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840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霞客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社区建设奖 优秀管理员勋章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2 鲜花 x102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小孩] 小儿夏季热的中医疗法
小儿夏季热的中医疗法

夏季热是婴幼儿在夏天所发生的一种特有的季节性疾病。以长期
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流不出来为主要特征。

本病主要发生在气侯较炎热的地区。发病时间
多集中在六、七月份,与气温升高、气候炎热有密切关系。
一直延续到秋凉气温下降后才逐渐好转而热退病愈,
若无其他合并症,一般预后良好。

发病龄多见于 3 病岁以下的婴幼儿,6 个月以内, 5
岁以上者少见。

本病与古代所称疰夏、消渴、湿温等病有些类似,但也有不同之
处。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直到民国 30 年代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注意到本病的临床表现
,明确指出除暑天发热外,尚有口渴多饮,汗少,尿多等特点。谓之
“上盛下虚”证。此外,尚有”暑热症”、“小儿暑天发热口渴多尿
综合症”、“婴儿汗闭性暑热症”、“阳明经热”、“小儿消渴症”
、“疰夏”等称谓。 在大陆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
第 1 版中正式启用「夏季热」这一病名。

【病因病机】

发病原因
主要与小儿的体质因素有关。有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如早产儿
,未成熟儿,肾气不足者,有因后天脾胃不足,发育、营养较差,脾
胃虚弱者,有因病后体虚,如麻疹、泄泻等病后调理失宜,气阴虚弱
者,入夏以后,不能耐受炎热气候的熏蒸而易患本病。

病机
是因暑热之气,外灼肌腠,内袭肺胃,耗伤律气所致。燥热怫郁
于里,不得宣泄,水液不能渗润于外,津气两亏,化源不足:同时小
儿脾胃薄弱,暑伤气阴,脾胃更亏,中阳不振,气虚下陷,虽复多饮
,气不化水,而下趋膀眈,故有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无汗
等症。由于疾病日久,必损及肾,命门火衰,真元受损,肾不摄水,
真阴不足,津亏不能上济于心,心胃之火并盛于上,而肾中真阳独虚
于下,导致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若暑热留久不去,阴分留热,津阴
内耗,肝肾不足,虚火内炽。


汗与小便都属阴津,同源而异物,故则尿多,尿多则津伤,津伤
则饮水自救。因形成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症。疾病虽发夏季,但
多无一般暑邪入营入血的传变规律。


【辨证论治】

主症为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或汗闭。多数患儿渐渐起病
, 初时体温不高随着气温升高,发热加重,体温可持续在 38 ~ 40
℃。热型稽留置,弛张或不规则。一般早晨较低,午后升高。天气愈
热,体温愈高;天气转凉,体温也随之降低。疾病除发热外,口渴日
渐明显,饮水也日渐增加,一昼夜可饮水 2 ~ 3 升,甚则更多,有
的随饮随溲,小便色清而长,次数频繁,1 日可达 20 ~ 30 次。虽
有高热,但汗出不多,甚或无汗。此外,身见消瘦,精神烦躁,夜寐
不安,甚则彻夜不眠,面色苍黄,皮肤灼热,很少发生惊厥。

根据小儿的体质及发病情况,本病分为暑伤肺胃、暑湿伤脾、上
盛下虚、热留阴分四证。因暑气为患,多伤气阴,治宜清暑泄热,益
气生津为主。清暑泄热,着重于清肺胃,泄内热,常用辛凉清暑之品
,但不宜过用苦寒以防化燥伤阴,益气生律,着重于助中气,肺胃,
常用甘润之品,但又不能过于滋腻,以防滞邪,也不可峻补,以免助
热。若病久及肾,肾阳不足,真阴亏损,心火上炎,则宜温肾清心,
佐以潜阳固涩,主津止渴,温下清上。若疾病久热不解,邪伏阴分,
则宜滋阴清热,透营泄热为治。


(一)暑伤肺胃
征候
发热持续不退,多午后升高或稽留不退,口渴引饮,皮肤灼热,
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而清长或淡黄,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稍红
,苔薄腻或薄黄,脉数。
辨证
多见于疾病初起或中期,病在气分。发热、口渴明显,。小便多
,主要是暑气,气虚下陷所致。
论治
因暑气所伤,治法宜清宜润,用清暑益气,养胃生津法。
方药
王氏清暑益气汤,常用药:西洋参(或北沙参代)、麦冬、知母
、甘草、竹叶、黄连、石斛、荷粳、鲜西瓜翠衣、粳米等。方中黄连
味苦性寒,易化燥伤阴,耗损中气,用量不宜大。胃热偏亢,高热烦
渴引饮,脉数无力者,此热盛阳明,津气已亏,用白虎加入参汤;,
阴液损伤明显,脉细无力,舌稍红,苔少者,用自虎汤合主脉散,病
迁延日久,身热不高,但烦渴欲吐,舌红、苔少,为暑气内扰,胃失
和降,气阴损伤,用竹叶石膏汤。疾病初起,兼畏寒,发热,鼻塞,
无汗,苔白腻者,为暑夹寒湿,郁于表卫,用新加香薷饮。

