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235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mary731102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76 鲜花 x16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3
[小品] 知足是幸福的起点
幸福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有多少人漏失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人穷尽一生的心力追求幸福,换来的却只是白发苍苍和一声声的唏嘘,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幸福的真谛。



虽然财富、健康、名位、权势都是一般人所喜爱的,但这些并不等于幸福。幸福的真谛应该是「平安就是福」,能不能够平安虽然和外在环境有关系,但是决定性的关键,还是在于主观的自我心态—如果自己的心态能平安、知足,就是幸福;如果不知足,要获得幸福就很难。



真正的知足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没有也知足」,这是平安常乐的基本条件。不过,「多也知足」还容易理解,「少也知足」和「没有也知足」就很难体会了。一般人大概会觉得纳闷:「东西都不够用了,要怎么知足呢?更何况当什么都没有时,讲知足不是很奇怪吗?」



其实,东西多不一定就能满足,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绝对的多,所有的「多」都是透过相对、比较而来的。而且,即使真的拥有很多,既不可能永恒不变,也不可能永远维持正面的成长。所以,当「有」的时候就应该知足,至于「少」或「没有」也是一样,因为「少」或「没有」都可能是「有」的开始。



因此,无论将来「有」或「没有」,都一样要努力,不要和别人比较、不要和过去比较、也不要和未来比较。只要活着,就要凭自己的心力来做事,如果做错了事,就要懂得忏悔、反省;如果做得不够好,就要继续努力把它做好、力求完美,以求不愧于天、地及自己的良心,这就叫做「知足」。



我常常向弟子们讲一个比喻:「不知足的人就像生活在米缸里的老鼠,不知道自己的身边都是可以吃的米,却在米缸里撒尿、拉屎,把米缸弄脏了,才又跳出去找东西吃。不但身在福中不知福,还糟蹋了自己的福报。」例如,虽然在禅堂里有很好的环境供大家修行,还有老师指导修行方法,但是很多人仍然想着:「这个方法不好、这个修行场地很差、我的身体很不舒服……」,用这些藉口来拖延自己的修行,不就像是米缸里的老鼠吗?



因为缺乏感恩、知足的心,得到利益以后不但不会满足,而且还会嫌弃别人把不要的东西送给他们,这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此外,我们也要常常想到,自己的福报是从过去生中带来的。所以,这一生要好好的惜福、培福,不要糟蹋了自己的福报。



一个真正知足的人,能够了解「进退自如」的道理。退的时候,他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认为是老天瞎了眼、自己生不逢时;进的时候,他则会心怀感谢地想:「如果不是我过去修来的福报,就是别人对我太好了。因为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我现在才能这么顺利,无论得多、得少我都很感激。」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培福、惜福,却老是在享福,福报就会愈来愈少,幸福的日子总有结束的一天。一个懂得知足、惜福、培福的人,当遭逢逆境时不会抱怨,在一帆风顺时则懂得感谢,无论何时何地都感到心满意足,才是个真正幸福的人。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真正的快乐》---

-------------------------------------------

证严法师说故事(老和尚与小徒弟)



在禅宗公案里,有这么一段小故事──老和尚带着小徒弟出门行脚,在山路上,小徒弟看老和尚轻松地走在前面,自己却背着包袱跟在后面,心里就想:「因为老和尚是有修行的人,才能如此轻松自在,所以我也要立志修行菩萨道,将来也要教化众生。」



他立下了弘大的誓愿。这一动念,前面的老和尚马上转头说:「来!包袱让我背,请你走前面。」小徒弟感到莫名其妙,师父怎么突然对我这么尊重,待我这么好?老和尚轻声细语,恭敬地说:「因为你发大心要行菩萨道,拯救天下众生,所以我应该尊重你,让你走前面,东西我来背。」



小徒弟恭敬不如从命。走着,走着,心里又开始想:「这样多得意,多自在!自己只是发一念心,师父就这么恭敬我,将来我如果再进步,就可以当大和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当他生起不可一世的自大心态时,老和尚又出声叫他停下来,态度很不好地对他说:「把包袱背好,跟在后面走。」



小徒弟觉得师父真奇怪,刚才是那样,现在又变成这样。老和尚似乎猜透他的心思,就说:「刚才你很谦卑又发大心,愿意精进认真以拯救众生,这个志愿很高贵,所以我尊重你。但是,现在你还没成就,就想要博取别人的恭敬,实在太自大了,这是错误的观念。」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就知道,谦虚自己恭敬他人,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丈夫岂可轻少年」,大人物也是从无名小卒一路走过来的,因此不应该轻视年轻或资浅的人;「三人行里我师焉,不轻未学并不难」,三人同行,另外两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行为善良正当的当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感恩及学习;然而,示现不良形态的人,也是我们的老师,因为他能让我们提高警觉,反观自我,所以也要尊重、感恩他。



日常生活里,我们要彼此相教、相学,互为师徒,这就叫做「教学相长」。总之,我们在世间要能够心和、谦虚,才能过着真正美满的生活,心态不要有「缺角」,应该要学得圆满。

【心得感想】

奢求永远没有办法使你开心,只有看请拥有,那份感觉才能赐给你喜悦。



[ 此文章被mary731102在2008-02-12 14:33重新编辑 ]



觉得我的文章不错就帮忙按一下右上角的
献花 x1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 | Posted:2008-02-12 14:12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940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