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6542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tear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74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中 歐][轉貼] [轉貼]法國飲食文化
吃在法國
                                                   
                ﹒由 夕﹒
                                                   
  法國人對吃的講究程度不亞於中國人。他們常常津津樂道於在哪個餐館吃得如
何好,又在哪條街上新開一家什麼餐廳,一定要去吃一次云云。在接受吃的文化方
面他們又是很開通的,只要是美味,無論是意大利的、西班牙的,還是北非或中國
的,一概照單全收。但一說起法餐,那絕對是“非我莫屬”。只有同中國人在一起
時,他們才會稍稍顯出謙遜的態度,說是“我們法餐中餐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大飲
食”。你看,居然想同中餐平起平坐。
                                                   
  法國人不僅講究吃的內容,還講究吃的環境和吃的情趣。
                                                   
  除了貓狗肉不考慮之外,肉食也可謂品種繁多,有大家熟知的蝸牛、青蛙腿、
馬肉,加上一般傳統肉類﹔海鮮更不在話下:生蠔,龍煆,鼇煆,蜘蛛蟹及各種海
貝﹔魚類主要為海魚,最走俏的有海魴、狼魚、鰨魚、大菱□及一些譯不出名字的
魚,而吃熏大馬哈魚則為聖誕節傳統之一。會打獵的人還講究吃山鷸,是一種體形
不大的鳥,卻渾身都是肉,肉質極鮮。
                                                   
  肉類的作法大多為燉、烤和煎。總的來說,他們沒有“炒”這個概念,有也只
是煮的前奏。所以法餐可提前做好,不象中餐為了保持鮮嫩,總要在最後關頭下廚
操勺。他們用的佐料基本上都是一些“草”,常用的有小蔥、百里香、香芹、月桂
等。正如中餐佐料不止有醬油醋,法餐中也有五花八門的各類調料,如黃油、牛奶
、奶油、雞蛋等,也能配成各式各樣的口味,就看他如何選配及操作了。最有代表
性的吃法為煎牛排,分三種狀態,第一為半生不熟,僅煎幾秒鐘便上桌,切開後仍
血淋淋的,有人為此大快朵頤,中國人會望而生畏﹔第二種為帶血狀,比前者多煎
十幾秒﹔第三種為基本熟狀。吃時完全視各人口味選其需要的狀態。
                                                   
  法國人吃的青菜品種絕沒有中國的多,且大部分都生吃,其它都是西洋菜的模
式:大而無味,也正好適應法餐的作法。人們漸漸地也用一些外來的佐料,如咖喱
和生姜等。法國人認為生姜有壯陽的功效,所以接受起來十分容易。另外大白菜,
豆芽也開始慢慢流行開來。他們對蔬菜的作法同中餐正好相反,沒有中間狀態:不
是生吃就是煮得爛爛的。生吃的有各種生菜、甜紅蘿卜、西紅柿和黃瓜等。象煮得
爛爛的就有什麼菠菜泥或悶煮各種菜,連扁豆都煮得軟軟的。
                                               
  甜食更是五花八門,能看得你流了口水不說還非得買來嘗嘗不可。做甜食的佐
料無非也就是黃油奶油牛奶面粉雞蛋再加上糖而已,如配上各式水果或巧克力或香
草等就做成了式樣不同的糕點。有愛好者大多數情況下在家里自制點心,一點也不
比外面買的差,甚至更好。
                                                   
  吃飯時客廳的氣氛及裝飾是要講究的,主人一定要事先將客廳精心布置一下,
插上鮮花,晚間則打上柔和的燈光,大餐桌鋪上燙好的桌布和布餐巾,再擺上精美
的瓷制餐具。最好的當屬里莫日的瓷器,潔白的細瓷點綴上精致的花紋,顏色也配
得恰到好處,講究的人家要擺上銀制刀叉和水晶杯。酒杯視各家情況一至三只不等
。一般為兩只,包括酒杯和水杯,有三只的就考慮到紅、白葡萄酒了。遇有重大場
合,飯後要開香檳酒,又是另一只杯子。順便說一句,法國香檳酒是香檳地區產的
帶汽白酒,與中國的小香檳不可同日而語。受法國人邀請時,千萬別以為“隨便來
點香檳”就行了,因這種酒實在不是隨便喝的。
                                                   
