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相看:现行科学教育的潜在副作用 (上、下)

Home Home
引用 | 编辑 ck73421
2010-06-18 09:35
楼主
推文 x0
【来源出处】 台湾立报(20100507、20100514)

另眼相看:现行科学教育的潜在副作用(上)

◎洪致翔(文教工作者)

  每当谈及现今学校所实施的科学教育,尤其是在五四或爱因斯坦之类的科学家纪念日前后谈论此话题时,总会听到「台湾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科技业人才,但为什么鲜少培育出能在理论上发展出独到创见的大科学家?」这类疑问。这个存在已久的现象当然无法以单一原因充分解释,但要在当前学校实施的科学教育现状中寻到蛛丝马迹,却并不难。

  放眼坊间可见的科学相关书籍,无论科学家传记、科普书籍或杂志,无不强调:科学思维的培养以及理论发展、应用革新等,皆立基于对事物现象的观察、对现象差异背后原因的不断探索求证,以及对探索结果的总结思辩。但当前国民教育采用的自然科教材,其编写思维却恰与前述原则背道而驰——「由于(编辑者认为)某些科学原理是重要知识,因此将其编入教材,由教师讲述与各种课堂活动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藉此将科学知识导入学生脑中」。而对特殊现象的发掘、原因追溯与总结思辩等关键几乎完全沦为「用来证实教材正确性」的、时间不足时可以省略的工具性手段。

  这样的编写思维除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前面的问题提供部分解释,也给科学/科技发展外的其他领域带来了许多隐微的负面影响。

  其一,此编写方式影响了绝大部分教师,让教师们「自然而然」地采用「由学生配合教师(或教科书)设定之程序」的教学方式,藉教师的手否决学生对学习内容甚至教学方式的决定权。更具体地说,即便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再怎么多元活泼,最终还是得收束至教科书的架构乃至教学进度之下。

  其二,一旦这种「先假设教科书为正确,再找方法证实其 ..

访客只能看到部份内容,免费 加入会员



献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