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368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阿摟哈哈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3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小品] 神的小丑
看過電影《戰火浮生錄》的人,大多會為片頭、片尾巴黎鐵塔附近夏瑤宮廣場上那場壯觀的舞蹈所震撼──一名上身赤裸的舞者站在巨大、朱紅的圓桌中央,以強韌而曲柔的肢體呼應蠱惑般反覆出現的旋律,圓桌旁,四十名男子圍成一圈,配合圓桌上的舞者,隨愈轉愈強的節拍愈舞愈烈,至最高潮處驟然同時崩倒。這熟悉的音樂大家都知道是拉威爾的《波烈羅》,但很少人注意到這舞是誰編的。

莫利斯‧貝賈爾(Maurice Bejart),一九二七年生於法國,是當代最勇健、前進的編舞家之一。他三十歲時組織了自己的舞團,一九五九年演出他改編的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春之祭》。在這個新版本裡,他把原來選拔少女狂舞至死以祭獻土地之神的情節,轉化成少女與年輕男子肉體的結合──頌讚生命與愛的力量。貝賈爾成功地掌握了原始的氛圍,以充滿活力、變化有致的群舞與韻律再現史特拉汶斯基音樂的精神。演出後,愛之者譽之為不朽傑作,惡之者詆之為色情遊戲。貝賈爾一躍而為布魯塞爾皇家劇院的監督,他的舞團則改名為「二十世紀芭蕾舞團」。

「二十世紀芭蕾舞團」的表演顛覆了傳統芭蕾美學秩序。貝賈爾的編舞常給人巨大的視覺撞擊,他在舞作中引進爵士樂、特技、具體音樂(從現實生活中錄下來的聲音),並藉歌唱、說話等方式強化表演效果,以吸引廣大群眾的參與。芭蕾不再只是供少數人在劇院裡正襟危坐觀賞的高雅品,它變成公眾生活的一部分。貝賈爾不斷在大型的體育館、運動場、馬戲場公演他的作品。一九六四年,他編舞的貝多芬《合唱交響曲》在布魯塞爾皇家馬戲場上演,先後有五十萬以上的人在各地看了此一舞作:經由戴奧尼斯式的舞蹈,貝賈爾讓觀眾與舞者一同完成了他藉貝多芬──席勒──尼采揭示的愛、自由、和諧的理念。

一九七一年,貝賈爾以發狂致死的俄國偉大舞者尼金斯基的日記為題材,編成《尼金斯基──神的小丑》一舞,首演時擔綱的即是電影中跳《波烈羅》的舞團台柱 Jorge Donn。貝賈爾引用尼金斯基的話做為主題:「我將扮演小丑,如此他們將更了解我。我愛莎士比亞的小丑──他們非常幽默,但他們仍有恨,他們不是神派遣來的。我是神的小丑,所以愛開玩笑。我的意思是小丑是好的,只要他有愛。沒有愛的小丑不是神的小丑。」

貝賈爾自己其實就是小丑,勇敢、厚顏地打破種種藝術的界限。他有時候教舊瓶子裝新酒,有時候教驢與馬結婚,有時候教西方的丈夫偷東方的香,有時候叫古代的腳抓現代的癢。他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戲外有戲:一群舞者在空蕩的舞台上排演,忽然爭吵、打鬥起來,芭蕾教練前來調停,以演戲的方式告訴他們一個愛與恨的故事──《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演畢,舞者重回舞台準備排演,他們興高采烈地高喊「作愛,不要作戰」,忘卻了剛才《羅密歐與茱麗葉》戲中的愁思。他的《火鳥》飛法跟別人不一樣,把古老的俄國傳說轉變成自由與革命的政治寓言:一隻身著紅衣的男性火鳥,率領一群反抗者,前仆後繼地死亡、再生,獲得勝利。他採訪印度傳統音樂、舞蹈,編成芭蕾《守貞專奉》;他研究埃及音樂、歷史,編成舞劇《金字塔》;他結合東西方舞者,共同演出取法日本的《歌舞伎》。

他真的是世界的小丑,到處製造玩笑,製造愛的積木。他沒有自己的房子。在布魯塞爾,他有兩個房間,房裡並無電話,成噸的唱片堆積在地板上,走廊上有兩個手提箱:獨立和自由──兩個手提箱,四海為家,一無所有。

