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068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jenhaoliu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 鮮花 x27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轉貼資訊] 機 油 選 用
汽油引擎機油的選用

內燃機在今日世界中已經非常普遍,而在生活水準較高的社會幾乎人人都會擁有一兩具這樣的機器。
在台灣最常見的是奧圖循環的四行程汽油引擎,利用進氣(吸入比例適當且混合均勻的燃油-空氣混合氣)-壓縮(減少體積以增加混合氣壓力,可提高作功\的效率)-爆炸(點燃混合氣將化學能轉成機械能)-排氣(將燃燒後的廢氣排出以利下次吸氣)四個步驟將存於燃油中的化學能轉為可以利用的機械能。

為了要維持引擎的工作,必須要有其他的輔助系統,如進排氣系統、冷卻系統及潤滑系統等等。
本文所介紹的就是潤滑系統的靈魂-機油。
由於機油必須定時更換,而各廠所生產的機油種類繁多,也有各種規格,如何能使自己的引擎能在最少的機油花費及最好的保護間做選擇,需要對機油本身有相當的認識。
機油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減少摩擦。
任何機械構造在運動時都會有摩擦的產生。
不管是在滑動(汽缸壁與活塞環)、滾動(各種減磨軸承)或是在受壓嚙合的場所(如齒輪),以微觀來看都可以看到金屬表面並非光滑平整而產生摩擦。更甚者,當摩擦產生的熱累積到某個程度時會將摩擦面上的部分金屬融化,使得相對運動更為困難。
由於兩金屬表面已有小部份融為一體,其相對運動困難程度相當於直接切斷此部份的金屬晶體。
當有機油存在時,金屬表面並非直接接觸而是被一層油膜阻隔而幾乎沒有摩擦,僅有表面突出的部分有可能互相接觸而產生摩擦。
減少摩擦可大幅提高燃料使用效率,減低引擎機件磨損。
潤滑油另外有將摩擦產生的高熱、金屬碎屑微粒帶走以及清潔引擎內部等等的功\能。

公定標準:
好的機油必須要具備哪些條件?當然要具有高潤滑性(與黏度有極密切的關係)及耐久性、耐高溫而不裂解、低溫下不凍結、耐酸性不氧化以及清潔性佳等等特性。
為了讓機油有一個共同的標準,許\多單位都做出努力,而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API(American PetroleumInstitute)及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兩個單位的標準,而這些標準都可以於購買機油時在包裝上找到。

*API:
API為了因應逐漸增加效率及馬力的引擎設計而逐漸提高各種測試的合格標準。汽油引擎的標準以S開頭按照字母的順序編號;現行的標準是SJ級(但SH與SJ之間無SI級)。
通常API標準的標示都會有兩個如SH/CD,意思就是此機油如用在汽油引擎符合SH標準,用在柴油引擎則符合CD標準。
API的標準在汽油引擎來說非常簡單:最新標準一定比舊標準還要嚴格。
不過,標明符合SH標準的機油不見得就過不了SJ標準,可能只是當SJ標準公佈時廠商沒有送去再檢驗罷了(因為檢驗要交錢)。
API會將機油的基本特性標示在俗稱API甜甜圈的圓形標誌中,包括了API服務等級、SAE黏度等級以及是否符合省油標準等等。
符合省油標準的機油通常不會使引擎的使用者感覺到省油,但是若整個國家大量使用此種類的機油將達成省油的目標。

*SAE:
SAE僅僅提供黏度指數(viscosity index)範圍。這是很單純的物理性質,且這樣的標準維持了很久且無變動的必要。
單就黏度來說,愈黏的油愈能保持較厚的潤滑油膜,也將會有較好的保護性。
油品的黏度一般來說會隨著溫度的上升而下降,保護性也跟著降低;溫度低到冰點以下之後卻又有可能會凝固而無法啟動,故SAE每一級的黏度都有高溫及低溫測試以符合高緯度冬季結冰以及一般運轉狀況的溫度。
SAE黏度指數若是只有一個如10-W(W指的是winter)稱為單級機油,指的是符合SAE 10-W的低溫及高溫黏度;若是只有40指的是符合SAE 40的高溫及低溫黏度;若是10W-40則為複級機油,必須同時符合10W的低溫流動性以及40的高溫黏度的嚴苛標準。
簡單的看法是:數字愈大,黏度愈高。
為了達到SEA的標準,機油中通常都會添加一些改變黏度的化學物質,使得此種機油在低溫較不易凝固,而在高溫時黏度又不至下降到太低;而機油中消耗的最快的卻是其中的添加劑,所以雖然有各種標準的存在,但是機油實際的的潤滑及耐用卻常常無法一眼就看出來,必須要使用過才能確實知道。
在台灣的氣候很少會降到冰點以下,反而高溫的氣候以及市區塞車等等狀況都較適合黏度比較大的機油。
但是對於小型單汽缸的引擎來說,過高的黏度會造成無力、抖動等等的問題,所以需要黏度較低的機油。對於新引擎來說,需要黏度較低的機油以發揮其馬力,
而對於老舊引擎來說,較黏的機油可達到更好的保護效果。

