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頭痛、牙痛、胃痛、肚子痛,當疼痛來敲門的時候,很多人隨手將止痛藥往嘴巴一丟,就以為能解決疼痛,疼痛的原因包括神經痛、肌肉痛、血管痛等,吃錯止痛藥,小心越吃越痛。
署立宜蘭醫院家醫科主任賴志冠指出,市面上的止痛藥,大多是指示用藥,安全性很高,不用擔心有嚴重的副作用,但是這也不代表止痛藥就能隨便亂吃,過高的劑量仍會引發肝、腎毒性。
賴志冠說,疼痛有很多原因,包括神經痛、肌肉痛、血管痛、痙攣、發炎、痛風等。神經痛會伴隨麻、感覺異常、無力症狀,可以使用抑制神經痛的止痛藥。
肌肉痛是最常見的疼痛原因,由於肌肉的使用過度所引發的疼痛,包括腰酸背痛、肩頸痛、緊張型頭痛等,應該先讓肌肉放鬆,再使用緩和肌肉疼痛的止痛藥。
當胃揪在一團,感覺硬梆梆的時候,是一種痙攣疼痛,若是吃止痛藥會越吃越痛,應該吃制酸劑,也就是俗稱的胃藥、胃乳片等。
如果疼痛的感覺是隨著血管的跳動而抽痛,則是血管型的疼痛。發炎也會引起疼痛,例如蜂窩性組織炎、盲腸炎等,往往合併紅腫熱痛,應該使用抗生素治療,使用止痛藥只會拖延病情。
根據「普拿疼疼痛關懷中心」調查顯示,不到三成的人在疼痛時,會尋求專業醫療管道或藥物解決疼痛問題。賴志冠建議,除了使用止痛藥之外,更應該尋找壓力來源、尋求支持系統、尋求專業協助。
賴志冠說,當疼痛的感覺伴隨發燒,有可能是全身性的感染,紅腫熱痛則可能是局部性的感染,或是疼痛越來越痛,止痛藥效一過,又開始反覆疼痛,這些情況都要儘快就醫。
【2005/06/14 聯合晚報】
http://udn.com/NEWS/LIFE...782.shtml---------
止痛藥只算是配合醫療的一種手段吧,對治好病情沒有多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