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626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Goca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尋找E.T.
前言 回大綱

 地球之外是否其他生命存在?地球與人類在浩瀚的宇宙 是否是唯一的?這類的問題,數千年來一直困惑著哲學家與科學家,但直到最近,人類才有足夠的科技能力,試著去回答這些問題。

何謂生命? 回大綱

生命的定義 無可避免的,當我們試圖尋找外太空生命時,第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是,何謂「生命」?
到目前為止,地球上的億萬的生命是我們唯一的範本,地球上的生命體,可以簡單歸類為「碳基」(carbon-based) 生命。我們不能排除其他生命形式﹙例如「矽基」…﹚存在的可能性,但在現階段,只能很主觀地以地球生命為藍圖。

傳統的生物教科書對生命的定義如下,具有以下特徵的生命體,謂之為生命。

組織化﹕有機體維持高度的複雜性與有序。
細胞﹕有機體是由單一或多細胞所組成。
能量:有機體須要取得與使用能量。
生殖﹕有機體能產生與自已相似的下一代。
遺傳性﹕有機體具有決定其特性的基因藍圖。
成長與發展﹕有機體能成長,並改變其外貌與能力。
適應力:有機體能回應外界的誘因。
新陳代謝﹕有機體執行一些控制性的化學反應。
體內平衡﹕雖然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有機體仍能維持相當穩定內部環境。
這種定義很正式但並不實用。有生物學家認為生命最簡單的判斷標準 --「它是否能繁殖?」,當然,這種過於簡化的判斷方式之下,自然會產生一些爭議,例如:電腦病毒是否是生命?因為它的確能繁殖,而且有人認為電腦病毒是一種「準生命」。

在這章裡,我們並不探討在一個行星上生命如何開始萌芽和演化。我們假設生命如果能起源,在數量這麼龐大的眾多恆星之中,我們應在那種恆星周圍去尋找他們?初期的努力很明顯地是尋找和我們太陽相類的恆星,因為本太陽的地球,上面就有數不清的生命種類,甚至有已經能進行星際通訊的智慧生物 -- 人類。所以我們就以我們地球生命發展的歷程,作為初期尋找外星文明的重要參數。

 

地球的生命與科技之旅
太陽系約在46 億年前形成,最古老的生物化石顯示,35 億年前生命己在地球的大海中出現,陸地上的植物生物出現在四億年前,而人類在二百萬年前才離開非洲的樹林進入草原,而近數十年,才進入能用電磁波與外太空文明聯絡的「通訊文明」階段。

簡而言之:

新行星出現後,約需11億年才能孕育出生命。
通訊文明又得再經35億年才發展出。
在地球上的生命體中,人體內最主要的十二種化學元素﹙氧、碳,氫、氮、鈣、磷、鉀、硫、鈉、氯、鎂,鐵﹚,佔體內元素比例的99%以上,同樣的這十二種元素,也佔地球其他生命體內元素的99%以上。另脊椎動物在胚胎初期,其外形與結構皆神似,這是否可視為這些生命體同源的證據?

我們假設外太空文明的生命,與科技發展的歷程與地球相似。但適合生命孕育及文明發展的環境為何?

生命區與適合E.T.居住的「太陽系」 回大綱

其他太陽系
生命體只能在行星上生存與演化。我們是否有其他太陽系存在的証據?

行星體積小,主要以反射「太陽」的光為主,另由地球觀測,行星被其「太陽」所發出的強光所湮沒,目前並無直接觀測證據。

行星間接証據﹕

恆星的視運動(center-of-mass motions)
當恆星有伴隨之行星時,由地球看去,恆星會繞系統的質心運動﹙參見恆星視運動 之示意圖﹚,其情形與雙星系統類似,但視運動效應極小,估計大約只有0.001秒角的變化,偵測極為困難。

偵測其杜卜勒效應(Doppler shift detections)
由地球看出去,恆星繞它和行星的質心運動,其光譜會因恆星行近與遠離我們,而產生可被偵測的杜卜勒位移。經過許多研究群數年的觀測, Michel Mayor與Didier Queloz 在1995年首先宣佈 51 Pegasi ﹙發現的實驗數據 ﹚的周圍有行星存在 ,截至目前為止(2002/01/09) 陸續發現的外行星已經超過七十顆。

觀測的數據顯示,部份外太陽系行星的表面或大氣狀態, 或許能容許水以液態的方式存在,而生命或許可以生存在高層大氣之中。這些外太陽系行星的質量通常大於木星,軌道也常是長扁的橢圓形,這和我們太陽系的情況有很大的差異,而這也為我們太陽系的形成理論帶來許多的質疑,未來塵埃落定後, 行星形成的理論也許會有新的風貌﹙請參見摘要圖:摘要圖﹚。 有關新行星的發現請參見加州大學尋找外太陽系行星網站。

