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817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理論]中醫診斷方法:八綱
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是辨証論治的理論基礎之一。八綱辨証,是將四診得來的資料,根据人體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質,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淺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歸納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証候。

  八綱的內容,《內經》已經奠定了八綱辨証的基礎。張仲景更具體地運用于傷寒与雜病的診療。《景岳全書》中有《陰陽》、《六變辨》等篇,對八綱更有進一步的闡發。

  疾病的臨床表現是千變万化、錯綜复雜的。從八綱辨証來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陰陽确定類別、用寒熱闡發性質、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淺、用虛實說明邪正盛衰的強弱。八綱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証方法,是各种辨証的總綱,在診斷疾病的過程中,有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适應于臨床各科的辨証,具體的說,各科辨証是在八綱辨証的基礎上加以深化。

  在八綱辨証中,陰陽、寒熱、表里、虛實八類証候之間的關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証、熱証、實証隸屬于陽証范疇。里証、寒証、虛証統屬于陰証范疇。所以,八綱辨証中,陰陽兩証又是概括其他六証的總綱。此外,八類証候也不是相互獨立,而是彼此錯雜,互為交叉,體現出复雜的臨床表現。

  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的表里病位和虛實寒熱性質往往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轉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証化熱、熱証轉寒、由實轉虛、因虛致實等。當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還可以出現一些与病變性質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等。所以,進行八綱辨証時不僅要熟悉八綱証候的各自特點,同時還應注意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1 11:14 |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陰陽,既能概括整個病情,又能用于一個症狀的分析。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出:“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還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張仲景將傷寒病分為陰証、陽証,以三陰、三陽為總綱。明代醫家張景岳也強調,“凡診脈施治,必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這陰陽是八綱辨証的總綱,它能統領表里、寒熱、虛實三對綱領,故有人稱八綱為“二綱六要”。由此可見,陰陽辨証在疾病辨証中的重要地位。

陰証和陰証

  凡病在里、在血、屬寒,正气不足,机體反應多呈衰退的表現均屬陰証的范疇。其症狀為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畏寒肢冷、气短聲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脈沉遲微弱等。其病因病机為年老體弱或內傷久病,或外邪內傳臟腑等導致正气衰弱、陽虛陰盛。

  凡病在表、在气、屬實,屬熱,正气未傷,机體反應多呈亢盛的表現均屬陽証的范圍。其症狀為心情煩躁、面赤身熱、气壯聲高、口渴善冷飲、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結、尿短赤、舌紅絳苔黃、脈浮洪或滑數有力等。其病因病机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強,正邪激爭所致。

陰虛与陽虛

  陰虛与陽虛是人體臟腑陰陽虧損病變產生的証候。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陰陽要維持相對的平衡,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气通天論》),一旦陰陽失去這种相對平衡,就會發生陰陽盛衰的變化,從而產生疾病。

  陰虛証的症狀為潮熱、盜汗、手足心熱、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其病因病机為久病,或房室勞倦等而致精血、津液虧虛,陰不制陽。

  陽虛証的症狀為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少气懶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而潤、脈虛弱等。其病因病机為久病、或勞傷、或大汗、大吐、大瀉等而致陽气大衰、陽不制陰。

亡陰和亡陽

  亡陰和亡陽多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危重証候。亡陰多在高熱大汗、劇烈吐瀉、失血過多等陰液迅速喪失的情況下出現,常見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溫、躁動不安、渴喜冷飲、面色潮紅、舌紅而干、脈數無力;亡陽常因邪毒熾盛,或內臟病變嚴重耗損體內陽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瀉、大出血等所致,常見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潤、脈細微欲絕。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1 11:14 |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表里

  表里,是辨別病變部位深淺和病情輕重的兩綱。表里原是體組織結构方面的概念,在《內經》中,稱外部為表,包括皮毛肌腠;稱內部為里,指體內臟器。《素問‧咳論》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從其合也。”這种皮毛受邪之病証,屬于表証范圍。《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又提出了“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治則。這是表証辨証治療的發源。除了表証以外,其他病証概屬里証范圍。一般來說,病在皮毛、肌腠、經絡的屬表証,病情較輕;病在五臟六腑、血脈、骨髓的屬里証,病情較重。

