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402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心地法门四字
慧明法师:

诸位同学!心地法门四字,人在表面上,每每忽略看过。不知这四字的意义,最要紧,最为广大,如能细心领会,便可悟道,何在多求。这四字分开来讲,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法者正也,门者路也,就是说,此心若能如地,即入正觉之路也。

吾人自心,本来无量遍满,能生万法,亦如地具有博大深厚之德,能生万物,故以为喻。地之所以能生万物者,以其能任运随时,行所无事,浑然无知,寂然不动。而众生迷真逐妄,见境生心,遇物即动,于是自蔽灵明,转增障碍。学佛人以妄修真,即当取法乎地。然山河大地,皆因妄生,有成有坏,吾人何必以妄为法?须知地虽是妄,他的功德,却是无量。地能生一切物,能载一切物,能容一切物。而且生一切物,而不自私自利﹔载一切物,是大小兼收,净秽一体,而无取舍分别之见﹔容一切物,听人污秽毁凿,寂然不动,而无厌拒瞋恚知念,所以称为大地。假使吾人的心量,能够与地同其大,能够同地一样利他,无取舍瞋恚的我执,一切不动,便不难与真如本心相契,还有不成就的吗?我等学的是心地法门,日日说心地无非,利他无我,到底我等的心,能不能像地一样大,能不能养育众生,能不能兼收并容、听人污毁而不动?不要说能任人污毁,恐怕一句空话都不能容。不要说养育众生,恐怕对自己亲属,尚不免自私自利。如此还说什么心地无非!

学心地法门的人,时时刻刻都要将自心与地比一比,究竟比不比得上。据我看来,不要说像大地那样大,甚至连一亩地那样小,都比不上。何以故?一亩地,一年四季,还能生许许多多的东西,来养育众生,也有犯而不校的容量。试问我等心量,比这一亩地的生育容量如何,得不着受用。

地能大能生、能载能容,与天合其德,所以古人称天地之德曰大德。凡属心量功德,儒家云: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学佛而成大德者,对于位禄明寿,已如梦幻泡影,惟初发心不明佛法者,多有为求位禄名寿而来。但是要得位禄名寿,必须到大德的地位才行。若想成为大德,则心量与功德,必须同大地一般才行。

诸位同学!何谓登地菩萨?因其心量功德,俨然同大地一般大。至于二地三地的菩萨,其心量功德,就同两地三地一般大。乃至远超十地。方称等觉妙觉。大家思量思量,我等心量功德,有一个地大没有?须知心坲众生,三无差别。我等自心坲,本来具足无量功德,比十地还大,只缘妄心不习,时时执着外境,遮障真如自性。议如日月光明,本可普照,只因云雾遮蔽,遂不显现。一旦云雾消散,光明顿复。修行人一念真心,顿超十地,亦复如是。故广额菩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家要明白,地所以能够成就如此大量功德,就好在浑然无知,寂然不动。我等其所以不能够的,就坏在知见多、容易拣。须知知见多、容易动,皆缘妄心不息所致。遂生烦恼。故烦恼亦名热脑,即是造业受苦之根本。

三界唯心,亦名火宅。火宅中本有法王,学佛人是要在火宅中觅法王,才算真有受用。而凡夫认为幻为真,舍真逐幻。所谓一翳在眼,空花乱地,只见空花,不见法王。殊不知三界一心,转识即智,离妄即真,真即法王,不觅自见。凡夫不悟此理,自心中常被无明烈火烧着,不但不见法王,且被此火烧绝本具知功德。所谓一念瞋心,烧尽功德林。我等学大乘法门,应知诸法如幻,诸法亦真。凡事不动无明,不生烦恼,认定坏就是好,好就是坏,一切一切,不取不舍,不但火不能烧,而且这个火,也就是转成智慧光,彻照无边,与诸佛同体。吾人自心,原能自主,但因定力不够,常被业境所转。然业无自性,只要我等能把得失心、是非心、瞋恨心、分别心,乃至一百六十种相续心,八万四千尘劳心,一慨空去,妙明真心,自然现前,便可与天地同德。

