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20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佛教真理觀
一乘教義就是去找那個東西,
那一個真理存在的狀態叫做「法」,它只是存在,
真理存在的那個狀態那個叫法,就最高的那個層次。
第二個部份,就把那個真理存在的狀態,
把它給表達出來,這個叫做「義」。所以這兩個部份,
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因地人從不同角度去看,他會很矛盾,
會有衝突,因為你不了解真理是什麼?
因為你所得到的都是真理的文字,描述真裡的這些語言,
甚至於呢?還有一些是後人,自己意識形態的東西。

佛教真理觀 達照法師*

講到“真理”,這個題目其實是很抽象的,所有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明白的是真理。
那麼通過對佛教的了解,我覺得佛教對這個名詞的理解是很客觀的。為什麼說它是客觀的呢?
因為所有的人都會說自己是真理,到底這個真理是站在哪個角度去說?
佛教有一個最根本的標準就是:你說的話是否正確,必須要破除“我執”的人講的話才是正確的。
那個我執的“我”是什麼意思呢?我就是主宰、自在的意思。就是我站了我的這個角度,有一個作主的人,
以站在作主的人的這個角度去說的話,它都是片面的。所以佛教的修行第一步就是必須把那個我拿掉,
沒有我,不站在主觀的這個角度去看,所以他講的話我覺得是非常客觀的。

講到客觀,在佛教的理論上我們從人生觀和世界觀這兩個方面就可以看出,
佛教跟所有的哲學思想和其它的宗教不同的地方:第一點就是人生觀的不同,
我們看所有的這些宗教和文明,一般來說,一個高深的哲學思想總要有一個第一因、最高的真理⋯⋯、
至高無上的神,或者說是最高的原理,就那麼最高的那一點點,就是主宰,就是主觀。
那麼佛教對人生的看法是:一切眾生平等都能成佛。它這個平等都能成佛,是站在哪個角度說成佛呢?
就是站在所謂的佛教的真理的角度說能成佛。在世俗的俗理上我們是千差萬別,不能說是平等的,
唯獨你明白了這個真理,你契入了真理了,你的人生是平等的。所以佛教說每個眾生都能成佛。
第二點就是佛教的世界觀跟我們目前所了解的其它的宗教完全不同,佛教認為世界的存在是緣起的,
按照現在的科學理論或者說科學家所承認的,物質在時空中運動,物質、時間、空間這就是條件,
運動就是生起來了。那佛教講緣起這個緣,就是因緣和合而生起,
這一切事物都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條件所組成才產生的,並沒有一個主力的第一因,
不是有一個人或者某一個神來推動這個世界的存在。
這樣一來就構成了佛教對於人生和世界的基本認識,也就是說外在的這個世界,千差萬別五花八門,
它是由很多條件組成的,那你要想追究這些條件五花八門的背後,通過這一切的現像看到它的本質,
它的本質只有一個,這一個到底是哪一個呢?佛教就用真理、或者用空、或者用如來、或者用佛性,
用這些去形容這背後的。那麼這背後的這一點我們大家是平等的,所以他把世界觀的緣起論、
跟人生觀的佛性論聯繫在了一起。

構成這樣一個觀念以後,對我們現實的人生到底有沒有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所以,它對於緣起觀的世界進行分析,外在的世界分析成十法界,佛教講十法界,
也就是說世界的存在,按照人的生活和時空的不同分開十個範疇。十法界就是六道加上四聖,
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
這十個層次分開我們世界的這樣一種模型。按照這種模型來分析,
它又不是簡單的縱向的十個高低的層面。按照整個佛教的緣起觀來說,這個十法界有三種狀態的存在:

第一種狀態就是縱向的十法界。地獄必定是在最底下的一層,而餓鬼、畜生在地獄上面,
人必定會比地獄更高。按照這個層面來說,十法界的每一個法界,所謂法界的界就是界別、界限,
就是每一個狀態都有它的時間、空間、生活感受、生命的狀態,有一定的局限,這樣分開十個法界。
按照這十法界來說,我們的修行或者說我們人,你可以處在哪一個狀態裡面你可以選擇。通過努力,
你要選擇在最底下的這一層,你也要具備最底下那一層的條件。所以緣起觀是貫穿整個生命始終的,
你想下地獄也不是很容易的,你必須要做有足夠下地獄的條件才可以下地獄,
你想上天堂也不是很容易,你要有足夠上天堂的條件才可以上天堂,你要成佛,你也要足夠成佛的條件。

我們佛教講一切眾生既然平等,在真理的這一層面是平等的。可是我們大家的條件呢,
佛教認為還不夠,對了解真理的情況還是不夠的。有時候靜下來想一想,
我們這個人都存在這裡是肯定的,大家現在感覺到人存在,那麼感覺到我的這個生命存在,
到底哪一面才是我生命的最真實的這一面?最完整的這一面?這個就很值得思考,
往往小時候的觀念跟長大的觀念,對人生的認識就不一樣了,對於真理的把握就有很多的缺陷,
所以佛教認為,這樣的一個缺陷,我們是可以通過各種的努力得到改變的,
你要創造這些成佛的條件去達到涅槃。什麼條件呢?外在物質的世界,
十法界可能從物質的角度來說,佛教也承認有外在的這個十法界。
比如說它確實有一個地獄的那個地方、也有畜生住的地方、也有餓鬼住的地方、
也有我們人住的、天住的、也有佛、菩薩淨土他們住的這個地方。但是這些地方的這種居住,
跟我們內在的心靈是相連的,它並不是一個獨立於身心之外的一個純客觀的物質世界。
就是說佛教講外在的世界跟我們的心是相連的。

如果從因和果來說,佛教史上有一個故事:梁武帝很信佛大家都知道,被稱為皇帝菩薩,
他遇到了一個誌公禪師,大家都說誌公禪師有神通,他就問這個禪師:佛教都講天堂、地獄到底有沒有?

禪師說:有啊!

他說:可我沒看見,你有神通,能不能帶我去看一看?

這個誌公禪師說:可以啊!你要作好準備,作好準備我帶你去看地獄。

他說:作好準備了。

此時,誌公禪師就破口大罵:你這個狗皇帝!

