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483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ck73421 手机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6 鲜花 x6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1
[武术][分享] 陈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陈式太极现任掌门 陈小旺)
陈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


◎陈小旺


学习陈氏太极拳第一个动作开始,一直到成功,共分五层功夫。每层功夫标志着练拳者功夫的深浅程度。第五层功夫即是到达炉火纯青,成功的标准。练习太极拳必须循序渐进,一层深一层,由浅入深,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无异是揠苗助长,结果是欲速不达。在陈氏太极拳的一些着作中,着重介绍高级的技击方法,对初级和中级的介绍比较缺乏;读者若有相当的太极拳水平,才能理解,对于初学者则难以理解和接受,而祇觉得高不可攀,无法入手。初学者如果按照成功的标准来学习,正如小学生读大学课本,不仅不能正常练习,反而会受到束缚,或者顾此失彼,越练越糊涂,容易灰心。针对这个问题,现将初级的第一层功夫到成功的第五层功夫,每一层功夫在练习中要达到的标准,和技击方面的表现,介绍出来,目的是使太极拳爱好者,明白自己现有的基础,属于那一层功夫,应该进一步掌握那些东西,以及技击方面的表现和所起到的作用,这样有了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方向明确,方法对头,才能一步一步达到最终成功的目的。

第一层功夫的练习
第一层功夫是学习拳架第一个式子开始,一招一式按照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足运行等外形姿势与动作进行练习,在练习时感觉到有内气的活动为止。这是以外形引内气的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学习头套十三势拳架。
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沈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达到心气下降,气沈丹田的目的;而初练者怎么也不会一下子就达到这些要求,因此也就不会使气沈丹田。第一层功夫对身肢的要求比较简单,如虚领顶劲只要求头自然正;含胸塌腰,只要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歪右斜,两腿分清虚实,尽管做的不够标准,仍要按照要求练习;这和写字一样,只要笔划对就行了。在练拳当中难免带一些僵硬动作和一些凹凸缺陷之处,是属于正常的现象。这些问题,在第一层功夫练习期间,不必过于计较,要求过高反被束縳。只能在第二层至第五层功夫期间逐步将它完全克服掉,所谓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费一日功力,即得一日之功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道理正在于此。功到纯熟,处处合度,自然周身内外,一气贯通,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在意识指挥下,按照身法规矩和逐势的动作要求,认真练习,每天保持练十趟拳,一般有半年时间,可以将拳架练熟,并且随着锻练质量的提高,逐渐引起内气在肢 体内的活动,这就是以外形引内气的过程,也是从第一层功夫进入第二层功夫的分界线,这就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太极拳要求身法严密,不倚不偏,八面支撑,周身相随,舍己从人,随机应变;这些要求只能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在第一层功夫期间,对每势的技击含义不必追求,因为身法的要求尚未做到,便去结合技击方法,不但不能配合恰当,反而会出现顾上顾不了下,顾左顾不了右。本应逐步化去僵劲,这样却适得其反,越练越僵,影响功夫的进步。
在练第一层功夫期间,因为有缺点,在风格上达不到外柔内刚,轻而不浮,沈而不僵等,而是外刚内空,有猛打、猛冲、猛起、猛发、有断劲、顶劲,不能圆满顺 随,(不从练功角度出发,而为疗病保健,是要轻灵自然,但属于浮飘,华而不实;任其自然,不必按照要求练习)。

第一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练习完成第一层功夫,在技击方面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由于第一层功夫的身法达不到标准,存在着一些僵劲,断劲、丢劲、顶劲,在练习拳架时有凹凸缺陷之处,内气仅仅有感觉,不能一气贯通,发出来的劲,不是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而是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零断劲,如因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存在着这些问题,所以在技击方面,不能引进落空,避实击虚,指挥如意;往往自己掌握不住自己的重心,漏洞百出。对抗性的比赛和博击,乃是双方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见缝插针,乘虚而入,所以完成第一层功夫是经不起这种实战考验的。不过与不练拳的人相比,还是强一些,有一定的灵活性,知道引进落空,有时也偶然把对方发出去,但自己也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容易失去重心,站不住脚,所以称为,一阴九阳根头棍。
何为阴阳?按太极拳来说:虚为阴,实为阳;合为阴,开为阳;柔为阴,刚为阳,是相对的,缺一不可,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练太极拳练到阴阳相等,就是五阴五 阳,是成功的标准。第一层功夫是一阴九阳,刚多柔少,悬殊过甚,阴阳很不平衡,所以不能做到刚柔相济,运用自如。