心地法门,以禅密兼修,而顿超直入,即凡成圣,亦是登地菩萨所修。大家能修此无上法门,即是大家因缘成熟,慧明不过指路而已。希望大家,难行要行,难忍要忍,难舍要舍,难成要成,努力在心地上用功。如果遇而不遇,见同未见,错过胜缘,岂不可惜。当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等学佛是来解决生死问题的,若别有作用,不惟不得真实受用,且恐转增业障。我等且不说解决生死问题,当这种末法劫难之际,何等烦恼,若无安心立命之道,易生厌世之心。但能依心地法门,切实修心,学地之量,法地之德,不仅清凉自在,且能转动一切,又有何劫难之可虞。佛法目的,原是济世利生,简言之,就是要挽救人心。学佛人欲挽救人心,应先救自心。欲救自心,应当在心念上用功,忏除一切恶念,增长一切善念。更要时时检查自心正不正,大不大,能不能同地一样不动,有没有与地一样功德,如此方是真修心地法门。我在给大家四句偈,仔细参思,自然有益。

学佛在心不外求 心地慈悲德具足 
贪瞋痴爱疑妄尽 不动无明是活佛

大乘小乘与净土

诸位同学!佛法法法平等,都有功德,本无大乘小乘之分。如来设教,对症下药,以众生业识不同,心量遂有大小,故方便导引,说小说大。其实归元无二,惟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圣下凡,同登觉岸。盖净土以阿弥陀佛四字为真经,所谓一句弥陀法中王。净土法门,既然如此殊胜,如来何以更立八万四千法门?当之众生根器不同,因缘各异,茍非方便多门,何能普摄?但一切诸法,皆由净土法界流出,复归净土法海。到归元时,无一法可得。至于佛说西方,乃以日喻之意。何以故?日出于东,而没于西,以西方极乐,喻人生归宿之处。故修行人圆寂曰归西。其实净土周遍法界,无边无际,岂有东西方位?不过众生根有利钝,佛对心量大之利根人,即说大乘﹔对心量小之钝根人,便说小乘对不明自心,贪求外佛者,因病下药,故说西方净土,以妄遣妄。实在一切法门,不离自心,故究竟净土,即在自心。心净土亦净,心檅土亦檅。修习一切法门,皆能净心,非必专修净土,方归净土,所谓一切即一故。

诸位同学!自心净土外,还有西方净土否?当之确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经中皆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之事。历历如绘。又各大乘经论,亦皆赞扬净土。诸佛菩萨决无妄语,吾人当可深信不疑。但西方净土唯心所现,自心不净,则西方净土远隔十万亿佛土,何能到达?若自心能净,则西方净土远隔十万亿佛土,何能到达?若自心能净,则西方净土不隔毫端,举念即至。故自心能净,则自心净‘土即是西方佛土。故古德云:念佛念心心念佛。足见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若着生西方,则是偏执方位,迷失本心。既然如是,还有生西之事否?须知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故古德临终,大都念佛,并非着求生西,乃念佛即佛故。

净土法门,有四种修持: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一般修净土法门者,多习持名一种。持名果能持至一心不乱时,则千修千人去,确有西方可生。故持名念佛之人,要真信切愿,念到临终时,他念不来,只此念佛一念。即敢阿弥陀佛前来接引,绝对生西。又平时不知念佛,而临终时,因往劫善根暴发,忽然能念,亦能生西。但普通生西者,皆名带业往生。云何带业?不但往劫今生未了之业,即此念佛一念未净,亦名为业。云何念佛亦是业?有念皆妄故,有念非净故。所以修净土者,谓之修净业。

凡带业生西者,既生西后,还须再加修持。如口念心违者,只种善根而已,尚不能生西。何以故?因平日非真心念佛,临终百感交集,此时心中不起佛念,不能念佛故。世人念佛者多,而生西者少,及缘此故。至若观像观想,还是以境摄心之方便法尔,仍非究竟。何以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忘。若悟得无生,乃证实相,方为究竟。实相无相,又有何观何想?惟实相念佛,不着土相,不着佛相,不着念相。念佛即是佛,即是实相念佛。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即是念佛三昧。念佛能念到能念的我、所念的他一无所有,能所双忘,实相现前,不待弥陀接引,即证无相菩提。