初形成恆星的吸積盤(accretion disks of young stars)
例如:獵戶座大星雲 中心附近的數百顆新恆星,有近一半具有吸積盤,這些吸積盤或許會形成行星,這類觀測數據,是否也指出宇宙中大約有一半恆星周圍有行星。

生命區
由星光光譜可知,宇宙各處的元素相同。採較主觀的觀點,適合地球生物生存的溫度區間為200 K與373 K之間,分別為極區與海底火山溫泉的溫度。

我們預期行星的表面溫度,如在此範圍之內就有孕育生命的機會。如行星的能源全靠其太陽提供,在「太陽系」的「生命區」範圍內的行星稱為「適居行星 」。

本太陽系的生命區 界於0.56 AU 與1.95 AU 之間,共有金星(0.72 AU)、地球(1 AU)與火星(1.52 AU) 處於生命區之內。



適合E.T.居住的「太陽系」
地球形成後,經過了46 億年才有所謂通訊的文明的存在,故在主序星中O, B, A 與F型星的主序生命期(gif或表格 形式﹚過短,孕育通訊的文明的機率過小,故只須要考慮G, K, 與M型的恆星。

M型星的生命區過小,恰巧有行星在這區間的的機率不高,另如此靠近恆星的行星,可能會受潮汐鎖定(tidal locking)的影響,而永遠以同一面面向恆星﹙月亮即是最佳的例子﹚,表面環境極端,不利於生命體之孕育與演化。

一般以質量為0.5 偣太陽質量的的恆星為適居星之下限,所以對E.T.來說適居太陽系的主角為G型與K型星。

本銀河系各類星的分佈比率為:

O與B型星少於1%
A與F型星大約佔1%
G型星大約佔4%
K型星大約佔10%
M型星大約佔70%
白矮星大約佔10%
由上述數據看來,太陽(G2 V) 事實上並不是我們常說的「典型」恆星。

 

多少E.T.家園?
宇宙中約有1024 個恆星,但其中有多少能孕育生命?有生命的「太陽系」中又有多少會有類似人類的智慧生物存在?而這些智慧生物需要多久才能具有使用電磁波向外通訊的能力﹙達到通訊文明的階段﹚?而這些通訊文明又能延績多久?這些都是尋找外太空文明(SETI =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時,所必須回答的問題

在1961年,天文學家Frank Drake 提出一方程式來粗估在本銀河系,通訊文明的可能數目。

Drake 方程式
NC = Rs * fP * nLZ * fL * fI * fC * L
表12.2 本銀河系通訊文明之可能數目
參數 註解 悲觀估計 樂觀估計
RS 銀河系中,適居恆星產生的速率 1.4 1.4
fP 有行星的適居恆星之百分比 0.01 0.5
nLZ 在生命區內的行星數﹙適居行星﹚ 0.01 1
fL 孕有生命之適居行星的百分比 0.01 1
fI 「生命行星」中,發展出智慧生物的百分比 0.01 1
fC 智慧生物發展至通訊文明的百分比 10-8 1
L 通訊文明的生命期﹙年﹚ 1000 1010
NC 銀河系中,通訊文明的總數 1.4*10-13 7*109
註:
本銀河系現約有1011恆星,己存在一百億年(1010年),平均每年產生10顆恆星,這其中的適居恆星只佔14%。
如你的WEB軟體對讀表表格有困難,請按本銀河系到底有多少通訊文明?


由表12.2可以看出,上列問題的答案很分歧,由「零」到「到處多是」都可能,端視你採取悲觀或樂觀的態度而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以人類的習性,只要是答案未定,尋找外太空生命的努力就會持續。

我們應期待「第三類接觸」嗎?

也許應相當戒慎,以人類過去的歷史為範本,不同文化或種族初次接觸,其結果往往是悲劇性,期望地球與其他外太空文明的接觸,能有不同的結果。

尋找E.T.(SETI) 回大綱

人類己多次在探測器上,裝設宣告人類存在的物件,希望外太空文明在太空探險的旅程,能發現我們發射的探測器與物件,也曾以電磁波向外宣告我們存在的訊息,這些活動也應歸類為SETI研究之一部份。

過去的火星的探測顯示,火星上並無生命存在的跡象,而現在的SETI 活動,主要是聆聽與尋找,可能來自外太空文明的無線電訊號。

SETI =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來自地球的流浪者
先峰者十號與十一號(Pioneer 10 & 11)
脫離太陽系的首件人造物體﹙先峰者十號﹚。各載一片宣告地球人類存在的金屬版。八萬年後,先峰者約距地球三光年,尚未到達最鄰近的毗鄰星。這可稍窺現階段遠程太空探險的不可行性。