反正什麼“昏君”、“無能”等難聽的話都罵給他聽。罵得梁武帝很難受,拿起寶劍就要砍他。
這個時候誌公禪師趕緊躲到柱子後面,告訴梁武帝說:這就是地獄。

他一聽,知道上當了,心裡很難受。馬上就說:對不起!剛才失態了。

誌公禪師說:這就是天堂。

天堂和地獄實際上只有一念之差。這是什麼道理呢?佛教講因和果是同時的,
就是當你的心呈現出跟地獄一樣的條件的時候,你雖然還是人的樣子,但是你的心已經跟地獄相應了,
也就是你的感受已經是地獄的感受。從這個心和物相互轉換的角度來說,
佛教講地獄眾生的心靈裡面有三種狀態非常明確:第一他腦袋很清晰,知道是地獄;
第二他知道自己為什麼會來地獄;第三他知道怎麼可以出去,但是出不去了。
就是這三個條件他知道,所以地獄在我們的心中可以說是一種無奈的心態,無可奈何。
就是明明知道這個事情該怎麼辦,可是已經沒辦法了。你如果是不知道,
那還不是生命最痛苦的地方。就是你腦子傻乎乎的,不知道怎麼回事,那最多只能做畜生,
你還不能下地獄,就是下地獄的人他腦袋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佛教裡面有一句俗話說:下地獄的人他需要經過奈何橋,過了奈何橋以後,
他就無可奈何了。這是最底下的一層。

第二層是餓鬼,餓鬼是一個什麼狀態?所謂餓就是肚子沒吃飽飯。很飢餓,那就是不飽,
不飽就是不飽滿,也就是在心靈當中的不滿心態,極度的不滿所造成餓鬼的這樣一個世界。
佛教有一個故事:目連救母,目連尊者證四果得神通以後,看見他的母親墮在餓鬼道,
非常難受,他就拿一缽飯去給他母親吃,他母親拿到這缽飯以後,生怕別的餓鬼來搶,
趕緊把它塞到腋下,然後手悄悄地去抓這個飯,一碰到這個缽以後,那些飯已經變成火炭了,
已經不能吃了。所以目連尊者就很痛苦,回來向釋迦佛求救,釋迦佛就教他盂蘭盆經,
七月十五要供齋。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餓鬼的世界實際上是他對於他所處的環境,
和這種身份非常地不滿。而一個不滿的心態,他不但接受不了別人對他的好,
反而會把對他的好變成一種負面的壞。比如說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的有些人,你對他好一點,
他老覺得你是不是在算計他,你如果讚歎他,他覺得你是不是在笑話他,你如果批評他,
他覺得你在欺負他、瞧不起他,所以你對他的好心到他那裡就變成壞事了。
這個餓鬼道的眾生就是這樣一個情況,咽喉很細,肚子很大,貪得無厭,他心裡對現實、
對生命的狀態非常不滿,所以永遠忍受著飢餓的痛苦。

第三層是畜生,是屬於無知的狀態。所以佛教認為無知並不是最痛苦的,
我們不是經常說:你要做快樂的豬還是做痛苦的哲學家。因為哲學家的腦袋比較清晰,
豬是比較笨的,腦袋不清晰,但是它日子可能過得還蠻舒服的樣子。
但實際上佛教認為這不是真正的舒服,因為它是一種無知,它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被殺,
或者它的整個前因後果、生命、心靈的狀態,都沒有辦法控制和把握。所以這樣一來就是無奈的、
不滿的、無知的這三種心態,而直接反映到外在的環境上它會改變這個環境。
我們現在也知道就是大自然跟我們的生活跟我們的心確實是有很多相關的。比如佛教有一個詞,
叫作“身土不二”。就身體和這個土地、國土是不二的。在韓國曾經有一個環保的廣告,
這個環境保護的廣告牌上面就寫著這“身土不二”,獲了一次大獎。
就是佛教的理論它把身體和外在、依報和正報是聯繫起來的。

那麼人的這種狀態是什麼?按佛教說就是五戒,也就是說你有一個正義感。
這個正義感是一種正確的,你做了這個事情對別人、對身邊的人都是有好處的,
沒有什麼壞處,這種正義感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時候,你是一個人的標準。我們講不要殺生、
不要傷害別的生命、不要去侵略別人的財產、不要偷盜、不要邪淫、講信義、講負責任、
講自己的承諾要實現、不要打妄語、不要暈三倒四,就這樣子殺盜淫妄酒的五戒,構成了一個人的一種狀態。

那麼阿修羅他雖然有正義感,但是他的脾氣很衝,
也就是說他的這種正義感有很大的層面是有局限的,有自以為是的這種正義感。
這種正義感,我們生活當中也遇到很多人,他覺得我這樣子是對的,
但是他可能在某一個小的範圍是對的,在大的範圍他可能就是錯的。
所以阿修羅有天福,沒有天德,他有天人的這個福報,但是沒有天人的這個德行,
我們經常講:他就是天上的流氓。他喜歡在天上,但是他耍流氓,脾氣很大、很暴躁。

第六層就是天人,在我們六道當中第六層是屬於純善的,就是十善,
包括你的身體不會傷害別人、你的語言不會傷害別人、甚至你的思想、起心動念也沒有傷害別人,
也沒有傷害自己,這樣的行為他構成一個純粹的善良。純粹的善良感生到是天上。

這樣子就構成一個六道的輪迴。為什麼叫輪迴呢?佛教認為這六個法界,
這六道的情形是我們內在的心靈當中就有。然後我們大家可能就會想,我們應該做很好的事情,
以純粹的善良去對待別人,是不是夠?佛教認為這六道、六條道路,你可能是作得很痛苦、
或者很壞,下地獄很無奈。就像很多做錯了事情抓到監獄裡面的,開始想盡辦法為自己想了很好,
結果他還是被抓進去了,他腦子裡面可能比別的人還要清楚。那麼這樣一種痛苦,
你做了很多壞事是不是進去了就出不來了?如果你做了非常好的事情,
你就是這一生完全就是一個純粹的善良、你就是無償的付出、
甚至你的念頭里面都沒有一個壞念頭這算不算夠?佛教講這不夠,為什麼不夠呢?
這六條道路你即便去了都不是出路,就是你去了以後還要回來的。
你下地獄無論是多久時間,你報完了還要上來;在天堂上面無論是多久,
最高的一層天,第二十八層天,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他入的禪定是八萬四千大劫,
然後他這個定力完了以後,純粹的善良福報完了,他還是要墮落的。
所以這六條道路去了還要回來,這就叫六道輪迴。像輪子一樣還要回來。
那怎麼辦呢?善和惡,這兩種一直是對立的,我們大家就是被善和惡這樣的心情束縛著,
或者也只能看見這種狀態。所以佛陀就講,對於一個還處在惡的狀態的人,
就是你的心還很壞的、還很痛苦、還會給別人帶來痛苦的,這樣的一種人怎麼辦呢?
你第一步要去惡從善,也就是你應該選擇不要墮落三惡道,而要選擇三善道。
但在三善道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想辦法從這個六道當中跳出去,這是佛教一個最基本的人生價值觀。