依上所说,学佛人何不舍小趣大?云何小大?念佛仅求生西者小,实相念佛者大。盖念佛本好,然一求生西,即属有相。有相即有所住,有住即有限量。有限量,故名曰小。实相念佛,念到离念真心全体显露,即证实相。实相无相,无量无边,故名曰大。且带业生西者,仍当回娑婆,行菩萨道。而实相念佛者,念佛即佛,即身是佛,即行佛道,岂不殊胜!虽然如是,但实相念佛,境界太高,机不相应者,可多诵金刚经,即能悟得实相念佛。何以故?此经是实相般若,足以熏发其般若种子,便可破相见性。否则可在持名、观像、观想、三法之中,择一修持,心念不二,当能生西。在末法时代,无论何人,能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即种善根,功德无量。

诸位同学!学佛究竟,在求净心而已,一切法门,皆可净心。一切法门,皆是念佛法门。何以故?一切法门,皆成佛道故。又一切法门皆是禅。何以故?禅重自心。一切法门,若不了自心,终不成就,心外无法故。如净土法门,持名至一心不乱,此时境界,岂非禅乎?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非禅而何?实相念佛,至三昧现前时,即入正定,又岂非禅?故大集经偈云:若人但念阿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既云念佛,何以又名深妙禅?可见念佛即是禅

复次净土与密法,意等无有异。何以故?阿弥陀佛四字,即诸经之总持﹔总持即密咒之义。念阿弥陀佛,若不住土想,不作佛想,即等于持密咒。又净土法门之持名观像观想,与密法初机时之持咒观想无异﹔净土法门之实相念佛,能所双忘,与密法之般若无异。不过修密者,依次渐入;而修净者,于四种念佛法门中,各择一门专习尔!于此可见禅即是净,净即是密,所谓三而一,一而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有何分别。后人或有不明此等里趣,专于假名上,强分门户,互争大小,皆是着相自缚。其实佛法究竟,无有大小,无可言说,一切有说,皆归一乘。盖念佛念到三昧现前,参禅参到话头尽处,修密修到三密一如,归元无二,皆是净心而已。

佛法多门,然同以持戒为重。戒品虽多,不外身诫心戒两种。即戒身不妄动,戒心不妄想。无论大乘小乘,能持戒者,皆是佛法﹔不能持戒者,皆非佛法。不过大乘小乘,戒品极多,各有所重。修大乘者,每因恒顺一切,随缘利他,故重心戒。修小乘者,因守如来家业,四威仪中,必须清净庄严,使世人敬重佛法,故重身戒。至于根本五戒,杀盗淫妄酒,居士受持者多。然无论大乘戒、小乘戒、居士戒,凡能真心持守者,不但甚有功德,且能引起他人信仰佛法。若受而不守,不独自招毁戒之罪,而反引起市人疑谤佛法,乃至影响一般学佛之信仰。大家明白此理,可见能持戒,学大乘亦好,学小乘亦好﹔不持戒者,学大学小,不但都无是处,而且必遭堕落。

吾人所所学心地法门,即大乘无相法门,必持心地无非之戒,否则不但堕落,而且即身着魔。复次,小乘身戒,偏重于相。大乘心戒,不住于相。偏重于相者易见,不住于相者难知。惟其难知,愈当戒慎乎其所不赌,恐惧乎其所不闻,较之偏重于相者,其难易不可以道里计。以上所说身心戒品,虽有难易之分,而持戒之功德则一,故只宜互相赞叹,而不宜互相毁伤。