表 証

  表証,指六淫之邪從皮毛、口鼻侵入人體所致的、病在肌膚、經絡部位的一种証候,具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的特點。

  臨床症狀:以發熱、惡風寒、身痛、頭痛、苔薄白、肺浮為主,兼可出現咳嗽、鼻寒等症狀。
病因病机:六淫之邪客于皮毛肌表,阻遏衛气之宣發,郁而發熱;且陽不能溫煦肌膚,故惡寒;肺主皮毛,開竅于鼻,皮毛、口鼻受邪,肺气宣降不利則鼻塞、咳嗽;邪气郁于經絡,气血流行不暢,故頭痛、身痛;正邪交爭于表則脈浮、舌苔薄白。

  表証可分型為:

  表寒:風寒外襲,正邪相爭于肌表。症見惡寒重、頭痛身痛明顯,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表熱:風熱之邪侵犯肺衛。症見惡寒輕、發熱、咽紅而痛、舌苔薄白黃、口渴、舌質偏紅、脈浮數。
  表虛:風邪侵犯肌表,衛外功能不固,症見惡風甚、汗出、脈浮緩。
  表實:風寒外襲,正邪交爭,衛陽緊固腠理。症見惡寒重、無汗、頭身痛、脈浮緊。

里 証

  里証,指外邪由表入里,或直中于里,以及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所致的、病在臟腑、气血、骨髓等的一類証候。臨床表現多樣,有病程較長和病位較深的特點。

  臨床症狀:以不惡風寒、脈不浮,多有舌質、舌苔的變化為主。
  病因病机:一般受三方面因素影響,一是表証發展而來,即表邪入里而成里証;二是表邪直中臟腑而成的;三是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所致臟腑功能失調而成的。

  里証可分型為:

  里寒:外寒傳里,或陽气不足。症見畏寒喜暖,四肢不溫、口不渴、惡心嘔吐、腹痛泄瀉、小便清長、苔白滑、脈沉遲。
  里熱:外邪入里化熱,或熱邪直中臟腑,或五志化火。症見不惡寒、反惡熱、高熱、口渴、煩躁、汗出、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苔黃燥、脈洪數或沉數。
  里虛:臟腑陰陽气血不足,其功能減退。症見:神疲懶言、聲低气怯、食少納呆、腹痛喜按、頭昏、心悸、大便溏、舌質淡、苔白、脈沉弱。
  里實:外邪入里,結于胃腸,或由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症見:腹脹痛、拒按、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手足心汗出、舌苔厚燥焦黑、脈沉實。

表証与里証的關系

  里証出表:由于机體抗病能力增強,或治療、護理得當等,而致病邪從里透達于肌表,即由里出表。如里証內熱煩躁、咳逆胸悶、繼而發熱汗出、煩躁減輕,或見斑疹透露,此即屬病邪由里達表的現象。

  表証入里:由于机體抗病能力低下或邪气太盛,或治療、護理失當可導致表証入里。如本有發熱惡寒,反而出現不惡寒反惡熱,并見煩渴多飲、舌紅苔黃、尿赤等症,即表示病由表入里轉為里熱証。

  表里同病:是指疾病在某一時期同時出現表証和里証。除病的初期可見表里証并存的情況外,還多因表証未去,又涉及里;或表病未解又兼他病,如先外感,又傷飲食;或先病內傷,又受外感之類。

  半表半里証:是指疾病發展過程中,邪正交爭,邪既不能入里,正气又不能驅邪外出于表,而邪處于表里之間。臨床表現為往來寒熱、口苦、咽干、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飲食、脈弦等。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1 11:15 |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寒熱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一般來說,寒証表示机體陽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致的証候,熱証表示机體陽气偏盛或感受熱邪所致的証候。寒熱在《內經》中論述頗多,比較明确,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确指出:“陽胜則熱,陰胜則寒”,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又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則。

寒 証

  寒証,是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机體的机能活動衰減所表現的証候。其臨床症狀為:惡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蒼白、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蒼白而滑潤、脈遲等。其病因病机為:感受寒邪,或因陽气不足,皆能致人體溫煦不足,故現惡寒、面白、喜暖;陰盛于內,津液不傷則口淡不渴;陽虛不能溫化小液,故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陽气不足,寒濕內生,必見舌淡苔白而潤;陽虛气弱,血脈則鼓動無力,脈遲。