  刀叉餐具的講究看過電影《泰塔尼克號(TITANIC)》的人一定有所領
教,初一看真能嚇一跳:盤子的兩邊左右各擺三至四副刀叉,杯子有大中小三號。
那是最為講究的一種,一般情況擺上一、兩副刀叉就夠了。如吃海鮮更是熱鬧,有
各式各樣的工具,你若不大干一場都覺得對不起它們。一般的規矩是每上一道菜先
從最外面的刀叉用起,隨用隨撤,到後來就好辦了。大號杯子用於喝水,其它用於
紅白葡萄酒。大勺只用於喝湯或公用﹔小勺又有甜食和咖啡之分,後者較前者小一
號。如是在家中用餐,如此一頓飯下來鍋碗杯勺可夠洗一通的,幸好有人發明了洗
碗機。
                                               
  吃飯的程序是:首先喝開胃酒,以酒精濃度較高的酒為主,同時吃點小咸餅干
,等於是讓胃適應一下。然後全體上席,第一道菜通常是冷拼、熱菜餅或海鮮,用
一只中淺盤子﹔如第一道為湯,就得用深盤子加上大勺。無論吃什麼,這第一只盤
子總要撤下。隨之而來的主菜用大淺盤用餐,至少包括兩個熱菜,一葷一素,有時
會有米飯或面條,屬於配菜。主食永遠是法式面包。等所有的人將食物都盛到自己
盤中後,女主人拿起刀叉并說“祝大家好胃口”,客人方可開始。有時客人不懂規
矩先動手也是有的,這時女主人便立即不動聲色地拿起刀叉,以不顯得客人失禮。
熱菜之後是奶酪間或加拌生菜,換上一小淺盤,然後就是飯後甜食加咖啡或茶。最
後,有時主人還建議喝消化酒,其酒精濃度比開胃酒更高一點。常常有外國人不懂
法國人的對酒的講究,將開胃酒在用餐時倒給客人﹔或有人象在中國干老白干一樣
斟上滿滿一杯,然後舉杯一飲而盡﹔甚至主客不分,自己起身倒酒。遇此類情況,
法國人一般來說比較寬容。有去過中國的就了解一點中國人的行事方式,他們會開
玩笑說:“我們在中國時,都按他們的習慣做﹔在法國,我們還是得隨他們。”不
過一點沒有責怪的意思。
                                                   
  大多數法國人都很會做菜,尤其是家中來客人時,夫妻倆更是各顯身手。一般
來說,客人到後,妻子負責招呼,丈夫掌管酒水,需要時倆人就同時下廚上菜。在
這樣一種氣氛里,無論吃什麼都會給你一種溫馨的感覺。更不用說主人精心烹調出
的美味了。如在飯店用餐,那麼各式菜不僅味道鮮美,廚師還能用各類食品顏色拼
出各種圖案及樣式,其講究程度就不是一般家庭所能做到的了。
                                                   
  來法旅游的中國人吃法餐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冷熱交替、甜咸相加:第一道,冷
盤(咸)﹔第二道,熱菜(咸)﹔第三道,甜食(冷)﹔最後,咖啡或茶(熱且加
糖),不僅如此,用餐中還要喝酒和冷水。吃完了飯肚子如何承受只有心知肚明了
。不過法國人從來沒有不適,也就不便大張旗鼓地發牢騷。
                                                   
  法餐雖不象中餐擁有幾大菜系,各地卻都有傳統的代表菜,如多爾多涅的油浸
鴨肉及鵝肝,阿爾薩斯的酸菜腸,布列塔尼的黑面燉肉和薄餅,諾曼底的牛羊下水
,普羅旺斯魚湯等等等等。現代的新式法餐更著重味道的細膩及陳列的樣式,使人
的味覺和視覺都得到美的享受。
                                                   
  綜上所述,中法兩種飲食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吃在法國不僅讓你得到食的滿
足,其中的情趣也是別有一番滋味。一般來說,法國人很容易接受中餐,反之中國
人接受起法餐來就有些條件﹔而中餐里能讓法國人不喜歡的東西比法餐里中國人不
喜歡的要少。這到底說明中餐比法餐更勝一籌,還是說法國人更開放一些?答案留
給讀者。
表情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 | Posted:2004-11-17 02:12 |
peterhsu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謝謝分享精采的文章!!! 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09-25 22:1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615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