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生命觀境生命存在的體驗
生命觀境生命存在的體驗
海雲繼夢* 禪修的重點在禪觀。禪觀,簡言之,即聚焦於生命的本源上,
當全神貫注、聚精會神於生命的原點時,即入薩婆若海,
生命能量的展現有如盡虛空,
亦如四大海水般的湧現──佛法稱為「薩婆若海」,⋯⋯
密法稱此為「虛空藏菩薩」;然初機行者無法一蹴可幾,
而是經由一定的正確訓練,有幾個標準階段,可以循序漸進,
此即禪觀與生命能量兌現的相互關係。
禪觀的基本定義即是探索生命存在的原形與其作用的環境。
此種探索的工程,對任何人而言都是陌生的,
因此一種正確的摸索心態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這種基本的摸索心態即是二大條件:其一是疑情,
疑情即是發覺摸索中的障礙或瓶頸,並設法解決此一瓶頸或困難,
使之順利前進。其二是永無止境的超越,摸索是無盡的、
止於至善的無上目標,豈是一生可得?因此疑情難破,
必不以此為滿足,而是必須再求證其正確性,
驗證其絕對性,然後再超越它!
在禪觀進行的過程中,
對於生命存在的感受與對生命存在的作用,
不是以「認知」可以詮釋的,
佛陀的生命境界豈是小智小得所可
窮盡。 因此,任何行者必需以極度的謙虛心懷,
對於禪觀所得的境界, 一者以華嚴經文中經首來勘訂真偽
(此勘訂更須有華嚴大德的印證),
一者以華嚴法界觀的行證而為佐證
(此亦需有華嚴行者的指導); 當然此中的語言、
思惟與行為三模式,需有一定標準的訓練與共識!
換言之,禪觀的探索是對生命存在或心靈存在與活動的拿捏尺寸。
行者若對心靈或靈性的存在與展現是木納的、是麻木的,
又如何而能探索生命最深層的體驗!
因此,禪觀便成為探索靈性、挖掘靈性、兌現靈性,
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但是,我們對禪觀的訓練認識有多少?
可由激發生命能量的幾個階段來探討:
第一階段:
在聚精會神時──即數、隨、止功德的階段中,
會有瞬間充電的感覺,此時可感覺生命與色身確實有別,
但是此時無法充分自己掌握此一瑞相,且此中必需揀別舒服禪,
概於舒服禪坑中亦有此情形,但精神與意志會越來越萎靡,
而不是越來越明利!
第二階段:
在參禪金三角之後,開始參禪,破碎的生命觀境會逐一現前…
此時會有如上階梯,一層高過一層,且生命能量充沛;
雖有些行者掉入羅漢坑,但總的情況是對的,生命不會萎縮,
睡少、食少、工作量不少,功課是其主要人生的目的,
其人生活平靜、無爭,不疲不厭、平和而穩定的人生是其寫照。
第三階段:
此是法身以後的菩薩狀態。
就一般人而言已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菩薩已能隨類化現隨緣度化,
遠在意識流及概念包的社會意識形態之外,
故不能以一般的文化乃至佛教文化,
意識標準乃至佛教的意識標準而評比或衡量;
是故此一階段菩薩的生命能量非是為己而存在,
而是為眾生而為用,菩薩的生命能量已經與眾生的業力相結合,
豈可依人而觀之?而是以眾生業而觀菩薩生命能量之為用也!
海雲繼夢* 教團若只有宗教文化及形式上的追求儀式, 那形同裝飾品,不是生命體驗的實踐與歷練。………
一個民族必須要有生命內在體驗的經驗與追求的意志, 否則族群的生命將會自然消滅;國家民族如此、個人生命亦然! 而此中的靈魂關鍵,即是行者的教團。
若教團只有知識的追求,將淪為哲學的學問領域, 那是圖書館的知識,而非民族活生生的存在,那是死亡的見證, 不是民族存續與發展的要件。
若教團只有宗教文化及形式上的追求儀式, 那只是政治人物的裝飾品,不是生命體驗的實踐; 那是生活經驗中的無聊,不是對內在生命體驗的歷練。
因此教團必須具有兩方面的作用: 第一,要有向大眾弘法的教理以及生命體驗中的理體部分。 這是生命體驗後的妙用部分,也是民族生活及存續的依據。
第二,要有向行者指導內在生命體驗的教相, 以及向內實踐的菩薩形等事修的硬體及軟體。 這是「入法界次第道」的具體經驗,若無, 則內在生命的體驗將失其依據與存在的價值。
因此,當今之要即在建立華嚴的教學體系, 以令當機眾皆能順勢而證生命內在的真理, 繼而擴大到影響眾,乃至莊嚴眾、隨緣眾等,庶不負所望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