第二层功夫的练习
第二层功夫的要务,是进一步去掉在练拳时身手内外产生的僵劲和拙力,使身手内外协调一致,达到周身相随,节节贯串,内气按拳架姿势的要求有规律地在身体内里运行,达到一气贯通。
完成第一层功夫,已经能够熟练地按逐势动作初步要求来练习,并且对内气的活动已有明显的感觉,但是还不能进一步掌握住内气;这是因为在练拳过程中,身手内外不够协调,某一部位产生不配合,使内气不能贯通,意气不能合一。那就是在练拳当中,肢体某部份带有僵劲和用有拙力,动作较快或较慢,不协调而有偏倚、凹凸、缺陷之处。这些不配合不协调的毛病,祇有作进一步的研究,细心捉摸,才能逐步解决。身手内外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虽然懂了要领练习往往顾此失彼。这时练者一定要注意,严格掌握自已的身肢各部位,使之恰当。例如含胸塌腰,含胸过度则成弯腿弓背,塌腰过度则成挺胸扛肚。所以要把身肢各个部位的要求,掌握适当,并掌握放松的质量,使周身相合。
周身相合分为内合和外合。外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右边亦如此;手与身相合,头与手相合,身与步相合。内合:即筋与骨相合;气与力合;心与意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心意一合,周身内外一齐合住;心意一开,内外俱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按一般所谓之外三合为: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又有所谓精气神之内三合,手眼身之外三合。
第二层功夫当中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比较严格,处处要求配合,力求内气贯通,有时某个部位稍微动一点,内气马上顺下去,的确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练拳者的 身手内外,若有合不住的感觉,身体某个部份必然用了僵劲,不能配合;将部位调整恰当,气能顺自然就能合住。
陈氏太极拳要求一拳一动都不离缠丝劲。拳论中说:「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在运动中严格掌握缠丝法(即缠绕螺旋的运动方法),和缠丝劲(即用缠丝法练出来的劲),这是陈氏太极拳中的精华所在。缠丝法要求在松肩沈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以腰为轴,一动全动,掌心内外翻转,手往里转,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指的是该侧的腰,实质上还是以腰为轴),手往外转,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领手。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在下肢是旋踝转腿,在身躯是旋腰转背(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在练拳时,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式,不得劲处,就可以依据缠丝的顺遂处挪动一下腰腿,以求得顺遂,这样可使姿势得到纠正,所以在注意身肢各部位的要求,使周身相合的同时,掌握缠丝法的运动规律,是在第二层功夫练习当中自我纠正的方法。
人体的内气,在经络中运行,好比灌溉田地,人身的经络,好像农田的沟渠,经络不闭则气通,沟渠不塞而水行。练拳时如果身肢产生了矛盾,内气就会受阻而中断,行不到稍节(两手两足尖端),只有经过练习,使周身各部位符合拳架的要求,就能解决矛盾,达到节节贯串,恰如疏通了被堵塞的水渠,水自然能流到畦子里一样,使内气畅通,发于丹田,达到稍节,因此练拳时要力求顺随,动作协调。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开始学拳架,架子练熟就感觉到内气在身肢内活动,于是很感兴趣,不会有厌倦之感。进入第二层功夫,却感觉不到有什么新鲜之处,在这一段时期中,会出现许多走弯路和反复的现象。所谓走弯路,就是练拳者对太极拳的要领产生误解,或是掌握不准确,产生片面的认识,因而在练拳当中出现了错误,练一段时间自己就会感到别扭,不得劲,或者老师会指出其错误。所谓反复,就是有时练得非常顺遂,好像有很大进步,但又练一段时间,不仅感觉不到什么进步,反而浑身别扭,怎么练都不得劲,还有时候练得非常顺遂,发劲也是呼呼带风,推手时却用不上。所以在第二层功夫当中,练拳者往往会产生烦闷情绪,或者怀疑老师保守,不传诀窍,或者是因为自己身体素质差,耐力不够,虽然对内气有一些感觉,但要贯通却不容易。拳论中说:「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又说:「只要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矣」一般情况,需四年时间,即可完成第二层功夫,达到一气贯通,便会恍然大悟了。此时自然信心百倍,越练兴趣越高,功夫蒸蒸日上,练拳欲罢不能。「练者千万人,成者一二人」,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事实上半途而废的却占多数,这主要是在第二层功夫期间经不起考验,失去信心而中断。克服这个难关,没有什么诀窍,只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练习中处处循规蹈矩,刻苦盘架子,把周身练成一家,一动全动,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才能达到在运动中不丢不顶,任其变化,圆转自如。常言道: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再加上干干之功,持之以恒,终将成功。

