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6083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武术][分享] 八极拳名家刘云樵
八极拳名家刘云樵
作者:马明达
  走出国门,传向世界,是当代八极拳发展的重要成就。在这方面,流寓台湾的几位沧州籍八极拳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尤以刘云樵、李元智二位先生功劳卓着,令人感佩。李元智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他是中央国术馆第一期教授班的高材生,是当代武坛巨擘佟忠义先生的女婿。元智曾长期担任国术馆教师,还担任过教务处副处长、国体教师等职。他的八极是由我的二叔马英图先生亲自传授的,他撰有《八极拳图解》一书,内容严谨,忠实地记述了马英图先生的八极传授。关于李元智先生,我将另文专述,在这篇短文中,我要向读者,特别是海内外的八极爱好者们,简要介绍一下八极名家刘云樵先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对八极的贡献。

【壹】
  刘云樵,字笑尘,河北省沧州集北头村人,今属南皮县。生于1909年(宣统元年)农历2月12日,1992年元月24日在台湾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集北头刘氏,在旧时的沧州是有影响的大姓,约当明末由山东即墨迁来沧州,清代出过二十多位进士,其中有翰林学士。刘云樵的祖父叫刘子镜,清末民初曾在陕西汉中任知府。父亲刘之沂字保德,清末县庠生出身,后入保定军校四期毕业,习陆军。叔父刘之洁,字聿新,清末秀才,袁世凯新军首期优等生,留校任教,担任过吴佩孚的老师,后退居沧州县城赋闲。刘之洁饱有阅历,淡泊功名,好读书,善书法。刘之沂曾在吴佩孚部下任营长、团长,以骁勇敢战闻名,累功为少将。后来也解甲归田,专心奉养双亲。刘氏仲昆都以武职显名,沧州人尊称刘家为「刘将军府」。
  云樵出生在祖父刘子镜在西安的官衙中,他是刘之沂的独子,自幼备受钟爱。但他幼年体弱多病,五岁时,父亲便让他跟着世仆张耀廷学习迷踪拳。张也是沧州人,为人忠厚勤勉,不但会练拳,而且有健步如飞的绝技,以「张快腿」驰名乡里。云樵一边学拳,一边练习奔跑,还接受张耀廷的推拿按摩治疗。几年下来,不但治好了病,而且还练就了矫健敏捷的腿功,从此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
  云樵七岁时,父亲因他喜好武术,特意将大名鼎鼎的八极拳家李书文先生请到家里,为云樵传授武艺。当时李书文以「神枪」名重京津,不是一般人家请得动的。因为李书文曾在云樵的叔父刘之洁军中担任教习,刘家又待以超常的礼数,才能请来府中。李书文教人最重实功实练,对弟子要求很严苛。在一年多时间里,只教云樵练基础功底,非常枯燥乏味,还不许稍有厌烦。年幼的云樵跟着这位名师真吃了不少苦。练排打功时,李先生亲自拿着木棒在云樵全身上下敲得砰砰作响,有时身上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父母看得心疼,请李先生手下留情。李先生却说:「怕挨打?怕挨打学得到什么功夫!」又说:「放心好了,我下手自有分寸,打不死他的!」后来,云樵还时常跟着老师四处游历,亲眼见到李先生「以武会友」,武艺胆识都大有长进。李书文向来都是八极、劈挂兼而传习,教云樵也是如此,所以云樵从小就掌握了沧州这一长一短两门上乘武艺。李先生习惯成自然,教云樵时,「不是出奇不意给他一拳,就是蓦然刺他一枪」,往往出手很重。云樵害怕,有时大清早就悄悄溜出来,惹得老师哇哇叫,频频问人:「云樵呢?云樵呢?」然而,严师出高徒,刘云樵后来能以八极、劈挂立名海外,与李先生这种严酷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云樵二十岁时,曾从李先生游历山东,在驻防黄县的张骧伍将军处住过一段时间。