然後從六道當中出去以後,那麼我剛才就想講的佛教的一個理念,就是說十法界的建立,
它第一種是縱向的,下面這六層等於是六層樓,
那他認為我們平常的人就是在這六層樓裡面來來去去,
你想出去必須到第七樓、第八樓、第九樓、第十樓。
這一層樓的上去你只要上去一層就必須要離開下面這一層,就是我們要到三樓,
必須要離開二樓,你才能到了三樓,離開三樓才能到四樓。
那麼離開六道才能到上面的四聖道,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理念。

同時還有另外一種觀念,就是橫向的十法界。所謂橫向的十法界,就剛才說的是一種心靈。
就我們大家現在的心裡面,就具備善和惡、痛苦和快樂,甚至我們也具備解脫。
如果按整個佛教來說就是三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這就把佛教的實踐道路總結出來了,就是說:一、惡的不做,二、善的我要做,
三、善的做還不夠,還要超越善和惡,善只是佛教的基礎。
所以有些人說:所有宗教都一樣的,都是勸人為善。這句話只對了一半,
也就是“都勸人為善”是對的,但是都一樣了嗎?不一樣!因為佛教認為這個善還不夠,
善以後你的心甚至不能被善法所束縛。很多人會被善法束縛。比如說我有一種正義感,
有種責任感,然後看到別人不負責任你就很痛苦,這種痛苦就是已經被責任感束縛了。
你應該去想辦法幫助他們,而不是你自己在那裡痛苦,這就是善和惡必須超越的理由所在。

在橫向的這個十法界裡面,它指的是我們的心。我們每個人本身就具備這十法界,
並不是說外在的,有一個死了以後再去的,另外的一個世界。
那麼在我們現在具備的這十法界當中,他就好像是一個院子裡面有十個房間。這十個房間,
前面的這六個房間我們是經常去的,只是那三個房間比較黑暗,這三個房間比較光明。
那麼人的這個房間就有痛苦、有黑暗、有光明,我們自己可以調節,
你想快樂你就追求快樂一點;你如果想墮落、去吸毒,那你就去把自己的生命變得黑暗一點,
它就是很簡單地隨心所變的。就是說整個院子都是你的,你想到哪個房間去,
那個鑰匙就在你手上,你自己可以打開這些門進去。
但是,很遺憾的是我們一直以來只到過這六個房間,後面的那四個房間一直沒去過。
因為這六個房間就是善和惡都對立的,而我們現在平常的心態當中,
你想求得一樣就是捨棄一樣。你求得的就是一種善的,你捨棄的就是一種惡的、
你不願意要的,就在取捨之間。所以大家看禪宗的書就知道了,“不可取不可捨”,
或者說“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恁麼得!”為什麼?一定要從善和惡兩個里面都超越了,
善也不住,惡也不住,甚至是不思善不思惡。
就是說從這個善惡得失裡面跳出來以後,你才可以看到這另外的四個房間。

但是從縱向的角度來說,我們到了第十層樓你必須離開下面九層,但是從這樓的本身來說,
第十層樓是不可能離開下面九層的,即使沒有了第一層,也就沒有第二層。
所以天台把華嚴經判為別教,就是因為別教認為,成佛了以後,我們這個凡夫的世界都消失了,
九法界都沒有了,叫緣理斷九。就是從理上說把九法界全斷了,我只有成佛就可以。
但是天台的圓教不這樣說,天台的圓教說:你如果成佛了,你對生命的真相都了解,
既然生命的真相都了解,我現在是凡夫,我就是生命的其中一部分,如果你的真相有很多面,
我就是其中的一面,那我現在也就是真相之一,你如果斷除了我現在這個樣子,
那你就沒有這個真相,你就不是完整的圓滿的真相了。所以這樣一來,他成佛,
這十法界都不需要離開,不需要離開九法界的。從這個法界本身來說,
就是第十層樓必須要前面的九層樓,你不能把九層樓掏空了,說我是第十層樓,你不可以掏掉九法界。

從橫向的角度來說,就是這十個房間是我們大家可以自由自在的。那麼十個房間善和惡,
是表現在我們現在能夠思維的這個狀態裡面。天台講的性具善惡,就是自性又具備了善和惡的功能。
什麼功能呢?就是當我如果超越了善惡以後,我就可以駕馭善和惡。那善惡是什麼概念呢?
善惡本身其實是無定義的,那如果按照佛教來說就是快樂的和痛苦的。快樂的就是善,
痛苦的就是惡。什麼叫快樂呢?我快樂了讓別人也快樂,不是我快樂了讓別人痛苦。
所以佛教有一個基本理念,就是對“正法”的界定:正法的第一個標準就是在時間上,
我現在是快樂的,我將來也是快樂的。你現在做的事情,比如像小偷,
你現在抓到錢開心了,將來你這個麻煩了。所以這個行為現在是開心的,
將來也是開心的,在時間上這是正法的第一標準;正法的第二個標準就是在空間上,
我在這裡這樣做能快樂,在別的地方這樣做也是快樂的,我對我做是快樂的,
我對旁邊的人做也是快樂的。就這樣在空間上,它又構成了一個沒有負面作用的行為法則,
這才是構成了佛教的正法。如果離開了這兩種標準,那就不構成正法。

