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26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心宗醫心病

慧明法師:

諸位同學!近日天氣失常,傷風者多。須知吾人之病,且不只如此,且將病源及治法,略說如次。

凡病有無形有形兩種。無形之病,貪瞋癡愛,及一切煩惱等是。有形之病,外感內傷,即一切四大不調者是。無形之病為心病,有形之病為身病。身病起於心病,心若無病,身亦不病。然此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云何有病?只因最初一念妄動,遂有此身,有身即是病。更以受想行識,堅執我故,於是妄想執著,由貪瞋癡愛,而起八萬四千煩惱,又生此心病,生出種種身病。所以生老病死,隨業輪轉,無時無刻,不在痛苦之中。我等既知身病,源於心病,心病源於動念,病源已明,即應對症下藥。云何為藥?禪密兼修,即正本清源之阿伽陀藥。此藥乃釋迦佛傳下來,醫治眾生生老病死苦之妙藥。普治一切身心等病,所以如來亦稱大醫王 。

學佛人知病求藥,故能離苦。而眾生夢夢,在病不知病,認苦為樂,不知茫茫業海,無量無邊,有者不過往劫善因較多,然善因一盡,惡果隨之,輕則再轉人身,癡愚殘疾,重則墮三惡道,長劫沉淪。此等因果輪回的事蹟,或載之往籍,或播于軼聞,絕非虛誕。惜乎世人不悟,病上加病,良可悲憫。近來天災人禍,層見迭出,不獨生者病苦癲連,而死者亦成千成萬,此等共業,皆由眾生共同心病所致。然共同心病,即由各個人一念妄動所感。蓋自心不淨,遂致他心不淨,輾轉相引,而成共業。若悟的一切是幻,念念清淨,則當下輕安。若自心病滅,共同心病亦滅。何以故?自心清淨,他心清淨故。若不肯放下,事事執著,事事均足以病己病人。諺云:心病無藥醫。故勞我佛慈悲,廣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塵勞。

大家現學禪密兼修之心宗,即是能斷病源之心藥。只要肯吃,絕對能愈心病。心病癒,不但身病癒,一切病皆愈,又何勞更覓八萬四千種法藥耶?大家每日除打坐時間,稍能淨心片刻外,該有多少念頭,每一念頭都是病,又該有多少病,且能使人不起,況多病乎!近日大家有患傷風者,初起本是小病,如不及早醫治,或是吃錯藥,便可轉為重症,致人於死。吾人一念之差,常情以為無族輕重,殊不知念念相續,遂致煩惱無邊,病上加病。當知生死事大,人壽幾何,希望大家猛省,速急依法修心,以治心病。茲有一偈,可治有形無病之病:

自身有病自心知 身病還須心藥治 心要正時身亦淨 心生還是心病時

諸位同學!此偈雖是四句淡話,大家果能仔細參完,或當作真言持誦,自有妙用.須知禪宗的方法,普通就是參話頭,有活話頭,有死話頭,看學人程度深淺以授之。此偈可當作活話頭參,久參必有所悟,大家切勿以其平淡而忽之。

吾人有病,因為不知病源,所以醫藥亂投,而歸無效。若終不自知,則病重業深,三途墮落,更難知了。知於何等?知病由業生,業由煩惱生,煩惱由無明生。無明一動,心病即成身病,故曰:身病還須心要治。何為心藥?心正是藥,所謂正知正見正思惟。若心有所忿懥,有所恐懼,有所好樂,有所憂患,皆是煩惱,皆不得其正。心既不正,則隨境妄動,起惑造業,而成身病。若心能正,則心安體泰,其身自淨。所謂修身,在正其心,即是心正身淨之理。故曰:心要正時身亦淨。心體本來空寂靈明,動即成礙,不但惡念是病,有念皆病,所謂有念皆非。此乃更進一層的說法。故曰:心生還是病生時。

