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4519 个阅读者
观星资讯》 观星气象 | 全天星图及月相 | 即时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钟 | 亲子观星会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Yeh23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鲜花 x113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发现幽门螺旋杆菌 解开胃溃疡致病谜
【记者詹建富、薛桂文、林进修、钱基莲、黄静宜、张耀懋】

代表医学研究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医学奖昨揭晓,今年桂冠落在解开胃溃疡致病之谜的两位澳洲医师贝利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华伦(Robin Warren)身上。

他们在1982年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才是造成胃溃疡病因,而非过去熟知的压力或生活不正常等因素。他们颠覆传统的发现,让消化系统溃疡等疾病从不可能治愈的难缠慢性病,,变成一个可用抗生素及其他药品即可在短期内治愈的疾病。

事实上,从霍乱、疟疾这些传染病以降,许多医界菁英将他们的兴趣转入控制 高血压、糖尿病等改善人们生活的医疗项目,如马歇尔与华伦两人从发现病原到以抗生素即可根治胃溃疡的例子,已经少之又少。英国皇家学会理事长梅爵士在赞扬两人的贡献即说:「马歇尔和华伦的研究是50年来对于一个疾病的观念最彻底和最重要的改变。」

现年68岁的病理学家华伦和54岁的马歇尔发现幽门杆菌是造成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因,由于这个观念违反当时认为压力和生活型态才是主因的主流想法。学院成员诺马克说,为了证实胃溃疡因细菌而起,马歇尔不惜喝下含幽门杆菌的饮料,结果导致严重溃疡,不过没有多久就治好了。

两人培养出细菌,方便研究这株细菌和疾病。学院说:「1982年,马歇尔和华伦发现这株细菌时,压力和生活型态被视为消化性溃疡的主因。现在则证实,九成以上十二指肠溃疡和八成的胃溃疡都是幽门杆菌造成的。」

瑞典卡洛林斯卡学院在宣布得奖者的颂辞中即说,包括柯亨氏症、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动脉粥状硬化在内,许多疾病都是慢性发炎造成。这两位澳洲医师的发现促使许多科学家研究细菌是否造成其他炎症的原因。

学院说:「华伦从组织切片检查发现,约五成患者胃部下部有小而弯曲的细菌。他观察发现,在细菌附近的胃黏膜总有发炎的迹象。」马歇尔对华伦的发现十分感兴趣,于是两人携手对100名患者的组织切片展开研究。

尝试数次后,马歇尔从若干组织切片成功培养出前所未知的菌株,后来称为幽门杆菌。两人一起发现几乎每一个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的患者体内都有这种细菌。基于这项发现,他们建议把幽门杆菌纳入这些病的病原学。

两人以纤维胃镜等普遍的技术协助判断幽门杆菌是否造成许多胃溃疡的原因。学院说,「马歇尔与华伦的先驱性研究,使溃疡不再是一种经常使人痛苦不堪的慢性病,而成为一可以用抗生素和胃酸抑制剂在短期内治愈的疾病。」

两位医学奖得主将分享130万美元(约新台币4300万元)奖金,一纸证书,一枚金质奖章。颁奖典礼定于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胃溃疡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有时还会导致胃癌。富裕国家的感染率低于开发中国家。一般都是从小感染,而且多半都是母亲垂直传染给子女。这种细菌只存在于人类体内,而且可能终其一生都存在其胃内。

全球约有三分之二人口感染幽门杆菌,但大多数人都未出现任何症状,只有10%到15%的人会发生溃疡,严重时还会胃出血和穿孔,有的人甚至罹患胃癌。

【2005/10/04 民生报】 @ http://ud...om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5-10-05 21:21 |
Yeh23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鲜花 x113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三合一疗法 胃溃疡治愈率逾九成
【记者詹建富、薛桂文、林进修、钱基莲、黄静宜、张耀懋】

林口长庚儿童医院肠胃肝胆科主任赵舜卿表示,幽门螺旋杆菌可在胃酸内存活,且破坏黏膜组织,并促使胃酸过多分泌,长久下来就造成发炎、溃疡。这通常发生在十二指肠部位,称为十二指肠溃疡,少数则发生在胃部,称胃溃疡。若病患有上腹部疼痛、恶心、烧灼感、食欲不振、腹胀等消化不良的表现,甚至已有解黑便情形,就要怀疑是否罹患消化性溃疡。

