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491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空性

图 1.



因为并没有真正存在的美丽或丑陋限制着事物,
不具美丽和丑陋本质的空性,
才可以同时具有成为美丽和丑陋的可能性。

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质,
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质,
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东西的可能性——
事物并不是那个样子,但也不是“不是那个样子”。
因此,空性并不是一种断灭论,
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的存在。
空性是离于二元判断,因此没有任何限制。



空性——宗萨将扬钦哲仁波切开示
虽然“空性”是佛教最有名的教法之一,

但它和“无我”以及“业力”一样,也是最常破人误解的概念。  
人们常认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
有的时侯则认为空性是没有了什么东西,⋯⋯

譬如说空杯子里没有茶。
有些修行人误认为思想暂时停止的辽阔感就是空性,
另外有些人则认为.空性是隐藏在一般现象界或经验之后的某样东西,
或某种隐藏次元,只有具定智慧的人才能看得到。  

这些误解是可以谅解的,因为佛法中空性的慨念非常难于了解,
而我们唯一具有的,又不足以表达或描述它。
我们使用文字、片语所组成的语言来说话,
在我们心中为每个字和概念都创造了一幅图像,
这些图像障碍了我们的沟通。

“空性”超越了这些图像和概念,只有从“没有这些图像”的观点上,
才能讨论空性。但由于我们没有这种影像,
所以只要一讲到或想到“空性”,
一般都设法先把心里已经有的图像去掉,
以我们假想的“空性”图像取代——这只是另外一张图像而已。
因此,我们的心企图捕捉或抓住“空性”的见地,这本身就是个错误。
札巴妾臣曾说:“若有执着即非正见。”  
 
可以这么说:无见就是正见。

伟大的中观论师龙树菩萨曾说过:
“我没有创造任何理论上的见地,因此没有任何过失。
”这句话指的是绝对的层面。在相对的层面上,
龙树当然接受平常的现像或传统性的真理中所指
“事物的显现”和“事物的本性”。  
当我们研读和思惟佛法的时候,必然会讨论和分析绝对真理,
这时候就可能有困惑发生。
每当我们说到或想到“绝对真理”的时候,必须警觉到.
我们是在相对的层次上,以概念来说或思考非概念的绝对真理。  

有两种绝对真理:一种是真正的绝对真理;
另一种是为了沟通所建立的绝对真理模型,这种模型是相对的。
我们能讲、能思考的,只有后面这种模型绝对真理,
因为真正的绝对真理超越一切概念,而我们却局限于概念之中。   
如果你必须找一个从未见过的人,
认识那个人的朋友可以为你描述他,或给你一张照片。
当然,你绝不会把相片当成真人,你会利用这张照片,
在你碰到那个人的时候,就可以认出他了。
同样地,佛教老师试着给你绝对真理的概念化模型,
帮助你在见到它的时候认出它来。在试图沟通的时候,
老师们有时候会说:“有智慧才能了解空性。”似乎空性是客体,
而智慧是主体。试图解释,有时候只是徒增困惑,
因为没有一个坚固的客体可以标明为“空性”,
也没有一个坚固实存的主体可以标明为“智慧”。
只要有主体、客体,就有二元对立 ——
二元对立是自我的观点,不是空性见地。  

不幸的是,在相对的层次上所建立的绝对真理模型,
反映了“自我”的观点,否则我们无法了解它。
然而,我们还是能够利用这样的模型让我们远离“自我”的观点,
走向究竟;不过千万不要把模型与真实混淆,这很重要。  
“空性”不是某种坚固存在的物体,也不是空无所有或虚空,
例如把一切现象消失掉所遗留的空间当成是空性。
消失表示先有个东西在,然后才能“消失”;
这就是像认为“自我”是不存在的问题一样:
“自我”先存在,后来才不存在——
但从来就没有的东西根本谈不上什么存在或不存在。  