合成油:
機油的製造方法是從基礎的石蠟油加入添加劑(礦物油),或是將基礎油以化學方法使得基礎油更為穩定後再加入添加劑(合成油)。
故此若是包裝上寫著all synthetic或是fully synthetic或是一些歐陸的文字看起來類似這兩個字的話為全合成油;只寫著synthetic為部分合成,或稱半合成油;沒寫的想當然應該就是礦物油了。
由於合成油的基礎油經過處理,更能抗氧化裂解,所以在新油時會比礦物油有更佳的表現,而且使用里程也較礦物油長。
在相同的使用狀況下,全合成油一般可以使用比礦物油多一倍以上的里程數(所以別太早把引擎裡的合成油換下來以避免浪費與污染)。

油田、公司與製造國的影響:
對於機油來說,基礎油的品質以及加工技術決定了其命運。
基礎油的品質愈好,製成的機油也較為耐用且性能較好。
世界上最好的原油來自英國的北海油田;最差的則是美國的阿拉斯加油田。
每個公司都有其獨特的技術;如果對於某方面的要求特別高,可以看看各公司出品的機油哪一家的哪一個系列符合此特殊需要。
有的公司之間具有特殊的關係,例如美國的Pennzoil石油公司因為遭到反托拉斯法裁決而分出兩家子公司Mobil以及STP。
製造國的技術與該國的工業技術息息相關。
參考一下包裝上的製造國,那可能與其品牌的來源國並不相同:例如Castrol的機油就至少有英國、德國及義大利在生產。
由於各國的民情不同,同一名稱而不同製造國的機油可能有很大的表現差異。
這種差異可以從自己的使用中感覺到或是向用過的人詢問。
若是有一款油在多國同時生產且基礎油可能相同的話則選擇賽車活動較為盛行的國家所生產者,因為當地消費者可能已經將油品做過一次的篩選。

四行程機車的機油:
台灣的四行程機車多為氣冷速克達,工作溫度較高,但是並無離合器的問題,可以任意選用SH、SJ級的機油;若是排檔的四行程車因為具濕式離合器,有時會因為機油級數太高而有離合器打滑的現象發生,故需注意那些會發生此狀況的機油且避免選用。

二行程機油:
二行程引擎由於其潤滑並非循環式而是用後即排出,所以並不適用以上的兩個公認標準(雖然SAE黏度可以測出來,可是因為其潤滑形式特性使得其意義不大),而大部分的二行程機油都不會標明符合的標準。剩下的三個指標-基礎油、是否加工合成以及生產國-就成了重要的選擇參考。
當然,更好的方法是問問用過這種油的朋友效果如何。

結論:
大部分機油在台灣的價格非常昂貴且不合理,從最便宜的礦物油50元/US quarter到高級的賽車機油每公升超過千元都有人賣,但是在美國當地1 USD/US quarter已經是很高級機油的價格。
台灣普遍的狀況是太愛惜自己的引擎。
花大錢換所謂的高級機油,卻很少在開車或騎車時拉高轉速發揮馬力,用到這些高級機油的優勢,使得高級機油用起來與佳樂福賣的50元一罐機油沒太大的差別。如果要排除過度保養的問題,必須要先做好心理調適:不過就是顆內燃機而已,給予適當的保養以及適當的使用,年限到了就汰換。
我認為這樣才是使用物品正確的觀念。





What sunshine is to flowers, smiles are to humanity.
微笑之於人類,猶如陽光之於花卉。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教育部 | Posted:2005-03-20 13:52 |
gianttony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鑒於目前市面機油品項眾多,不知如何選擇的版友可以多多參考樓主的文章
多了解一些,就多一分鑑別的功力~

好文,push!!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世新有線 | Posted:2005-03-20 14:5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66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