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心径

Home Home
引用 | 编辑 赤子之心
2006-10-18 22:00
楼主
推文 x0
天地有道.道中相对.舍得之间.全在一念

心生万法.万法唯心.无我无私.真心浮现

平等之心.慈悲自生.缘起缘灭.随心所欲

诸法空相.静中生智.虚心求证.佛道方便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心行合一.方为大道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云飞阳
2006-10-18 22:35
1楼
  
如待嫁女儿头戴白纱.虽有朦胧美.却不见真面目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赤子之心
2006-10-19 00:39
2楼
  
修行如明镜.就是要看的清自心本来真面目

真理不变.唯心在变

万法唯心.心生万法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selika
2006-10-19 14:49
3楼
  
真理不变,而心在变?
若说真理在心中,则真理亦变。
若真理不在心中,则谁知其真?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云飞阳
2006-10-21 16:34
4楼
  
3楼所言是真.贴一贴和自己相差甚远文章.有如佛祖对得道高憎示言
1楼都没爬到.却谈百楼高之景象
...去看一看菜根谈
http://my.265.com/archive/323/78341/331494.asp
学一学怎样当人.不要好高务远..如此将一无所得.白来世间一趟

有人手抱狗惜如子
将家中老父母丢在家里..不管父母居何处.抱此狗时当思考
父母是否不如一只狗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赤子之心
2006-10-23 23:39
5楼
  
既然是在红尘修当然作人的道理很重要

仙佛还在人世间时.

不就是比一般人更懂得作人的道理.

并教导世人作人的道理

简称佛法.道法.儒法.西方基督与回教

为何学习佛.修行目的为何

不就心生响往佛世界

深深被佛法的精神与智慧所感动

所以要更亲进它学习它的精神与智慧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云飞阳
2006-10-25 21:07
6楼
  
下面是引用赤子之心于2006-10-23 23:39发表的 :
既然是在红尘修当然作人的道理很重要

仙佛还在人世间时.

不就是比一般人更懂得作人的道理.
.......

******修行目的为何 不就心生响往佛世界 深深被佛法的精神与智慧所感动******
修行的目的在于灵性升华.佛境界只是路中之一站.他不是最终
心生响往是不对心态..如有所图.这不是修行目的
你不是讲*空*无*吗?这与高境界跟本是矛盾
人往高处无止尽爬....用响往方式........?????
修行是人之所为..是自然道理自然行为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selika
2006-10-26 08:47
7楼
  
下面是引用赤子之心于2006-10-23 23:39发表的 :
为何学习佛.修行目的为何

不就心生响往佛世界

深深被佛法的精神与智慧所感动

所以要更亲进它学习它的精神与智慧
.......

一心念佛,更无妄想。
烟消云散,直见本性。
西方净土,阿弥陀佛。
赞叹、赞叹。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lmo320
2006-10-26 12:59
8楼
  
佛陀何处寻?不在高山、不再远水,返身自问?己身即是佛心,设身处他身,心思他身意,众善皆奉行,佛陀何必寻,己身即是佛。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37213721
2006-10-26 21:13
9楼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

相妄性真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moder97
2006-10-27 12:49
10楼
  
下面是引用selika于2006-10-19 14:49发表的 :
真理不变,而心在变?
若说真理在心中,则真理亦变。
若真理不在心中,则谁知其真?

这是个好问题
真理在心中,代表真理与心客观上是二,只是在主体修证上是把真理与心融结在一起,如此心中见真理成为互即不离。但心在变不代表真理在变,真理始终是真哩,心会变只能说是受到无明、欲望的障碍,扫除无明与欲望的无限扩张,则心又有何变呢?!
同理,正因为客观上来说,真理是可以不在心中的,如此谁知其理为真?唯有最高境界之人才知其真。而世人如何了解其真?根据证得境界之人的说明来认知,了解真理确实为真,唯有如此,才可说明真理为真。

献花 x1
引用 | 编辑 moder97
2006-10-27 13:09
11楼
  
下面是引用云飞阳于2006-10-25 21:07发表的 :