航行家一號與二號(Voyager 1 & 2)
各載一片宣告地球人類存在的金屬蓋,與一張錄有六十種不同語言問候詞、一百多幅人類活動照片、各種自然界聲音與其他訊息的金屬片。

 

來自地球的訊息
1974年,Arecibo無線電望遠鏡啟用時,曾以此望遠鏡向M13﹙球狀星團﹚發射了1679 bytes訊號,宣告人類的存在,屆時三分鐘。M13距地球二萬五千光年,在M13的外太空文明,如於收訊後立即覆電,五萬年後,我們才能收到回電。

 

太陽系內的其他生命
金星與火星生命
太陽系的生命區內,另有金星與火星兩顆行星。

金星的表面溫度高達攝氏472度,足以熔鉛,科學家並不期待有金星生命存在。

火星 的稀薄大氣含有微量的氧,表面也留有水痕,顯示火星過去的環境,遠較現在適宜生命成長,科學家對火星生命的存在,一直存有厚望,但1976年經海盜1 號與2 號的探測並無所得。根據現在的証據,科學家已經排除火星上住有足以侵略地球的火星人。不過它們仍然不排除,在火星表層之下,可能有低等的微生物存活著,不過直接的証實,只有待未來更進一步的火星探險才有定論。

探索火星生命的研究在1996 年八月,出現了相當戲劇性的新發現。美國太空總署(NASA) 的一個研究群,由一萬三千年前掉落到地星的火星隕石 ,找到了早期火星,可能有微生物存在的間接証據。如果這個新發現,能夠通過更進一步的檢驗與証實,對地球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實在是一劑無與倫比的強心針。

如果綜合了過去的一些証據:(1) 由過去在隕石中,不斷的發現有機分子,而在實驗室中,用早期地球原始大氣或其他星體的大氣(參見下一頁)作為成份,也可以輕易的製造出有機分子。(2) 1995 年十一月以來,宣佈發現了數顆外太陽系行星 。(3) 上述的火星生命的間接証據。似乎都在暗示我們,外太空生物存在的事實,應該是己經不容懷疑。而且外太空高等智慧生物存在的可能性,也是我們今後應當正視的課題。

其他本太陽系生命
行星的衛星仍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例如土星的衛星泰坦(Titan), 泰坦的太氣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與氮,這兩種氣體 在類似Miller-Urey氏的實驗中, 己被證實能產生多種可組成胺基酸的有機物質,但航行家飛越時, 並未發現有生命存在的跡象。

伽利略任務發現木衛一的冰層之下,有能有廣的海洋。

聆聽太空的大耳朵
SETI研究中最主要的部份,在於偵測、辦認來自外太空的「人造」電磁波訊號。

1960年Frank Drake的Project OZMA為這類SETI研究的第一個, Project Phoenix為人類尋找外星文明較近期的努力, Project Phoenix 於1995年對南天200顆恆星作定星搜尋,移回美國的Green Bank後,1996-1998年針對 80顆星定星搜尋,現在Project Phoenix移師到Arecibo並將於1998年底重新啟動。 前後人類己執行了近百個SETI計劃,但皆未能得到確切的結論, 詳見Jill Tarter博士所編的SETI總集。

在廣泛電磁波波段中,我們應選擇何種波長?

如果你看過Star_Trek影集,或許對下列這句話並不漠生:

"Hailing frequency open, Captain!"

很不幸的是,SETI研究者並沒有所謂的〝問候頻率〞可以使用,他們只能假設,其他的通訊文明也對天文研究有興趣,而且在探尋的過程同樣也發現,無線電波段最能穿透星際物質、星塵。所以對SETI研究者,通訊和觀測最自然的選擇是無線電波。如果再考慮本銀河系無線雜訊干擾等問題,3公分–30公分之間的區域最為寧靜。SETI研究最常使用的波長在氫的21公分線與OH分子的18公分線之間,這個區域常稱為水洞 (Water-hole) ,名稱是起因自無線電雜訊曲線,在這個範圍附近有個凹陷,而H與OH分子合起來與水的分子式H2O相同。或許在下意識中,SETI研究者希望宇宙中的通訊文明,能會聚在這個波段進行通訊,就如同非洲大草原的各種動物,外觀及習性都有很大的差異,不過它們大多會到水洞去飲水。

搜尋方式:
聆聽

全天空掃描 (all sky survey)
定星搜尋 (target search)

http://www.phys.ncku.edu....ab/e_book/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教育部 | Posted:2005-03-17 08:1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444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