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745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Goca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未來科學] 「暗」中摸索的嬰兒
「暗」中摸索的嬰兒
看不到的玩具並沒有消失,嬰兒對此是如何了解的?
撰文╱克拉寇夫斯基(Marina Krakovsky)
翻譯/黃鈺敏

熟悉的程度可能有助於嬰兒建立物體恆存的觀念。

長久以來,發展心理學家一直對一個奇妙的現象感到困惑:為何嬰兒在某些實驗中看起來聰明得令人難以置信,但在其他設計來測量相同知識的測驗中,卻又一副完全不知所以然的樣子?把一個玩具藏在毛毯下,未滿七個月左右的嬰兒不會伸手去拿,顯示他們尚未領悟物體恆在(object permanence),也就是視線外的物體仍繼續存在的概念。然而,在一些只要看著物體的實驗中,卻顯示就算只有兩個半月大的嬰兒,也有這個概念。

這類不一致現象的標準解釋是:嬰兒可能早在出生後就擁有這種概念,但是在前數個月的時間,他們因為尚未發展出運動技巧,因而無法拿起毛毯。但這個解釋可能仍然不夠充份,因為就算教會嬰兒拉開毛毯,他們後來這麼做也不見得是為了找到藏起來的物體。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的心理學家宗像(Yuko Munakata)為此謎題提供了一個新解答:知識隨著時間而發展。宗像解釋道:「嬰兒不是在某天突然『啊!』的領悟,而是是漸進式的了解。」在即將刊登於《心理科學》的論文中,宗像與南卡羅萊納大學的辛斯基(Jeanne L. Shinskey)提出證據指出,對嬰兒「藉由經驗逐漸發展出較強的物體表徵」,而某些任務則需要較強的心理表徵。

研究者在測驗24個嬰兒時,首先讓每個七個月大的嬰兒完全熟悉一個簡單的陶土玩具,接著測量嬰兒有多常伸手拿這個玩具或另一個新玩具。結果如許多先前的研究所預期的一樣,嬰兒喜歡新玩具勝過熟悉的玩具,接觸的時間分別是88%與39%,但此結果只有在玩具位於清楚的視野時,才會呈現出來。當研究者把燈關掉,透過紅外線攝影機來觀察,他們發現嬰兒對新玩具的喜好完全倒反過來。在黑暗中,嬰兒伸手到上次看見新玩具的區域的時間只有20%,而伸手拿熟悉的玩具所佔的時間比例則是32%。

研究者提出結論,認為熟悉感強化了嬰兒對此玩具的心理表徵,足以讓嬰兒去找這個玩具。相反地,嬰兒沒有去找不熟悉的新玩具,是因為他們與新玩具在一起的時間還不夠久,以致無法在黑暗中回想起這個玩具。

根據路特格大學心理學家羅伊柯利爾(Carolyn Rovee-Collier)的說法,這只是所得資料的解釋之一。嬰兒在黑暗中伸手去拿熟悉的物體,有可能因為那是個不同的遊戲。因為新玩具可能是個特殊的例子,而非只是比較不熟悉。因此她也懷疑在黑暗中伸手拿熟悉物體的模式,在不同的熟悉程度下是否也有相同的結果?

麻州大學阿模斯特分校的心理學家基恩(Rachel Keen)提出了另一個可能:嬰兒並不害怕黑暗,事實上,嬰兒可能覺得黑暗是好玩而且有趣的。她假設:「在新奇的黑暗環境中的熟悉物體,其實也算有點新奇。」證明了中等程度的新奇事物,比完全新奇的、或完全熟悉的事物更吸引人。宗像則表示她正在進行另一個用來測驗這個解釋的實驗。但就算進行測驗,也可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如同基恩所言:「儘管我們總是這麼做,但我們很難推斷嬰兒的心裡究竟在想什麼。」

【本文出自科學人2005年8月號】

來自 http://sa.ylib.com/news/newss...No=727&CL=33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8-09 23:4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71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