那麼具體什麼手段才算給你快樂?這裡面就有說法了,就如天台講的性具善惡一樣,
如果簡單地說我拿刀殺人,這算不算壞事?這是一件惡事。但是佛經裡面偏偏就有菩薩拿刀殺人的。
《大智度論》裡面講:有一個菩薩,到海裡面去採寶,回來的那天晚上,
其中有一個人就想獨吞這些財寶,去磨刀就要把這麼多人殺掉。這個菩薩在那裡靜坐,
觀察到了這人想殺人。諸位想想,這個時候怎麼辦?菩薩他是為一切眾生著想的,
所以如果他喊起來,那麼多人就會把他殺死掉,其他都是凡夫,其他的人如果以一種嗔恨心去殺他,
都得下地獄,殺人是要下地獄的;那麼這個菩薩如果說不喊,那他就來把大家殺掉,
那他殺了那麼多人,他是帶著貪心殺人,他會下地獄,這也不行;
如果菩薩輕輕地告訴他:你不要殺人,這人會反過來把菩薩殺死掉,讓他殺菩薩也不行,
會讓他也下地獄。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菩薩自己把他殺掉。就是他想到:我殺你,
我會下地獄,但是我殺了你,你不用下地獄了,我替你下地獄,同時也救了這四百九十多個人。
他是秉持了這樣一種心態就把他殺了,殺了以後他真的下地獄。
但是因為他的心是心甘情願地去下地獄,為了救更多的人,所以他在地獄裡面的這個感受,
是釋九層天上的感受。我經常說,這就像是一個臥底警察,臥底警察他在這個罪犯的堆裡面,
別人看去跟罪犯一模一樣,但是他心裡面不是受罪的感覺而是辦公室,他覺得這是他的工作、
他的任務。所以我覺得善和惡,不是取決於他的行為,而是看他的結果。就像醫生,
我們講拿一把剪刀把你脖子割進去,這個不行吧,這是惡法,
醫生他剪進去可能是為了救你的病。那父母親打孩子也是一樣,這個孩子不聽話,
如果老不聽話,你不去教訓他,可能以後他就不行了,所以打他一下,他以後聽話了,
這樣子對他有用。但是這裡面的這個尺度,它的標準就是:你現在是快樂的,
你將來也要是快樂的;如果現在不能快樂,那你的將來也一定是快樂的。但是這個做的這個人,
比如說這個菩薩他殺了這個人,他一定是快樂地去殺,什麼叫快樂去殺?
就是我心甘情願去接受這個結果,這樣子去殺他,如果你說你很恨他,這個人很壞,
我馬上把他殺掉,這個就不行了,就是你恨他去殺,還是不行。所以這樣的一個橫向的生命狀態,
就是我們大家每個人心中都具備的,橫向的這個十個法界,你隨時可以把握它。

但是在六道當中,後面的四道,你的心還不能超越善惡的時候,你是無法把握的。
就是當你對快樂和痛苦一直對立,一直想追求快樂,這樣的一種心態,你就已經被快樂束縛住了。
所以佛教講,世間基本上都是有欺騙的成份,唯獨死亡是無欺的,為什麼呢?
說人從生來以後一直到死亡是沒有欺騙的,每個人都得死亡,但這中間我們的親情、友情、
愛情這裡面都帶有欺騙的成份。聽不懂了,為什麼會是欺騙呢?父母對我這麼好,
無私的奉獻怎麼會是欺騙?這不是一種倫理道德上的欺騙,而是一種物理本身的欺騙。
上半年我們那邊,有一個公安局的一個乾警,他很孝順,每天晚上工作回家,
都是向他父親問好然後才去睡覺,正好有一天加班到八點鐘回家很累,然後他就睡覺了。
睡了半夜十二點他醒過來,父親在二樓,他在三樓,父親的那個電視機還在響,他覺得不對勁,
下去問一下,看他父親。結果下去一看,父親已經死掉了,躺在地上,已經硬了,
他就抱著這個父親就哭,哭了幾個小時,就叫他父親不要嚇唬我。從此以後,他五十多天睡不著,
失眠,眼睛一閉上,就有蜈蚣、毒蛇馬上很多地出現,就精神失常了。後來他就見我,
我就跟他說:世間就是有欺騙。他就說愛情、世間友情欺騙我都承認,唯獨親情你說欺騙,
我死不承認。那麼我就告訴他,不是說他父親欺騙他,而是他父親對他的好,
他無形當中就是造成種感覺:你不會離開我。世間的人都是這樣,對你越好的人在離開的時候,
它構成的痛苦就越巨大的、越傷害的。所以這樣一來,我們被善和惡所束縛的人,
他都得不到自在,他不能自在的,所以要想辦法超越了善惡以後,你橫向的十法界才能把握。
但這還不夠,這十法界的第三種叫作圓融的十法界,圓融的十法界怎麼講呢?
就是這十個法界裡面,既是縱向的又是橫向的,縱橫兩個的交叉點都在你的一念心當中,
所以天台用一念三千的這樣一個理論,就是一個念頭里面都具備十法界,
這樣一個理論來構造我們的人生。那麼十法界如果從我們生命本身的角度來看,
我想簡單地講一下,這個十法界構成的人生。

那麼我們如何達到這種圓融互動?這是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說我們首先要認識到,
生命是有這樣一個層次不同的:有縱向差別;有橫向的平等;也有圓融的互具。
那當認識到這種球形的人生的時候,你靜下來,要細心地去觀察、去品味、去體會,
你現在的這種成果,然後他的思緒就變成:既是穩定的,又是放射的。
穩定的狀態來說就是我怎麼做都行,我躺在這裡,坐在這裡,或者翹著二郎腿,都是可以的,
沒有問題,只要你生命任何一個形象,都是可以的;那麼接下來放射形的是什麼?就是現在,
你能不能感受到你身邊的這一切,你所擁有的這一切,你現在有沒有感受到你具備了善和惡,
乃至超越的,這樣一種心態?如果你感受不到,那你的生命就變成立體的或者是平面的;
你感受到了,那麼你的整個生命重心就在這裡。所以在這種理念下,從道德的層面來說,
我們分開善和惡,你有沒有考慮到父母親的感受,他們願意不願意,我們有沒有考慮到,
我們身邊人的感受。所以它的前提就是,我如果想明白、想徹底地進入這種圓融的人生狀態,
我必須要有一個渠道、有一個方法能夠達到這種理念。那麼怎麼達到,就是人生和世界的圓融。
就是我們生命的本身,跟外在的世界怎麼樣子給它圓融。圓融天台有一個名詞,叫作三諦思想。
就一心三諦,三諦思想的存在,就是講空、假、中這三諦。
那麼空、假、中首先要讓我們能認識到生命本質的共同點,
就是你如果沒有認識到本質的共同點,我們一直會在善和惡兩個對立裡面。
那麼只要你在對立裡面,你的生命就沒辦法圓融。