当时,山东的国术馆是全国办得最好的,黄县国术馆有声有色,成为北方武术家一个聚集点。张骧伍将军是民国年间着名的武术倡导者,本人也精通多种拳法,曾师从李书文练习陆合大枪。云樵师徒在黄县盘桓了两年多,云樵先后从张骧伍将军学习太极拳、昆吾剑等;从烟台籍八卦名家宫宝田学八卦。此外,还正式拜黄县丁子成为师,学习丁子成的七星螳螂和六合拳。20年代到30年代初,华北各地武风昌盛,名家辈出,武术界风气醇厚,加上李书文名望高,交游广,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迎送。云樵跟着老师,见多识广,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八极、八卦、螳螂成为他的武学鼎足,而三门之中终究以八极传授最高,是他一生守身立名的根本艺业。
  云樵幼年读过私塾,后来就读于沧州高小。抗战爆发后,毅然投笔从戎,投考了设在陕西凤翔的黄浦军校七分校(第十五期),自此走上军旅生涯。1939年毕业,以少尉衔进入军队,曾辗转于太行山区抗击日军,英勇杀敌,多次受伤,先后任连、营、团长等职。1940年对日作战中曾不幸受伤被俘,被押在山西运城战俘营。凭藉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武功,历尽艰难,脱逃成功,终于游过黄河,回到陕西。后因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因为武功高强,屡屡受命潜入日伪统治区从事情报工作,曾秘密进入日军占领下的北京,剪除了大汉奸唐某,一时名声大振。因为有这些经历,后来竟被人附会为充满传奇色彩的「天字第一号」、「长江一号」等。1949年随国民党撤到台湾,曾在「国防部」人事次长室、联勤总司令部等部门任职,至60年代末以上校军阶正式退役。
  晚年的刘云樵,全部精力投入到弘扬中华武学的事业中,特别是为传播八极做了大量工作。他曾担任台湾太极拳协会荣誉会长,中华国术会训练委员会主任等社会职务,热心武术公益事业。他在台北创立了「武坛国术推广中心」,招收学生,传习八极等拳法和多种传统健身方法,还创办了《武坛》杂志,向海内外发行。推广中心传授武术不收取学费,《武坛》杂志也主要由他自已筹资刊印,以至不得不将自已的退休金都全部贴进去。经他的不懈努力,推广中心在海内外发展了十多处分坛,弟子累积近万人。1968年,他曾出游东南亚各国,在华侨社区宣讲中国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鼓励人们练武强身,广获好评。
  云樵从来都注重文武兼修,读书习武之外,另一个爱好是研习书法。几十年临池不辍,使他对书法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时常在「挥毫落纸如云烟」中悠然自得,不知老之将至。他的字,以行书最好,也喜欢以抓笔写整幅的大字,写得最多的是「龙虎」两个字。字势遒劲俊逸,纵横飞动,透露出一个武术家特有的气质和意趣。同时,他书写的内容,也多半是与武术有关的词语,特别是他对八极拳理的阐释和多年探研的心得,往往书文俱胜,妙能天成。他的书法作品,丰富了八极拳的文化涵蕴,为八极添增了色彩。
  云樵深厚的武功曾受到蒋介石、蒋经国的青睐。70年代初,经黄浦同学孔令晟推荐,他应聘为蒋介石「总统府」侍卫组织的武术教练,受到蒋介石接见。后来又受聘在蒋经国举办的「联指部拳术师资训练班」担任教练,先后训练了四期学员,其中包括担任蒋经国「总统卫队」的「七海警卫编组」。1989年,刘云樵以八十高龄,应台湾中华国术会之托,参与编订台湾的国术统一教材,为他一生所遵循的「文武合一之中华传统精神」,付出了最后的心血。