他有的是不斷追求新事物的精力。一九八七年,他離開布魯塞爾,到瑞士洛桑另創「洛桑貝賈爾芭蕾舞團」──這也許是他的廿一世紀芭蕾舞團。一九九一年春天,整個巴黎都在談他新上演的芭蕾《突然之死》。看過的人說這是他集大成的作品。音樂由輕歌劇到現代歌劇,由交響曲到鋼琴小曲。一九六○年,貝賈爾的父親因車禍突然死亡。一生受學哲學的父親影響極大的貝賈爾,永遠難忘自己見到驟死的父親時的情景。人終須一死,他希望自己也能像父親一樣突然死,那是最幸福的事。在芭蕾《突然之死》的最末,一名穿藍衣的女子──靜穆彷彿聖母,又彷彿死神──緩緩降臨匍匐於地上的男子身上,張開雙手,擁抱他。

我在電視上看到這感人的一幕。但更令我忘不了是另一幕啞劇──一群舞者,彷彿夢遊般行走於舞台之上:有人拿著一把斧頭,有人拿著一座巴士站牌,有人抱著一個地球儀,有人抱著一座搖搖木馬,有人舉著一把大傘,有人套著一個救生圈,有人托著一枝步槍,有人抱著一個洋娃娃,有人推著一輛小腳踏車,有人舉著一個衣架,有人拿著一個熨斗,有人拿著一個大水壺,有人拿著一個花盆,有人拿著一個吸塵器,有人拿著一具電話,有人拿著一支鐵耙,有人拿著一張摺疊床,有人拿著一條床單……

貝賈爾在告訴我們什麼呢?如此豐富的生的意象。我想到他在接受訪問時說的他的父親是文化人,也是生活人;我想到他經常說的「舞蹈即生活」。

他是神的小丑,還是生命的小丑?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局域網對方和您在同一內部網 | Posted:2005-04-02 08:19 |
Ivon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個人商品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驗證會員
級別: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38 鮮花 x1423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下面是引用阿摟哈哈於2005-04-2 08:19發表的 神的小丑:
看過電影《戰火浮生錄》的人,大多會為片頭、片尾巴黎鐵塔附近夏瑤宮廣場上那場壯觀的舞蹈所震撼──一名上身赤裸的舞者站在巨大、朱紅的圓桌中央,以強韌而曲柔的肢體呼應蠱惑般反覆出現的旋律,圓桌旁,四十名男子圍成一圈,配合圓桌上的舞者,隨愈轉愈強的節拍愈舞愈烈,至最高潮處驟然同時崩倒。這熟悉的音樂大家都知道是拉威爾的《波烈羅》,但很少人注意到這舞是誰編的。

莫利斯‧貝賈爾(Maurice Bejart),一九二七年生於法國,是當代最勇健、前進的編舞家之一。他三十歲時組織了自己的舞團,一九五九年演出他改編的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春之祭》。在這個新版本裡,他把原來選拔少女狂舞至死以祭獻土地之神的情節,轉化成少女與年輕男子肉體的結合──頌讚生命與愛的力量。貝賈爾成功地掌握了原始的氛圍,以充滿活力、變化有致的群舞與韻律再現史特拉汶斯基音樂的精神。演出後,愛之者譽之為不朽傑作,惡之者詆之為色情遊戲。貝賈爾一躍而為布魯塞爾皇家劇院的監督,他的舞團則改名為「二十世紀芭蕾舞團」。

「二十世紀芭蕾舞團」的表演顛覆了傳統芭蕾美學秩序。貝賈爾的編舞常給人巨大的視覺撞擊,他在舞作中引進爵士樂、特技、具體音樂(從現實生活中錄下來的聲音),並藉歌唱、說話等方式強化表演效果,以吸引廣大群眾的參與。芭蕾不再只是供少數人在劇院裡正襟危坐觀賞的高雅品,它變成公眾生活的一部分。貝賈爾不斷在大型的體育館、運動場、馬戲場公演他的作品。一九六四年,他編舞的貝多芬《合唱交響曲》在布魯塞爾皇家馬戲場上演,先後有五十萬以上的人在各地看了此一舞作:經由戴奧尼斯式的舞蹈,貝賈爾讓觀眾與舞者一同完成了他藉貝多芬──席勒──尼采揭示的愛、自由、和諧的理念。
.......
這個小丑反應著社會年代
讓自己懂了一些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9-14 20:4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366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