维摩经云:自守己戒,勿讥彼阙。如此,方合佛法圆融之旨。乃学人不明此理,或有分门别户,交相诋毁之事,良可叹惜。即如吃素一事,学大乘人,说小乘人吃素是着相﹔学小乘人说大乘人不断荤,是违背佛法,纷纷责难。当之吃素养成慈悲之心,又舍口腹之好,确有功德。然不住相之大乘人,以行菩萨道,茍限于素食,何能依四摄法,而起利行同事之用?况佛制亦许方便食三净肉,岂是断荤不断荤,便足断定是佛法不是佛法乎?又如断淫一事,本学佛人最重要之戒。小乘菩萨终身断淫,固是了生死之根本﹔而大乘菩萨,心不住相,亦不离相,只断邪淫,不必尽断正淫,所以者何?

因菩萨应机示现,混俗合光,方能普摄。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应运入世,皆是菩萨。末法时代,娼门屠户,皆有菩萨示现。不过菩萨不堕邪见,杀盗淫妄,必为救世利人而发。如来当日,亦示有妻有子,即显正见固。若举世断淫,菩萨何能入世,何以达众生不尽我不尽之愿?菩萨留惑润生,即缘此故。

且菩萨示现种种逆行,岂凡夫所能测知?及此六字大明,以除盖障菩萨之殷勤求觅,而为一戒行缺犯,且有妻子之法师所传,载在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又圆觉经中,如来达弥勒菩萨,回入尘劳,有几种方便之问。明明说以大悲方便入世,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又答普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诸有过,赞叹梵行。再则曰: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搏财妻子!可见修大乘佛法,不可着相。然菩萨虽现逆行,皆有事无心﹔茍心不清净,别有企图,藉口不着相,示逆行,以护其短。自诩我是大乘菩萨,修大乘法门,此等人,确是邪见,必堕阿鼻地狱,因果不坏故。

佛法固重解悟,尤重行证。然无行及不能取证。故六祖云:见闻转诵是小乘。因为徒炫多闻,枉增知见,见法即动,着境生心,故云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因为佛法意义,甚深难知,能悟解者,亦有功德。但未能一法修证,固云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因为法法平等,本无小大,一切法,皆已修行为本。凡能一法修行,始终不二,定能成就,故云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因为如此便是即相离相,实相无相,故不染者,亦无所得。无相无得,亦名真淂,通万法,亦备万法,无可言说,惟证方知。故云最上乘。在此四乘中,前三乘虽有言说,然亦非亲证,不能真知。故依法修行,为学佛人之根本。如受法不修行,或修行不依法,皆难取证,一无所成。

学佛人无论习何宗派,皆佛弟子。自己不依本法,确实去修,埋头去行,一味互相责难分别大小,所以佛法衰败至此,反不如西人人天道之天主教、基督教等。何以故?彼等教义如何,估置不论,然其新旧教徒,各能秉承其新旧约之精神,到处传播,不惮悌山航海之劳,艰难辛苦。每到一处,竭尽智力,不达成立教会之目的不止。成立以后,继续开办学校,设立医院,乃至一切慈善事业。试看现在致大富、想大名者,也有是他们教会培植的。如此精神,如此行为,虽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然亦足启人信仰。我等闭目一想,岂不惭愧?还要关着门,自己恭维自己,甚至互相责难!须知佛法本无诤,诤即失道意﹔失道意,即违背佛旨,破坏佛法,岂佛弟子?

佛门弟子,若欲佛法昌明,即应除去门户之诤,各依各戒。无论身戒心戒,但能持守,即为正道﹔不能持守,即非正道。六祖云: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古人造此正字,从一止隐寓教化之意。依佛法说,一切法门,皆归不二,止于一则正,有二非正。言行不一,则为二。正要心正,貌正心不正,仍非真佛弟子。若自心能正,则好坏平等,则赞谤由人,又何必计较。佛在世时。上有人谤,况后人乎!而且谤可消业,焉用烦恼?谤有两种:一故意谤,二无意谤。凡故意谤人者,另有作用,可不必论。无意谤者,因认理不明,更不必计较。我等修心地法门,以利他无我为心愿,何有于谤?况密法根本原则,即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本。明白此理,一切谤语,何殊甘露!

