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養兒方之父母恩」,等到自己養兒育女時才知道教養兒女是多麼艱辛的一件事情。
針對2樓的建議,我只能說在沒有確定孩子有相當在身心方面有相當異常性的行為(例如譫妄、幻覺、憂鬱或毫無理由的暴躁、重度的物質濫用)時,去看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只是最後的手段,而且一開始帶小孩子去精神科看,小孩子的排斥度會相當的大(第一個他覺得很丟臉,其次要是被人家知道會有被貼標籤的感覺),所以建議還是不要先採取這種方式。
面對邁入青春期的兒女,其實只要回想一下我們青少年的時候對父母親以及對同儕的態度,基本上就可以知道有些偏差行為其實跟這時其青少年社會化的取向有關係。重點是,在發現這些行為時,父母親應當採取的態度,以及面對兒女邁入青少年之後,父母親角色的轉換。
青少年時期比較希望父母親把他們當作「大人」來看待,雖然他們還只是青少年,但他們期望從父母親可以放手,讓他自己去處理一些事情,這個時候,父母親就得要學會作角色的調適,從以往「規範性」尊卑關係的互動,改成「建議式」平等關係的互動。這很難,但是如果要真的瞭解孩子的問題出在哪,父母就必須放下身段,一樣用對待「成人」的態度來與自己的兒女互動。你們可以討論為什麼想要喝酒、抽煙、賭博,以及這些東西可能帶給他的後果,讓他自己去思考,評估。盡可能不要用斥責打罵的方式,因為這樣反而會使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再者,你也可以試著他跟同儕之間的互動,順便灌輸一些要成為成年人應當要有的態度,不要帶著批判的語氣跟角度去指出他與同儕之間互動的情形。
最後,就算在忙,也要撥點時間傾聽孩子的聲音,其實小孩子也是有事情想要跟你講,只是大人的態度跟互動時的語氣讓他們望而卻步,最後乾脆都找同儕商量。另外,其實坊間也有一些父母跟親子成長團體的課程,不妨可以去參加,就當作親子一起去進修,從中去修補彼此之間的鴻溝。漸漸的,他也會瞭解你不希望他做這些事情事出自於父母親關愛子女的責任。
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