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321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waterr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小孩] 兒童夜驚 家長免驚
 小孩子夜驚與夢遊都是良性的睡眠行為,半數的孩子到了八歲就不會再出現,大多數到了青春期就會消失,並不會傷害到身心健康,家長不要試圖叫醒他,只要從旁注意他的安全即可。

 「醫師,我的女兒最近幾個星期,平均每隔幾天,夜裡就會睡一睡自己起來跑到房間外,這幾天還每天都這樣,這是怎麼回事?我自己被她這樣一亂,睡都睡不好,怎麼辦?」;「醫師,我的兒子幾年前就會晚上睡一睡突然像作惡夢一般亂吼亂叫,別的醫師跟我說是夜驚,我知道不會有大問題啦,可是他已經九歲了,怎麼還會這樣,而且這一陣子又開始天天這樣,我還是有點擔心…」這是家有夢遊或夜驚孩子的媽媽常見困擾,剛好他們的孩子又屬於症狀較為嚴重的個案。

 夢遊與夜驚都屬於兒童期好發的睡眠行為,兩者均發生在第三、第四非快速動眼睡眠期,相當於每天夜間入睡後一、兩個小時,它不會合併作夢,隔天醒來孩子也不會有印象。

 夢遊的時候,通常孩子的眼睛是張開的,但看起來很空洞,有時候會喃喃自語或答非所問,有時候也會很激動,大部分的時候,他的動作有點笨拙,有時候還會做一些奇怪的行為,像是跑去衣櫥尿尿、開著沒有節目的電視…等。

 夜驚的時候,孩子會看起來非常驚恐,就像很害怕的事情發生在面前所出現的生理反應,像是眼睛瞪大、呼吸心跳加速、冒汗、手腳揮動、大喊大叫等,通常孩子不會知道自己有這種表現,反而是旁觀者會嚇一跳,這種驚恐其實並不會對孩子有任何心理上的傷害,反而是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的作惡夢或是夢魘才會讓孩子有一些模糊的記憶而感到心有餘悸。值得一提的是,夜驚雖名為「夜」驚,其實睡午覺也可能發生。

 到底這兩者發生的機率多高呢?大約有十五%至四十%的兒童會夢遊,只有三%至四%的孩子會發生頻繁的夢遊,症狀通常在四至六歲的年紀出現,而發生頻率的高峰期是四至八歲,大約三分之一會夢遊的孩子會斷斷續續持續症狀達五年之久,十分之一的孩子甚至長達十年。

 夜驚的發生率較低,大約只有三%,好發年紀介於四至十二歲之間,且發生的頻率在症狀出現之初會較高,或是年紀較小時,就發生夜驚者會較高。由於基因影響,會夢遊的孩子中,有四%至六%會合併有夜驚。

 什麼樣的孩子比較會發生夢遊或夜驚呢?若孩子的父母、兄弟姊妹有夢遊或夜驚的情形,孩子比較會發生同樣的情況;還有就是本身有偏頭痛或妥瑞氏症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有。若是加上以下的誘發因素就更容易誘發這些孩子發生症狀:
●短期或長期的睡眠不足。
●睡眠時間不規則。
●生病或感冒的時候。
●使用過藥物,尤其是鎮定劑方面的藥物。
●睡覺時,膀胱漲滿沒排空。
●換了新的環境睡覺。
●在很嘈雜的環境中睡覺。
●有壓力或焦慮的時候。

 家長們要如何看待有夢遊或夜驚的孩子呢?首先一定要了解這兩者都是很良性的睡眠行為,半數的孩子過了八歲就不再發生,而絕大多數過了青春期就完全消失,這兩者症狀不會傷害孩子的腦袋,也不會使心靈受創。若遇上孩子正在夢遊或夜驚,切記不要試圖叫醒或打斷他,那只會延長症狀的時間,旁觀者只要維護他的安全,不要讓他做出危險的舉動,試著引導孩子回到床上即可,隔天也不要去討論它,避免造成孩子排斥睡眠。

 預防的方式就是避免上述的誘發因素,建立孩子充分規則的睡眠,以及提供孩子穩定安全的睡眠環境。若是比較嚴重的孩子,可以找醫師幫忙開短效型的鎮定劑,連續服用三至六個月,或直到症狀完全消失為止,千萬不可突然停藥,這會容易造成復發,一般要花數星期的期間減藥停藥較為安全。

 除了吃藥外,家長也可以寫日記,找出孩子發生夢遊或夜驚的時間,一般都在入睡後一至二個小時之間,滿規律的。然後在他每天發生時間的前十五至卅分鐘叫醒孩子,也可以遏止症狀發生,但要持續二至四個星期,若停止規則叫醒孩子的做法之後,夢遊或夜驚的症狀又復發,就得再重複進行數星期。



劍上干戈止 凌步虛靜生
仙道為一拋 世風蜀道行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3-06 08:4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80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