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142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北北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发文大师奖 创作大师奖 贴图大师奖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5 鲜花 x90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脏腑
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内脏分成"脏"与"腑"二大类。心、肺、脾、肝、肾,称作"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作"六腑"。"脏"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一般功能;"腑"以腐熟水榖,传化糟粕、排泄水液为一般功能。如《内经》中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此外,将五脏六腑以外的某些器官如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即子宫),称为"奇恒之腑"。"经络"是人体血气运行、内外贯通的道路。它分布的情况,概括地讲是:内贯着脏腑,外达于肌表,网络全身。经络学说的内容,计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经别,经筋等。每一经都与内在的脏或腑相互连接着,同时脏腑又有相互表里的配偶关系。故在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上亦可以相互影响。脏腑发生了病变,必然会通过它有关的经络反映于体表;而处在体表的组织、器官和经脉本身的病变,同样可以影响其所属的脏腑。因此,在治疗上,调整其脏腑的活动机能,可以使体表组织、器官和经脉的症状消失;反之,治疗体表的经络部分,也能使体内脏腑的病变痊愈。


损伤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伤科中所见的外伤、内伤,无不影响有关的皮肉筋骨和经络脏腑。体表的皮肉筋骨损伤,外虽见破皮出血或青紫肿胀,为营血溢于肌肤之间,除局部疼痛外,又可影响脏腑的机能减弱,如出现精神抑郁、食欲减退等'等;而脏腑内伤之后,不但其本身出现病症,亦可影响体表的组织、器官活动机能减弱等改变。

一、肝、肾

  早在《内经》中就提出"肾主骨"、"肝主筋"的道理,亦广泛地运用在治疗上。所以损伤对肝、肾的关系十分密切。

  肝主筋、主运动。《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六节藏象论》说:"肝者,共华在爪,其充在筋。"《痿论》: "肝主身之筋膜。"这些条文都说明肝主筋、主运动。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指古代一般情况,人至五十多岁,则出现衰老状态,首先表现为筋的运动不灵活,认为是由于肝气衰、"筋不能动的缘故。"肝主筋"也就是认为全身筋肉的运动与肝有关。运动属于筋,而筋又属于肝,肝血充盈才能"淫气于筋",使肢体的筋得到充分的濡养,以维持正常的运动,如果由于肝血不足,血不养筋时,即可出现手足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肝脏血。《灵枢.本神篇》说:"肝藏血。"《素问.五藏生成篇》说:"故人卧,血归于肝,……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在休息时,各处不需要很多的血液供给,所以部分血液就藏于肝,也即"人静则血归于肝",当劳动或工作时,血液分布于全身各处,也即"人动则血运于诸经"。所以凡跌打损伤坠堕之证,而有恶血留内者,则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盖肝主血也,故败血凝滞,从其所属,必归于肝。又如跌扑闪挫迸伤的疼痛多发生在胁肋少腹部位,是因为肝在胁下,肝经的道路起于大趾,循少腹,布两胁的缘故。所以说肝藏血主筋、肝血充盈,筋得所养;肝血不足,筋的功能就会发生异常。

  肾主骨、主生髓。《灵枢.本神篇》说:"肾藏精。"《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六节藏象论》说:"肾者……其充在骨。"《五藏生成篇》说:"肾之合骨也。"《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 ,……在体为骨。"上述数条都是说肾主骨生髓。骨原是支持人体的支架,但它实际上还有支持体力的意义。肾主骨生髓是肾的精气促进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组成部份。因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须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临床上小儿的骨软无力、囱门迟闭及某些骨的发育畸形,是肾的精气不足所致,肾精不足,骨髓空虚,会出现腿足痿弱不能行动。因为"肾主腰脚","大抵诸腰痛皆超于肾虚"。所以可出现腰酸背痛,腰脊不能俯仰的症候。又如骨折伤必内动于肾、由于肾生精髓,故骨折后如肾生养精髓不足,则无以养骨,于是在治疗时必须用补肾续骨之法,多采用入肾经的药物。筋骨相连,在骨折时
也必然伤筋,筋伤内动于肝,肝血于是不充,血无以养筋,筋络得不到滋养影响修复,肝血肾精不足还可影响骨折的愈合,所以在补肾的同时还要壮筋、舒肝,多采用入肝经的药物。由于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势必影响筋骨失养,断骨不易接续,关节功能活动恢复不易。伤筋伤骨之后,必然会影响肝肾的功能,所以即使素无盰肾亏损的病人,为了促进其筋骨的愈合,也有调养肝肾的必要。因此在骨折治疗上必须要有整体观点,应该注意与内脏的关系,尤其是肝、肾二脏的关系。