第二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从第一层功夫末期感觉到有内气活动时开始,到第三层功夫初期为止,这一段时间为第二层功夫。第二层功夫所需要的时间最长,初期与末期的功夫悬殊很大。第二层初期的技击表现与第一层功夫一样实用价值不大;第二层末期已经接近第三层功夫,可有相当的技击作用。各层的情形大都如此,所以谈到各层的技击表现,是以各层的中期阶段的表现来作标准。
谈到第二层功夫的表现,先要知道推手和练架是分不开的,练架时有什么问题,在推手时就会出现什么破绽,给对方有可乘之机。所以要求周身相随,切勿妄动。第二层功夫是调整身法,解决矛盾,达到节节贯串的阶段,在练习当中身肢产生了矛盾,需要挪动腰腿,作一些自我纠正,产生矛盾,本身就违背了周身相随和节节贯串的原则,而调整身法的过程,就是妄动。所以在第二层功夫期间存在着这些问题,并且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推手时还无法指挥如意,对抗性的推手,对方会专门寻找这些弱点,或者故意引诱你出现这些问题来取胜。因此在第二层功夫期间虽然比第一层的内劲要充足一些,也有调整自己重心的能力,脚步也比较稳,可是对抗性的推手,对方的进攻,不会给你调整身法的机会,而利用你的缺漏,乘虚而入,必然会使你受力,使你很勉强地去化,往往带些顶,匾,丢,抗的毛病,就会使你自己控制不住重心,被迫退步;但此阶段也不会轻易被对方打倒,因为是在引动对方的同时受力的,对方虽然没有完全被引空,往往也会被牵动重心。如果对方进攻速度较慢,劲力短,进逼不紧,给了你调整身法的余地,也能化掉对方的进攻。
在此第二层功夫,主动进攻对方时,也容易带些僵劲,用些拙力,只能用一些简单的手法,有时也能侥幸将对方发出,对方倘若觉察到了,识破了,不等到被你拿住撇住,一晃而过,你就要落空了,或者对方也用僵劲,不让撇住,就会出现拼力气,牛顶头的情形,于是双方都乱了手脚,把沾连粘随都抛到脑后去了。总之第二层功夫期间.无论进攻和走化都是比较勉强,尚不能完全做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虽能走化,还容易出现丢匾顶抗等毛病,因此一推手就乱了,不能按挤掤摅捺的方法进行,所以说:「二阴八阳是散手」。

