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657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大 陸][轉貼] [大陸]貴州行 窮山惡水裡的希望工程


這些小孩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雖然你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你給的機會對他們會造成什麼影響。如果你願意,讓我們一起幫助他們吧。(文/邢芬 圖/蔡美賢)


窮山惡水出刁民嗎?在窮山惡水的貴州西北,我看到的是一群善良的人。

大水鄉位於貴州西北,離貴陽有三小時的車程,但離貴陽的繁榮和生活品質卻相差三十年。那兒的居民大部份是苗族,彜族及布衣族。去大水鄉的遊客,從2004年到現在一年的時間裡比過去幾百年加起來的還多,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人,一個志願支教者(支援教育)徐本禹。

徐本禹的故事自從在網絡上發布後引起很大的迴響,不但有人捐款,還有人放下一切加入他支教的行列。這個湖北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的年輕人,2003年因爲對山區小孩的一句承諾,2年來無怨無悔的在貴州偏僻的小鄉村履行他的諾言,而華中農大更爲了他破天荒的保留他研究生的資格2年,今年8月他就要去念研究所了。他本人去年也獲得「2004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而我的旅程從一封電子郵件開始。

看完同事轉發徐本禹支教的故事後心有點痛,雖然照片和文字都讓人震撼,可是我無法實際感受身處那樣的世界會是何種情況,於是和朋友商量著趁中國五一假期去實際體驗。聯絡上了徐本禹,我們于4.29出發到了貴陽,小徐請了朋友小李,一位也是受他感動的貴陽人來接我們,住進飯店後我們等著小徐一起到大水鄉。

2005.5.1早上我們在飯店里等小徐,他一進門坐在椅子上就脫下腳上的涼鞋抓腳底扳,還一面說「腳氣真難受,癢得不得了」。我們看了直笑,這個23歲的年輕人直率的不顧形象,他現在可是全國知名人士啊。趁著假期到大水鄉的還有幾個廣州來的、在日本唸書的瀋陽女生、辭掉工作出來旅遊的河南女生、來自南京的女生、我們二位台灣來的在上海工作的女生,特別的是一位杭州的17歲高中輟學小女生,她在網上看到小徐的故事後就買了一張到貴陽的火車票,說要到小徐支教的小學支教,上了火車才打電話給爸媽。還好假期結束後小徐把她勸回家了。

下了高速公路進入大水鄉的是崎嶇的石頭路,一顛一顛的前進,好幾次聽到石頭刮過底盤的聲音,讓我們對小李很不好意思,有時遇到路況實在太差只能下車步行,減輕重量,免得人到了車也差不多了,當再次看到柏油路面時小李告訴我們鄉政府到了,因為只有鄉政府前面那一截舖有柏油。

我們是到這裡的第一批台灣人。

大方縣大水鄉大石小學

從鄉政府走了一個半小時的山路到了大石小學,學生正在上課,朗朗的讀書聲聽起來特別悅耳,我們尋聲找到了教室,兩間相鄰用帆布搭著,另外的學生在舊樓上課,其實說樓也不過是1943年國民黨時期蓋的一棟二層木板房,窗戶用木板和木條圍著,屋頂破的地方用硬紙板遮著,我不敢想像冬天的寒風如何切刮孩子們稚嫩的臉龐和小小的身軀。還好因為小徐的影響力,各地捐款重新蓋校舍,大概新學期開始學生就可以使用新的水泥教室了,真想看看他們臉上興奮的表情,我們建議校長千萬不要拆掉舊樓,應該要保留做一個見證。(圖/左為1943年蓋的教室;右為臨時蓋的校舍,幾根木頭外披帆布。)




在這兒支教的除了小徐還有二位志願支教者,也是看了小徐的故事被感動來的。小陳老師來自從廣東,之前支教過六年,這次打算在大石小學支教一年;另一位小王老師從山東來,大二因為看了小徐的故事決定休學一年來支教。我們在舊樓樓上透過坍塌的樓板看小王老師用濃濃的山東腔上語文課,真懷疑學生們久了會不會也是一口山東腔。每個人大聲的朗讀課文,遇到老師問問題也都爭先的喊「叫我,叫我」。(圖/小陳老師正在教五年級生語文課。)