二、脾、胃

  脾主肌肉、四肢;脾为仓廪,主消化吸收。《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后人解释说:"脾胃受纳五榖,所以称为仓廪,同时五味入于胃,脾转输以养五脏气,所以称为五味出焉"。说明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运化是指运化水榖,输布精微。它对于气血的生成和维持正常活动所必需的营养起着主要的作用,故称为生化气血之源,它对损伤后的修复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脾不仅能生血而且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如因疾病而影响脾的功能时,则会因津液失运而生湿、生痰,甚则聚痰成饮,聚水成肿。

  脾主四肢肌肉。《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脾之合、肉也。"《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阴阳应象大论》说:"脾生肉……在体为肉,脏为脾。"《灵枢.本神篇》说:"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由于全身肌肉的营养依赖脾胃的健运。一般人如果营养好,则肌肉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受伤以后容易痊愈;反之,则肌肉瘦削,四肢疲惫,无力举动,伤后不易恢复。所以损伤以后还要注意气血的濡养情况,调理脾胃的功能。"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脾胃运化机能正常,则消化吸收旺盛,水榖之精微得以生气化血,输布全身,伤后也容易修复,所谓"胃气为本""纳谷者昌"也。如果脾胃失去健运,则化源不足,无以滋养胃,气弱则五脏俱衰,势将影响气血的生长与筋骨损伤的恢复。所以有"胃气一败、百药难施"的说法。脘腹内伤,脾胃机能减退,生化和传导功能障碍,日久之后则出现肢体软疲乏力、肌肤消瘦等现象。这就是因为"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四肢禀气于脾"的道理。

三、肺、心

  气血的周流循环还有赖于心肺的健全,因肺主气,心主血,心肺调和则气血循环输布得以正常,才能发挥煦濡的作用,而筋骨损伤才能得到痊愈。《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有"诸气者,皆属于肺"及"肺主一身之气"的说法,如果肺气不足,不但会影响呼吸功能,而且也会影响真气的生成,从而导致全身性的气虚,出现体倦无力、气短、自汗等症状。《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主要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故有"脉为血府,以气为本"的说法。血行脉中,不仅需要心气的推动,而且也需血液的充盈,气为血之帅而又依附于血,因此损伤后出血太多,血液不足而致心血虚损时,心气也会随之不足,而出现心悸、胸闷、眩晕等症。

