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596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bao456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135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棒球] 建仔招牌 不叫伸卡球
轉貼自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spo...0809156989.html

自從台灣球界有了「伸卡球」這個稱號之後,許多球迷剛開始都丈二金剛,既不瞭解所指何物,也不清楚語源為何。原來,這是日文音譯英文的產物,是從「Sinker」翻成「????」(羅馬拼音唸shinka),中文再音譯為「伸卡」。這個譯法有點奇怪,同是球路,「???」(Curve)翻成「曲球」、「?????」(Slider)譯成「滑球」,不但望文生義而且明白曉暢。或許當初譯介的人士不諳英文,或許是偷懶,否則為何不採意譯翻成「沉球」呢?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不知所云的「卡特球」(???,Cutter),「切球」不是簡單易懂嗎?


接軌大聯盟 誤譯產生

音譯日文的棒球用語雖有缺點,但只要約定俗成,亦不妨礙成為溝通工具,何必「咬文嚼字」?不過,在台灣棒球師法日本時期還說得通,與美國大聯盟接軌後,諸多誤解便由此而生。日本野球雖然源自美國,但百餘年來已自成體系,諸多觀念早有變異。美日兩國的對快速球的定義與命名,即為明顯的例子。

日本投手的快速球大多採最傳統的「四縫線」握法,指法運用也循常軌,路徑較為「筆直」,因此日人不叫「快速球」而稱為「直球」(?????,Straight),其他球種便一律歸為「變化球」,前面提到的「伸卡球」和「卡特球」為其中兩種。美國投手很早以前就有不同類型的快速球,路徑各不相同,依握法分為「四縫線」(Four-seam)與「二縫線」(Two-seam)兩大門派。另以指法運用的區別又可細分為許多球路:或上昇(Rising)或下沉(Sinking);或狂奔(Running)或竄動(Tailing);或飄移(Sailing)或削切(Cutting),當然也有平凡無奇的「快速直球」(Straight Fastball)。美式速球儘管有著不同方式的位移(Movement),皆是「快速球」(Fastball)的子弟兵,絕不改投「變化球」(Breaking Ball)門下,這與日系的派別截然不同。

伸卡球 美日大不同

雖然日本的「伸卡球」從美國的「Sinker」而來,但兩者並不完全等同。美國的「Sinker」有快慢之別,較快的又稱為「Sinking Fastball」(下沉快速球),日本的「伸卡球」速度不快,不會超過時速85哩,美國的「下沉快速球」一般在85哩至90哩之間。(也有少數特例,凱文布朗的90哩出頭的下沉快速球被稱為極品,如今王建民更上層樓,直達95哩。)日本有時也將「螺旋球」(Screwball,即反向曲球。)看作「伸卡球」,而且許多日本投手的「伸卡球」握法與投法在美國會被認為是「變速球」(Changeup)而非「Sinker」。

從以上的分辨,台灣媒體將王建民的「下沉快速球」與「伸卡球」畫上等號,實在不妥,即便連日本人也不敢將兩者混為一談,莫以名狀,只好在「伸卡球」前另加「高速」兩字來指稱「下沉快速球」。(就像當初日本不認識「切球」,覺得像是「滑球」,但速度飛快,只好稱為「高速滑球」。)反觀國內許多師承日本的球界人士,依然故步自封,率以「伸卡球」來稱呼王建民的「下沉快速球」;更可笑的是食古不化,會把他變化較小的「下沉快速球」看作「直球」。明明是同樣球路,硬要拆成「直球」與「伸卡球」,其實,王建民也另有類似日本的「直球」,只是不多,那些飆到95哩以上的快速球就是採四縫線握法(「下沉快速球」則是二縫線),但從行進軌跡來看,也不是很「直」。

建仔快速球 生龍活虎

王建民的快速球,不論是二縫線或四縫線,筆直前進的非常少。這個現象有利有弊,一般而言,遊走的球路較難駕馭,控球精準度不易掌握,可是美國的主流看法是,有位移的速球方為上乘,因為生龍活虎的快速球(Live Fastball)絕對比直苗苗的快速球(Straight Fastball)具有殺傷力。有了這層認識,就不會得出下列「日式」見解:「王建民把伸卡球當直球用」、「王建民投非常多的變化球」、「他的直球增多伸卡球變少」……此外,國內還有一些專家會以「日式伸卡球」的投球技法來品評王建民的表現,也是令人匪疑所思。

總之,將王建民揚威大聯盟的利器稱為:(快)速球、二縫線(快)速球、下沉(快)速球、二縫線下沉(快)速球、(下)沉球,以上皆可,就是不要再用「伸卡球」這個曖昧的音譯字眼,「直球」這個用語也可退休,否則像上述那些種類繁多的快速球,都會被誤認為變化球。台灣的旅外球員已逐漸脫「日」入「美」,正式進入全球化的大聯盟,但媒體與專家是否跟得上呢?希望各界都能加快腳步,與這群旅美菁英一起成長。

黃國洲(棒球文字工作者)

【心得感想】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想過,剛好看到這一篇,我終於明白了,原來伸卡球就是沉球的日本發音,日式美語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台灣索尼 | Posted:2006-08-09 22:19 |
sean5431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哈~~
原來大家都有這個疑問壓 表情
之前就一直覺得很奇怪深卡明明就算變化球
要作翻手的動作
建仔怎還可以投到15X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8-09 23:06 |
SaintChris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 鮮花 x71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其實只是音譯、義譯的不同而已,乾脆以後大家直接叫英文好了...Sinker就是Sinker...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6-08-09 23:42 |
豪仔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Evolution~        Evolution~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休閒哈啦, 數位影視
推文 x89 鮮花 x124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這就是文化的不同
直球也是球種的一種 也可算是變化球(難道球都不會轉的嗎XD)
只是被不同分類罷了

台灣棒壇的老前輩大都承襲日本經驗
當然翻譯也就採用日式發音 很多術語也都如此
當這些術語和慣用語到了如媒體或是門外漢的耳中之後
一訛傳訛的結果 變成這樣也就可想而知

其實建仔的極品球路應該是早期的滑球球路(slider) 可惜手受過傷了
現今只能改以快速下沈球路為主(變化幅度沒以往滑球大)
而建仔的球質重、像保齡球般的這樣讚揚話也是有些誇大
讓打者打不準常形成滾地、打不遠就衍生成球質重的印象
甚至說像保齡球般笨重XD

只要球路不夠刁、速度變化不夠大、節奏讓對手掌握...
以大聯盟的打者來說 要敲安打、全壘打並不困難
所以往往配球與姿勢節奏的調整 才是左右阿民的勝負關鍵
不然光練成幾種球路就能吃定美聯打者嗎 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8-10 00:57 |
易婕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4 鮮花 x4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有點抱歉

雖然是實事求是 但不知道為甚麼
看了這篇文章有點讓看王建民伸卡球的樂趣變的比較平淡

我寧願繼續叫伸卡球
也寧願繼續的數滾地球出局數
這樣看球才有樂趣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8-11 19:5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9761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