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4324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十番显见之二,显见性不动。
楞严经宗要──卷三

释迦佛虽指出能见的是心,但阿难仍然是悟与未悟之间,希望佛进一步解释能见的心是否就是如如不动、
不生不灭的心性呢?

佛首先命憍陈那尊者解释客尘两个字。客即游客,有来去。尘即天空中的微尘,摇动不停。两者都是动相。

憍陈那又译憍陈如,因客尘两字而开悟。释迦佛特意命他解释客尘二字,目的是要阿难了达动中有不动,
以显见性常住不动。

憍陈如言:「譬如游客,在酒店住宿后即离开,不会于酒店长住。只有酒店的主人才会长住而不离开。」
其意谓妄心攀缘外境而有生有灭,犹如有来去的游客。自性则如主人,常住不动。
憍陈如又言:「譬如从门墙缝隙之中照入屋里面的一线阳光,于中可见无数摇动不停的微尘。
微尘摇动不停之处,就是寂静不动的虚空。」意谓当妄心攀缘外境,念念生灭不停地起贪瞋痴之时,
自性如如不动,释迦佛命憍陈如尊者讲出客尘、讲出谁动谁静,为的是要阿难知道见性不动,只是身境与妄心动。

待憍陈如尊者说完后,佛屈起五轮指。(佛的手掌有千辐轮相,所以佛的手指称为五轮指。)
屈已复开,开已又屈,以表外境生灭不停。有生灭就是动。佛问阿难:「你现在见到甚么?」
释迦佛希望阿难于能见之处,见到天然不动的见性。怎料阿难答:「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提醒阿难:「是我手掌有开合,还是你的见有开合呢?」阿难被佛一提,立即醒悟到主客的道理,
答言:「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合。」

佛见阿难所答依稀似是,再深一层问:「谁动谁静?」

阿难立即答言:「佛手动,而我见性从本以来未曾动过,更无静相可得。」动与静乃对待法,
有动才可以说静,无动不需要讲静。既然见性从本以来未曾动过,何来有静相之可得。

阿难如是答,表示见性离动离静,动静都不可得,正正是天然自性本定。
不是用心力制止妄念而成的定,是故佛印可之。

佛以五轮指代表外境,试验到阿难能够分别出外境动而见性不动。跟着就测试他能否在自身之中亲见不动的见性。

佛于千辐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边,阿难即时回首右盼。佛又飞一宝光在阿难左边,阿难又即时回首左望。
佛明知故问:「汝头何故左右转动?」阿难云:「我见如来放光在我左右,故左右望,以至头左右转动。」

佛又问:「你因为望佛光而头自左右转动,究竟是你的头动还是你的见性动?」世人认为眼能见,
眼在面上,是以头动之时,宛似见性亦动。阿难明白到刚才佛谓见性不属于肉眼。见性有其自己的体性,
他知道头的转动跟见性全无关系。阿难又知道动与静是相对的。有动才有静。无动,何来有静?
无静亦不需要讲动。所以他说:「我的见性尚无静相可得,何来有动?」

何谓动?犹似客人般有来去的则名为动。如佛手般有开有合亦名为动。惟是此乃动的粗相,
大家都容易见到。动的微细相,就不易见到,甚至会疏忽掉。

凡有生灭的统称为动。例如四大和合的色身,不停地新陈代谢,属有生灭。
此新陈代谢的生灭动相不易见到。我们的思想生生灭灭,亦属微细动相,就算山河大地都有生灭,
所谓沧海桑田。如果我们明白所有动相都有生灭,就会舍去妄心,则生死不了而自了。
如果知道见性如如不动,以见性为本修因,则涅槃不证而自证。所以释迦佛诃责阿难:
「为何有真实的见性你不认,反认生灭的身、生灭的心为我;认有生灭的境为我所有,
遗失真心,认物为己。有生灭就有生死,有生死就有轮回。其实你是自取流转。」

此乃十番显见之二,显见性不动。

见性在凡夫位来说即佛性,凡夫以其为本修因。于佛而言称为法身。法身含藏无量功德:
有慈悲喜舍、有戒定慧、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法身佛无相,但能现一切相。
可以现佛身、菩萨身、人身、甚至如地藏经所说现河池泉井,利及于人。
惟要注意,一切相都以法身为体,以相为用。

一切相都有生灭,示现之时则有,灭时则无。惟是法身不动如如,常住不灭。

法身无相,不但广大如虚空,甚至无处不在。所谓尽虚空,遍法界。不但遍于天堂,亦遍于地狱。
法身竖穷三际,无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性。刚才释迦佛指出见性不动。
凡夫的见性尚且无来无去,佛法身更是如如不动。

