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644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sharron530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文章表情[散文][分享] 摩挲而過枯木的風聲
我喜愛版畫,木刻、黑白的版畫。彷彿素樸的歲月一般,黑白兩色,就可以寫盡人間的喜悲哀樂。黑的線條、區塊,黑的流動、停滯;白的區塊、線條,白的深陷、飛揚。這是山水、陸海、天地、陰陽共同交織出來的顏面,兩極對立,卻又相互侵襲,相互交叉,最後融於一體。黑與白,對立而相生,矛盾而統合。我在黑白木刻版畫中看到的,是複雜萬端的滄桑都溶到簡單。像紋理,在水中優遊迴盪;像風聲,在枯木的身上摩挲。那一筆一刀刻入木紋的,顏面。

  這樣的版畫,也隱藏著我的生命記憶,來自台灣民間的文化召喚。從小時母親逢年過節製作紅龜粿的粿模、父親寄信時蓋在信封外頭的「林緘」的印模,到祭天拜祖、謝神明以及燒給亡靈的金銀紙上的簡略的版畫,這些通過刻鑿,一體成型,而後又通過拓印,印出來的圖畫、圖形乃至文字,其中流露著信諾、期許、以及懷念。人的感情,通過一筆一刀的鑿刻,轉印到紙物的上方,向接觸它的人傳達信息。我童年時,還喜歡父親早年學字看的木刻版印的舊書,那上頭,知識與趣味也是一刀一筆恭恭正正鑿刻出來的,連些許錯失都饒不得。

  印象最深刻的版畫,卻是到我讀大學時在學校圖書館中翻到的《民俗台灣》封面版畫,以及從該誌創刊號推出的「台灣民俗圖繪」專欄。我還記得,我捧讀這本日治時期的雜誌時,已近黃昏,夕陽從圖書館西側的窗邊斜著偎靠到雜誌的上頭,正好流洩在泛黃的紙頁上,在題為「打綿布」﹝彈棉被﹞的版畫中,棉被師父右手持木槌、左手抓著略似彈弓的器具,就著棉絮槌槌彈彈,棉絮如雪飛舞,依稀可以聽見棉被店中「端─端─」的彈聲,起落有致。照在這幅版畫上的夕陽,映進我的眼中,溫暖、喣和。通過黑與白的表現,這暖陽俐落得一如漾著金黃水光的長河。

  然後,我注意到鑿刻這些版畫的人,在其後每一期《民俗台灣》的版畫角落簽署日本漢字「」的畫家──立石臣。我逐期翻閱他在雜誌專欄中發表的版畫,大稻埕永樂市場的路邊攤、龍山寺廣場慶中元的大士山、拉著「呂蒙正拋繡球」乞食調的「抽籤仔」﹝流浪歌手﹞、在「停仔腳」﹝騎樓下﹞揀茶﹞的婦孺,以及龍山寺前寒風中穿著各式大衣的「老歲仔」等等。身為殖民國的日本人畫家,如此誠敬真摯地用刀筆刻繪台灣俗民生活,這些簡單俐落的黑白版畫,從此進駐我的心中,成為生命裡最溫暖的印記,伴隨著西斜的暖色調的陽光,照亮了我尋索文化台灣的路途。

  但要直到十一年後,一九八五年年末,我才再度與臣的木刻相逢,並且因為老友曾堯生與劉還月兩兄籌辦出版社,而重讀立石臣,整理他鑿刻於戰前台灣的木刻版畫,出版了《台灣民俗圖繪》這本如今幾已絕版的書。當時,我以著沸騰的心情,在書後如此介紹立石臣: 

立石臣,一九○五年生於台北。《民俗台灣》雜誌的靈魂人物之一,「台陽美術協會」唯一的日籍創辦人。他在台居留長達十七年之久,並以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刻繪下四○年代的台灣風土,強烈地流洩出他對台灣的摯愛。一九八○年去世於日本東京。

而感覺到那抹曾在我年輕時透窗而入的暖陽消逝的無奈。在畫家遺留的木刻版畫之中,早年台灣的顏面何等清晰,但更加深刻的,臣對台灣默默的愛,則令我瞿然。

  然後,我也迷上了刻鑿版畫,用一把簡單的雕刀、美術社賣的粗糙木板,從九○年開始,一刀一筆地在不眠的夜裡鑿刻我記憶中的台灣顏面,約有兩年之久,完成了十多塊木板,印出的版畫分贈親朋,如此已足。這些版畫後來曾在副刊刊載過,看過的朋友問我,是否拜師學過?我笑而不答。就是抓起雕刀在木板上鑿刻罷了。但與其說我無師自通,不如說從我刻鑿版畫的那一刻起,就有著溫陽暖歲照拂在雕刀所下的木板之上,浮出了我從未謀面的立石臣面向台灣的臉顏。也正是那臉顏,像木板上可見的紋理,指引著我循之捕捉台灣的印記;像摩挲而過枯木的風聲,一筆一刀,教我如何流暢表達我對生身之地的信諾與期許。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4-17 15:04 |
Ivon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個人商品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驗證會員
級別: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38 鮮花 x1423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下面是引用sharron530於2005-04-17 15:04發表的 摩挲而過枯木的風聲:
我喜愛版畫,木刻、黑白的版畫。彷彿素樸的歲月一般,黑白兩色,就可以寫盡人間的喜悲哀樂。黑的線條、區塊,黑的流動、停滯;白的區塊、線條,白的深陷、飛揚。這是山水、陸海、天地、陰陽共同交織出來的顏面,兩極對立,卻又相互侵襲,相互交叉,最後融於一體。黑與白,對立而相生,矛盾而統合。我在黑白木刻版畫中看到的,是複雜萬端的滄桑都溶到簡單。像紋理,在水中優遊迴盪;像風聲,在枯木的身上摩挲。那一筆一刀刻入木紋的,顏面。

  這樣的版畫,也隱藏著我的生命記憶,來自台灣民間的文化召喚。從小時母親逢年過節製作紅龜粿的粿模、父親寄信時蓋在信封外頭的「林緘」的印模,到祭天拜祖、謝神明以及燒給亡靈的金銀紙上的簡略的版畫,這些通過刻鑿,一體成型,而後又通過拓印,印出來的圖畫、圖形乃至文字,其中流露著信諾、期許、以及懷念。人的感情,通過一筆一刀的鑿刻,轉印到紙物的上方,向接觸它的人傳達信息。我童年時,還喜歡父親早年學字看的木刻版印的舊書,那上頭,知識與趣味也是一刀一筆恭恭正正鑿刻出來的,連些許錯失都饒不得。

  印象最深刻的版畫,卻是到我讀大學時在學校圖書館中翻到的《民俗台灣》封面版畫,以及從該誌創刊號推出的「台灣民俗圖繪」專欄。我還記得,我捧讀這本日治時期的雜誌時,已近黃昏,夕陽從圖書館西側的窗邊斜著偎靠到雜誌的上頭,正好流洩在泛黃的紙頁上,在題為「打綿布」﹝彈棉被﹞的版畫中,棉被師父右手持木槌、左手抓著略似彈弓的器具,就著棉絮槌槌彈彈,棉絮如雪飛舞,依稀可以聽見棉被店中「端─端─」的彈聲,起落有致。照在這幅版畫上的夕陽,映進我的眼中,溫暖、喣和。通過黑與白的表現,這暖陽俐落得一如漾著金黃水光的長河。
.......
有時候一幅畫可以代表一個年代
但是也對一個人也滿好的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政府網際 | Posted:2006-10-03 16:2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574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