******修行目的为何 不就心生响往佛世界 深深被佛法的精神与智慧所感动******
修行的目的在于灵性升华.佛境界只是路中之一站.他不是最终
心生响往是不对心态..如有所图.这不是修行目的
.......

这是两条脉络的说明吧
任何一种修行方式都是对证得最高境界的向往,此是从功夫论来谈,是从功夫论来谈境界论。如果没有心生向往,则要求的动力在哪?尤其发文者是从世人的角度与程度来发言,如果一开始就说的这么高,我时不知道有哪些人能够完全不以向往的心态期待自己能够达到最高境界呢?
至于云大所言,是从境界论来说功夫论,是以达到最高境界者来谈怎么做工夫,此时当然就已经了解证得最高境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理,因此当然就不需要有执着的心态,要求修行者要如何如何做。但对于世人的修行而言,实不需要将内容说得这么高,话虽然漂亮却说得太高,不指引世人一套修行法门,实有点不切实际的疑虑。
另外,佛教基本精神当然是缘起性空,但并不代表不能有谈「有」的内容,否则《大乘起信论》中,提出的真如心既是「空」又是「不空」,又当如何解释呢?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adamlee9
2006-10-27 13:26
12楼
  
下面是引用moder97于2006-10-27 12:49发表的 :


这是个好问题
真理在心中,代表真理与心客观上是二,只是在主体修证上是把真理与心融结在一起,如此心中见真理成为互即不离。但心在变不代表真理在变,真理始终是真哩,心会变只能说是受到无明、欲望的障碍,扫除无明与欲望的无限扩张,则心又有何变呢?!
同理,正因为客观上来说,真理是可以不在心中的,如此谁知其理为真?唯有最高境界之人才知其真。而世人如何了解其真?根据证得境界之人的说明来认知,了解真理确实为真,唯有如此,才可说明真理为真。

逻辑思考都很通
华严经讲理都通了事要修证 所谓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凡事先有概念、知道方向,然后才能真正落实。学佛修行也是如此!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修学佛法的次第,对于整体、基本的概念有一全面、通透的理解,藉由闻、思、修、证四阶段,真实且无误地将佛法渐次融入生活当中,令佛法、生活二者打成一片,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由此可知:佛法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宗教,它更是一门生命的学问!学习佛法,将有助我们在宇宙无尽的时间长河里觅得安身立命的终极信念与价值。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云飞阳
2006-10-30 21:33
13楼
  
本末倒置
妄谈玄理
是进是退
人终己知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云飞阳
2006-10-30 21:51
14楼
  
下面是引用moder97于2006-10-27 13:09发表的 :


这是两条脉络的说明吧
任何一种修行方式都是对证得最高境界的向往,此是从功夫论来谈,是从功夫论来谈境界论。如果没有心生向往,则要求的动力在哪?尤其发文者是从世人的角度与程度来发言,如果一开始就说的这么高,我时不知道有哪些人能够完全不以向往的心态期待自己能够达到最高境界呢?
至于云大所言,是从境界论来说功夫论,是以达到最高境界者来谈怎么做工夫,此时当然就已经了解证得最高境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理,因此当然就不需要有执着的心态,要求修行者要如何如何做。但对于世人的修行而言,实不需要将内容说得这么高,话虽然漂亮却说得太高,不指引世人一套修行法门,实有点不切实际的疑虑。
.......

那是自然行为.以这个为借口...对吗
而这动力所言是唯一?????难道没有更正见正知可行

「空」又是「不空」,
两者皆存是境界高低幻化.不可单一论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moder97
2006-10-31 02:36
15楼
  
下面是引用云飞阳于2006-10-30 21:51发表的 :


那是自然行为.以这个为借口...对吗
而这动力所言是唯一?????难道没有更正见正知可行

.......


修行的起头目标不就是心生向往吗?心生向往与执着是两回事,实不需二者混淆!
况且不心生向往,则我怎么知道佛境界是我所自然而然的行为,难道我不能自然而然的行道教神仙境界吗??不能自然而然的行儒家圣人境界吗??不给一个如何达到境界的工夫以及达到境界后的说明,我想朱熹所言:「两头明,中间暗!」应该就是如此了!!