想認識到這個空,好像也不是很容易的,那怎麼去認識呢?天台的思想,
最初是慧文大師從《大智度論》裡面,悟得三智一心中得,這三智講的是:一切智、
道種智和一切種智。那麼在觀念上,我們直接講空、假、中三諦,比較容易理解。
怎麼去體會這個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就牽涉到剛才說佛教的世界觀。
世界觀它講的是一切法皆是緣起,緣起在善惡裡面叫緣起性空。緣起這兩個字,
我發現有很多人,在文字上解容易敘述錯誤。什麼叫緣起?就我剛才說了,
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起,這樣子去解釋。那么生起的狀態,是一種什麼狀態?
緣起的意思,不是告訴你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存在的,而是告訴你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性空的。
他講緣起的目的,是讓你明白這個性空,那麼為什麼要明白性空?他就講到,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四維時空的世界裡面,這是一個錯覺,就我們直接會覺得,
這個世界的存在好像都是很真實的,好像必須它有存在。
那麼佛教講:“一切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假名安立而已,唯有內心的心識所現,
外界並沒有。天台也是講,外界並沒有。第一步我們必須要了解到一切法它當體就是空的。
那麼怎麼去認識這個空?就要從緣起去認識這個空,緣起是什麼概念呢?
比如我現在講:我手上拿著這個是杯。大家都知道這叫杯,那我就說:在這個世界上,
我手上拿的這個杯是從來不存在的,從來就沒有過。這不是瞎說嗎,對吧?睜著眼睛說瞎話,
明明不是拿著杯,為什麼會沒有過呢?那麼我就進行分析,大家看是不是有過。我看來看去、
看上看下只看到紙,沒有看到杯。那麼這個杯,就只有一個名稱是真的,就假名安立,
它的名稱確實有個杯,我們大家都叫杯,你不能叫它叫電腦、又不能叫桌子,叫它就是杯。
可是杯這個東西,我們看到這個紙的時候,你就發現杯和紙是什麼關係?
杯是沒有自己的內容;紙是所有的內容都是紙。如果是一個股份公司的話來說,
那麼這個公司裡面,沒有杯的股份,這裡面上上下下,哪怕有一個微塵,你看去是個微塵,
也是屬於微塵,也不是杯的,杯的名稱有,它裡面的實質的內容就沒有。這並不是一種理論,
我覺得我們直接用眼睛去感受它,可能會比較確切一點,就是能夠確切地體會到,
佛教裡面講的緣起的意思。就是杯它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只是這個紙做成這個樣子,
於是大家給它安一個名,就叫它是杯。這叫假名安立,安一個名給它。那麼再進一步地問,
這個紙到底是不是有的?我們又發現,這都是木漿做起來的,紙其實也是一個假名安立,
那再問,木漿到底有沒有?只是樹,它的所有的原料只是樹和水,對吧,甚至膠水。
所有的、世間的一切萬法,包括電腦,在電腦這個名詞還沒有的時候,它可能造成這樣子,
我們現在安立它叫電腦,其實它整個原料就是:塑料、金屬、其它的這一切組合起來的,
桌子亦復如是。所以佛教講,我們人生世界是一個幻覺,是生活在一個虛幻、
顛倒的世界裡面。那麼這個幻覺的世界,就是說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而我們恰恰覺得,
它是真實地存在,然後就在上面,不停地去以為我獲得了東西,
而實際上它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讓你獲得。就像是一個,我們經常說有一種騙人的公司,
叫作皮包公司。皮包公司是什麼呢?就是它這個公司,從來沒有成立過,沒有這個公司。
它就是弄幾張信箋、弄幾張那公司的名稱、名片,然後放在這個皮包裡面,
拿出去給你聯繫生意、談判。談的時候,他把第一張信箋拿出來,說我是某某公司的,
你要追問他,你這公司真的有嗎?因為他沒有實際的東西,
所以他趕緊拿第二個資料來掩蓋他第一個空缺,他把這個信箋的上面的那個頭露出來給你看,
下面的那個空的部分,又拿第二張信箋來填起來。於是你就覺得第二張應該有。
如果你再問第二張有嗎?他會拿第三張給你填起來。縱向的這樣一排下來,
你就看不到裡面是空的,而看到全部都是有的。就我們說紙杯有沒有?有。紙有沒有?有。
杯有沒有?有。樹漿有沒有?有。我們就會覺得什麼都有。桌子有沒有?有。木頭有沒有?
也有。而實際上,它只是一樣東西,並沒有一個真正的它的存在。所以我們想一個辦法,
要想一個什麼辦法呢?把縱向排列的這些信箋,讓它橫向排列,不要讓它縱向排列,
橫向排過去,你看,你第一個名稱下面有沒有東西?你一看發現是零,沒有東西;
第二個也是零,那麼這樣子來觀察,從一個事物去觀察。我們再觀察,
我們整個生活在現實的這個世界裡面,所謂世界、所謂人、所有的這一切、甚至是價值標準、
這些理念,你就發現:除了名稱、概念以外,其它都沒有,從來沒有,
不是說我現在分析了以後就沒有了,是從來就沒有過。就包括我們現在的這個身體也同樣,
我們看如果說以前不叫人的話,我們看見的只是一些血、一些肉、一些皮而已,
並沒有一個人在那裡。但血、肉、皮,還是由於我們吃飯這些營養,
從地、水、火、風、山河、大地裡面攝取來的一些精微的部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
就是這種虛幻性。釋迦佛講,我們用我們的思維是可以企及的,不是不企及的。
就是說既然你的生命當中,就有這種超越善惡的真相,你每個人是可以達到的,
不是達不到。因為它是我們本身的狀態,只是我們被這個相所迷惑了,經常被名言、
概念所欺騙了,所以你感受不到,你從來就不曾生起過、不曾存在過的這樣一種狀態。
那麼想明白這個狀態呢,他需要從一個事物來觀察;然後再觀察一切事物;然後第三步呢,
就是再觀察我們的心。所以天台講的這個一心三觀:第一個,一心具足的這個空觀,
就是在自己的心中去觀察,既然外界的事物它只有假名安立,沒有它的實質,就不曾存在,
不曾存在的東西,所以說它不生,生存嘛,你沒有存在,哪裡有生?沒有生的東西,就不會滅,
所以整個《心經》的中間那一部分:“是諸法空相”講的就是這個空,
它不但是外界的物質是空的,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因為它沒有存在過的東西,你怎麼去污染它?怎麼去讓它清淨呢?你怎麼去讓它增加?
怎麼去讓它減少?壓根就沒有這回事,就是生滅輪迴,也是沒有這回事,從這個角度來說,
徹底空的角度來說。所以《心經》後面又接著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什麼意思呢?
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
包括腦子裡面所有出現的概念,法塵就是概念。就是你腦子裡面,我們所謂打妄想很多,
其實你再靜下來觀察,哪裡有什麼妄想。我們不是說,打妄想——我想到一個杯就是打妄想了,
如果沒有這個杯,你妄想哪裡來?你所謂的妄想,也就是你的意根,我明明白白的、
了知的這顆心,唯識講的第七識,或者第七識的這個意根。意根它緣了這個法塵,
然後法塵這個影像在腦子裡面出現了,或者說在自心當中出現。你講的東西,
它只是這個形像出現而已,它跟你有什麼關係?你並沒有增加一點什麼,
也沒有減少一點什麼,所以妄想本身它也沒有生滅。以前講般若的時候,
好像中國人總講說:般若是空,但空不是沒有。總想講空不是沒有,為什麼講這句話呢?
其實空就是沒有,空怎麼會是有呢?《心經》明明講的“無眼耳鼻舌身意,
”那為什麼說空不是沒有?就怕我們腦子裡面第六意識。因為我們凡夫,特別是知識分子,
我們的第六意識非常活躍,講一句話,他第六意識馬上會構造一個概念出來,這個概念就是法塵,
當你的概念構造起來,你說:空就是沒有。於是你腦袋裡面想一個:噢,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其實錯掉了,我們講的這個空,就是講這個杯子沒有存在,是你的直覺,
而不是你腦子裡面又想一個空出來。所以說空不是沒有,不是你腦子裡面想出一個沒有來,
而是空本身它不曾有過,不是你想一個說:到底它有還是沒有。就它本來的狀態就是那樣子的,
就是沒有一個東西存在過。那麼當你明白了,這樣一個空的真相以後,於是我們就在直覺上、
在眼睛上,我們眼睛看過去這個事物,就會有兩種感覺。諸位可以看一看:
第一個我看它確實有個杯在這裡,這是我們所謂的肉眼,凡夫肉眼,這確實有的,
大家確認有這個杯子;第二個我剛才講了,這杯和紙的關係以後,
你在直覺上面:杯真的是不存在的,你看過去整個就是紙。你的眼睛看一個事物的時候,
就變成有兩種功能。第二種功能佛教講慧眼,就講空觀。你觀察它,
不是我把這個杯給打爛了才沒有,而是你看到這個杯本身,就是沒有,所以叫當體即空。
而不是析空,不是把它分析、破壞了以後才叫空。那麼這樣一來,我們就很奇怪,
既然這一個世界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根、塵、識,甚至無智亦無得,它本質都是空、
都是不曾存在,那為什麼我還在這裡講話大家還在這裡聽?還有這麼個樣子在這裡,
這是為什麼?那麼佛陀他就進一步地解釋,他告訴我們說:第一層我們覺得它杯子有,
覺得這個世界有的,這叫凡夫眾生局限在善惡我執當中的一個遍計所執——
你會普遍計度以為這一切法都是真實的。習慣了善和惡、有和空,總是對立起來了,
所以不能當體看到它的本來面目。那麼現在一看到全是空了以後,
他必須要解釋我們現在這是什麼狀態,這是怎麼回事;那麼他就第二步告訴你,
一切法它自己沒有,所以叫無自性,杯子無自性,是沒有自己的屬性,
它沒有屬於杯子的東西,所以叫無自性。那無自性的這個空,是怎麼個存在呢?
唯識講的第二句,就是遍計所執破除完了以後,你就會了解一切法都是依他起的,
依他起就是緣起,佛教講的假觀,就天台講的假觀,假觀講的。為什麼叫依他起?
你看這個詞非常有意思:依靠他人、他事而生起的,不是自己生起來的。
那我們無論舉一個什麼例子,你說人是不是依靠自己起來的?不是。
最起碼我們是依靠父母而生出來的,現在是依靠吃飯穿衣,依靠吃飯這些營養攝取而來的。
杯子它是依靠紙而來的。那你任何一個事物,你的存在有沒有自己?沒有。
他的本質,他自己絕對要給他徹底地看到,就是沒有的。就是不存在的。
一絲一毫都沒有,善和惡、天堂、地獄從來都沒有。就這個層面說,他徹底沒有,
一切法都是空,甚至是成佛也是空的,沒有一個佛可成,沒有一個眾生可度,在這個份上。
所以達到這個層面眾生就已經平等了。那麼這個平等的情況還很多,這是講本體上的平等,
接下來講緣起是指作用上的平等。就是所有的存在都是依他而起,都不是自己。