台大内科医师吴明贤指出,过去医界都认为其致病机转可能与胃酸有关,以致多朝抑制胃酸着手,问题是治疗一阵子后又复发,直到马歇尔和华伦发现祸首几乎可指向幽门螺旋杆菌,才使得治疗肠胃道疾病的观念出现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无异改写传统对于消化道溃疡、胃炎、胃淋巴瘤和胃癌的致病机转的认知,并且一改临床治疗的方针。

要检查体内是否有此菌,最简便的方式是碳-13尿素呼气检测。患者在检查前,先对一个集气袋中吹气,然后服用碳-13 尿素试剂,20分钟后再吹一口气,5、6分钟后就能知道结果,准确率在九成五以上。

赵舜卿表示,呼气检测无法得知溃疡的情况,仍应借重胃镜检查,顺便采集检体进行细菌培养,一旦发现感染此菌,给予抗生素,治愈率可达九成以上。已做过胃镜者,需追踪服药后的情形,也可利用呼气检测了解幽菌是否已被杀死,且有健保给付。

至于治疗方式,台北荣民总医院肠胃科主治医师陈培兴指出,通常采三合一疗法,使用两种抗生素加上质子帮浦抑制剂(PPI),前两者用来杀死细菌,后者则用来降低胃酸。治疗时间约七天,治愈率高达九成以上,但仍有一成病患无法治愈,主因是细菌产生抗药性,或病人不顺从服药。

不过,陈培兴强调,感染幽菌不一定就会发生溃疡,此外,幽菌只是消化性溃疡的帮凶之一,体质、生活环境、熬夜、吸烟、喝酒、服用药物等,也可能导致溃疡,因此,即使呼气检测未感染幽菌,也不能保证溃疡不上身。

【2005/10/04 民生报】 @ http://ud...om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5-10-05 21:22 |
Yeh23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鲜花 x113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以身试菌 证实可能导致胃炎

【记者魏忻忻/台北报导】

澳洲学者华伦和医师马歇尔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纷纷表示肯定:「他们早该得奖了!」

台大内科部教授林肇堂指出,华伦和马歇尔最大的贡献是扭转了医界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式,是划时代发现,马歇尔甚至还「以身试菌」。

台北荣总肠胃科主任张扶扬指出,过去医界认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因为胃酸过多,华伦和马歇尔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与溃疡的关连,使治疗方向从减少压力、改善胃酸,转成目前的灭菌。

林肇堂解释,胃储存着高浓度胃酸,过去人们始终认为胃是「无菌」的环境,直到一九六年,西方科学家克雷涅兹首次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简称幽菌),但医界一直认为幽菌只是肠道里的常在菌,直至一九八○年代,病理学家华伦独排众议,认为幽菌应与胃部疾病有关。

华伦的发现并没有受到重视,但当时年轻的肠胃科医师马歇尔深信不疑,后来干脆自己吞下培养皿里的幽菌,证实幽菌可能导致慢性胃炎。

张扶扬说,马歇尔把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最初曾被退稿,直到一九八三年才被英国着名医学期刊刺胳针采用,幽菌在胃部疾病所占的角色才开始被重视。

张扶扬说,幽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连被发现,也出现三合一疗法,不仅改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也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林口长庚医院肠胃科主治医师陈益程指出,虽然三合一疗法早在多年前即被提出,国内健保也有给付,但仍有部分溃疡患者不知可接受灭菌治疗。

【2005/10/04 联合报】 @ http://ud...om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5-10-05 21:24 |
Yeh23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鲜花 x113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幽菌与人类共存千年以上 可溯源人类迁徒轨迹
【记者詹建富、薛桂文、林进修、钱基莲、黄静宜、张耀懋】

贝利马歇尔和他的老师罗宾华伦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的过程,可说是实验室的一页传奇,却也凸显人类与长期与细菌奋战的过程,甚至可以从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进一步探讨人类祖先溯源及迁徒的轨迹。

台大医学院内科教授林肇堂说,从古希腊时代起,人们就相信胃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后来科学家陆续在人的胃内发现了胃酸,让许多人一直认为,在这么恶劣的胃酸环境之下,胃内应无任何细菌可以生存,也就是胃内应是无菌环境。