我们标示每一种客体。“空性”的意思是,
事物并不是依照你所标示的样子存在。
佛法告诉我们:凡夫所见的一切,都是透过情绪、
习性和二元对立等自我的滤光镜,
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阳眼镜的例子一样,
使我们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显现,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实的本性。
首先你看不见事物的真实本性;接着,虽然你看到了显现,
却不明白这种显现可能只对你而言是这样,并不通用于其他众生。
我们自然倾向认为自己的见解最正确,
别人见到的显现是错的,然后经常变得很生气,
并且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无益的争论,
试图说服别人——接受所谓“正确的看法”,
而这种正确的看法其实是我们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显现是由于你所戴的有色眼镜,
别人所看到的显现是由于别人所戴的有色眼镜,
大家都没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么你与别人就会更和谐了。
不幸的是,大部分的众生都不明白每个人都戴着有色眼镜,
因此他们对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认真,其结果是,
大家卷进了包括战争的各种冲突之中。  

“无二”或“无分别”是说明空性的另一种方法。
有些对佛陀的祈祷文说:“顶礼大力佛陀,
能把整个宇宙放在一个原子上。

”密勒日巴尊者与弟子惹琼巴也有类似的故事:
惹琼巴想要到印度去研习无二空性,密勒日巴告诉他没有必要,
可是惹琼巴坚持去了印度。当惹琼巴回到西藏的时候,
密勒日巴去见他,惹琼巴对于自己新学到的知识感到十分骄傲。
在师徒二人走回密勒日巴洞穴的途中,突然落下一阵大冰雹,
密勒日巴看到路边有个牦牛角,就进入牛角里,但牛角没有变大,
密勒日巴也没有变小。密勒日巴在牛角里对着惹琼巴唱了一首歌,
说牛角里的空间对任何了解无二的人还大得很!  

这样的故事和祈祷文对于怀疑论者而言,
简直就是宗教上可笑的符咒;而缺乏智慧的虔诚信徒,
把它解释为“神一般的英雄,利用凡人所没有的超能力,
表演了一些奇迹。”仔细研究分析这些祈祷文和歌集,就能知道,
这并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对于实相的某种了解或知识——
他们了悟事物大小内外的不二性,也就是“空性” 。  

强烈的习性限制了像我们这种以我执为导向的人。
我们和我们所处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征,例如颜色、
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对我们而言,
“小”的特质代表有个小的现象真实存在,
而“大”就表示有个大的现象真实存在。在我们二元对立的世界中,
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质,
它就永远被困在那些性质的框框中。  

我们僵化地生活在认为现象实存的自设牢狱中,
这些成见是我们根本的问题所在。如果我们认为某人很坏,
这种见解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
我们也会说他在做坏事;相反地,如果我们爱上了某人,
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连他的粪便也可以忍受,
他就算杀了人也是被杀的人不对。  

依照佛法,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假像;
但在这之后,我们就落入自己对它的成见中,
不再觉知事物的真正面目。
这样的造作不仅出现在例如美丑等粗劣的层次上,
而且也在例如主体、客体或天堂、人间等极微细的概念层次上运作着。   

没有图像、标签等成见而能够见到真相的人,
就不会受“小永远是小”和“大永远是大”的概念束缚。
超越自我观点的人,不仅不会僵化地认为他就是他的自我
(与充满实存的东西的世界分离的一个实存主体),
而且因为没有二元对立,
所以他也了解到主体、客体都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
因此,他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年纪、性别、
地点等任何固定性质的拘束。

有时,在梦中,我们能瞥见没有成见的自由。
梦中可能有一千头大象舒适地在我的卧房中起舞,
而房间和大象却都没有改变它们平常的大小;
或者解放对于时间、空间的成见,瞬间在一个地方,
下个刹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平常我们认为杯子比桌子小,所以我们把杯子放在桌子上,
绝不会把桌子放在杯子上;
我们心中认为小的东西很容易放在大东西上,
大东西却绝不能放在小东西上——我们被教导成这样,
这也是我们所认为、所感受的情况,这种概念卡住了我们。
距离、重量、向度等事物对我们而言都像这个样子。