那麼如果佛教講的這個緣起,講依他而起,它有一種規律,所以所要認識到的規律,
如果詳細講,天台講十如是。《法華經》講的諸法實相,就你想認識事物的真相,
要認識到十個範疇,才算真正的真相。我們佛教不是要繞佛,繞佛就是要一圈一圈地繞。
就是你看事情要全面,你不能在一個角度看,不能只看到佛的前面拜佛,你要看到佛的背後,
要繞一圈。我們合掌,你看要十個指頭合在一起,合十,十就是全的意思,十全十美,
要全心全意。那麼十如是,也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就是你看事物一定要看到他的相。
就我們大家男女老少,不一樣的、千差萬別的相。相背後有它的性能,
比如說我有舉手的這個性能、大家有坐在那裡的性能、我有講話的性能、大家有聽話的性能,
這個性能是隨時都在起用的。就是只要你想到,你睡,你睡覺都有睡覺的性能,
這個性能是沒有差別的,就所有人的性能都是沒有差別的。那我們差別的,是在作用上面,
那麼性能的背後就是體,就剛才說的:空的本體。所以性能跟體它有一定區別。但這個講起來,
如果講天台的修證上內容,就比較多了,沒有時間。證了這個體了以後,他就起一種作用。
我經常覺得為什麼和尚要修苦行,講一個開玩笑:修苦行,他修了很苦很苦,
就對這個世間覺得太苦了,真不想住了,但受了很多的苦的時候,當你體會到這一切法不可得,
他那種超脫的感覺,是非常珍惜。我們如果現實的人生過得蠻好的,對吧。這個小米稀粥一樣,
喝得很舒服,你說讓你去了生死、讓你去看這個事物空,那沒意思,對吧。我家庭夫妻挺好的,
你幹嘛要讓我空掉,是不是。當你這個生命裡面,面臨了這種老、病、死,甚至是絕望、
對死亡的這種絕望、對生前死後無可把握的這種狀態的時候,你再去看看這個空,
你再看:原來沒有一個在受苦的人,從來就沒有一個在這個世界生存著的。不生不滅嘛!
從來就沒有過,那你那種苦,就蕩然無存。所以這個是非常積極的一面,
就當你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你的苦完全超越了,於是你知道善和惡、快樂和痛苦,
是完全可以超越的。那麼超越以後,並不是說高高在上了,不下來了,而超越了以後,
第一個責任就是回過頭來,看看這個身邊的這些人,他們還在這個善和惡當中對立、
還在這裡受苦、還在著這個相以為一定有一個杯子。你已經看到根本沒有杯子了,他
還以為有。於是我們繼續要了解它,一切法都是緣起,依他而起的,那麼依他而起的,
在實相裡面就是你證體以後會起到一種作用。十如是裡面叫如是體、如是力、如是用。
我們一般的人,就是學知識、學觀念都會有作用的。不要說知識、觀念,
就是我們學自行車也有作用,你多學兩天,你騎的技術就會好一點;你少學兩天,
你的技術可能就差一點,當然你學的程度都有關係。那我們的知識也是一樣,你知識越窄越少,
你的力量就越少;那你知識面越廣,你的心胸越寬闊,你的力量也就越大。
很多人痛苦是他的心量太小了,他只包容自己,那他跟家里人就合不好。
如果他的心胸寬闊一點,能夠包容家里人;再寬闊一點,能夠包容我們國家的人,
包容一個國家;你再寬闊你就包容全人類。那麼佛教講最廣闊的是包容一切眾生,
包括一切無情的世界。就是在你生命中出現的,都是你,你感受到他的存在,就是你生命的本身。