這四句偈,講法甚多,太清楚了反不好。因禪宗話頭,同密法真言一樣,都有破除知見的功效,久參久持,自可悟道。現在劫難未已,眾生皆在病中,大家因緣成熟,來學此無上心地法門,既知病源,又知治病之藥,希望照此藥方,依法奉行,一面悟,一面修。云何為修?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即是利他,利他才有功德。才能正,才能淨,淨則無病。若不行利他之事,徒然持咒打坐,雖有功德,得益不大。如果發心真實,漸次業消,亦可滅少身心之病。禪密兼修之心宗,不但是要醫治自己心病,更要醫治眾生心病。何以故?我等應本眾生不盡我不盡之願,視眾生之病如己病。故應大雄無畏,一切慈悲,宏揚心地法門,普治眾生之心病。若眾生無病,我病亦無,這才是心宗心病之旨。


信願行   慧明法師:

諸位同學!禪宗法門,以心即是佛為究竟,所以不立語言文字,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密法道理,更不可說。今以大家再三啟請又因各位修持有年,對本法已有認識,姑且隨緣,方便說之。不過使大家知道學佛的過程,以作修持之策進。朢大家淨心諦聽,勿起分別,一起分別,便生知見。

心即是佛一語,是禪宗的根本,無論講到何處,都離他不開,因一切唯心故。信願行三字,有循序漸進的意義,學人往往隨便看過,未加省思。須知此三字中,每一個字,都有他的過程與差別。在座諸位同學,也有知教理的,也有初發心的,我且把信願行三字的過程與差別,略略解釋如下。

佛法大海,為信能入,其間更要經歷許多過程。如果不明了這種過程。難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或發生其他差別。信字過程,簡單說,有下列幾種:

一、不信。眾生本具佛性,與佛無二,但為多劫以來的業力障蔽,故上來對於佛法,是不信的。以後漸經親友勸導,或因環境關係,一時為外力促動,乃存一姑且試之之念。此時表面雖學佛,而心中實未起信。

二、疑信何謂疑信?疑者,惑而不定也。初學者,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懷疑。今天覺得學佛是好,明天又覺得學佛是不好。今天遇一善因緣之人來讚歎,便增加信心。明天遇一惡因緣之人,笑為迷信,便又生疑惑。自己與與自己矛盾。此種信,名為疑信。然則此疑,究竟從何處生出來的?當知還是從自心上出來的。試問自心既已生信,何又生疑?蓋信為真心所動,疑乃業力所生。眾生業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將起,而無邊業力,即來遮障,不許學人起信修持。此乃佛魔交戰觀頭,何等危險!所以必須斷疑,方能生信。

三、淺信。初學人,經過熏習,對佛法稍有認識,疑減信生,但發心不真,其信也淺。或為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識上之淵博多聞,如此是普通之信,不能發生願與行的力量。何以故?因其信淺,等到利益不見,或環境變遷,便置信心於九霄雲外。這種信,譬如空中毛,遇到一陣風,就不知吹到何處去了。

四、深信。學佛人經過相當修持,已得受用,覺得真正認識,只可說是牆上草,雖說有根,一旦遇風吹來,還是二面倒。即信佛之根雖立,而信師信法之心未固,今天皈依這個法師學禪,明天又皈依那個法師學密,著境生心,見異思遷﹔此乃不明自心佛,不知一門深入的道理。

五、定信。即是堅定之信。學人修道此時,熏習已久,業障漸消,信心才算堅定。如樹大根深,風不能搖。信師信法,獨一無二,猛勇精進,不生厭怠。但風大時,大樹還可動搖。如修行人根本業障翻動,加以外境壓迫,信心還是不免差別﹔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六、真信。真信即是契合真如知信。真如是如如不動,清淨無相。信心到了如此地步,故曰真信。真信不動,也就同虛空一般,無可動搖。此十字心與佛法師,心心相應,息息相關,無纖毫痕跡,亦無絲毫分別。故金剛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到了這個境界,才是真信﹔真信才是究竟。