熱 証

  熱証,是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衰,表現為體机能活動亢進的証候。其臨床症狀為:發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目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而干,脈數。其病因病机為:其病因可由外感火熱之邪而致,亦可由七情郁火,或飲食積熱、或房室勞倦,陰精受損,導致陰虛陽亢等引起。若陽熱偏盛,則身熱喜冷;火熱傷陰,津液被耗,故口渴飲冷,且小便短赤;大腸津液不足,則大便燥結;陽熱亢盛,迫血流加速,故脈數。

寒証与熱証關系

  寒熱錯雜

  寒熱錯雜,是指寒、熱証同時并見。臨床上一般常見有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表寒里熱、表熱里寒等。
  上熱下寒:陽盛于上,陰盛于下。症見胸中煩熱、頻頻欲吐(上熱);腹痛喜按、大便稀薄(下寒)。
  上寒下熱:陰盛于上,陽盛于下。症見胃脘冷痛、嘔吐清稀(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結(下熱)。
  表寒里熱:外受寒邪所侵,表未解而邪入里化熱;或內本有熱而又复感寒邪。症見:惡寒、發熱、無汗、身痛(表寒);气喘、煩躁、口渴飲冷、尿赤便秘(里熱)。
  表熱里寒:外感風熱而內傷生冷,或平素脾胃虛寒而外受風熱所致。症見:發熱、頭痛、咽喉腫痛(表熱);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里寒)。

  寒熱轉化

  臨床上寒熱的轉化,一是先寒証,而后轉為熱証,寒証漸退;一是先熱証,而后轉為寒証,熱証漸退。這种轉換主要取決于正邪雙方的盛衰,凡寒轉熱者,皆為邪盛而正气尚充,陽气旺盛,而從陽化熱。如感受寒邪,開始惡寒、發熱、身痛、無汗、苔白、脈浮緊,為表寒証。病變進一步發展,寒邪入里化熱、惡寒等症狀消退,并出現心煩口渴、苔黃、脈數等症,此即表示証候已由表寒轉化成里熱。凡熱轉寒者,多是邪熱傷正,正不胜邪,陽气衰敗所致。如高熱者,由于大汗不止,陽從汗泄,或吐瀉頻頻,陽隨津脫,出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轉沉遲,說明由熱証轉化成寒証。

  寒熱真假

  寒熱真假,指疾病處于危重階段,往往會出現臨床征象与疾病本質不一樣的情況,即熱証見寒象,寒証見熱象。
  真熱假寒:陽熱內郁,不能外達,格陰于外。症見面色晦滯,但目光炯炯有神,唇紅焦燥,神昏但時煩躁,揚手擲足,气血息熱,聲音響亮,口气臭穢,排泄物臭穢气味、口渴飲冷、身寒反不欲衣、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脈沉按之有力、手足冷而胸腹灼手、舌紅絳、苔焦黃黑、干燥起刺。
  真寒假熱:陰盛于內,格陽于外。症見身熱、面紅、口渴、脈大等類似熱証,但其熱而欲加衣被,面紅而肢冷、口渴而喜熱飲,且飲不多、脈大而無力,并有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等。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1 11:16 |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虛實

  虛實辨証,是分辨邪正盛衰的兩綱。凡机體功能衰退、低下和不足,或維持生理活動的物質缺損所引起的一類証候,均稱為虛証;凡邪气較盛而正虛不明顯的病証,均可稱為實証。《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气盛則實,精气奪則虛”,即是虛實定義的本源。

虛 証

  虛証,多見于久病、重病之后,或素體虛弱,后天失調,從而導致正气不足,出現臟腑、气血、陰陽等虧損的証候。其症狀為: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頻數或不禁、舌淡少苔、脈細弱等。其病因病机為:虛証或由先天稟賦不足,或由后天失養所致。如飲食失調,脾胃受損;或七情勞倦,內傷臟腑;或房室過度,耗伐真元,以及久病損傷正气等。臨床以后天致虛為多見。陽气虛,則不溫,且不固,故可見面色蒼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自汗、二便失調;陰血不足以制陽,則陰虛而內熱生,是以五心煩熱、盜汗;气血兩虛,气不足以鼓脈行,血不足以充脈道,故脈細弱;舌淡苔少,則是由于气血津液虧虛,不能濡養于舌。

