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389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本觉的教诲

图 1.



【本觉的教诲】 对那些离弃了物质贪恋,并对最深本质静心的禅修者而言,
此乃驱除困惑和误解的狮子吼。⋯⋯
阿底瑜伽超越概念、执取和放弃,这是超越的洞察精要,
这是无改的非禅定(无修)状态,在其中,有觉察而无执着。
我领悟了此点,因此向本具伟大而单纯的阿底瑜伽致敬。

这是阿底瑜伽密续的精要,
佛教教诲的最深核心,
空行的生命力,
是全部九乘教诲之终极。
它只能由一位传承上师来传递,
而不能仅由语言,
虽然如此,我写下这些,
是为利益那些献身于最高教诲的行者。
此教诲乃是取自法界的宝藏,
而非出自理论和抽象哲学的杜撰。
首先,学生必须找一位已成就并与自己有善缘的上师,
这位老师必须是一位传承持有者,
而学生必须有全心的臣服精神和信任,
使老师将领悟传递给自己成为可能。
阿底瑜伽具有最伟大的单纯。它是其所是!不能用模拟说明,
也没什么可以阻碍它。它没有限制,超越所有极端,是明澈的当下,
决不会改变其形状和色彩。当你与此状态合一,
对它进行冥想的欲望即告消融;
你从禅修与哲学的锁链中解脱出来,你的内在生发出信念的蜕变,
思想者已逃逸,既不会再从“好”意念中获益,
也不会被“坏”意念损害,中性思想也不再欺瞒你。
你与超越的洞察和无际的空间成为一体。
然后你发现,这条路上的进步表征是:
不再有任何出自迷惑和误解的问题。
虽然此教诲是九乘之颠,但行者仍有高接纳性、低接纳性、
甚至无接纳性的区别。最有接纳性的学生很难找到,
有时老师和学生都无法找到真正会合的契机,在此情况下,
什么也得不到,并且还可能对Maha ati的本质产生错误观念!
接纳性较少的学生开始时学习理论,逐渐发展感觉和真正的理解。
现在很多人把理论当禅修,他们的禅修可能清澈而无意念,
也可能放松而愉悦,但这只是暂时的至福体验。
他们认为这就是禅修,而且没有更好的了。
他们想“我已达到觉悟”,并为此骄傲。
这时如果没有一位具格老师,体验就仅是理论性的,
Maha ati续部写道:
理论如同穿在身上的衣服……总有一天会脱下来。
人们经常试图区分“好”意念和“坏”意念,
就像试图把牛奶从水中分离。要接受生活中的负面经验很容易,
但把正面经验看作道路的一部分就困难得多。
即使那些声称已达最高成就的人,
也完全陷入世俗忧扰和名声中,
他们被Devaputra(散乱)所吸引。
这意味着,他们尚未实现六种感官的自解脱。
这种人把名声看做非凡神奇的东西。
仿佛声称渡鸦是白色的一样。而那些完全献身于法教、
不关心世俗声名和荣耀的人,
不会因禅修上较高的发展而自满。
他们每天四时恒修上师瑜伽以接受加持,
把自心与上师的心融为一体,打开洞见之眼。
一旦到达这种体验,就不应置之不顾。
瑜伽士应不屈不挠、毫无懈怠地献身于此。
然后他的空性体验会变得更加平和,
或者体验到更大的明澈和觉察,或者可能认识到思辨的缺陷,
然后发展出明辨之智。有些人能够把意念和无念都作为禅修,
但应记住:那记录着一切在发生的正是自我紧缩感。
要小心那种微妙的障碍——譬如,试图分析体验,
这么做有很大危险。要把所有思想都贴上法身标签还为时过早。
对治是当下、无改、不堕的智能。
一旦从哲学思考的枷锁中解脱,
禅修者就会在修行中发展出具有穿透力的觉察。
如果他分析座上和座下的体验,就会走上岔路。
如果他不能了解此缺点,
就永远无法达成那“超越所有概念且自由流淌的当下明觉”,
而仅有概念的或虚无主义的空性观点,这是较低乘的特点。
把空性看作海市蜃楼——仿佛它只是生动的视象和空无的结合,
也是一种误解。这是较低乘的密咒体验,
可透过诵念Svabhava得到。相似错误是当思辨的意念平息后,
轻视明性而认为心只是空白。真正洞察力的体验是,
对静止和活跃的意念两者自发产生觉察。根据Maha ati的教诲,
禅定包括看到心里生起的任何现象,并只是安住其上。
在禅定后延续此状态,被称为“后禅定体验”。
一个错误是:试图集中意念于空,并在禅定后,
从理性上把任何事看作幻象。
本初的觉察是一种不为意念滋生所影响的状态。
因此,无论是防备心的游离、试图压制念头,还是局限心念,
都是错误的。有些人可能误解了“当下”一词,
以为它是指此时此刻出现在心中的任何念头。
其实当下应理解为以上所述的本初觉察。
当人不再分别禅定和非禅定、
不再被改变禅定或延长禅定的状态所诱惑,
非禅定(无修)状态就在心中升起。此处有恒久的喜乐,
一切疑惑消失,与感官享受或纯粹的幸福都不同。
当我们说“明性”时,是指没有怠惰和乏味的状态。
这种和纯然能量不可分的明性,无碍地放射光芒。
把明性等同于觉察意念以及外界现象的色、形是错误的。
没有意念时,禅修者完全没入无念的空间。
“没有意念”不意味着无意识、睡着了、或感官停止了,
而是不为冲突所动。在禅定时,明性的三个征兆:
(乐)喜悦、明、和无念,可能会自然出现,
但如果努力创造它们,禅修者就还在轮回的圈子里。
有四种对空性的错误观点:
1、想像空性只是虚空,而看不到当下的广大空间;
2、向外在源泉寻找佛性,而未意识到当下是没有道路或目标的;
3、试图对治意念,而未意识到意念的本质是空、人可以如蛇结自解;
4、虚无主义的观点——认为空无所有,没有业因、
没有禅修者和禅修,因而没有体验到空性的超越概念;
那些曾瞥见成就的人,必须知道这些危险,并透彻研究它们。
对空性理论化的夸夸其谈很容易,
但禅修者可能仍无法应对某些情境。
在Maha ati的教义中写道:“暂时的成就,
就像一阵必然消逝的雾”。未经研究这些危险的禅修者,
即使严格闭关、强制心念、观想、诵咒、修哈达瑜伽,
都决不会从中获得任何益处,
如《Phagpa Dudpa Sutra》所说:
“一个佛教徒如果不知道孤独的真正含义,
即使在距离人烟五百里远、毒蛇遍布的偏僻山谷中修行多年,
他发展的也只是自负的骄傲。”
如果禅修者能利用生活中出现的任何现象作为道路,
那么他的身体就是闭关房。他不需要再增加禅修年头,
也不会在“令人震惊”的意念出现时感到恐慌。
他的觉察相续不断,就像老人观看孩子玩耍。
正如Maha ati文中写道:“完全的成就恰似无改的空间。”
Maha ati瑜伽士可能看来就像普通人,
但他的觉察已完全纳入当下。他不需要书本,
因为他观显现和整个存在如上师坛城。对他而言,
没有对道途次第的思考,他的行动是自发的,
因此利益一切有情。当他离开物质身体时,他的意识成为法身,
就像瓶子打碎,瓶中的空气和周遭空间合而为一。
作者︰吉美林巴尊者
译者:丘扬•创巴仁波切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4-10-02 08:07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0-02 07:37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099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