那麼從這個層面說,你證得這個體,一定會起到作用。就剛才說為什麼要去空觀,
你觀到這個空的時候,在你的生命中,一定會起到這個作用。那麼空觀的力度有多少,
就看你起的作用有多少。你如果在思想上理解了,我們所謂解悟,你解悟了以後,
你在思想上可能就不會有問題,你這一輩子思想不會出毛病。你想到什麼問題,大不了把它空掉,
你就不會出神精病,如果你老覺得有個東西在那裡,搭牢了,那你就麻煩了;
所以第二步要你能夠見到,我們所謂見悟。解悟還要見悟,見悟是什麼?就是你的眼光,
我剛才說的,你直覺的眼光看到它,就已經看到杯子只是假名。這個直覺看到了以後,
然後你再看一切事物,那麼你的思想、你的行為,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種行為,可以讓你痛苦了。
因為那個行為過來了以後,你把它消融掉,用這個空把它一看,把它化解了。
所以你看再好的東西、再完美的理論,你一看,你就知道它是什麼原因組成的。
它自己就沒有自己的理論,沒有自己的東西,完全是別的東西組合起來。就像我們說,
這個文章也是一樣,天下文章一大抄。沒有自己的,全部是別的東西來的,我們文字、
包括這一切;那麼到了第三個證悟,它的力量就更強了,佛教講物質的世界跟心靈的世界是相通的。
如果你的這個認識確切到位了,阿羅漢是能夠穿牆越壁。就是你如果真的覺得這個世界是空的,
沒有我也沒有他,你這個牆走過去沒問題。當然我們現在不行,現在我們一直已經習慣於覺得他有,
你走過去腦袋肯定撞一個包,肯定不行。所以從這個證體以後,就會產生一種力,
這種力在生活當中會生起作用,所以叫如是力、如是用。那麼只要產生作用,
它就必須牽扯到第二個問題,這個作用一定是在我們現實的世界,是在有相的世界,
不是在無相的世界。無相的這個空的本身,般若是無用,般若是無知的。用般若你可以去否定,
就講般若的這個空,你可以把現實這些全部否定掉,我們讀佛經就經常看到這個。
因為般若它本身如如不動,只要有用的東西都會變化的,所以有用、有變化的這個現實,
佛教講的,依他起的、緣起的世界。那第二步的智慧就要觀察,觀察要:因、緣、果、報,
這十如是裡面。就是從因到果,中間要一個緣,就是要創造這個條件,所以中國人喜歡簡稱,
簡單,因緣果報四個字給它簡稱為因果報應。佛教講因果,很多人都說。但是因果它不是簡單的,
我打你一拳你就打我一拳,不是簡單的這樣一個對立。它是指每一個事物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原因,
不但有它的原因,還有它的因裡面的一些具足的條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這個瓜,
一下把它種到開水里面了,你就永遠也得不到瓜了,所以它一定要具足這樣條件,
才可以構成這個結果。所以有人看《楞嚴經》裡面有一句話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人殺羊,
死了以後你就做羊,那個羊死了以後就做人,到時候你再被它殺,冤冤相報,所以我們不吃葷的,
就是要尊重這個生命。那有人就問了:既然我殺羊我死了變羊,我何不去殺佛呢?我殺了佛,
我就變佛了,佛再變成人再殺我。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呢?因為你必須要具足了那個條件,
你因造下去了,你要造成這個果,中間要具足這個條件就可以了,那沒有這個條件,
它這個果就不成。所以佛教講我們大家每一個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我們真正的正因都有成佛的因,
我們的因是成佛。我前天,在來這里之前,就在揚州高旻寺,看到高旻寺的禪堂前面有個匾,
那個匾上寫的四個字,你們想都想不到是什麼字?是“最高學府。”我就問德林大和尚,
我說從你這裡畢業的有多少人啊?他說:哪裡從我這裡畢業,天下的寺廟都是最高學府。
這個話說得也是很圓融,後來他解釋了一下為什麼是最高學府呢?他說:人生,整個眾生的眾生界、
所有眾生的生命,他一定都有他的一個真相,就最完整的真相,我們可以承認這肯定有的;
那麼這個真相會不會了解,他說肯定會了解的,總有一天我們會了解的。那什麼時候才能了解呢?
他說:今生不來我這個學府,總有一天會來的,今生不來,來生還會來,這一劫不來,
下一劫還會來,無量百千萬億劫以後,他還會來的。他講的這個意思,
就是佛教講的:一切眾生一定會成佛。這是一種對生命的一種積極的態度了。
就說他一定要經過各種努力,會達到這樣一種超越的這種境界。那麼因、緣、果、報這四個字,
來解釋我們現實的生命的規律,就現實世界的存在、生命的存在的這樣一種規律。
這是天台圓教思想落實在具體行為當中,要解釋我們本身是不可得的空,為什麼還有?
那這個有,就是依他而起。