照上述信字過程看來,分析似乎嫌多。其實非將此等差別,分析清楚,不能發生真信。如何能真?去妄即真。所以去妄,是最要緊最直截的功夫。然去妄即真。所以去妄,最要緊最直截的功夫。然去妄又談何容易!若要容易,最好先從語言上下手。信字從人從言,即示人以下手方法。大家必以為此信字世法上信實知信,與佛法上信仰之信有何相干!須知佛法不離世法,言從心生,人以信立。慧明以前要大家守心口如一的戒,其用意即在此。大家不要把心口如一,四字看輕了,此戒即是去妄立信的實際功夫。佛要比丘自陣過失,即征信故儒家亦說:言而有信、言忠信等。亦是教人從言語上建立信字的基礎。即以商場論,有數百的年的老商店,他們的貨物比別家都貴,而生意鼎盛,曆久不衰。別家的貨比較便宜,人反不相信。此何以故?因為一則是真一言堂,貨真價實﹔一則喊價齊天,還價齊地,有欺妄故。即此一點,已可證明言行不二,才能立信。更可見信字的好處。世法上說;民無信不立。佛法上說:信為功德母。足見信字是世出世法上的根本。希望諸同學,時審查自己,是否心口如一,言而有信。切勿信口開河,輕諾寡信。信用。信用一失,做人的立場,尚且不夠,何能談得上學佛。

複次願字。凡作一事,必先有願,無願絕對不成,所以名曰願力。因要有一種願望,才能發生一種力量﹔有力量,才能向前推進。故信心已具,即當立願。但願有小願、空願、真願、大願之分。

云何為小願?初學佛者,多半只求自利,其願力小。小願略說三種:一者、求現是榮樂,即求名利福壽,乃至妻財子祿等。二者、求來世福報,即求來世生人生天,得大富貴,享受快樂。三者、為求自了,著於涅盤,殊不知名利恭敬,妻財子祿,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而人生如夢,轉眼皆空,生人生天,富貴快樂,總在輪回之中,難逃生老並死之苦。故六祖曰: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凡此皆是小願。而妄求涅盤者,只圖自了,不知如來應世,為的是救世度生,苟只知自了,而不知利他,是執頑空,亦是小願。

云何為空願?空願如空頭支票,不能兌現。即學佛人雖具信心,而業識之障蔽仍深。偶爾激於情感,一時興奮,輕立誓願,心口仍不相應。一願出口,轉身便忘。或但口說,借博虛名。如此立願,不但易墮妄語,且增違背誓願之大罪。

云何為真願?即真實不虛知願。無論願之大小,均出至誠,詳加審思,願心一發,存心動念,不敢隨便,任憑景況如何,始終如一,絕不違背。譬如發願對同參互相親愛,便隱惡揚善,遇事恒順。發願不動瞋恨,便事事和靄,煩惱不生,漸漸做到冤親平等。但其願真而不大,雖有受用,仍非究竟。

云何為大願?學佛到了因緣成熟,得遇善知識,澈底明瞭佛法真義,深知佛恩南報,發至誠不二知心,立利他無我、宏法利生、眾生不盡、我誓不盡之大願。至於為法捐軀,傾財盡命猶屬其次﹔此所謂宏誓大願。

大家知願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覺。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謂因該果海,果澈因源。不但學佛要立願心,才能由因生果,即一種政策主張,或一種技術創造,亦必先具真確的見解。具了真確的見解,還須具有堅定的願望,艱難不避,百折不回,然後纔可達到目的。胸若無定見,故不能成功,而願力不堅,必至精神渙散,還是失敗。這種事例很多,不必細舉。學佛人在自利方面,為明心見性﹔在利他方面,為濟世度生,固然是難事,而明心見性,亦非近功,所以更非立真實的大願不可。吾人發願,與發誓同,故名誓願。凡違背者,必受嚴重譴報。

複次行字。學佛人開始就要行,所謂依法奉行。但行是根於願來的,真實心願以發,即當照願實行。若有願無行,或行之不力,即同口說王膳,不得一飽。所以無論願之大小,或自修,或利他,必須難行要行,難忍要忍,粉身碎骨。在所不計,行不達願,中不移改。但行字範圍甚廣,簡單說,就是要行菩薩道即是六度萬行。然萬行不離六度,一佛說:以佈施度堅貪,以持戒度毀犯,以忍辱度瞋恨,以精進度懈怠,以禪定度散亂,以般若度愚癡。

此六度均含有度幾度人,同登彼岸之意,亦即行之義。然則度人度己,二者何先?須知人我一體,自他兩利,何有後先。蓋度人即是度己,度己正為度人。大乘菩薩,無我相,無人相,故只知利他。惟其只知利他,結果眾生未盡,而自己先度。小乘菩薩,著於我相人相,只知自利。惟其只知自利,故我執難破,結果不易自度。即此可知,自利不利,尚在此岸﹔利他無我,才是彼岸。

