
或散乱修持所能证。必须 仰承上师、本尊及护法的加持力,
自己的大悲愿力及精勤修持的功德力,以及法界的体性力。
法界的体性力不是外有,而是众生本具。众生之所以能成佛,
正因为自己心中,本具此生佛不二之佛性。此佛性住于众生的身心,
犹如父母的遗传因子,是众生本有。

这个基因,不因父母在生而有,也不因父母过世而灭,
永恒常住于众生身中。犹如法界之体性佛性,
恒住于一切众生的心中。本宗的弟子们,所修即是修此体性,
依此体性为根本而起修,时时处处、心心念念不离此体性,
乃至到最后证果,亦是证此体性。此即体性法, 修处即证处,
所修与所证不二。

然而,修持固然是修体性法,但实证此体性,
尚须有深厚的善业因缘,积聚广大的福德资粮,才能现证。
亲证体性,除了祖师所传的「一心三观」之外,
莲师还传过一个极其简要的口诀。我们常说:「法身犹如虚空」,
但是虚空却不是法身。
唯有虚空与我们自己的「觉」合在一起,才成为法身。

而此「觉」究竟为何?就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没有妄念、
没有昏沈、没有无记的思想。如何将我们的觉性与虚空相融合?
就是把我们的念头,一直去观照宇宙的大空。
我们若能总是将自己的心念,住于虚空,如此久久,忽然之间,
就忘记了色身的存在。因为我们平常所想的,都是自己的身体,
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也都是自己这个身体。

倘使我们把自己的意识,都注念于虚空,
总是去观照宇宙无边的大空,
渐渐地对自己色身的执着自然日渐减弱,到最后,忽然之间,
忘掉了自己色身的存在,此时即泯除我执。众生所以不能成佛,
只因我执为碍。既然忘掉了自己,唯存觉性与虚空,
则觉性自然与虚空融合,契入法界大空,当下就证到空性,
乃至汇归毗卢性海,证到诸佛的法身。

证得法身是为根本,再依过去所发的菩提大愿,
由体起用,现报化二身,广度众生,究竟圆满。
这个成佛的方法,何其简单!只要时时把自己的心,
注念于宇宙的大空。 如果福德因缘不够的人,恐将掉到空定里,
以空为足。所以一定要作种种的善业,发广大的菩提心,
要以度尽众生为己任,即能不滞于顽空。

当忘掉色身,唯存觉性与虚空融合,当下无念而又明明了了,
此其时,要自己认证:这个明明了了而又无念、
汇归于空的觉性,就是我的本心、本性。经云:「佛在自心」,
即指这个佛性就是我们的真心。现证此心,
需时时住于法界大空,无相、无念、无愿,而又不昏沈、
不无记。假使不能当下如此,我们当依法持咒观修,
承本尊三密的加持,而到此妙明境地。

现证佛性,既然这么容易,为何在显宗要三大阿僧祇劫,
而在下三部的密法,也要十六生之久?只因为众生不知道:
宇宙的大空跟自己的觉融合在一起,就是自己的本心、本性。
又因众生菩提心不发,念念为我谋求,能所对立,不能悟入。
而且限于宿业,不能从解脱道直入,而喜好在事相仪轨中迂回。
又不信世间梦幻泡影。明明看到有这么多的事事物物,
这么多的六道有情,这么广的山河大地,怎肯相信这些是虚幻的呢?

人类的习性,已不是一朝一夕的累积,已经是无量劫的习性。
这根深蒂固的思想习性,多不可计。所以有缘修持无上部密法,
实多生多劫的福德,方能承本尊的加持,令自己此生默契体性。
修持中有一点特别要注意。自性光明忽然现前,
与法界光明打成一片,此时非常重要,成证与否,
就靠这一点:此时绝不可高兴,一高兴这个光明就隐掉了,
需了知此法界光明,乃自心法尔所现,为自心本有的光明,不取不舍。

平时或有种种形象的光明、或是有种种的境界,
也都是自心所现,是自心本有。一切的光明,都是内光外显,
都是自心的光明;乃至不论什么境界、证境,晓了一切一切,
都是自心所现。但以智慧照了而安住;并非住于光明,
亦非不住于光明,乃智照光明体性的不动恒寂,明空双运,
圆觉普照,寂灭不二。