有一次,我与几位居士讨论佛法,他们认为众生与佛的感应乃因众生的脑电波接通了佛的脑电波,
所以有感应。如果接不通,就无感应。根据这几位居士似是而非的观点,如果法身佛有脑电波,
即是法身佛有形相,所以会发出脑电波。如果法身佛有形相,法身佛就不会广大如虚空,亦不会无处不在。
反而法身佛似一座发射塔般有一个存在的方位。佛的脑电波由此一方位发出。有所在则有形相。
有形相即有生死。有生死就不是法身佛,是凡夫。另方面,如果法身佛有方位、有形相,
必定有来有去,不是如如不动。例如阿甲求佛加庇,佛就要由此方位走到阿甲处加庇,变成有来有去。
而且有时间性。如果阿甲离佛稍远,佛要用多一点时间才到达。又因为有形相的佛只得一身,

所以当佛加庇阿甲时,不可以同时加庇阿乙,或许你会说佛可以变化成千百亿化身利益众生。
但请你不要忘记,一切变化都是从法身而来,以法身为本体。如果有形相、有来去、有时间性,
即是有过去、现在、未来,此不是法身。未得法身即是未得其体,又如何得其用?
没有太阳何来有光同热的作用?未得法身又如何起应化身之用?

佛教可以补科学的不足,佛教不需要科学来补充,因为佛教没有不足之处。
但科学可以证明佛教的道理正确,如果佛教有不足之处,佛不可能是无上正等正觉。
身为佛教徒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如果你有看大乘经,你就不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众生乃佛法身中的众生。众生有求,佛立即有应。或现佛身,或现菩萨身,或现山林、
河池泉井利及于人而法身不动如如。这就是感应。为何有些人感应不到佛来应呢?第一,
他是否全心全意的求佛?第二,他有否怀疑佛?第三,他有没有忏悔业障?

六祖惠能菩萨言:「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他就是见到如如不动的本觉妙心,是以他老人家能够说出
「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就是法身佛,亦即是本觉妙心。本觉妙心人人都具足,
人人都有天然的首楞严大定。只是当我们追逐生灭不停的色声香味触法之时,便遗失了如如不动的真心。

有一次,有一位居士想请上圣下一老和尚讲楞严经。老和尚问他:「你想我讲有字的楞严,
抑或无字的楞严?」居士当下愕然。于是请问老和尚:「甚么是无字的楞严?」老和尚讲出三个字:「打禅七。」

禅宗祖师,擎拳竖臂、一棒一喝的接引学人,与释迦世尊在楞严会上擎拳竖臂、放光、甚至大喝一声:
「阿难,此非汝心!」的精神一样,都是要参学的人从根性悟真常。昔日灵默禅师远谒石头和尚,他说:
「一言相契即住,不相契即去。」怎料石头和尚自顾自打坐,不理睬他。灵默禅师转头就走。
石头和尚在后面叫了一声:「阇黎。」灵默禅师回首。石头和尚言:「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
灵默禅师言下大悟,立即栖止,亲近石头和尚。

刚才世尊将五轮指又屈又开,如果当时阿难见已,顶礼三拜,默然领受,(恰似昔日世尊拈花示众,
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一样) 则成为教外别传之宗门,即禅宗。可惜阿难当时未开悟,所以每次都要释迦世尊问一句、
提点一句,他才晓答一句,成为教门。于是有楞严经出现在娑婆世界。但是楞严经好快会灭。
在末法时代第一部要灭的经是楞严经。现在末法已经开始了一千多年,大家应该把握机会,
赶快去看此一部现在仍住世的楞严经。明不明,不打紧,种善根才重要。

大众听到释迦佛说见性就是真心、见性不动、见性不属于眼、见性离尘独立。但是见性不离生灭无常、
四大和合的色身。两者之中,一个不动、一个动;一个真、一个妄;一个不生不灭、一个有生灭。
大众都未彻底明白,希望佛再进一步解释清楚。当时在座的波斯匿王起立,代表大众请求世尊举出事例,
证明心性真实常住,不生不灭。

世尊问波斯匿王:「你现在的色身,是否如金刚般常住不坏,还是会变坏灭亡呢?」
波斯匿王答:「我现在的色身,始终都会变坏灭亡。」

佛又问:「你未曾灭,怎会预知自己一定灭?」波斯匿王答言:「我此无常色身虽未曾灭,
但我观到现前念念迁流不息。前念起,起已立即灭,后念起,起后又灭;再后念又立即起,
起了又灭。如是刹那生、刹那灭。如烧着的一支香,刚烧着时是新的香火。顷间,新的香火成灰。
灰落,立即又有新的香火接上。又顷间,香火成灰,灰又落,又有新的香火接上。此一支香一定会有尽的时候。
所以我知道我的色身一定会灭尽。」