總之信願行三字,皆由心發,大家現在學心地法門,更當時時在上心用功。故六祖教人,一則曰:此須心行。再則曰: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曰: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望大家依心起信,依心立願,依心力行。心是真如,真如是真實不虛,如如不動之義,念念能依如是之心,則成真信、真願、真行。心本無量,體大無外,處處能依如是之心,則成大信、大願、大行。既真且大,自然心佛同體,感應道交。

慧明所說的話,都很粗俗。但話雖粗俗,亦不無理由。禪宗古德,誰不懂教?誰不是以粗俗的話來示學人?其所以如此者,乃恐學人離開自心自性,專在經教文字相上枉用功夫,徒增理障故。

戒定慧 慧明法師:

諸位同學!上次講過信願行,今天講的是戒定慧。信願行戒定慧,這六字是學佛人最要緊的基礎,而且是不能分開的。因為要有真信願行,方能談到戒定慧;亦要能持戒習定生慧,方能有真信願行。

禪宗以心即是佛為根本,一切都要再心上用功。心以無相為相,今天便講無相界定慧。但既名無相,何以又有戒定慧?此即六祖所謂隨方解縛之意,蓋眾生業識甚重,若無方便,何能深入,故學佛人,要先從持戒做起;能持戒,方能習定生慧。

云何為戒?心地無非自性戒。戒有有相與無相之分,有相名曰身戒,無相名曰戒。習心地法門者,應嚴持心戒。大家現在打坐,即是做心戒的功夫。何久之妄念不生,便是心地無非的境界。不但上座如此,下座後還是如此。一切時、一切處。皆不起分別,不生煩惱,自然動靜一如,方算完成心地無非之戒。心戒境界,雖然太高,只要真能發心,具有真信願行,又何難之有?不過業力未消,定力不夠,容易見境生心,心隋境轉。故不如兼守有相戒,比較有益。望大家參照以前所訂的透觀八條,仔細體會,何者屬於事相,何者屬於心相。事相是有相戒,心相是無相戒。由事相而界到心相,就是從有相戒,達到無相界。須知守戒為佛法最要緊之事,無論何宗何派,皆重戒律。儒家亦有君子之三戒,顏子之四勿。而佛法包世出世法,更非持戒不能入人。中國佛法,近來不能盛行,因學人未能於身戒心戒實行遵守,故引人疑謗。我等亟應以身作則,努力在戒字上用功。以心地無非為戒本,以利他無我為正行,以透關八條為策進,戒身不妄作,戒心不妄動,久之定水澄清,心珠自現。

云何為定?心地無念自性定。學佛以得三昧為主,三昧者,正定之意。如何方能正定?就要一念不生。經云:信心清靜,則生實相。實相即是如如不動,不動即是定。苟一念微動,則無明煩惱,隨之而起,心便不定;所以說心地無念即是定。惟其無念,即名正念。而萬德具足,一切智慧,自然現前。

諸位同學!不但學佛人要有定力,方不被魔擾,不為境遷。即世法的一切,亦非具有定力,不能成功。所謂富貴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定力所致。定力是由修養得來的。古來所有功在天下,名垂萬世者,未有不致力於修養。如諸葛武侯,一生功業,皆成就於寧靜致遠四字。所謂寧靜,即由修養得來的定,致遠即由寧靜得來的慧。

云何為慧?心地無我自性慧。吾人的自心佛,妙用無量,不可思議。只緣迷人不知四大本幻,把假我看得太真,將本來般若勝智之真我,遮障住了。學佛人第一要破我相,因為有我相,便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無我相,即無一切相,則當體空寂,一切智慧,自然現前,便能度一切苦厄;所以說心地無我自性慧。試看古德,及世法上聖賢豪傑,那一個不是從無我得來的?即如烈士捐軀,節婦殉夫,皆因一念無此假我,便能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名垂千古。學佛人若欲珠光顯露,起大智慧,即應先破我執。偈曰:萬法唯一心 權且立虛名 有我非覺體 無相乃真成

