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004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歷史]近代卷中醫>>第三節 骨傷科
第三節 骨傷科
  近代骨傷學的發展,受近代西方醫學傳入的影響,除在其原有體系中不斷進步,產生一批著名醫家与醫著外,同時開始吸收西方醫學長處,融于傳統骨傷科醫學體系之中。臨証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傳統中醫骨傷科的進步
  近代中醫骨傷科理論的發展,以唐宗海倡導的治骨傷血証的止血補气,祛瘀生血和消瘀定痛、通竅活血之法則,對后人影響最大。
  在近代,中國人民飽受外國列強之欺侮。伴隨著反抗斗爭和保存發揚光大國術的需要,習練武術成為時尚,出現了一批武術大家,而武術与正骨手法之間又有著极為密切的關系,傷科專家杜自明即自幼習武,宗少林派武功,以猴拳見長,得家傳傷科秘方,二十六歲即懸壺濟世,所愈跌打損傷者難計其數,尤以手法治療筋傷最為擅長,名震天府之國。武術大師王子平(1811~l973)不僅堪稱武林泰斗,亦為北方武林傷科流派之一支。他6歲習武,精通各門拳術對傷科正骨也廣采博收。在手法治傷中熔擒拿手法和正骨手法于一爐,并將導引与武術相互滲透、融會貫通,倡導手法与練功的有机結合,在學術界獨樹一幟。王氏正骨手法的特點是:重視經穴,注意點面線相結合,鄰近取穴和循經取穴相結合,突出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原則。在具體手法的施用上,王氏強調武術中的剛柔相濟、以柔克剛,要求達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境界,主張用寸勁、巧勁,反對用拙力和暴力,使力的應用如“似棉裹鐵”一般滲透到患部的深層。至于對關節的“拔伸”、“捺正”、“項”的手法,王氏則擅長以拳諺中的“四兩撥千斤”的巧勁來施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中西醫學在骨傷科的融合
  合信氏的《全體新論》就受到中醫骨傷科醫師的重視,尤其是其中關于肌肉、韌帶等知識,更直接為一些開明醫生所吸牧。如王子平就很重視西醫的骨骼解剖及其肌肉、韌帶的有關知識,他所倡導的手法治療要重視點、面、線的結合,就包括了肌肉群、肌肉起止點及韌帶的有關知識。他認為,只有廣泛吸取新的知識,才能發展中醫傷科學。
  進入20世紀,諸如X線等物理診斷技術的傳入,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重視,當時在上海等大城市里有條件的中醫骨傷醫生,都盡可能的吸取X線診斷知識,利用X光拍片來診斷疾病,大大提高了骨傷病診斷的准确性。同時傳統的診斷技術仍有著廣泛的實用性;正如20年代即懸壺上海的十五世傷科傳人魏指薪(1894~1984)所言“X線攝片是重要的,必須的,但不能完全依賴它。有的骨裂或骨錯縫,在X線片上由于攝片時的體位關系或其他因素等,往往不能得到正确的反映。”而魏指薪則能結合丰富的臨証經驗用触摸的方法予以診斷。可見,中西醫在骨傷學內的碰撞是和緩的,中醫既注意吸取西醫之長,同時也注重發揮中醫骨傷學几千年丰富經驗之优勢,這樣和緩而理智的碰撞,為以后骨傷料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三、傷科名醫与名著