第三层功夫的练习
练习太极拳的步骤,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小圈而无圈;这里指的圈,并非是指手脚的运行范围,乃是指内气贯通的运行圈。第二层功夫与第三层功夫的交接时,内气贯通为大圈,所谓大圈,由于内气薄弱,需要动作幅度大。第三层功夫就是由大圈而中圈的阶段,所谓中圈,内气比较充足,动作比较自如,动作幅度适中,也能使内气与动作配合一致。在进入第三层功夫的初期,虽然内气可以贯通,但是还很薄弱,在练拳时,稍微不注意,或者有时疲劳些,动作不够协调,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第二层功夫阶段,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调整身法解决矛盾,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到了第三层功夫,就不允许产生矛盾,再调整身法,要求周身相随,切无妄动。在练习时每一着,每一势,举手投足,都要意到气到,以内气催外形;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内气发于丹田,运于骨缝之内,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稍(两手指,两足尖端),复归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不丢不顶,轻轻运动,圆转自如。
第三层功夫掌握了练习太极拳的内外要求和运动规律,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就可以脱离外在的指导,自己深入研究锻炼,走向成功的道路。
在第三层功夫练习当中,应能够做到不犯思索,不犯疑迟,不期而然,承上启下,接骨斗榫,有了对动作的熟练掌握,然后进一步追求技击方法,明了逐势的技击含义,同时还要多练推手。推手是实践,是检验拳架的唯一方法。练拳当中,存在的问题,一经对抗性的推手,就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练拳当中产生了偏倚和丢劲,在推手时就容易出现背势;自己势背,就是对方进攻的机会,并且容易受力,而不利走化。练拳当中产生了顶劲,在推手时,往往与对方顶抗,容易出现牛顶头的比力情形,不易做到舍己从人,因势利导,引进落空。练习拳架初期少推手,或不推手,如果推手可以采取推手的初步方法「挽花」(是两人搭手转圈而己)。到了相当程度,练习对抗性推手,可以证实拳架的准确程度,使拳架得到检验和练习知彼功夫,同时检验内劲和发劲,以及化劲的质量。总之用推手的方法来校正架子,检验架子,是最客观的办法。因为练习拳架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技击;如果拳架能够适应对抗性的推手,也就证明架子练习的准确,自己进一步下功夫,就会更加充满信心。
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可见在练拳时,要着重用意;而对姿势和动作的要求甚为严格,姿势不准确,内气难通行,意识就指挥不灵,就不能以心行气,所以姿势和动作也是很重要的。因此二者必须配合起来;单纯为了疗病保健,逐势动作未能严格要求,开始练拳就要求用意不用力,好像在做意识体操,练习起来也很舒服,表面上看起来也是轻松柔和,其实是华而不实,属于浮飘。正规练习太极拳,要求轻而不浮,沈而不僵,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也就是外柔内刚(有充沛的内劲),柔中寓刚。祇求轻松柔和,用意不用力,没有内含的刚劲是不行的。所以在第一层功夫中,思想注意力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头套十三势的外形姿势;第二层注意力主要是发现运动中身手内外产生的矛盾,调整身法,达到内气通行;完成第二层功夫,进入第三层功夫,已经疏通了内气,才能够着重用意,用意不用力,一举一动,先意而后动形,也就是在大脑支配下,进行意气的运动。在练拳时,肢体动作是意的外部表现,隐于内的是内气活动的过程,显于外的是神态和外气的动荡表现,内气可由内发之于外,也可以由外敛之于内。在运动中必须做到圆满顺随,在意识指挥下,不丢不顶,圆转自如,并且要把意注于动作之中,千万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忽视动作;否则就会产生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反而会造成气势散漫的病象。所以说;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进入第三层功夫,己有相当的水平,同时体质也练强壮,可以加大运动量,每天练习十五趟拳(其三至四趟二套炮捶),还要抖大杆子,练习力、枪、剑、棍等器械和单势发劲动作。这样练习,一般有两年时间,就可以进入第四层功夫。那么单练头套十三势,不练其他行不行呢?只练头套也可以,不过经不起大战,单凭触觉灵敏,没有充沛的内劲,不易引动对方和放劲干脆,相反地易被对方所引动。所以在第三层功夫期间,能够做到周身相随,不用僵劲,再加上练习第二层炮捶和抖杆子等,加强耐力和爆发力,功夫更加扎实,才能战胜强敌。
在第一、二两层功夫当中,虽然己掌握了外形动作,但是身手内外,尚未能完全合度。在练拳时,有时应该吸气,由于动作僵滞,吸不满,应该呼气,由于内外不合,呼不净。如果硬要按拳势的呼吸机械地去硬配,不仅得不到效果,反而徒劳无益,或且有害。所以在第一、二两层功夫期间,练习时一定要用自然呼吸;千万不要以不标准的动作,按拳势的呼吸往上套。进入第三层功夫,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动作比较协调,内外基本上能够合一,在练习时,一般的动作也会自然地与呼吸准确的配合起来。同时对一些比较细致,复杂,疾速的动作,还需要有意识细心地加以配合准确的呼吸,进一步使动作与呼吸,完全配合一致,逐步达到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转换,轻轻运行,默默停止,以意运行,开则俱开,合则俱合,顺随自然。(按陈氏太极拳的拳势呼吸原则:「起吸落呼,合吸开呼」。

第三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太极拳练到最高级境界,一处动全体皆动,一处静全体皆静,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上下,缠绕螺旋,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混然一圆,方为合格。太极拳练到高级境界,是把周身练成一个能适应客观条件变化的完整而坚固的体系。
第三层功夫虽然达到内气贯通,动作比较协调,仅在不受外界干扰,自己练习时,身手内外能够组成这种完整而坚固的体系。因为内气虽然贯通,还是比较薄弱,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建立的协调关系,不够稳固。因此在对抗性推手和技击时,遇到一般比较轻缓的进攻,能够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进落空,避实击虚,运化自如。一遇劲敌,进攻速度较快,力量较强,就会感到掤劲不足,有欲要恃身法压逼之意(有可能要破坏不倚不偏,八面支撑,立于不败之地的身法),在这种情况下,尚未能随心所欲,亦不能如拳论中所说的那样:「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是要带些生硬,将对方发出去(就是没有完全引进落空,对方虽落在被动局面,但还有点反抗能力而被发出去的),所以往往不够干脆,拖泥带水,对方虽然失败,内心不服。对于一般推手,也是先化掉对方进攻的来劲,使对方扑空,或者封住对方,换过劲来,再把对方发出去;如果对方技高一筹,你欲封住,就一晃而过,不等封死,或者在进劲时,是带试探地进劲,就不容易将对方发出去,或者反被对方发出了。在这样情况下,就要快封,快引,使对方完全处于被动或失势,但是自己也感到慌张,没有十分把握去发放对方,所以把对方虽然发出去,也难使对方心悦诚服。
由于在第三层功夫当中,虽然能将对方发出,但因自己内气不够充足,周身组成的体系不够巩固,引进和发出对方都带着生硬和勉强,所以说:「三阴七阳犹觉硬」。