諸位同學!佛法法門雖多,總不離戒定慧三學。不過在三乘之中,三學境界,各有不同。如六祖告志誠云:汝師戒定慧,接小根智人。吾戒定慧,接大根智人。蓋戒定慧之體同,而用不同,故境界不同。三學之道,不獨佛法為然,儒家易然,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即是戒定慧三學之漸次。因為克己乃去物欲,即是戒。複禮乃恢復本然性,本性不動,不動即是定。天下歸仁,乃妙用無窮,即是慧。可見世出世法,理無二致,一切唯心。複次,戒定慧三學,戒中有定,定中有慧,慧中有戒。所謂一而三,三而一,皆不出自心。學人果能明白自心,自然悟得無相戒定慧矣!


西元一九五八年七月錫蘭比丘博士Walpoal Rahula
在法國巴黎的著述 中譯:曾銀湖

佛陀說:“比丘們,有兩種疾病。哪里兩種呢?身體的疾病和心理的疾病。有些人似乎一兩年,甚至一百年或更多年,身體都不會生病。但是,比丘們。在這世界上。除了那些解脫煩惱的阿羅漢之外。就很少有人的心理上能夠片刻不生病的了。”

佛陀的教導,尤其是他的禪思方式,目的就在產生一個完美的心理健康狀態,平衡而寧靜。不幸的是,佛陀的任何其他教導,幾乎沒有象“禪思”那樣,受到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誤解。當提到“禪思”的時候,就會讓人想到逃避日常生活,採取一個特殊的姿勢,就像在遠離人間的洞窟裏或寺院龕室裏的一座雕像一般,沉思默想著,或專注於某種神秘的思想或恍惚狀態中。真正佛教的禪思,全然不是這類的逃避;在這個主題上,佛陀的教導如此地被誤解,甚或極少被瞭解,所以到了後來“禪思”的方式就退化了,幾乎墮落成為一種例行技術性的儀式或典禮。

大部份的人對禪思或瑜伽感興趣,是為了要獲得某些靈性的或神秘的力量,例如別人沒有的第三只眼。不久以前,印度有個佛教女尼,雖然仍然用有完美的視力,她卻試著要開發用耳朵來看的能力。在類的觀念無非是“精神上的顛倒”罷了。那永遠是貪欲的問題,權力的渴愛在作崇著。

用(英文)Meditation一詞來替代(巴厘)原文的Bhavana是不恰當的,原文意指“修習”或“開發”,也就是心智的修習或心智的開發。佛教的修習一詞,恰當地說,全意是指心智的開發。它的目標是在淨除心意的雜染和困擾,諸如:淫欲 憎恨 惡意 怠惰 焦慮不安 猜疑等,並開發諸如專注. 清明. 智能. 意志. 精進 .分析的能力. 自信. 愉悅. 寧靜等品行,最後導致如是知見事物本然之性的最高智慧,並證得最終的真理-----涅盤。

有兩種性質的禪思。一種是心智集中的開發(奢摩他或三摩地),亦即專精一心(心一境性)。籍著經中所述的各種方法,引導上升至於最高的神秘境界,諸如:“無所有處”或“非想非非想處”。所有這些神秘的境界,根據佛陀所說,都是心造 心生 因緣所成。它們與實象 真理 涅盤無關。這種性質的禪思早在佛陀之前就已存在了。雖然它不是純粹的佛教,但它也不被排除在佛教的禪思之外。然而,它並不是體證涅盤所必要的。佛陀本身在他正覺之前,曾在不同的老師之下修習這些瑜伽,並達到最高的神秘境界;但他並不滿足,因為他們並未能給他完全的解脫,他們並未具備證入最終實相的內明。他認為這些神秘的境界只是“此生存在的快樂生活”而已,或是“安詳的生活”而已,如是而已

他因此發現了另一種性質的“禪思”,稱為毗婆舍那,亦即深入事物本性的內明,引導至於心意的完全解脫,證知最終的真理----涅盤。這是佛教必要的“禪思”,佛教的心智修習。它是一種基於念住 清明、注意、觀察的分析方法。在區區數頁中,要處理如此廣泛的一個主題是不可能的。然而,在此就其實用的方式,就真正的佛教禪思----心智的修習或心智的開發,來做個簡略的觀念介紹。
在心智的開發(禪思)上,佛陀所開示的最重要的一場說法就是“念處經”(長部第二十二經或中部第十經)。這篇說法在傳統上倍受尊重,不僅在佛教寺院裏定期地被誦聽著,同時在佛教家庭裏,也以虔敬之心,圍坐而聆聽著。通常,比丘在臨終者的床畔誦念這部經典,以淨化其最終的思想。