不在二元对立陷阱中的人,就不会黏着某个特定的大小。
杯子并不是究竟地小,只是和桌子相比显得小而已;和调羹相比,
杯子又显得大了,原来“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灭掉了,
现在杯子大了;而调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显得大了,
于是原来所认为的小就消失了,
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
就连原子和原子内的粒子相比也显得大——
这样的步骤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像这样的比较可以让你知道,
没有任何物体是绝对的小或绝对的大,因为小和大是相同的、
是互相信存的(这又好比最先和最后的数位一样,
每个数位之前和之后都还有另一个数字,
因此永远找不到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数字)。
了解“无二”的人知道这一点,
因此不执着于无条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
这样的人能够把整个宇宙放在一颗原子上,
就像我们把茶杯放在桌上一样容易。

有人会想,看佛陀表演这种魔术一定很妙——
的确也是这样。你可能会想,佛要花多少时间、
用什么工具才能举起这样庞大的宇宙呢?
但是就算亲眼看到佛举起巨大的宇宙而把它放在一颗微小的原子上,
这也完全是想像所虚构。我们是充满了奇思幻想的人,
会看到东西、会作梦、会见到种种境界等,
但是这一切都与证悟无二真理了无关系。

如果你真的要看佛陀成功地把宇宙放在原子上面,
那么,首先你必须了悟不二,才有资格当观众;
这并不表示佛陀是做某件事的另外一个人,
而是代表了超越一切标示的悟境——
不去强加限制地把某些感受标示为“主体”,
把另外一些感受标示为“客体”,也不区分现象,
标示为“大”.“小”等等,这样一来,
宇宙很容易地就可以放在原子上面,
就连“可能”和“不可能”也都只是标签而已。

惹琼巴的例子也是一样的。惹琼巴了解无二,
所以他才能清楚地看到密勒日巴表演的事情。二元的难题,
例如“牛角那么小,密勒日巴怎么进得去”等,都不会产生。
如果像我们这样的人站在旁边,我们什么也看不到,
因为我们完全陷在二元对立之中,只能够看到自己对于实相的成见。

就连日常生活中,成人也无法看见小孩们奇想的天地;
因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
无法超越他们所谓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坚固信仰。

佛陀和密勒日巴都是无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现;
至于你如何看他们,决定于你自己的悟境层次。
虽然在相对的层次上,
佛陀把惴旁谧雷由希皇前炎雷臃旁阢上面;但究竟上,
佛陀并没有像小、大、自、他种种的偏见。
同样地,对密勒日巴而言,究竟的层次离于大小、内外。
事实上,任何知道无二和实证无二的人的概念,
都能够看到非常美妙的实相表演。
如果你真的能够看到这场表演,
就具足了西藏人所称的“塔瓦托巴”——证悟了见地。

谈到“无二”时,我们总是这样说:
“佛陀做了这样的事。”有时候,我们误解了真正要传达的讯息——
而以为我们可以在相对的层次上看到这样的事情——
就好像魔术表演一样。

二元对立表示我们只见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们这一面。
我们习惯性地改编实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
由于自他分别以及拚命地执着“自我”,
所以我们除了自己的见解外,什么也看不见。
二元对立使我们和其他的人、事、物分开,
严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
因为没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议可以不经改编地进入我们心中。

这种和万物分离的感觉,常被解释成孤独和无聊,
结果我们不断去找寻和执着一些能娱乐自己、
捕捉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来忘记孤立的感觉。

为了补偿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制造了成见所形成的替代性虚假的实相和激烈情绪,
藉以安慰自己,让自己全神贯注——把生活变成夸张的连续剧,
而自己则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着痛苦的来源会带来快乐。
就好比去看一场强烈而又有力的电影,因为太专注于情节,
忘了那是一场电影,把它当成自己的生活一般;
有时候你陷得太深,甚至于看完电影的几个小时之后,
还为电影的结局哭泣和忧虑。由于二元对立的成见,
把自己和他人画出界线,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就是这样;
忽略了,这是我们的作为,不一定是事物本来的面目。