第四层功夫的练习
第四层功夫是由中圈而小圈阶段。练到第四层已经进入高级境界,接近成功,对于练习的方法,动作要领,逐势的技击含义,注意事项,以及逐势的内气运行,呼吸与动作配合等,皆能完全掌握。在练拳时,举手投足,不仅做到意到气到,并且要带有实战的意识,像在战场上和敌人作战一样,一式一势,连绵贯串,周身相随,承上启下。
拳势的技击方法,虽是各有用法,又是千变万化,整打散用,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主要说明在第四层功夫当中,需有临敌之意,在练拳时假设周围都是敌人,在意的指挥下,皆有中气吸放,宰乎其中,对周围假设的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所以说:「练拳时无人如有人」;真正遇敌交战,要做到胆愈大,心愈细,「有人如无人」。
第四层功夫的练习项目和第三层相同(如拳,器械等)。一般需要三年可达第五层功夫。

第四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第四层功夫在技击方面与第三层功夫差别很大。第三层功夫是先化掉对方进攻的来劲,同时解除本身的矛盾,达到已顺人背,然后换过劲来,才能反击,谓之一般水平;第四层功夫可以连化带发,进入高级境界。其原因是:功夫到此阶段,内劲已经非常充足,意气变换灵,周身组成的体系比较巩固;在推手时,对方的进攻对自己的威胁不大,触着即能变换身法,很容易地将对方的劲化空,表现出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特点(「神似知来,智以藏往」两句见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此处形容内劲的是有知来鉴往之神妙。)隐于内而不显于外,随人之动而不断改变方向,不丢不顶,内部调整,变化不令人知,处处意在人先,能够做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避实击虚,而且动作小,落点准,威力大,化劲容易,发劲干脆,遇人交手时只见将人发出去,看不见有多大动作,好像站着没有动一样,而且重心稳定。所以说:「四阴六阳类好手」,遇敌以得人为准,接触对方,从不见形为妙。

第五层功夫的练习
第五层功夫是由小圈而无圈,也就是有形归无?的阶段。练到第五层功夫的初期,基本上已经成功,在技击方面达到刚柔相济,松活弹抖的高级境界。(按松活弹抖是陈氏发劲的术语,「松活」是身体松活,是筋肉关节柔活松开;「弹抖」是一气弹抖,是一气贯通身震劲发。)但是还应继续深造,要志不可满,要继续下功夫,愈练愈精,仍然是费一日之功,即可得一日之效。第五层功夫达到刚柔相济,但是刚柔相济的质量又有不同。一般说来:柔能克刚,但是如果质量悬殊过大,就不一定了;再说柔化得再好,仍然是与人交手而己,如果是枪膛里射出来子弹的那种刚劲,柔化的水平再高,也难以化掉,恐怕要被子弹打中了,这就不是柔克刚,而是刚要克了柔。所以说,柔能克刚,刚能克柔,刚能克刚,柔能克柔,道理正在于此。否则只要练几天太极拳,都能知道柔能克刚,避实击虚,不与对方顶劲,难道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了!绝对不是这样。拳论中所说:「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又说:「若是功夫纯熟,由大无外之圈,造到小无内之境,不遇劲敌则己,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熟能当之?」凡是此类,不仅是一方功夫纯,水平相差很大。乃能柔能克刚,刚还能克柔,反之棋逢敌手,将遇良才,乃是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所以练到第五层功夫,仍不能自满,还要刻苦锻炼,精益求精。
完成了第五层功夫,内劲十分充足,动作又非常活顺,内有虚实变换,外面看不见,全体空灵,变化无端,随心所欲。

第五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完成第五层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周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周身协调,刚柔相济,沾粘连随,蓄发相变。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过程,肌肉收缩和放松,即或偶然受到突然刺激,也不令使这种协调动作受到损害。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巩固的协调关系,一举一动,阴阳皆能调解平衡,八面支撑。所以说:「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但是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太极拳的锻炼,也是如此,终身不可尽其妙。
                    陈小旺73.10.06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新世纪资通 | Posted:2010-05-15 18:50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639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