老師的房間裡放著一台電視一台電腦,是遠距教學用的,這是中國去年開展的項目之一,希望透過遠距教學讓偏遠地區的學生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不過這兒沒有寬帶,遠距教學目前顯然使不上力。




中午休息時間到了,學生都在空地上玩耍,我問小陳老師學生是不是要回家吃中飯。小陳老師告訴我學生中午是沒飯吃的,馬鈴薯(中國稱土豆)收成的季節家長會給小孩帶一些炸土豆,土豆吃完了就都沒了,家境稍稍好一點小孩會到小店買一些小吃(小吃店根本沒啥東西賣)。有一次一個山東來的先生看到學生中午沒東西吃很難過,到鎮上請人做了饅頭第二天揹進去。我問學生中午不吃受得了嗎?小陳老師說學生習慣了,頂多個子小一些。聽了小陳老師的話我知道不單會是個頭小的問題,對智力發展也有很大影響的,但我除了沉默不知道要說什麼。(圖/大石小學六年級學生,下課時間。)





這兒主要作物是土豆和玉米,但玉米是那種粗食的,她剛來不適應,有一次吃了玉米兩天脹氣的難受。我看到家家都有養雞啊,但小陳老師說那些雞是要留著生雞蛋好賣錢來買油鹽的。說著說著一個老太太拿了一隻公雞要送給徐老師,因為她在路上聽人說有客人要吃雞,就是我們啦,所以送一隻來,(其實我們不是一定要吃雞,問題是那裏什麽都沒有賣,只能從農家買雞),我們聽了惶恐不已,怎麼也要付錢,老太太比我們還惶恐,怎麼也不收錢,幾翻推來推去老太太丟下錢跑了回家,後來買雞的回來了,我們把老太太的雞還了回去。(圖/小徐把老太太的公雞送回去。)

小陳老師上課的五年級最後十分鐘讓我自我介紹,學生們都很害羞,每個人都頭低低的,和我在教室外感覺的完全不同,我畫台灣的地理位置圖,沒人知道,也沒人認識或聽說過任何來自台灣的人。我說很好,那他們認識的第一個台灣人是我。

大水鄉篟腳小學──比大石還要窮

篟腳小學離大石小學還有一小時的山路。2004年7月小李在網上看了徐本禹的帖子後夜不成眠,第二天一早就開車到大石村找小徐去了,熟識了以後小徐告訴他如果有心要幫忙到篟腳小學看看,那兒比大石還要窮。

我們到的時候學生已經下課了。一群人圍上來告訴小李篟腳希望小學的工程進度,地基打的如何,教室在哪兒,辦公室在哪兒,前面的梧桐樹要不要砍等等。第二天就是篟腳小學奠基典禮,他們得討論一下。我們受邀參加典禮,不過得自己從鄉鎮府走去。


我們看到一間用土堆起來的小房子,只有一扇門一個小窗(其實就是一個洞),居然是間教室,學校老師說夏天天色較亮,教室裡不開燈,只有冬天才開,我說即使夏天教室裏面也很昏暗啊,老師很不好意思低下了頭。另一邊有三間教室,有一間坍塌的不能用了,另外二間的牆一半用木板,一半用塑膠布圍著,我不知道那要擋什麼,風嗎?雨嗎?其實破的什麼都檔不住,教室地板和外面一樣是黃土,高高低低的,桌子和椅子就是木板條,只不過桌子高些寬些,前面的黑板坑坑疤疤,根本看不清寫上去的字。(圖/篟腳小學現在的教室。)

我問一些小朋友長大以後要幹嘛?他們說要到外面打工賺錢。一些小孩在這麼熱的天裡還穿著毛衣,因為沒有可以替換的衣服,有些小朋友的衣服不是過大就是過小,唯一相同的就是都髒兮兮的。大人也好不到哪裡去,一個中年人鞋子破的露出了四隻腳指頭。學校老師請我們喝井水,還直說抱歉村裡窮沒有什麼東西招待,我們直誇井水甜美,人很熱情。