另外一个了解“空性”的方法,
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见地的意思是:
避免“二元对立”的一切极端——
避免“二元对立”的极端本身就是“空性”。

一个自我本位的人永远都会掉到某个极端中,
因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会自动形成例如美丑、
好坏等的判断;他相信这些性质天生就存在那件事物之中,
并自认了知那事物的一些真相。
如果不用例如好坏等概念支解事物,
只看事物本来的面目,就非常近似于空性的体验。

你可能会认为,只要抑制对事物的判断,对它们漠不关心,
就成就了某种空性——这种冷漠只不过是一种愚痴,
同样没有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有时,某些事物既不吸引也不让人排拒,
我们完全忽略了它们——这种空白茫然是因为忽视,所以也是愚痴。

真正的空性觉知一切事物,
因为它不受贪、嗔、痴等自我的观点所遮蔽。
见到空性并不意味着达成“见到某种东西”的佛教目标。
见到空性表示“见到一切事物”,因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
函括了一切事物。
见到某件特别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没有见到某些其他的事物,
所以你没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没有感受到。
空性去除了那些“没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
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
讽刺的是,见到一件东西是“二元对立”,而见到一切事物却非“二元对立。”

趋近空性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空性当成满。
虽然现象并非天生以某种事物的状况而存在,
但也并非天生不以某种事物的状况而存在。
现象并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本性,逭就是它“满”的性质。
正因为这样,对同一个现象,甲、乙二人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事物的真相与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并不相同。
例如,假设有真正存在的美丽东西,
那么每个人都会把它看成美丽的东西,
而它也绝不可能成为不美的东西。

因为并没有真正存在的美丽或丑陋限制着事物,
不具美丽和丑陋本质的空性,
才可以同时具有成为美丽和丑陋的可能性。
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质,
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质,
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柬西的可能性——
事物并不是那个样子,但也不是“不是那个样子”。
因此,空性并不是一种断灭论,
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的存在。
空性是离于二元判断,因此没有任何限制。

空性也指“因缘相依”的真理。
一切事物都互相依靠其他的东西而存在,
就像左和右,如果没有右,那就没有什么叫做左——
那就是空性。没有独立存在的左.也没有独立存在的右。
如果右能够独立存在,不依赖其他东西,
那么应该有一个不以左为参考点的右;
同理,也应该有不需要客体的主体、
有不需要他人的自己等等。由于存在与不存在是互相依存的,
因此没有所谓的“真正存在”,也没有“真正不存在”。

龙树在《中观论》里说到,我们不应该说一切是空,
也不应该说一切都不是空;此外,事物不是又空又不空,
也不是非空非非空——这样说是为了沟通的缘故,
龙树还提到,如果有的现象不是空性.
那就表示有的现象是空性。但因为没有事物不是空性,
那么空性又如何存在呢?

有些人误以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而且执着于那种想法,
试着去观修空无所有——
释迦牟尼佛在《大宝积经》里谴责这种见解。
执着“有”大如须弥山还容易解决.但执着“空性”即使小如芥子许,
都是很麻烦的事。空性的见地是最高的见地,
但若执着空性真实存在,就无药可救了。
为什么佛陀赞美空性是至高的见地,
却又谴责对于空性的执着呢?

因为真正的空性超越了“存在、不存在、
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这四种极端,
它也超越了可能产生执着的主客二元对立。在相对的层次上,
佛陀教导以空性见地来对治众生相信现象实存的这种虚妄见地,
因为现象本身既非真实存在,
也不是它们的“不存在”就是真实存在。你误以为,
空性就是你原先认为真正存在的现象,
不再存在时所留下的“空无所有”,
然后你又执着于它们的“不存在”是真实的——
这样的见解完全扭曲了空性的真谛。
这种谬误远比原先执着事物实存的见地更难根治。
空性的见地不会把你带到愚人的天堂,
也不会以各种想像的未来苦恼和折磨来吓唬你。
空性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实相”。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9-03 11:40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763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