(二)暑湿伤脾
征候
长期发热,或高或低,身热不扬,或有微汗,口渴欲饮,倦怠乏
力,肢端阴凉,面面色苍黄,饮食不振,大便不调,小便清长,苔薄
腻,脉濡数。
辨证
多见于素有脾胃虚弱,或病后失调,脾胃受暑湿所困。热蕴湿中
,身热不扬,,或有微汗,而热不解,虚多实少。这与暑伤肺胃,高
热烦渴,灼热无汗,热盛阳明不同。

论治
虽受暑气所伤,但脾胃已亏,宜用健脾益气,清暑化湿法治之。
方药
七味白术散。常用药:藿香、木香、葛根、人参、白术、茯苓、
甘草等。暑湿较盛,苔白腻者,加佩兰、连翘、竹叶。面色苍白,少
气啼弱,睡则露睛,四肢欠温,精神萎靡,大便稀薄,舌淡润,脉软
无力,发热忽高忽低,小便清长而多,此中气受损,可用补中益气汤
。夹痰者,加胆南星、半夏,唇红舌干,小便色黄者,去升麻、柴胡
,加石斛、麦冬、黄柏。

(三)上盛下虚
征候
精神萎靡,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两颧发红,下肢清冷,食欲不
振,小便清长,频数无度,大便稀薄,身热不退,朝盛暮衰,头额干
灼无汗,口渴多饮,舌红,苔薄黄,脉沉数无力。
辨证
病势缠绵,形体赢瘦,虚实并见,虚多实少,上焦发热未清,而
下焦命火已亏故发热朝盛暮衰,口渴心烦,同时又有小便长,频数无
度,下肢清冷等,即所谓热淫于阳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
论治
本证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治宜清上温下,寒温并用。
方药
清上温下场。常用药:附子、黄连、磁石、蛤粉、天花粉、补骨
脂、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白莲须、煨益智等。久泻者,加破故
纸;心烦口渴,舌红赤者,加莲子心、玄参。疾病后躬阴阳俱虚者,
则合黄连阿胶汤泄火潜阳育阴,另可用蚕茧、红枣煎汤代茶。也用人
参白虎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治之。下焦虚寒明显者,附桂在所必用,
以引浮越之虚而归源。

(四)热留阴分
征候
暮热晨凉,手足心热,肌肤灼热无汗,口渴饮水,小便频数,色
黄而臊,面容消瘦,精神烦倦,舌红,苔少,脉沉细数。
辨证
病已日久,热入阴分,消灼阴津阴亏则生内热,但胃分热邪未尽
,下焦湿热已现,故口渴多饮,小便臊黄。
论治
病已热入阴分,阴液已亏,但此证不能纯用滋养之品,滋阴易留
邪,也不能任用苦燥,苦燥则伤阴,而宜清热滋阴并用使阴复而制火
,邪去而热清,故治法用滋阴清热,透泄留邪。

方药
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味。常用药: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竹叶、连翘等。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1、蚕茧 10 ~ 20 个,红枣 10 ~ 20 枚,乌梅 5g,煎汤饮,
每日 1 剂。用于多饮、多尿,无高热者。


2、鲜荷叶、鲜苦瓜叶、鲜丝瓜叶, 各 2 张, 煎汤饮,每日 1
剂。用于轻证患儿。


3、绿豆 30 克,冬瓜 100 克,绿豆加水煮烂后在放入冬瓜煮汤。
用于轻证患儿,闷热长痱子。


4.空心菜 500克,荸荠500克,煮汤当茶喝。
用于患儿,口干口渴,尿黄短涩。

5.藿香 佩兰 荷叶 薏苡仁 各三钱
将药材切碎,薏苡仁打碎,煎水代茶饮用。
有芳香化浊,祛暑利湿的作用,适合夏日清暑,夏季热。

二、针灸疗法
取足三里、中脘、肾俞、大椎、风池、合谷等穴,视病情行补泻
手法,如元阳不足下虚者,针后加药条灸,每穴 2 ~ 3 分钟,每日
针 1 次,7 次为 1 疗程,疗程间休息 2 ~ 3 日, 一般治疗 1 ~
2 个疗程。

三、推拿疗法
推三关,退六腑,分阴阳,推脾胃及三焦,清天河水,揉内庭、
解溪、足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注意防治各种疾病,特别是麻疹、泄泻、肺炎、疳证等
,病后应注意调理。改善居住环境,注意房屋通风,保持凉爽,或易
地避暑。
二、护理
注意营养,饮食宜清淡,少喝白开水,可用西瓜汁、银
花露、绿豆汤等代茶。高热时可适当用物理降温。注意皮肤清洁,防
止并发症等。



尘与土. 云和月.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5-03-07 07:3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188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