《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如心的空与不空不是境界高低的问题吧,是两个脉络下的解释
所谓的真如心为空,就是从万物本是缘起来谈,即从本来实相来说,因为一切法都是空无自性的,而真如心是可明了此缘起相,故以空去说明之,称为如实空。
所谓的真如心为不空,则是对应于众生成佛之本具有的无漏功德,因为功德是真实不虚的,且又已明了真如实相,既然明了真如实相,则所发显出来的功德自是无漏性的也是真实的,故是如实不空的。
我想这绝对不会是境界高低的不同所能轻易打发掉的吧!!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云飞阳
2006-10-31 22:52
16楼
  
心生向往是与执着不是两回事.当无理心生向往就容易执着....一般人当知道不必修行人来言
我已经回答很清楚.怎么还引言
心生向往于修道者跟本是错
心生向往是有所图
修行是将灵性提升.本来就是人类之灵很好一件事..我看武侠小说看太多了
境界高低幻化景相.阶阶都不同
《大乘起信论》所论本来就有高低问题
当一年之后你再看此《大乘起信论》..如果心得还一样....那这一年你是白活了
可以拿此篇文章去给你的师父鉴定不就知道

真金无惧考验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moder97
2006-11-01 01:24
17楼
  
你这不是说废话吗?
哪一部经典里所谈的内容没有高低境界之分呢?
我所要问的是,真如心怎么谈空与不空,你给我一个境界高低不同的答案,不就直接给我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吗??这叫答案吗??根本就是一直逃避!!

献花 x1
引用 | 编辑 云飞阳
2006-11-01 07:42
18楼
  
下面是引用moder97于2006-11-1 01:24发表的 :
你这不是说废话吗?
哪一部经典里所谈的内容没有高低境界之分呢?
我所要问的是,真如心怎么谈空与不空,你给我一个境界高低不同的答案,不就直接给我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吗??这叫答案吗??根本就是一直逃避!!

我说你才是说废话意思看不懂

空与不空是倚扶关系
肚饿实饿...不空
地球有质量...不空
来空去实体空灵那空
这问题也要问
拿深一点来问好不好
实际一点好不好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selika
2006-11-01 19:14
19楼
  
我也来问问云先生,
什么是「如来藏清净本心」?
( 这个都不知道的话怎么说「真如心」,因为你的回答太扯了,请先作一下功课 )

昔时,禅师一句「不落因果」,五百世为狐,世称「野狐禅」。
深盼先生醒悟。慎重言语。

献花 x1
引用 | 编辑 云飞阳
2006-11-01 20:39
20楼
  
下面是引用selika于2006-11-1 19:14发表的 :
我也来问问云先生,
什么是「如来藏清净本心」?
( 这个都不知道的话怎么说「真如心」,因为你的回答太扯了,请先作一下功课 )

昔时,禅师一句「不落因果」,五百世为狐,世称「野狐禅」。
.......

简单回
如来藏--明心见性.照法界.不生灭心
清净本心--心无尘自觉起

这话不必禅师一句言之
简单一言对之**菩萨畏因.人畏果
吾谨言慎行.行菩萨道多年
你多费心.看好自己

「真如心」...我可没说
回答太扯了...请直言不然没意义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selika
2006-11-01 23:22
21楼
  
下面是引用云飞阳于2006-11-1 20:39发表的 :
简单回
如来藏--明心见性.照法界.不生灭心
清净本心--心无尘自觉起

这话不必禅师一句言之
简单一言对之**菩萨畏因.人畏果
吾谨言慎行.行菩萨道多年
你多费心.看好自己

「真如心」...我可没说
回答太扯了...请直言不然没意义 .......