在這篇說法中的“禪思”方式並未與生活脫節,也不逃避生活;相反地,它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日常活動、我們的悲喜、我們的言語思維、我們的道德與心智行業,息息相關。

這篇說法分為四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討論身體,第二部分討論感受,第三部分討論心意,第四部分則討論各種道德和心智上的課題(法)。

無論是哪里一種方式的“禪思”,心裏都要清楚明白,重要的就是念住或清明,注意和觀察。
一個最為人們所熟悉、喜愛而實用的,關於身體的 “禪思”,就是念住入、出息(安那般拿念)。只有
這種“禪思”,經中才提到特別而固定的姿勢。這篇經文裏所提到的其他形式的“禪思”,你可以隨你所愛的坐著、站著、走著或躺著。但是,修習念住入出息的時候,就必須坐著,根據經文:“盤腿、保持身體端正和意念警覺。”但是,盤腿對各國人們而言,尤其是西方人,並不實際也不容易。所以那些覺的盤坐有困難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保持身體端正和意念警覺。”對這種練習而言,禪思者必須坐正而不僵硬,那是非常必要的;雙手舒適地放在腿上。這樣坐著,你可以閉上眼睛,或注視著你的鼻尖,隨你方便。

你日夜呼吸著,但才從未有一秒鐘專注於它。如今你正要這麼做,那麼照常的呼吸,不要有任何的勉強或用力。現在把你的心意專注於吸入和吸出;讓你的心意專注而清明、警覺於呼吸。當你呼吸時,有時是長呼吸,有時則否,這都沒關係。正常地、自然地呼吸就可以。只有一件事,當你長呼吸時,必須清楚明白它們是長呼吸,依此類推。換句話說,你的心意必須完全地集中在你的呼吸上,以便念念分明於它的動作和變化。忘掉其他所有的事情----你的周遭,你的環境;不要睜眼去看任何東西,試著練習五到十分鐘。

開始的時候,你會發現要把心意集中在呼吸上,是非常地困難。你將會被心意的賓士所驚駭----它就是停不下來,你開始想到各種事情,你會聽到外面的聲音,你的心意紛擾而散亂,你會沮喪而失望。但是,如果你每日早晚持續這樣的練習兩次,每次五到十分鐘,漸漸的,你的心意就會開始集中在呼吸上了。過了一段時期之後,你將會體驗到這麼一瞬間:你的心意完全地集中在呼吸上,你不再聽到附近的聲音時,外在的世界消失了。這瞬間是了不起的經驗,充滿著喜悅 快樂和寧靜,因此你將樂於持續著它。但你仍然辦不到,不過,如果你繼續規律地加以練習,你將會一遍一遍地體驗到愈來愈長的時段。這就是你在呼吸中完全忘我的片刻,只要你惦記著自己,就沒辦法專注於任何事物之上了。

在一個念住呼吸的練習,是開發禪定到達非常高超果證的一種最單純和最簡易的修習之一。次外,禪定的力量對於任何一種深入事物本性的知見、徹悟、內明,包括涅盤的體證,都是必須的。

除了這一切只外,這念住呼吸的練習也有立杆見影的效果,它有益於你的身體健康、放鬆、熟睡,而日常工作更有效率,它讓你平靜而安寧。即使在你緊張或激動的時候,只要你這麼練習個幾分鐘,你自己就會看到自己馬上變得平靜而安詳(中譯注:即身觀察緣自覺知),你會覺得自己好象已經從安憩中醒來一樣。

另一種非常重要,實用而且有效的“禪思”方式,就是念念分明並念住你所作的任何事物,不論是身體上或口頭上的,在你日常生活的例行工作中,私事、公事或職業上的一切事物,不論是行、住、坐、臥或睡,屈伸手足,瞻視周遭、穿衣、語默、吃喝,乃至大小便利——一切活動中,你都必須念念分明並念住當下的動作。這就是說,你必須活在現在的瞬間裏,在現在的行動裏。這並不是說你完全不可以想到過去或未來,相反地,在與現在的瞬間和行動有所關聯時,你要想到它們的相關性。