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一位着名的病理学家曾做过多次胃切片实验后声称,胃里绝无细菌存在。且因他的名气大,即使有人从尸体解剖中发现幽门杆菌踪迹,也都被他指为是实验室污染所致,让学者噤声。

直到1982年,马歇尔在华伦的支持下,终于可以将幽门螺旋杆菌从胃黏膜中找出来,并在体外培养成功,而且其他许多病人的胃里也都可发现有这只细菌的存在。1993年,科学家又从非洲甘比亚地区的小孩粪便中,培养出这只细菌,证实人类可能经由粪口接触感染,再传给下一个人。

不过,为何幽门螺旋转杆菌可以长期活在胃酸环境,而不被消灭?林肇堂说,是因幽门杆菌可分泌许多不同酵素,化尿素为碱性的氨,像防护罩形成保护膜,免受胃酸伤害。

台大医院内科医师吴明贤说,全球人口约有四至五成感染幽门杆菌,尤其在低度开发国家,感染率更高达八、九成,古埃及的木乃伊,即使没有内脏器官,依然可检出幽门螺旋杆菌的抗原存在,显示这只细菌早已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纽约大学教授马丁布雷瑟(Martin Blaser)从幽门螺旋杆菌与人类共存现象,从幽菌的菌种变异型态进而探讨六万年前人类祖先的起源及迁徒模式。研究者发现,从目前已知各地区感染不同的菌种分析中,共发现五种古老的菌种,其中两个在非洲,两个在欧亚大陆的西部和中部,另一个则在东亚。至于其菌种的差别,北欧人感染幽菌的型态以sea为主,地中海附近国家则是感染sed,至于东亚国家则是感染sec为主。

另外,从印地安人和亚洲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菌种高度相似,可以再次验证,早期的印地安人其实是由亚洲经由白令海峡,然后迁徒到美洲,而这是透过幽门螺旋杆菌本身的差异性,作为人类远古溯源及迁徒踪迹的依据。

【2005/10/04 民生报】 @ http://ud...om


献花 x0 回到顶端 [3 楼]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5-10-05 21:26 |
Yeh23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鲜花 x113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新闻辞典》幽菌 增加胃酸 引起发炎
【记者魏忻忻】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ter pylori,简称幽菌)与肠胃道的关系,被视为廿世纪结束前消化医学界最重大的发现。

幽菌是革兰氏阴性的螺旋状杆菌,外观有数根鞭毛,可呈螺旋状前进,大小约二至四微米,除了胃黏膜及附近相关区域外,口腔牙菌斑也可以找到此菌。

幽菌寄居胃黏膜表层,会使胃酸分泌增加、引起发炎反应,破坏胃黏膜保护机转,使得胃部容易发炎,甚至溃疡。体内有幽菌的感染者,很容易出现消化性溃疡症状。

愈来愈多研究发现,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可能都与幽菌感染有关。由于幽菌可能经由人与人接触而传染,幽菌盛行率受环境卫生影响,据统计,全球约有半数人口感染此菌,国内老一辈的幽菌盛行率高达六至七成,新一代仅有三至四成,但非洲部分国家的盛行率可能达八至九成。

幽菌可由胃镜或同位素呼吸测试法作检验,世界各地都订出幽菌的治疗原则,一九九七年八月,十七个亚太国家的胃肠科医师在新加坡达成亚太地区幽菌医疗准则,认为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有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只要有感染幽菌的证据,就应该接受治疗。

根据亚太治疗共识,建议使用「三合一疗法」,可达到九成的治愈率,三合一的标准药物是溃疡用药质子帮浦抑制剂(简称PPI)加两种抗生素(常见药物是开罗理霉素和巨环类抗生素),每天服药两次,治疗七天,治愈率高达九成以上。但由于部分患者服药后可能肠胃不适,若自行停药,将影响药效。

【2005/10/04 联合报】 @ http://ud...om


献花 x0 回到顶端 [4 楼]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5-10-05 21:27 |
Yeh23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鲜花 x113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挑战观点》友善的敌人 应否赶尽杀绝?
【记者詹建富、薛桂文、林进修、钱基莲、黄静宜、张耀懋】

