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亂想是老化的催化劑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張小弟
2009-05-14 11:14
樓主
推文 x0
【來源出處】 《康健》雜誌

胡思亂想是老化的催化劑 文/張靜慧

10年前,《康健》剛創刊時曾訪問前監察院院長陳履安,談如何醫治人的愚癡,當時的他,身形清瘦卻有精神,說話舒緩卻有力,花白的頭髮沒有染,自自然然地與黑髮共存;10年後,他還是這個樣子,歲月似乎沒有在他身上留下明顯痕跡。

「變了,當然變了。人從出生開始就一天一天在朝老的方向走,怎麼可能沒變?」72歲的陳履安嗓音沉穩,「開場白」就點破亙古的迷思:人人嚮往青春永駐、長生不老,但那是不可能的。

他從一個小故事說起。

他當經濟部長時,很好奇為什麼很多國家把65歲訂為退休年齡,後來他去德國參訪,一個德國人告訴他,一百多年前,鐵血宰相俾斯麥準備推動退休金制度,有人提醒他這樣國家財政負擔太大、風險很高;當時德國人的平均壽命是48歲,於是俾斯麥決定把可領退休金的年齡訂為65歲,足足比平均壽命高17歲,這樣國家財政就比較「安全」,因為很少人活到65歲。

而現在,很多國家的國民平均壽命超過75歲,「我們壽命長了,煩惱更多:不但想活得更久,甚至想變年輕。我們應該想想,當人壽再增加數十年時,生活方式、習慣、態度,社會結構、制度應該怎麼調整?」學習禪修多年,陳履安說話帶著一種超然的態度,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問題,往往一針見血。

「從古到今有多少人想盡辦法想長生不老,但是都沒有『得逞』,為什麼我們還是不能接受人就是會老?」他反問。他認為,人生真正最重要的是要認識自己的心,找到安住自心的方法,活得健康充實且有意義。

從「吃」開始善待自己

追求青春不老似乎是「社會風氣」,但在陳履安眼裡,大家卻沒有真的照顧到身體健康,事實上,多數人都在反其道而行。

最容易觀察的例子是「吃」。他說,許多研究已經證實,飲食跟老化關係密切,吃得少而清淡有益健康,但現代人多半吃太多、太精緻,「午餐還沒消化完就要吃晚餐,餐後還有甜點。身體充滿髒的東西去睡覺,怎麼可能健康、長壽、年輕?」
 他提出兩大飲食原則,「馬上就可以開始做」:

1.不餓時不吃

讓身體恢復本能,告訴你何時進食,而且是吃身體需要的東西(例如人體需要較多穀類與蔬果,肉、蛋、牛奶不是非吃不可),而不是只吃覺得好吃的東西。

2.吃到不餓就停止

覺知七分飽就停止進食。

這是非常簡單的原則,但陳履安直言「很難做到」,例如有人會說,為了應酬,不得不多吃,或吃是生活藝術、是享受等等。

他擔任公職多年,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獻花 x1
引用 | 編輯 zisgoodme
2009-05-14 17:14
1樓
  
看到這一篇文章頓時才發覺原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境是什麼了,即使是獨醒
即使飽受世俗人不削的對待,在這個世上我還是不孤獨的。 表情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桃園阿宏
2009-05-17 19:59
2樓
  
知足長樂~~~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taijui13
2009-05-22 00:58
3樓
  
唉呦~我一定老的很快....
我太愛胡思亂想了.... 表情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