如来藏清净本心,语出「楞严经」。真如心,语出「大乘起信论」
如来藏清净本心 -
佛性。觉「觉」。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空与不空。并非倚扶关系。并非「实」去对照「空」,「空」去对照「实」的相对论。
空,受想行识找不到一个受体的存在,是谓真空。
当如此思维寻找,唯一觉可知而存,是谓妙有。


另,禅师所误「不落因果」,能脱野狐道,其解并非「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赤子之心
2006-11-02 00:40
22楼
  
下面是引用云飞阳于2006-11-1 07:42发表的 :
空与不空是倚扶关系
肚饿实饿...不空
地球有质量...不空
来空去实体空灵那空
这问题也要问
拿深一点来问好不好
实际一点好不好


.......
空与不空是 相对

饿与不饿是 相对

黑与白是   相对

舍与得是   相对

因与果是   相对

世间任何事皆是相对

修行的起点不是心生响往OR 能够借由佛法让心灵解脱 不是吗

修行不外有方向 目标 及信念

既然开始修行这条路

就唯有精进

即使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也还是要精进

因为不进则退阿

这就是修无止尽

佛祖 相信每个人都是佛子

为何阿

就是众生就只差在一念之间

所以 就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经一番寒恻骨 那能智慧法们开

修习佛法 之出为见山是山

之后 为合见山不是山

最终 为见山还是山

修行 不是执着于文字

在于文字上所要表达意义

真理存于宇宙间每一个角落

端看你用何角度去看

智慧越高 看的角度就会较广

智慧越高 更要体会虚心尊重

智慧越高 心怀众生一律平等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云飞阳
2006-11-02 21:24
23楼
  
下面是引用selika于2006-11-1 23:22发表的 :


如来藏清净本心,语出「楞严经」。真如心,语出「大乘起信论」
如来藏清净本心 -
佛性。觉「觉」。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
另,禅师所误「不落因果」,能脱野狐道,其解并非「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我回答请再悟.....解答.境界不同.答亦不同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adamlee9
2006-11-02 22:39
24楼
  
下面是引用赤子之心于2006-11-2 00:40发表的 :

空与不空是 相对

饿与不饿是 相对

.......


相对的补充.

《维摩经》的不二思想。在该经中有二十七位菩萨
    提出二十七种不同的观点来说明对于「不二」的看法,都是
    用两个相对的观念和事物来说明既非一亦非二的道理
    。世间的一切学问,不论是由哲学、宗教和科学等任何立场
    来看世间的现象和观念,都不出相对的或二分法的观点。即
    使是讲一元论也是二分法,因为讲二是对立的,讲一也是等
    于二
   
    ,因为单独的一不能成立也不可能出现,只有从多才能见到
    一,或者从一切的现象而看全部的本体。如果要讲一,一定
    是二或是多,所以不管站在那个立场,总有它的矛盾不通之
    处,因《维摩经》提出不二的观点。不二不等于一,也不等
    于二,那是真不二。也可以说,二是一的两面,一是二的全
    体﹔有一一定是与二同在,有二一定不离一。此即《坛经》
    所说定慧不二动静不二善恶不二

    众生与佛不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等等。因此
    ,《坛经》最后的咐嘱品说﹕「动用三十六对」所
    谓动用,是从清净的自性而取智慧的功用。六祖理出三十六
    对相对的观念和事相,要大家能够出离两边而通达地运用,
    实际上也就是不二法门的衍伸。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01/03_07.htm
六祖坛经的思想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
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
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
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不昧因果问题:因果非无 罪业体空.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云飞阳
2006-11-03 20:20
25楼
  
下面是引用adamlee9于2006-11-2 22:39发表的 :



相对的补充.

.......


不昧因果问题:因果非无 罪业体空.
上言然也
非已未知
傲然夸言
以人定佛
实造狱果
尚沾自喜
悲怜双至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adamlee9
2006-11-03 23:41
26楼
  
下面是引用云飞阳于2006-11-3 20:20发表的 :



不昧因果问题:因果非无 罪业体空.
上言然也
.......

业的体性质是空的
既然造业必定要受果报的

献花 x1
引用 | 编辑 云飞阳
2006-11-15 22:28
27楼
  
下面是引用adamlee9于2006-11-3 23:41发表的 :


业的体性质是空的
既然造业必定要受果报的

然也
知者岂能飞蛾扑火自焚之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传基居士
2006-12-15 10:48
28楼
  
修道修行
行行真经
心智悟透
径路分明

献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