人們通常並未生活在他們當下的行動只,他們活在過去或未來之中。雖然,他們現在似乎正在這裏忙著某些事情,然而他們卻活在自己腦海中另一個地方,在他們虛擬的問題和憂慮之中,通常是活在過去的追憶之中,或是活在對未來的渴盼和揣測之中。因此,他們即不活在所做所為的當下,也不能享受到現前之前。所以,他們對現前的瞬間和當下的工作都不快樂、不滿意,而自然地,他們也就不能完全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之只。有時候,在飯店裏你會看到有人一面吃東西,一面閱讀著——很常見的情景。他給你一個“大忙人”的印象,忙得甚至沒有時間吃飯。你不知道他是在吃東西
還是在閱讀,也許可以說他同時都在做。事實上,他兩者都沒做,也都沒享受到。他緊繃著,心意紛擾, 不能享受到當下所作的樂趣,沒有活在當下的生活中,而是心不在焉地 愚蠢地在逃避生活(這不是說吃
飯的時候不可與朋友交談)。

無論如何嘗試,你都無法逃避人生,只要你活著,不論是在城市裏或在洞窟裏,你都必須面對他活著。真正的人生就是現前的瞬間——即不是已經消逝的前程往事,也不是尚未生起的夢幻未來。活在當下的人才是過著真正生活的人生,他是快樂的。

當有人問到,為什麼佛陀的弟子日只一食,過著簡單而安靜的生活,卻如此神采奕奕呢?佛陀回答說:“他們既不追悔過去,也不杞憂未來。他們活在現前,所以他們神采奕奕,愚人因為杞憂未來又追悔著過去,就像驕陽底下被割斷的蘆葦一般,枯槁憔悴。”

念住或念念分明並不是說你必須想到或意識到“我正在做這個”或“我正在做那個”,正好相反當你想到 “我正在做這個”的片刻,就成了自我意識,於是你就沒有活在行動之中,而是活在“我”的觀念之中,結果你的工作也被弄糟了。你必須完全地忘掉自己,忘我地去做事情。當一個演講者變的自我意識,而想到“我正在對聽眾演說”的時候,他的演說就受到了干擾,思緒也中斷了。但是,當他在演說的主題中忘了自己,那就是他最佳的表現,他講得很好也解釋得很清楚。所有偉大的傑作——藝術的、詩歌的、 智慧的、心靈的——都是它們的創作者,在完全忘我的行動中所產生的,當他們全然忘了自己時,也就是從自我意識中解脫了。

佛陀所教導的這個念住或念念分明於我們的活動,就是活在現前的瞬間,活在當下的活動中(禪法主要就是基於此教導)。在這個方式的禪思裏,你不必采行任何特殊的活動來開發念住,你只要專注並念念分明於你所做的任何事物就好了,你將不必多花費一分一秒寶貴的時間在這特殊的“禪思”之上,你只需要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日以繼夜地,開發念住和清明,上述所討論的兩種方式的禪思,是關於我們的身體方面。

接著,關於我們所有的感受方面——不論是快樂的、不快樂的或中性的,也有一種修習禪思的方法,讓我們舉個例子:你正體驗著一種不愉快、悲傷的感受。在此狀態下,你的心意是陰霾的、灰暗的、不開朗的,它是沮喪抑鬱的。有時,你甚至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有那種不愉快的感受。首先,你必須學習,不要為不愉快的感受再感到不愉快,不要為憂慮更生憂慮。要設法去看清楚,為什麼會有不愉快、憂慮或悲哀的感受。設法去檢查它是如何生起的,它的緣起;它是如何消失的,它的止息。設法去檢查它,就好象你正從外面在觀察著它一樣,不要有主觀的反應,就像科學家在觀察著它一樣。這兒也是這樣,你不能主觀地把它看成是“我的感受”,你必須再度忘掉虛妄的“我”執。當你看到它的本性——它如何生起和消失,那麼你的心意就不再被那種感受所束縛了,因而解脫自在了。對所有的感受而言,都是一樣。