  虛証臨床上除分有表虛、里虛外,亦有虛寒、虛熱証之分。

  虛寒証的病机為:陽气虛衰,溫化無權。症見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精神不振、小便清長、大便溏薄、少气乏力、舌淡苔白潤、脈微。虛熱証的病机為:陰液虧耗,虛熱內生。症見潮熱盜汗、消瘦、五心煩熱、血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實 証

  實証,多是邪气亢盛所表現的証候,實証雖然邪气盛,但正气猶能抗邪,未至虧損的程度,故往往是邪正相爭的激烈階段,多為外邪侵入人體,或內臟功能失調,代謝障礙,以致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停留于體內所致。其症狀為:常見發熱、腹脹痛拒按、胸悶、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其病因病机為:無論是外邪侵入,還是由于痰飲、水濕、瘀血等所致,皆屬邪气過盛。正与邪爭,甚則發熱;熱扰神明、或濁邪蒙蔽心竅,皆可令人神昏、煩躁、譫語。邪阻于肺,則宣降失常而胸悶、喘促;痰濕重者,必痰涎多而聲漉漉,實邪積于胃腸、傳導失調,故腹脹滿,痛而拒按、大便秘結。水濕內停,气化不行,則小便不利。正邪交爭,搏擊于脈,則脈實有力;濕濁蘊結,內蒸于舌,故苔見厚膩。

  實証,臨床上除分有表實、里實証之外,亦有實熱、實寒之分。

  實熱,即熱邪熾盛。症見壯熱煩渴、神昏譫語、腹脹滿痛拒按、尿赤、大便干燥、苔黃厚而干、脈洪數滑實。實寒,即寒邪過盛、陽气被遏。症見惡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結、痰多喘咳、苔白厚膩、脈沉伏或弦緊有力。

虛証与實証的關系

  虛証与實証的關系有三种:虛實夾雜、虛實轉化和虛實真假。

虛實夾雜,有六种臨床表現:

  1.表虛里實:素體衛陽不足,感受外邪后又傷食。症見汗出、惡風(表虛);腹脹滿痛拒按、大便秘結、苔黃厚(里實)。
  2.表實里虛:表邪未解、里气已虛;或素體脾胃气虛而受外感。症見:發熱、惡寒、無汗(表實);神倦、肢疲、納呆或食后腹脹痛、喜按(里虛)。
  3.上實下虛:痰濁壅肺、腎虛不納。症見咳喘、痰涎壅盛、胸悶脘脹、不得平臥(上實);腰膝酸痛無力、形寒肢冷、吸气短少、眩暈(下虛)。
  4.上虛下實:心虛于上,濕熱下注。症見心悸、怔忡、失眠(上虛);腹痛、下利膿血、里急后重(下實)。
  5.虛中夾實:脾腎陽虛、水濕泛濫。症見膝冷痛、食少便溏、小便不利、面浮足腫、腹大如鼓。
  6.實中夾虛:气血郁結,正气已虛。症見腹脹滿痛、肝脾腫大、二便不利、腹露青筋、面晦舌紫、形瘦、納差、少气乏力、脈細。

虛實轉化

  臨床上由實証轉為虛証者居多,往往因實証失治,誤治或大汗、大吐、大瀉后耗傷气血津液等所致。如病見高熱、口渴、煩躁、脈洪大等實証者,由于治療不當,日久不愈而出現形體消瘦、面色萎黃、不思飲食、神疲乏力、脈細弱等气津兩虛的虛証。由虛証轉為實証者較少,大多是由于正气不足,陽气不振而產生痰飲、水濕、瘀血等實邪。

虛實真假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實証發展到极盛階段,可以出現類似虛証的症狀;虛証發展到一定階段,亦會出現類似實証的症狀。臨床中要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診斷。

  真虛假實:正气大虛,气血不足,運化無力,陰不斂陽。症見腹痛脹痛、脈弦;或高熱、脈洪大等(假實)。但腹滿脹痛時而緩解,且不拒按,脈弦而重按無力;或見舌淡或胖嫩(真虛)。

  真實假虛:實邪內結,陽气閉郁。症見腹脹滿痛、拒按、數日大便不行(真實);但精神萎靡、脈微弱(假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1 11:1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211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