释迦世尊又问:「你现在已经属于老年,今天的样貌与你童年的样貌比较,有何分别呢?」

波斯匿王答云:「我童年之时,皮肤润泽。到了二、三十岁,血气充沛,精神饱满。现在年纪已老,
皮肤干,样子憔悴,发白面皱,精神差,眼蒙耳聋,将不久于人世,怎可以跟童年时代相比。」

佛再问:「你的容貌应该不是一时之间变得衰老。」波斯匿王回答:「的确不是一时之间变老,
而是变化密移,寒暑迁流,不经不觉就到了老年。所以我知道我此无常的色身一定会灭。」

波斯匿王所答者乃行蕴迁流不息,又叫行苦。波斯匿王所说的不单是他自己,实乃包括我们在座每一位。
佛见波斯匿王叙行蕴的生灭颇微细,认为可示以生灭中的不生灭。佛问:「你知否在你生灭的色身之中,
有一个不生灭?」波斯匿王答:「我实不知。」不但波斯匿王不知,就我们很多人也不知。
看佛如何指出生灭身中之不生不灭。

佛问:「你第一次见恒河水时有多大?」

波斯匿王答:「当时三岁。」

佛再问:「你三岁见恒河水之见性,与你十三岁见恒河水的见性有无不同呢?」

波斯匿王答:「不但三岁见恒河水的见性与十三岁见恒河水的见性宛然无异,乃至我今年六十二岁,
虽然头发变白,面皮有皱纹,但能见恒河水的见性与三岁时的见性亦无有别。」

有人会问:「有老花眼怎可说没变。」老花眼乃肉眼变坏,亦即是色身有变,不是见性有变。
只要戴上老花镜立即又见得清清楚楚。证明见性无变。如果见性有变,戴上眼镜也没用。即如盲人,
肉眼虽坏,见性无亏。见性不会随着年龄渐渐老而变。是以佛言:「有变的一定有灭。由始至终都不变的,
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见性不会与你的色身一同变老,更加不会与你的色身同受生死。」

此乃十番显见的第三,显见性不灭。即是说,色身有生灭,真性尽未来际都不会灭,故称为常住真心。
释迦佛亦同时指出,非于生灭的色身之外,另有一不生不灭。而是于生灭的色身之中有不生不灭的真我。
即生灭就是不生不灭。

阿难闻释迦佛说见性不灭,随即起了一个疑问:「既然见性不灭,云何世尊斥责我等遗失真性?
有生灭才有失去,既无生灭,何来失去呢?」

其实万法唯心所现。既然是唯心所现,当然不会失去真心。何谓万法唯心所现?

由于众生最初一念妄动而起无明业相,无明力转本有智光为能见相,转灵明的真空为晦昧顽空,名境界相。
能见相以境界相为所见,在昏暗的顽空之中,结暗境而成地水火风四大的色法。因四大而变起山河大地。
四大的色法又与心法和合而成有形相有思想的众生,所谓思想就是攀缘外境而起的分别心。
可惜众生以分别心为真心。其实是认妄为真。所谓形相,就是妄认四大和合的色身为自己真实有的身相,
并且认为分别六尘影子的妄心是在色身之内,此是认物为己。又认为山河大地是在心外,
不知道万法都是从真心之中所现出来。如果知道万法唯心所现,即名正遍知。可惜众生有真心而不认,
反认妄为真,此之谓颠倒。真心虽未曾失去,但是非失似失。怎样才可以认取真心呢?

例如明镜能现一切物。如果你想认识明镜,你必定不可以着了明镜里面的映像。不着就即是不认映像。
不认映像就认到明镜的真面目。若果你着了镜里面的映像,你就忘失明镜的真面目。

真心能现一切物,你不要着心中物。着心中物即是迷失真心。不着,就即物即心。因为物是心所现。
古人开悟乃因为即物即心。见物即明心,闻声就悟道。境是物,境由心现,见境不要着境,
不着就立即明心。声音亦是从真心现出来。但切莫着了心中的声音。着,就迷失真心。不着,闻声立即悟道。

佛对阿难言:「你的妄身妄心,都是真心中所现的物。既然是真心中所现物,你又何曾遗失真心。
只是错在有真心而不认,反而认真心中所现的身心为真实有,是故真心非失似失。其实真心从未失去。」
此乃第四的显见性不失。