  刘云樵身在台湾,但他对大陆,特别是对沧州老家,一直怀有深深的思念之情。改革开放以后,两岸隔绝的局面逐渐打破,各种消息纷至遝来,这使他心潮滚涌,日夜翘望祖国的发展变化。他一直关心着家乡的情况,关心大陆武术发展的状况和走向,也关心大陆八极拳和八极名家们的传存情况。1991年9月末他曾回到祖国大陆旅游,据说,由于身体原因,临时取消了沧州之行,只在北京同分别已几十年的家人相聚,然后便匆匆回到台湾。此后不久,我曾获悉刘先生想邀我和贤达兄与他见面,地点和时间待议定。不想,不久便传来他溘然辞世的消息,他的沧州之行竟成了永远的嗟叹!与刘先生有过一点文字之交的我,因失去了与当今唯一一位李书文嫡传弟子细论八极与陆合大枪的机缘而负憾良深。后承沧州徐澍润(雨辰)师兄函告,1993年10月沧州举办国际武术节时,刘夫人朱剑霞女士亲率主要由刘门八极弟子组成的台湾武术队莅临大会,参加表演,并曾回到南皮集北头村瞻仰刘氏故居,祭扫祖茔。朱女士总算代云樵先生了却遗愿,真情感人。
  云樵先生去世后,台湾各界于1992年2月21日以「武坛宗师」的名位,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台湾当局颁发了「武学贻征」挽额,武术界普遍送了挽联挽幛,各家传媒都有详尽的现场报道。在台湾,以一个武术家,刘先生的公祭规格是绝无仅有的,社会反响之大和评价之高也是不多见的。

【贰】
  在当代八极拳史上,刘云樵无疑占有重要位置,值得表彰和研究。遗憾的是,由于海峡阻隔,我们终究无一面之缘。对刘先生的武学修养和风范,特别是八极拳的高深造诣,我虽仰慕已久,但终于没有得到当面请益的机会。我现在的一些认知,主要来自他的遗着,还有各家纪念文章与「武坛中心」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传述。虽然说看到听到的也不算少,但对于习惯于刨根问底的我来说,总不免有镜花雾山之感。显然,对云樵先生做出全面评价并不是我这篇「急就章」式的短文所能涵纳的。仅以我的肤浅认识,我以为作为当代八极拳名家,刘云樵有很多值得注意、值得学习的地方。限于篇幅,我先就两个方面略杼陋见,聊备大家参考。
一、严守「家法」恢弘师教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家法」一词,是我借用汉代经学家的术语,本义是指师承和传授。长期以来,民间武术主要以师徒相承、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播,于是,严守「家法」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一个习武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道理很清楚,只有严守「家法」,才能使好东西完整无损地传承下去,不至于发生窜改和衰变。在当代,如同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一样,武术也经受了各种冲击。先是曾遭到批判,这以「文革」中那些批判「武术界的孔孟之道」的奉命文章最为典型。后来又受到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武术商品化趋向的冲击。在利益的驱动下,武术界出现了异常纷乱错杂的现象,可谓形形色色,无奇不有。这不需要我再一一例述了,我想,海内外武术爱好者们必能洞晓一切。
  在当代条件下,武术一方面确实有一个如何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的问题,本质上可以说是个转型问题;另一方面我以为有些优秀的传统还应该坚持,应该遵循,只有坚守优秀传统,才能顶得住流俗的冲击和浸蚀,使武术不至于从固有的文化本位上游离出去得太远,不至于丢掉太多东西。我以为「严守家法」这一条就应该坚持。我曾说过,传统文化的一些程式和法则,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又在长时间的演进过程中凝聚了许多先贤的才智和经验,积贮了丰富的内含,最终才形成某些理念和技艺上规定性。对之,后人首先应珍重对待,继之以深入学习和消化,力求完整准确的掌握其精萃。万不可以随意改动,不可以乱加解释和发挥。不是说传统的就一定是对的,抱残守缺更不足为法,但审慎对待的态度无疑是必要的,正确的。我总以为,必要的改动必须要由饱学卓识的武学大家去承担,改得要有道理,要能服人,要对得起先人。浅学者出于小才私智,依仗某种势力而胡编乱改,那就是「窜乱家法」,是败坏传统。众所周知,这种胡编滥造、画蛇添足的现象在武术界早已不是什么希罕事了。
