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673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Goca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華生發現雙螺旋之後
推薦這本書-個人看了蠻不錯的....

"華生發現雙螺旋之後"

華生,是20世紀生命科學的重要人物,他對科學近乎偏執的信仰與直言無諱的個性,可在本書窺其一二。  

撰文/周成功(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書名:華生愛上DNA
作者:華生(James D. Watson)
譯者:朱佩文、陳紹寬
出版時間:2001年12月
出版公司:新新聞(台北)

如果你想就此多了解DNA是什麼;或是DNA和「複製人」有什麼關係,那你就要大失所望了!因為書裡縱然有談到DNA,但我幾乎可以保證,你不會看懂他究竟在說什麼!那麼「華生」呢?如果你知道他就是那位25歲和克里克(F. Crick)一起發現DNA雙螺旋結構,奠定現代分子生物學基礎,34歲得到諾貝爾獎,40歲出版了那本好看極了的《雙螺旋》(名列20世紀100本最有影響力的書)的「華生」,進而想重溫《雙螺旋》後的驚豔,那你恐怕也會失望!

本書除了一些企圖成為自傳的文字外,還夾雜了許多講稿,從給高中生的演講、《冷泉港研究年報》的前言、國會的證詞,到不知出處的評論等等。總體而言,我們還是可以把書的內容區分為自傳和科技政策的評論兩大類。且讓我們看看華生在本書中,究竟說了些什麼。

華生一開始也許的確想好好寫本自傳,不過在解開雙螺旋的謎底後,他的研究生涯似乎不再有什麼高潮。因此這裡缺少了《雙螺旋》書中那種,科學家在合作與競爭背後,像推理小說般地曲折,吸引人想一口氣讀完的故事。難道說「雙螺旋結構所啟動分子生物學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斯藤如是說),就真的那麼枯燥無趣嗎?也許動人的故事都給《創世紀第八天》這本書說完了!從前些日子克里克到最近布倫納(S. Brenner)的自傳中,這些在第一線為分子生物學開疆闢壤的大將,對當時發現生命體是如何解讀遺傳訊息的過程,無不只是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難怪有人認為克里克自傳最大的缺點,就是他太聰明,以至於所有重大發現的過程,對他來說都是平淡無奇,好像這些答案自己就會跑出來一樣!

有了這樣的了解之後,再回過頭來看「華生」的自述。譬如對發現mRNA的這段歷史,華生顯然沒有提供更詳盡的第一手資料,就把自己列名發現者的首位,不免有失「誠實的吉姆」之美譽。根據《創世紀第八天》作者的說法:布倫納和雅各布(F. Jacob,1965年諾貝爾獎得主)在加州理工學院完成證明mRNA存在的實驗後,沒把寫好的論文趕著發表,就先寄給哈佛大學的華生(學術界遠古時代的優良傳統)。三個月後,二篇論文同時送到英國《自然》並列發表。

本書後面的3/4是各類講稿的集結。其中最精采的是他對許多科技議題的評論。從1960年代末華生離開哈佛到紐約冷泉港實驗室任主持人,30年來他從未掩飾個人對科技界各種爭議的好惡,從重組DNA的管制、癌症研究,到人類基因組計畫,無不坦白而直接了當地表達個人的看法。譬如華生認為,對任何研究的管制都是多餘的,因為沒有人比親手做實驗的更清楚,那些實驗有潛在的風險,又該如何預防!讓政客來決定,哪些實驗該做或不該做是愚蠢的!1970年代中期,美國麻州劍橋市議會決議禁止哈佛大學教授進行重組DNA實驗,就是最好的例證。科學家不該帶著「政治正確」的預設立場,或是道德光環,隨著對科學一知半解的人起舞!現在回頭來看重組DNA的爭議,華生的論點顯然是對的!但是這種看法,是否同樣適用於現代生物科技引起的其他爭議上,像是基因轉植作物、幹細胞胚胎研究,甚至複製人?這還有待商榷,但是華生直率的看法至少提供了我們討論這類問題一個很好的起點!

科學與政治在現代社會中,往往是糾纏在一起難以切割。1970年代初,美國總統尼克森向癌症宣戰就是最好的例子,沒有人確切知道癌症究竟是怎麼引起的,不知道敵人在哪裡,宣戰的對象又會是誰?無論如何,總統說了話,下面自然得要有動作,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會不會有效,以後再說吧!好在美國地大物博,每個趕上這班「癌症研究」列車的人,多少都分到些好處,百家爭鳴之下,總會有些意外的驚喜。華生一方面對癌症研究的方向,提出不少嚴厲的批評;但他領導的冷泉港實驗室,也即時轉型成了癌症研究的重鎮。RNA的剪裁與酵母菌細胞週期的調控,可算是冷泉港對癌症研究交出的成績單。前者還給冷泉港帶來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成果稱得上是豐碩,但全在預期之外,這也算現代科學研究中一個必然的弔詭吧!

「人類基因組定序計畫」,最先是在1986年冷泉港的研討會上開始討論的,華生當然也就順理成章地當了美國基因組研究中心的首任主任。從他認為日本這麼有錢的國家,如果不多貢獻一點經費,將來人類基因組定序的資訊就不讓日本的科學家分享,到說凡特(C. Venter)定序的策略絕對行不通,華生獨斷的領導風格在這裡顯然要碰壁。最後他反對美國政府對一些人類DNA的片斷序列申請專利,而辭去人類基因組計畫負責人,這理由倒是光明正大的。

毫無疑問,華生是20世紀生命科學的巨人,他對科學近乎偏執的信仰與直言無諱的個性,使他會說出「如果我們(基因改造)能做出一個更好的人,為什麼不?」你在讀這本書時應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本書翻譯的水平不一,時好時壞。另一個重大缺失就是許多文章的出處不清楚。因為這是本文集,各篇文章風格體例都不一致,了解華生是在什麼場合說出這樣的話,對於讀者的閱讀是有幫助的。【本文轉載自2002年6月號】

來自 http://www.sciam.com.tw/book/bo...ocNo=71&CL=12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教育部 | Posted:2005-08-22 08:3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298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