平时或有种种形象的光明,时时如是观想安住,成为习惯,
最后舍报之时,自能安住此明空双运,而证寂灭。
十方无量诸佛,也都是如此入灭。诸位仁者啊!这点非常要紧,
务必牢牢记住。安住于此明空体性入灭,
这就是华藏祖师讲的:舍报的时候,禅定安住,
就能证入实报庄严土,也就是十地菩萨的境界。
此即明空大定。《心要经》上说:此明空三摩地,
是成佛的不二法门,也是一切众生入大解脱之门。  
此明空双运的明空三摩地,其境界,
正如同明朝的大德张拙所写的一首诗:
心光寂照遍恒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去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自心的光明,遍照于整个法界,如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刹土。
其中一切的四圣六凡,都和我同一体性,是融合在一起的。
我们要达到这个明空大定,唯有无念,自性光明自然会现出来。
当自性光明现前之时,或安住明空大定之时,
只要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尘,略微攀缘,
这个自性的光明,就突然灭了,不现了。

● 假使想:「我要把烦恼断除」,则你永远断除不了,
因为你又多了一个心,多了一个「我要去除烦恼」的妄心。
因为烦恼本来是幻的,只要安住明空三摩地,就没有烦恼了。
假使你不安住于此明空大定,而只想除烦恼,一天一天一直除,
这个烦恼灭了之后,那个烦恼又一直来。所以从无上乘来讲,
这不是减病,反而是增加病,增加众生的烦恼病。

● 倘使又想:「我要证到真如、体性」,如此也非正道,
为什么呢?因为一存此心,就不能达真如。真如不是「想」就能到,
反而正因为有「想」而不能到。因为有个「我」在想,有能、
有所、有对待,不能泯除能所。当然对于刚开始学佛的人来讲,
有这样的发心,是很了不起。但是真正修一乘法,就不正确。
这样想,别说这一生,即使百千万世也不能到。
必须除想,要无念,自能契入。

● 自心本即包含所有法界,遍满于法界,只因为一念不觉,
才游荡在三世六道之中,于是我们须得「循原路回家」,
若能放下妄念,又不昏沈而明明了了,则当下就到。

但这个当下到,也必须有福慧资粮。愿力、三根本、三宝的加持,
精勤的修证,再加上我们自性本有的、内在的佛性。
佛性恒常都在众生心中默默地薰习,令众生迅速觉醒。
只因无始的尘障太深了,所以要修无上密法,要发大菩提心,
以恒常久远的心来修持,才能成就。证得体性之时,
即使宇宙间一切的珍宝,都不能比拟。

● 自心时时安住明空三摩地,或于行住坐卧、
见闻觉知一切境上,时时返闻自性,时时住于不动心,
而外在的色身起用,则随顺世间的因缘,对一切境如幻应对,
如《六祖坛经》所言:「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因了知如幻,故当随顺世缘、
诸根起用之时,仍能安住不动心,自性不染,
是以不为一切惑业烦恼所侵损,故无所挂碍。生死涅槃不二,
都是如幻而现,所以不耽染于生死、亦不欣慕于涅槃。

安住于明空大定,即超越生死、涅槃两边,于此二边法尔不住。
起用之时,因不住涅槃,故能随顺世缘,因不住生死,
故能无所挂碍。但是我们随顺世缘,不是随缘流转,
而是要随缘度众,要发心广度众生,而以度尽众生为己任。
(以下传法内容从略.....华藏世界第39期)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2-15 09:47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智敏 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
此「一心」,又分为「心性」和「心识」两种。心性是体,
心识是用。心性为佛性、菩提心、不生灭心、不动心、无住心,
能起种种的净用、广度众生之用。而心识则为众生心,
由此生起能所心、分别心、是非心、对待心、人我心等等,
乃妄用。所以修心成佛,唯有 转众生心为佛心,即不动心,
时时住于不动的体性。在日常生活中,六根六尘绝缘,
清静的心性自然现前。

智敏 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
因为佛性虽然是众生本有,但被烦恼障、所知障所遮蔽,
不能实际接受到法界诸佛法流的加持。唯有修习无上密法,
令众生心垢渐除,最后自性光明乃能自然显露。
如是即能上承无量诸佛的法流,与十方诸佛同一体性;
下摄一切众生的心念,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摄用归体,
一切即一;由体起用,一即一切。摄用归体,一切都归到一,
摄归体性;再由体性起用,一即一切,
体性能现一切万法,起一切的悲智力用。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4-12-16 19:25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2-15 09:4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27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