  李书文是百年八极拳史上威名赫赫的大家,是先父平生最为津津乐道的武林杰出人物。作为李书文的及门弟子,刘云樵所传八极,无论是理论、技术,都能严守李先生的教导,保持着李书文传系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自已的理解和某些阐释,但决没有出现任情发挥、添枝加叶的东西。我仔细地研读了刘先生1983年香港版的《八极拳图说》和1985年日本版(大柳胜译)的《八极拳》,也看过刘先生的门人王志财君所演练的八极,从内容上看,刘先生所传八极拳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小八极,即我们所说的八极小架;第二是大八极,即我们所说的八极拳单操和对接(亦名「对拆」)的合称;第三是六大开。刘先生讲到三者在八极拳里的关系和位置时说:「它以小八极奠其基,大八极肆其术,六大开极其艺。」这个内容结构和讲法与我们基本相同,也就是说与先父与先二叔传系的内容大致相同(包括台湾李元智、云南何福生等先生所传八极)。又经勘读,我发现也与东北霍氏一系齐德昭、谭吉堂先生等所传习的八极(大致是李书文先生三传或四传门人),山东李赞臣(韩化臣门人)一系,也都大同小异,并无太多差别。「大同」是说基本内容相一致,没有数量上此多彼少的差别;「小异」是指在劲道上,抑或在某些局部结构、某些动作的名称上幅度上彼此有所不同。这自然很正常。在基本内容上,刘先生恪守着八极「简单而易学」的特点,对此,他有一段相当精彩的论说:
  「八极拳除不花俏之外,而且招式极简单,学来不费事。只需用功练去,便有可成。其所注重,乃在练习时所下之功夫如何,绝不以繁巧复杂,或玄虚莫测之表面,来为难、来迷惑学者。」
  以「繁巧复杂、玄虚莫测」来自我炫耀,藉以迷惑初学者,不但是当代八极传播中确有的现象,也是武术界司空见惯的现象,正在给中国武术造成危害,而抵制这个流弊的办法之一,就是要像刘先生这样严守师教,坚持传统的醇正性。
  最重要的,刘云樵先生还世守着乃师八极与劈挂相结合、八极与六合大枪相结合的两大传授特点,并且有所阐扬,有所恢弘。
  关于八极与劈挂相结合,刘先生的着作中都辟有专章加以阐发,而且他写过一首耐人玩味的《八极、劈挂歌诀》,生动而透彻地阐明了二者的异同和相辅相成、珠联璧合的关系,我曾在《八极拳古今谈之四》一文中有所节引。我认为这是当代八极、劈挂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刘先生文武学养的表露,绝非当代某些浮浅虚妄之作所可尘及者。
  刘先生没留下六合枪的专着,我相信这是他固守八极以大枪为「内场艺业」的传授原则,不肯轻易诉诸文字的缘故。据我所知,他不仅练枪,而且晚年曾在「武坛中心」向门弟子讲析枪法,亲自执大杆子演示大六合拥、挫、带、环之法。传八极而不研习大枪,当然是不可思议的,这也是真正的传统八极与流俗八极之间的根本区别!据了解,刘先生的高足弟子郭肖波就正在拳枪结合上做着重要的试验。在遥远的加拿大,在他推动下,大枪比试成为八极比赛的专案之一,而且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受到北美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二、严谨朴实的武学学风
  武术是一门自成领域的特殊学问,有自已的学术渊源,也有自已一套相沿已久的学术规范。然而晚近以来,武术学风江河日下,出现了大量不正之风,其浸淫程度不是这里能说得清楚的,故暂且不去谈它。我只想说,近二十多年里出现了大量武术着作,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应属于粗制滥造之类,有些干脆就是出自「誊文公」之手的窃攘之作。说实在,武术书籍数量与质量间的反差太大,我以为这正是我一再所谓当代武术浅薄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相对于许多低俗的武术读物而言,特别是相对于时下不一而足的八极拳图籍而言,我以为刘云樵先生的《八极拳术图说》和它的日文版(以下称《图说》和《八极拳》),是严谨而充实的武学着作,表现出一个武术学者的应有的治学态度,充溢着了一种严谨朴实的武学学风。