四、脑

  《内经》中称它为"奇恒之府",又说"脑为元神之府",又说"脑为髓海","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氐,皆为精髓升降之道路"。又如许半龙说:"以其脑随筋达于脏腑肢体。"故脑受损伤后,轻则意识迷蒙,少时或明,再则昏沉不知人事,重则肢体瘫痪,脏腑机能失调,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我国医学对脑的生理、病理方面是分属于心、肝、脾、肾四脏的,如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是一个症状,原因不一,但中医常说是" 肝阳上升"、"肝火旺"等,"肝风内动"一症,基本上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而疏肝、平肝、潜阳、熄风等某些药物也都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方面起作用的药物。因为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之海,所以肾与脑髓也有密切关系,肾的精气不足,可致脑海空虚,出现头昏,思维 迟钝、记忆力减退,脑震荡后遗症往往会有肾亏的症候出现。如脑损伤后出现抽搐惊厥等症状,在治疗中按肝风内动论治。如欲补养脑髓,就根据"肾主骨,骨生髓,髓通于脑,肾壮则脑健"的理论来进行治疗。尤其是运用针灸方法来医治伤科等疾病,亦就是根据经络、脏腑的学说来灵活运用,达到调整其内脏的活动机能,和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因为经脉是内联脏腑、外络支节,布满于全身;是营卫气血循行的通路,一旦受伤就使营卫气血的通路受到阻绝。《伤科真传秘抄》中说:"若为伤科而不知此十二经脉(指奇经而言)之系统,则虽有良药,安能见效,而用药用手法,亦非遵循于此不可也。"《疡医大全》中说:"察其所伤,有上下轻重深浅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圣济总录.伤折门》上也说:"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治宜除去恶瘀,使气血流通,则可以复完也。"进一步说明了损伤疾患,必由外侵内,而使经络脏腑并与俱伤,治疗的方法,亦必于经络脏腑间求之。
 
  我国医学中关于气血筋骨脏腑的基本理论,对伤科疾患的诊断和防治的指导意义,概括起来有如下四点:

一、流通气血

  气血周行全身,需要流通,人体任何部分受到损伤,气血流通就会发生障碍。如伤气即是由于伤后气机运行失畅,轻则气滞疼痛,重则气闭昏厥,伤血即是由于伤后血溢于外,先则亡血,继成血瘀。因此,治疗伤科疾患,不论内伤、外伤,内治、外治,都须注意流通气血。这是中医伤科施治的一个特点。

二、综合治疗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外密切联系。气与血、筋与骨、气血与筋骨、气血筋骨与经络脏腑都互有联系,如肢体的运动,虽是筋骨的作用,而筋骨关节的劲强滑利、动作灵活,必须依靠气血的温养。《内经》里说: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滑利矣。"说明筋骨有赖于气血的温煦和濡养,才能强壮有力。所以当筋骨损伤时,在治疗上不能仅看到局部,应着重于整体,主要是行气消瘀,活血养血,使损伤之筋骨气血流畅,才能迅速恢复正常。又如某些外伤常同时累及内部气血失调,脏器受损,形成内伤,或为气滞、气闭或为血逆妄行,溢于脉外,表现咳血、呕血、尿血、便血,甚则诸窍出血。因此,伤科治疗必须以"局部与整体兼顾","外伤与内损并重,""固定与活动统一"为指导原则,采用综合治疗。

三、内因为主

  外伤疾病,从现象上来看,是外来暴力所直接造成的,而实际上,不健康的身体,虽仅受轻微之外力,即能引起扭挫伤筋;年老体弱,肝肾精血衰者,稍受外伤即易发生骨折。这些事实,充分证明筋骨损伤,应以内因为根据;也说明我国医学中"筋骨内合肝肾"、"肝者其充在筋"、"肾者其充在骨"等理论的正确性。肝肾精血能充养筋骨,人体筋骨的成长和衰退,与肝肾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肝血肾精旺盛时,筋骨劲强有力;肝血肾精衰退时,筋骨也随之衰退。因此,青壮年筋骨损伤,易于恢复和再生,老年人的恢复和再生能力就较差。而对陈年久病,在治疗上必须滋补肝肾,才能强壮筋骨,使伤损复原。

四、防重于治

  对损伤的预防,除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外,平时应积极锻练身体,只有坚持锻练才能使精力充沛,气血畅通,筋骨劲强,从而达到了增强体质和提高防御损伤的目的。古代着名医学家华佗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中医伤科非常重视劳动和锻练身体,这个优良的传统,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


资料来源: 亚太中医网



不要问:「自己得到些什么?」应该问:「自己付出过甚么?」
不要问:「自己有甚么信仰?」应该问:「自己有甚么善行?」

如去如来‧来去自如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亚太线上 | Posted:2005-10-12 22:10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4976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