  近代是中醫骨傷科發展史上一個值得重視的時代,一方面是骨傷名醫輩出,一方面是骨傷專著增多。如江考卿的《傷科方書》(1840),趙濂的《傷科大成》(1875),趙廷海的《救傷秘旨》(1852),徐英的《接骨全書》(1883)黃虎臣傳述的《黃氏青曩全集秘旨》,劉澤一的《正骨秘法》(1922),季愛人的《中醫傷科病理學》(1922),董志仁的《國醫軍陣傷科學概要》(1935)等,有數十种之多,其中既有對中醫骨傷理論的整理与發展,也有對世傳傷科治療經驗的繼承和宏揚,對中醫骨傷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趙廷海(1821~1861),字蘭亭,浙江天台縣人。少好勇,薄游四方,遇技擊之良者,必上而請教焉,同時注意收集關于治療跌打損傷的民間經驗秘方。《救傷秘旨》內容丰富,有拳擊傷、骨折的處理步驟和治療方劑,包括各种傷損重症的鑒別診斷,以及開放性創傷的處理和近20個部位骨折的整复固定方法,還有34個大穴傷損的治療方藥,治療創傷骨折的驗方14首,“十二對气血流注歌”以及前人“王瑞伯損傷用藥論”等。特別對整复后固定論述最詳,頗多新見,如:對于頸椎骨折脫位損傷者,用“絹兜牽引复位固定”治療;在對足踝關節損傷整复后的固定中,趙氏使用了超關節固定法,所謂超關節固定法,其具體做法是;“用布兜掌前,系于膝下,令腳不直伸下,仍令腳掌時時伸屈。”趙氏還十分重視早期的功能活動鍛煉,指出:骨傷后“要對常屈伸……漸漸習試,方是活動原歸”。就是重視早期功能 煉的具體體現。趙氏還討論了筋骨骨折是否需要复位的問題,他認為“兩助筋骨斷者,不必夾縛”,這是由于肋骨骨折即使有明顯移位,但在复位后既無法獲得有效的外固定,又無必要采用內固定,因此肋骨骨折的复位在多數情況下則為多余,故趙氏不主張對肋骨骨折复位是符合實際的。由此可見,《救傷秘旨》中論述的許多行之有效的骨折治療方法,不僅是對前人經驗的總結提高,而且對于今天的骨傷科學也很有啟示意義。此外,對于骨傷的用藥,趙氏主張:在整复固定前用麻醉鎮痛藥物,如消風散、住痛散,甚則可加痹藥(指貝烏、草烏等鎮痛麻醉藥)。整复固定后用活血住通散等活血通絡,以促進骨傷的早日愈合。
  石氏傷科是江南傷科的一大流派;肇始于石藍田(江蘇無錫人),奠基于石榮宗(字曉山,1859~1928)。大約于1870年由無錫遷至上海,不久即聞名遐邇。作為石氏傷科的奠基人石曉山,自幼得父所傳,兼習針灸、外科,19l2年內戰發生之時,這救護總隊長,治傷活人不計其數,還任中國紅十字總會特別委員。曉山最服膺薛已“十三科一理貫之”之說,并進而從一般理論書籍及各科專著中,尋其一貫之理用之于傷科,擅長于傷科內治,每起沉 ,形成了石氏傷科一大特色。石筱山(1902~1964)秉承家學,侍診于父親石曉山先生案側。l924年正式懸壺。筱山總結其治骨傷手法概為“十二字訣”;拔伸捺正,拽捏端提,按操搖轉。他主張“理傷僅用外治,气血難复,恢复不易;僅用內治,則筋骨不正。理應調气血,壯筋骨,內服外敷,針刺手法,夾縛活動,相互參用,使療效顯著,而少后遺、复發之虞”并強調理傷宜气血兼顧,卻以气為主的觀點。其擅長治療腦震蕩,就是貫徹了這一觀點而取效。石筱山認為:腦震蕩乃頭部內傷為多,多以內治,筱山經驗,早期以柴胡細辛湯升清降濁,化瘀宁神;中期用天麻鉤藤湯合川芎茶調散,平腫息風,活血養神;未期視體質強弱,与補中益气湯冀其恢复。筱山晚年,除診務外,潛心整理文獻,研究理論,并對傷科的史略、病因、証治等深加探討,發表《從醫史中認識祖國傷科的成果》,《祖國傷科內傷的研究》、《腦震傷在理論探討》等論文10多篇,不僅對石氏傷科流派的發展,亦為中醫傷科學的進步做出了很大貢獻。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08 14:3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001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