  八极源流是个复杂问题。《图说》在此问题上充分使用了民国《沧县志》的武术资料,特别是八极资料,但并非盲从,更不作人云亦云之谈,而是对这部成书甚晚(1933年)所载史事又多所误漏的地方志,做了不少细致入微的考辨,甚至于分析了某些讹传的来源。不能说作者所有的考辨都是对的,误漏亦所不免,但大部分考辨言之有理,对澄清八极拳传播史上的某些问题大有助益。仅此一端,就是目前所有的八极读物未曾做过的,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技术问题上,我前面讲到了,《图说》最大的特色是朴实而真切,没有一点花俏玄虚的东西,某些劲力规律的论证,某些招势的解析,无不开门见山,言简义赅,直达阃奥。以我这个武术古籍探研者的一得之见,这正是中国古典武术图籍的相沿已久的风格,是所谓「武学学风」中最可珍视的东西。而晚近以来「繁巧玄虚」之作比比皆是,真正能保持这种风格的又有多少呢?
  80年代中期,我与刘先生之间发生过一次文字纠葛,十多年过去了,然至今思之犹有所憾。
  《图说》的源流部分专门讲到了先父仲昆,其中有云:
  「马凤图、英图、昌图三兄弟原习劈挂,复随先师学八极之艺。凤图曾任县长之职。英图曾在中央国术馆任教。昌图原为军人,军阀内战时阵亡。年前在台湾逝世不久的李元智先生,即在中央国术馆得马英图、韩化臣、赵树德三人传授八极拳,并能发扬光大,先制定为馆中之必修科,并将之普及军中,为其功也。」
  据我所知,刘云樵先生曾经见到过先父和先二叔,约在抗战中的西安或兰州,只是没有太多交往。但刘先生对先父弟兄的基本情况是熟悉的,特别是他提到了并不为武术界所知的马昌图,尽管所记有失误处(三叔于70年代中殁于天津)。刘先生以先父和二叔为李书文门下,这是我当年看到《图说》后觉得不能接受并需要加以纠正的,因为日本朋友松田隆智的《图说中国武术史》也取此说,来源应是《图说》。为此,我在一篇借记者采访而有所发挥的文章里,对刘先生有所辩难。那时年轻,两岸之间又有某种隔阂,于是我的文字未免生硬。后来,听说有好事者将敝文送给刘先生,刘先生曾认真看过。不久之后,我又读到日文版的《八极拳》,看到其中有关文字已做了修改,「复随先师学八极之艺」一句,改成「后与先师交流了八极拳」,而且加多了关于先父武术事迹的文字量。同时,书末还附有松田隆智执笔的《八极拳的现状》等内容,重点介绍了马氏一门的八极拳成就。日文版曾经刘先生亲自过目,有关改动和增补显然是经过刘先生同意了的。此事对我触动甚大!从这个细微的地方,我看到了一位武术家的器局和风度,看到一位武学学者严谨而坦诚的学风,使我获益良多,感慨良多。




这篇是人家传给我   并不是自己在网路上找的 所以没写上转贴处 还请见谅......


[ 此文章被牛奶牛在2006-04-15 11:55重新编辑 ]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2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APNIC | Posted:2006-04-15 11:49 |
孟达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我最近看刘云桥的书,唯有忠肝义胆,
才是真正八极拳的精神,这也是大内八
极拳可贵之处。

          表情 表情 表情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教育部 | Posted:2006-04-18 10:03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651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