第二天出發到篟腳,太陽高高掛在天上,三個小時的路走的汗流浹背、精疲力盡。中午我們在校長家吃飯,小小的桌子擺的滿滿的,有菜有肉還有蛋,入座的只有我們客人,校長在旁邊喝酒,其他人盛了飯就出去了,也不見他們回來夾菜,校長的家人說吃過了,怎麼也不肯坐下,我相信他們都沒吃飯。也許他們過年都不見得有這樣的飯菜可吃,這頓飯吃的我們很不好意思,但我們真的好餓。

篟腳小學目前有學生160人,小李說他開始關注之前只有100人左右,因為有人捐款才讓一些失學的孩子可以上學,但還有很多小孩沒錢唸書。我問他唸書要花多少錢,他告訴我一學期人民幣80,一年160,加上其他雜費,200元就可以供一個小孩上一年的學。這兒人均產量以玉米計算約有340斤(2斤等於1公斤),個人要吃掉300斤,餘下40斤可以賣錢,每斤賣0.8元,可收入32元,然而這錢要拿來買油鹽醬醋茶,算了,就別喝茶了。再加上賣雞蛋的錢,其實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了,更別談供養小孩唸書,加上村人知識教育程度不高,超生比例卻高,家家戶戶更窮了。



我問學校老師當地農民有沒有試過其他適合當地土壤又經濟價值高些的農作物?張老師說前些年栽種過菸葉,價錢不錯,但後來不知何種原因政府停止收購,以後就沒有人敢再種菸葉了。當地老師的工資每月人民幣110元,但不保證每個月都有,篟腳希望小學蓋好後,小李希望有能力讓老師們加點薪。(圖/蒨腳小學的奠基典禮,一位貴陽的劉女士捐了五萬人民幣,所以以她的公司「力力」為前置名。)

篟腳小學目前沒有支教者,大概是因為沒地方住,沒自來水,不能上網,連電都不一定常有,用水也要自己挑。也許等希望小學建好後會有人願意來支教。小李問我們有沒有興趣支教一段時間,我們不敢回答。

后記

在大水鄉我們住的是鄉政府安排的民宿,其實我們帶有睡袋,本來想借宿在小徐支教的村子,可是小李並不建議我們這麽做,也許是因爲家家戶戶都是家徒四壁,連一個像樣的地方打地鋪都不行吧。我們必須走回鎮上住宿。


目前大水鄉有志願支教者十七名。志願支教者和派遣的支教者不同,他們沒有政府給的生活津貼,所有費用都要自己負擔。小陳老師和小王老師都預計支教一年,其他的志願支教者也是一樣。他們也需要生活,需要充實。(圖/正在興建中的大石希望小學。)

篟脚希望小學是小李籌建的第一個希望小學,他希望這輩子可以建五十所,藉由大家的愛心和贊助讓失學的的小孩可以回到學校。有人建議他去貴州東南的從江看看,情況不會比篟腳好,也許他的第二所希望小學就在那兒。貴州像大石和篟腳的地方還很多。小李告訴我們前陣子有向社會各界募捐衣物,不過小孩子衣服的倒不多。

但建學校要錢,資助失學兒童也要錢。小李沒有徐本禹的光環,得不到政府和媒體關愛的眼神及協助。目前只靠著他在網站上的號召和朋友之間互相宣傳,他很感激很多人根本不認識他,不了解他,還是把錢捐了出來。他說他會嚴肅的對待每一筆捐款。但是有些人的捐款並沒有持續,那意味著部份兒童將被迫再輟學或不能讓更多的兒童上學。

有人說「縱使細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里之外之颱風」。

這些小孩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雖然你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你給的機會對他們會造成什麼影響。如果你願意,讓我們一起幫助他們吧。

如果您想幫助或有任何意見歡迎和作者聯繫:
email:Gfenhsing@yahoo.com[/email]
(作者邢芬,台灣人,目前在中國工作)


徐本禹的故事:http://article.tianyaclub.com/2004/20040907001.htm
小李的網站:http://pbbs.tom.com/forum/view_thread.php?forumid=38&threadid=68074&page=1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07-14 03:4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432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