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328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bossaska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鲜花 x7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转贴资讯] 机油的规格数据所代表的意义
一款机油的好坏,可以参考它的各项数据规格资料.
But...你常看不懂机油的规格数据所代表的意义吗?
来来来!!看完这篇文章,保证让你的机油知识增加一甲子功力... ^^
1.黏度 (Viscosity)
黏度为液体流动时内部摩擦力,即流滞阻力,不仅是润滑油单一性质中最重要者
,同时液体的黏度也会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一般在计算流量上要手到绝对黏度
(Absolute Viscosity)或称运动黏度(Dynamic cosity ),
通常使用单位为 CP (Centipoise).
但为量取方便,多用动力黏度(Kinematic Viscosity),
通常使用单位为CST (CentiStokes)。
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绝对黏度(CP)   动力黏度(CST) 密度 (g/ml)
有关黏度的分类请参阅 ( 附表三 ) ( 附表四 )
2.黏度指数(V.I.Viscosity Index)
黏度指数表示润滑油随温度变化而改变黏度的程度,在使用时温度差大的
情况下,为极重要的性质之一。
通常黏度指数越低者,表示温度稍有变化时,黏度变化较大,反之黏度指数越高
则表示温度变化较广时,黏度变化却不大。此外,若黏度指数小,在引擎启动时
,会因摩擦阻力太大而运转时的耐荷重性能降低。
3.颜色 (Color)
润滑油的颜色范围很大,可以是完全透明,但一般较常见的颜色的淡黄色和褐色
,也有深褐色甚至趋近黑色的油品。一般而言,基础油黏度高者呈色较浓,又精制
度愈淡;此外,有添加剂,又精制度愈高者,颜色愈淡;此外,有关添加剂及色素的 加入
以及储存时间和储存是否得当,也能使润滑油 颜色改变。因此油品颜色虽不足以
判定润滑油效能优劣,却为比较精制度、黏度和添加剂含量之参考、也可藉以
判断 品质是否均匀一致,或是否染有污物。一般是以ASTMD1500来测定,结果
以0.5~8表示之,数字愈小表示油品颜色愈浅。
4.流动点 (Pour Point)
将油冷却而完全失去流动性的最高温(试管横卧,而5秒内停止流动的最高温度),
称为凝固点(Solid Point),在此之前约2.5 ℃时,叫作流动点。低温情形下使用的
润滑油若流动点高,会因凝固而增加摩擦阻力,不易生成油膜。
5.闪火点:(Flash Point)
润滑油加热时会产生蒸气,此与空气混合达到可燃气体之最低浓度时,有火苗存
在会产生一闪即自灭的燃烧之最低温度称为闪火点。若当所生油气能不自熄
,而持续燃烧之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Fire Point)。一般润滑油之着火点每100℃
约闪火点高10℃左右。
6.中和价(Neutralization Number)
总酸价和总碱价之总称
总酸价 TAN (Total Acid Number) :中和一克油样中之酸性所需的KOH亳克数。
总碱价:TBN ( Total Base Number):中和一克油样中之碱性所需之酸量,以相当之
KOH 亳克数示,润滑油经氧化后生成酸性成份,使酸价增高,故可藉以判知劣化之
倾向。又添加剂之加入亦能提高中和价,如清净添加剂可由碱价显示出来。经过
精炼后之润滑油酸度约为0.01~0.03左右。
7.残碳量(Carbon Residue)
将润滑油在半隔绝空气下加热后所遗留残碳物,其对原来油样重量之比称为残
碳量。
其中除含有残留之含碳物质外更含有灰份,不发挥之添加剂成份,金属成份等。
残碳量表示碳化倾向,故可判知润滑油劣化情形。
8.水份
润滑油中水份含量对油品性能影响很大,特别是油品的氧化寿命、防锈及抗防腐蚀
性等。使用中油品水份含量如果超过0.1%时,会促使油品很快劣化,并可能造成
润滑问题。测定水份之简易方法是利用电热板保持250℉之温度,将油样滴入,
如果油滴中冒出少数水汽汽泡即表示油中含有0.1%以上之水份。


摩托赛客所有,不得擅自转载



CPU : E3 1230V2
ROM : DDR3 1866 8G*4
机版 : MSI Z68A-GD65 G3
显卡 : GTX 970 4G*2
硬碟 : 海盗SSD 240G*2
萤幕 : ASUS VS279
CASE : 海盗300R
店源: 种子750W模组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 和信超媒体宽带网 | Posted:2005-03-18 08:4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87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