現在,讓我們來討論關於心意方面的禪思方式。不論何時,當你的心意是貪欲的或離欲的;被嗔恨、惡意、嫉妒所掌控著,或是充滿著仁愛、慈悲;愚癡的或是清明的;凡此種種,你都必須要完全的念念分明於其狀況。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經常會害怕或羞於觀察自己的心意,所以我們寧願逃避它。必須勇敢而真誠地觀察自己的心意,就像在鏡子裏觀察自己的面孔一樣。

這裏不需要用批評或裁判的態度,也不是分辨是非和善惡,只是單純地觀察、監看、檢查。你不是法官而是科學家,當你觀察心意,並清楚地看到它的真本性時,你就不再被它的情緒、情感和心態所束縛了。如果解脫自在了,你就能夠如實知見事物的真相的。

讓我們舉個例子,假設你真的生氣了,被憤怒、敵意、嗔恨所支配著。奇怪而矛盾的是,憤怒中的人並未真正地意識到、注意到他的生氣。當他意識到並注意到心意狀態的時候,就是他看到憤怒的時候,若是如此,它就會覺得羞愧而開始減退了。你必須檢查它的本性,它是如何生起,如何消失的,這裏再度必須記得,你不可以想著“我在生氣”或“我的怒氣”。你只須要念念分明並注意憤怒的心意狀態。你只要客觀地觀察著並檢查著憤怒的心意就好了,這是對於所有心意情感、慣於情緒和狀態應有的態度。

然後,有一種關於道德、心靈和智慧方面的禪思方式。凡是我們在這個主題上所學習的、閱讀的、討論的、會談的、思慮的,都包括在這種“禪思”之內。本書,深思這裏面所討論的主題,就是禪思的一種方式。稍前提到的(本文中未譯出)差摩迦和一群比丘之間的對話(中譯注:見雜阿含一O三經),就是一種禪思的方式,它導致涅盤的證悟。

所以,依據這種方式的禪思,你可以學習、憶念並深思著五種障礙(五蓋),亦即:
  一、感官的欲望。
  二、惡意、嗔恨或憤怒。
  三、昏沉和懈怠。
  四、激動和沮喪。
  五、猶疑不定。
這五項被認為是通往任何清明知見的障礙,事實上,也是通往任何進步的障礙。當一個人受著它們的支配,又不知道如何祛除它們時,那麼,他就不知道是非或善惡了。

行者也可以“禪思”七個正覺的因素(七覺支)。它們是:
  一、念信覺支,也就是念念分明並專注於身心的一切活動和動作之中,如前所述。
  二、擇法覺支,細察詳究正法律,包括我們所有教義的、道德和哲理的學習、閱讀、研究、討論、會談,乃至參加有關於正法律的演講等。
  三、精進覺支,與悲觀的、憂鬱的或悲傷的心理狀態正好相反的品行。
  五、輕安覺支,身心的輕鬆,勿令身心僵化。
  六、禪定覺支,如前面所述。
  七、捨棄覺支,也就是能以平靜、安詳、不亂的心意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變故。

要開發這些品行,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真誠的願望、意志或性向,至於其他許多開發各種品行所需的物質和精神條件,則在經典中另有記述。

行者也可以:禪思:諸如“五蘊”之類的主題,詳細察究著“什麼是眾生?”“那稱為‘我’的是什麼?”也可以四聖諦做為主題,學習和 察究這些主題,就構成了這第四種禪思的方式,它導致最終真理的證悟。

除了這裏我們所討論的之外,還有許多禪思的主題,傳統上有四十種,其中特別提到的是四梵住。
一 慈心無量地對待一切有情眾生,不分軒輊,如母親鍾愛獨子一般。
  二、悲憫地對待一切痛苦、煩惱和苦難的有情眾生。
  三、隨喜著別人的成功、福利和幸福。
  四、捨心面對人生的一切變故。

禪思-心智的修習
一九九六、五、廿六譯於遠離軒 中譯:曾銀湖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06-07-09 14:10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7-09 13:38 |
雲飛陽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帳號封鎖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心可醫病.也可就病
如刀之兩面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6-07-26 22:5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2863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