這樣一來,我們看問題又出現三個感覺了:第一個感覺,我們直接覺得它就是有個杯,對吧,
這是我們原有的感覺;第二個你看到它,杯是不存在的,這第二個感覺;第三個感覺呢,
這個杯子說它不存在是因為它沒有自己的屬性,說它存在也可以,說它存在是因為它有紙、
有這些工匠做成了這麼一個圓形,這可以不妨叫它杯。這就叫作起用了,就我們在生活當中,
能不能生起妙用,一切法都不能捨棄,你不要捨棄任何一個法,任何一個法都有它的前因後果。
所以,我從個人的宗教體驗的角度來說,我講一點,就是有一次我在北京,在那裡念經的時候,
突然讀到《華嚴經》裡面,晚課裡面有一句話叫“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這是佛教的華嚴的思想了。就是在每一個灰塵裡面都有無量無邊的佛,而且這些佛,
都是像菩薩一樣處在那裡,說法度眾生。那我閉在那裡想,我當時當班長,
我看到我們班裡很多調皮的學生,心裡是很討厭的。考勤什麼的經常缺勤,
我平常心裡都覺得這些人不行,但是一念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覺得,
就這種感覺:就覺得每一個灰塵都是最圓滿的,最完美的,他們並沒有任何的缺陷。
於是那種感覺生起來的時候,眼淚就流下來了。所以從那以後,我的說話就改變了,
我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壞人,所有的人都是最好的人。但是好的人有時候會做一點壞事,
因為那個事情會容易被他做壞掉。所以我想,假如他是一個殺人犯,
我現在就會這樣去想:就是他一定有造成他殺人的這樣一個條件,他才會去殺人,假如是我,
我的先天也是他的這樣德性、生活的家庭、成長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所接觸的人、
遇到的事跟他一模一樣,我那天也一樣會去殺人。那我們現在成長的是這樣一個環境、
這樣一個條件,我們就做成這樣的人。所以,生命就變得不是固定不變的,
其實你生命的任何一種可能都可以存在,但是我們現在所要努力的是什麼?
就是你想要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你就必須去創造這種條件,這是最關鍵的地方。
所以我們講學佛,說白了,就是我們要創造一個成佛的條件。

那麼佛法裡面,如果用這個佛教的真理觀來說,就說生命肯定有個真相,你不明白真相的時候,
往往會做錯事情,那我們一定會可以要想辦法認識這個真相。當你認識了這個真相,
然後慢慢你就會改變了這個事實,改變了現在所擁有的這個狀態。所以在第二個層面上,
對於實踐這種真理來說,他需要實踐的一個過程,什麼過程就是要創造這種圓融的,
剛才說圓融的人生的這樣一個條件的,經歷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一個什麼漫長的過程?
如果按照天台的修行位次安排,要經過五十二個菩薩的位次。從開始相信,到最後自己圓滿證得,
要經過五十二個位次。就每一個位次都在增加一點我的這種圓融的態度、圓融的觀念。
那從大的方面來說,他只要經過三個階層,佛教也講三大阿僧祗劫能夠成佛,
三個階層是哪三個:第一個階層,就是要認識到一切事物的空,如果我們現在諸位一觀察,
發現宇宙人生真的沒有一個實質東西,你如果把這個確定為自己的人生觀以後,按佛教說,
這三大阿僧祗劫,第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已經結束了,已經過去了,
你個人的問題已經完全解決了;第二大阿僧祗劫,
《大智度論》裡面有講,就是“菩薩學習佛法當於五明中求,”所謂五明就是:醫方明,醫學醫術;
然後工巧明,就是現在的科學技術,工業科學技術各種技術;然後這個內明就是佛學的思想;
因明就是邏輯學;聲明就是音韻學,音樂、韻律這一切。那麼概括起來就是,
我們世俗世間對於我們人類,或者說對於任何一個眾生,一個生命,對他有幫助的,
這些能力和技巧,你就都必須要學習,而且要學習到,任何一個人他處在任何一種狀態,
你都能夠幫助他。那這種狀態要什麼人?這個初中畢業的人,他可能教小學沒問題,
他不能教高中,高中畢業的可能他教初中沒問題,博士生導師,那你必須要是教授了,
你如果是一個初中生,去當博士生導師恐怕就不行了。
這就是菩薩他為什麼需要修行的這樣一種理念。就是我修行到最後,
是為了我的行為對生命、對自己、對他人都要有幫助。

用佛教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做最後的一句話總結,有人問我說:佛教有什麼好處?
當然我要講一下天台的圓教給我們顯示的一個道理:就是剛才說球形的這個人生,
無論你處在什麼地位、以什麼身份、在什麼時間、
在什麼空間都能夠把你的生命調節到最佳狀態,這就是圓滿的人生!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7-29 21:2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565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