释迦佛虽然多番向阿难显示真心,惟是阿难仍然觉得能够闻法悟道的全归功于分别心。若舍去分别心,
凭谁闻佛说法呢?阿难虽已知有常住不灭的真心,但仍不敢认取真心,怀疑其无甚功用。
分别心才有功用,可以闻佛说法。

原来阿难到现在还未明白能见能闻者乃本觉真心,不是分别心。他将见闻觉知的功用归功于妄心。
认为能闻佛说法全赖分别心,反倒怀疑真心有何功用,就算得到真心有何好处,所以阿难不敢认取自己的真心。

佛告阿难:「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望向天上的月亮。谁知他只观看着手指,并以此为月亮。
他不独见不到月亮,并且对明暗无所了知。因为他错将不会发光的手指为月亮。」意谓佛以音声说法,真指人心。
阿难应当因佛的指示而观心。观一下能听法者是谁。不应执从妙明真心所现的法音为真心,
变成不但错失真心,而且以妄为真。

佛言:「若你以分别心听我说法,以能分别说法声音的心为真心,
此心自应离却所分别的声音而仍然有能分别的体性,才可以称为真心。譬如一间酒店,暂住便去者必定是客人。
若是主人,必定常住,不会离去。」

佛意指分别心有来有去。有境就住于境,境灭,分别心亦灭,分别心每次出现都是暂时的,不会常住。

如果是真心,则无来无去。境来即照境,如如不动。境灭亦不会跟着灭,亦是如如不动。真心是有自己的体性,
而且是独立的。例如明镜台,人来就照现出人的形相,雀鸟飞来就照现飞鸟的相。人去、鸟离,明镜台仍然在,
明镜台有自己独立的体性。因六尘而起的分别心并无自己独立的体性。分别心是随六尘的生灭而生灭,
而且各有所还。如果此分别心因声音而起,即是从声尘而来,则还归声尘。声尘灭,它亦灭好像人影一样,
此影跟谁个人来,当跟谁个人而去。同样,分别心从六尘而来则还归六尘。惟是真心不属于六尘,
真心乃独立于六尘之外,所以真心无所还。佛告阿难:「能够还归六尘的,当然不是你常住不灭的真心。
你应舍去。那如如不动,无所还的见性,若说不是你的真心,那又是甚么呢?你应该要认取真心,不应有所犹疑。」

此乃十番显见之五,显见性无还。

上来释迦佛谓无所还就是真心,惟是阿难仍然不敢认取。觉得见性与万物混杂一起,
怎样才可以分辨到无所还的就是真心,而不是另一件物。

佛言:「你现在见到日月、高山、大海,又见到浮云、飞鸟、树木、人畜,全都是物,不是你的见性。
虽然高山、大海、浮云、飞鸟、人畜等等,形相千差万别,你能见的见性始终无别。只是眼前的尘境有不同,
见性始终如一,未曾有变。不会变的当然不是一件物,乃的的确确是你的见性。」

若见性是物质之一,理应似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般有其形相可见。那么我的见性究竟是何形相呢?
若你说当我们一起见万物之时,我的见在物上,所以你见物之时亦同时见到我的见性。要是我将视线收回,
不去见任何物,你亦应见到我的见性在何处。如果你见不到我的见性在何处,即是你根本就见不到我的见性。
证明我的见性非是物。如果是物质,必定有一所在之处令你可见。如果我的见性非是物,你的见性亦同非是物。
要是你认为见性是物,那即是物亦能见。若如是,当你见山河大地之时,山河大地亦见你。如果山河大地都能见,
岂不是山河大地亦是有情的众生?因为只有有情的众生才可以见。

当你见物之时,一定是你之见,而非我之见。你见与我见尚且不会混杂,岂有你的见与其他物质混杂。
你那周遍而能观见万物的见性,既非物,亦非我释迦佛的见,
当然就是你的真性。为何你仍要怀疑自己之真性而不敢认取呢? http://www.masterhinlun...ing-3.htm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3-06 00:42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3-06 00:32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離諸色相,无分别性,这一句的重点是讲:这个意識心,
只要一離开外尘──这个色相,这个色相包括色、声、香、味、触、
法等等无分别性,就失去了能分别之性。也就是說:意識心是離尘无自体性。
如果是如來藏离尘无体性就是妄心,离尘有体性的才是真心,
真心是离尘的,是不依尘而有的.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楞严经
第六十四讲: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研究(43)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3-06 00:43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妄执无体性 体性就是真心 皆是如来藏性
一切教法都是方便要我们了解本心 直指人心...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3-06 00:4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615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