诸同学!佛说四乘,何尝有四?所谓一路涅盘门,并无大小。故法华经开显权实,如来亲说,法只一乘,无二无三。而且四大声闻,同受佛记,更知无有大小。六祖谓乘即是行。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达二字,不一定作下位上位解释。穷者心穷,心穷则量小﹔达者心达,心达则量大。如来于鹿苑说法后,见诸声闻等,心量太小,仍着于相。故令行诣维摩丈室受呵,使其心量变大,以起大行。可知非修大乘法者,即是大乘。必定智慧大,心量大,愿行大,功德大,一切不着相,方算大乘。虽修大乘法,而智慧小,心量小,愿行小,功德小,处处好着相,仍是小乘。

云何?心地无非,则体大﹔利他无我,则用大。大家本此两句之体用,确实行去,而不着行相,方不愧学此心地法门。但向究境处去行,须知要在世出世上去行。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兔角。大家多劫修持,故学此无相心地法门,殊胜因缘,不因循错过。亦勿分别大小,慧明已在语录上说过。无分别智,即是胜智。

<禅体密用汇归常寂光净土>

修行 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要像大地无分别地支载一切众生…」

我们最需的教法是那些强化和启发我们的修持。去接受像天一样高的教法非常好,但天空不是那样容易领悟、抓住的。因此开始要修些你能够真正地消化的令你生起出离于世俗关切的决心,有助慈心和悲心成长的-并且你的修持获得隐固时,你将明显地能够精通一切更高深的教法。

自轮回中得到解脱并证正觉之的唯一方法,是依止一位真正确实可信的精神导师。一位真正的上师像是帆可使船迅速地航越大海般。

日月可瞬间映照在清净、静止的水中。同样地,三宝的加持力也总是呈现在剧族完全信心的人身上。太阳的光线始终不变地落在每个角落,淡只有懂得使用放大镜的人能令甘草生火。当佛陀悲心的一切充满之光,被你信心及虔敬的放大镜所聚集时,加持力之火焰便能炙燃你的生命。

障碍在顺境和逆境中都会生起,但它们不应妨碍或击败你。要像大地无分别地支载一切众生,不拣好坏。如同户外所举之火在强风中不被吹灭,却愈吹愈亮。

当有人伤害你时,把它当做是相你示现解脱道路而值得敬重的仁慈教师。祈求你能够尽力地去协助他,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想有个报复的机会。能够去忍耐来自那些比你无知、比你强大或比你专精者的伤害和轻辱,是特别可亲叹的。正确地透视它,你将洞悉谁是伤害者,伤害者和伤害自身都没有任何故有实相。然后,谁会去对全然的染污生气呢?面对这些空性的显现,有什么得失可言呢?有任何可被爱憎之物吗?一切都像是虚空般。认识它!

一旦你能在怒气中控制住,你将会发现没有独存于外在的敌人。但只要你在意你的瞋恨并企图打败外在敌人,及令你成功了,也必将有更多的敌人出现。就算你设法去打败全世界每个人。也不过是你的瞋恨愈来愈强,随顺瞋恨将令它永不平息。真正无法忍受的仇敌只有瞋恨它自己。要想打败瞋恨的敌人,必须要一心禅修忍辱和慈心,直到它们真正地在你的生命中生根。然后方能没有任何外在敌人。

问问你自己有多少亿的居住者在这个行星上?你有没有任何感到得以投生为人的稀有难得?在这些得以投生为人的人们当中,有多少人曾想过要能修持佛法的机会有多少?又有多少人真正想过开始去修行并真正做到?当中又有多少人开始持续的去修?其中又有多少人达到究竟的觉悟?事实上,那些得到究竟觉悟的人和未能达到的人相较之下,少得像你在黎明所见到的星星数目,与你在清净夜空可见的无数繁星相较般。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06-07-07 13:09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6-07-07 11:00 |
云飞阳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帐号封锁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2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凡事细中着手-----境无限广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亚太线上 | Posted:2006-07-26 22:46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26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