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为消化性溃疡、胃癌的治疗,带来革命性转变;但医学界有人质疑,这种菌在人体内存在历史久远,它虽在胃部造成危害,却也有保护人们免于食道疾病的作用,可称之为「友善的敌人」,是否应将其赶尽杀绝,有待深入研究。

使用抗生素消灭幽门螺旋杆菌,目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标准方法,而随着幽菌的感染率节节下降,先进国家的消化性溃疡、胃癌的罹患率也随之降低;但于此同时,食道方面的疾病却有增加趋势,令人怀疑两者的相关性。

例如,从1970年代起,美国、英国、瑞典、澳洲都有食道腺癌病例增加的现象,像在美国,食道腺癌已跻身成长最快的癌症之一,发生率一年增加7%到9%,而最主要的危险因子是「胃食道逆流」,也就是胃酸逆流,造成食道慢性发炎、进而导致癌变。

由于胃食道逆流引发癌变的病程至少得20到50年,突然变得普遍,原因令人费解,于是有人将它与幽菌感染的减少拉上关系;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Martin Blaser便是持此看法的先驱,他在1996年提出质疑,认为胃部的幽菌可避免胃酸逆流,保护食道,且毒性愈强的幽菌,保护力愈好,可惜医界对此反应冷淡。

不过,愈来愈多研究显示,这种理论并非无稽之谈。马丁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在1998年完成的研究便发现,感染幽菌的人,下食道与胃部最接近食道的部分,发展出食道腺癌的风险较低;而愈来愈多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

台大医院内科医师吴明贤指出,医学界的确发现,在消化性溃疡减少时的同时,胃食道逆流、食道癌却增加了,但原因为何,是否与幽菌被扑灭有关?还待进一步研究。

他表示,医界已发现,愈早感染幽菌,胃部发炎便愈早出现,也会因此改变胃酸的环境,进而影响荷蒙的分泌;所以,不仅有人推测这可减少胃食道逆流,避免食道疾病的发生,也有人正在研究这与食欲变化、肥胖是否有关系。为此,有科学家主张,根除胃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疗法,是否利大于弊?有必要重新评估;至少学界应更深入研究,幽菌与人类宿主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厘清它对人体健康的真正影响。

【2005/10/04 民生报】 @ http://ud...om


献花 x0 回到顶端 [5 楼]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5-10-05 21:28 |
Yeh23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鲜花 x113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抗幽菌三合一 抗药性逾一成
【记者詹建富、林进修/报导】

澳洲籍的马歇尔和华伦共同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使得罹患胃炎、消化道溃疡的病患都可接受三合一疗法,根治的机率高达九成;专家指出,这是由于目前约有一至二成病患对三合一抗菌疗法出现抗药性,加上部分民众无法忍受服药的副作用,医嘱的顺从性较低,也因而影响治疗效果。

台大医院内科医师吴明贤指出,开罗里霉素(Clarithromycin)和其他巨环类抗生素都可有效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加上质子帮浦抑制剂(PPI),即所谓「三合一疗法」,台北荣总肠胃科医师陈增兴表示,许多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接受一个星期左右的投药后,大多能获得有效根治。

不过,陈增兴和吴明贤都强调,虽然消化道溃疡在接受三合一疗法,已可由控制进而达到根治的目标,但目前约有一至两成病患对抗生素出现抗药性,因此影响疗效。所幸,由于目前临床用于对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有四、五种,如果患者经治疗后吹气测试依然呈阳性反应,代表对某类抗生素有抗药性,还可换其他抗生素,甚至再加上铋剂(bismuth)的「四合一疗法」,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不过,吴明贤认为,目前治疗消化道溃疡的最大挑战,并非是药物的选择,而且健保已有给付,民众的经济负担变小了,倒是病患对于医嘱的顺从性,才是造成幽菌出现抗药性及治疗打折扣的后果。他说,由于三合一抗菌疗法要求病患早晚需服用至少14颗药,加上服药后会有腹泻、腹胀等副作用,或对抗生素过敏产生疹子,许多病患难免擅自减药,少吃一、两颗,或只吃一半,才是造成细菌抗药性的最大问题。

【2005/10/05 民生报】 @ http://ud...om


献花 x0 回到顶端 [6 楼]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5-10-05 21:40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30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