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315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Kabayama 手機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 鮮花 x8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勵志] 股王茂迪總經理左元淮的3E哲學

圖 1.

圖 2.




2004年,茂迪營收約24.6億元,每股盈餘約11.68元,其中超過8成都是來自太陽光電事業部的挹注。而且與2000年茂迪的每股盈餘為1.25元相較,自從左元淮領軍的太陽光電事業部加入茂迪後,獲利跳了9倍,今年,根據法人預估,茂迪的每股盈餘更是上看25元
不時瞇著雙眼的微笑,加上客氣而又慢條斯理的談吐,和茂迪總經理左元淮交談,嗅不出一絲「股王」的感覺,反而盡是和鄰家大伯閒話家常時的親切自然。
2004年底,原本沒沒無名的茂迪,股價超越聯發科,一舉摘下台灣股市「股王」桂冠。而親切的左元淮,正是讓茂迪一飛沖天的靈魂人物。
「我是覺得好像有點來得太早了,因為我總覺得我們還在起步階段,」問左元淮如何看待他的「股王」新頭銜,他還是語帶謙虛地說這是「美麗的意外」。
茂迪在股票市場竄起的速度,讓左元淮意外,但能夠帶領至今已有24年歷史的茂迪再創高峰,卻是左元淮早在1997年就預知了。
今年56歲的左元淮,輔大物理系畢業後,1972年到美國紐約耶希華(Yeshiva)繼續攻讀物理。在拿到物理博士學位後,先是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任職,專門研究人造衛星的紅外線探測技術。一年半後,國際上發生能源危機,美國政府能源部成立了「再生能源實驗室」,當時覺得工作太單調,加上對太陽能發電充滿興趣的左元淮,就申請進入這個新部門研究。
在等待進入「再生能源實驗室」期間,左元淮還到加州柏克萊大學做了一年半的的影印機研究。到1981年,他就開始他人生中與太陽能光電的不解之緣。
1997年時,左元淮發現全球太陽能電池市場的成長曲線突然陡峭起來,他發現太陽能是一門值得投資的生意。
基於對太陽能光電市場的憧憬,加上厭倦20多年來在公家機構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左元淮有了中年創業的想法。
一次爬山,帶來中年創業機會
太陽能電池片的製造屬於矽晶體的半導體製程,而當時在台積電、聯電的領軍下,台灣儼然已是全球半導體重鎮。長期擔任工研院顧問的左元淮,在對台灣產業界稍有熟悉的情況下,就帶著他的創業計畫書來台灣找機會。
不過,太陽能光電技術在當時終究冷門,加上對台灣創投業完全不熟,左元淮的創業之路初期並不順遂。
一次爬山之旅,讓左元淮圓創業之夢。原本募資無門的左元淮,在一次與昔日大學同學兼長年好友鄭福田(茂迪董事長)爬七星山的遊程中,透露自己創業的瓶頸,結果和當時正想帶領茂迪轉型的鄭福田一拍即合。鄭福田建議左元淮不如在茂迪公司內部創業,而茂迪的太陽光電事業部因此就在2000年正式成軍。
左元淮和鄭福田的遠見,因此成就台灣股市的另一則股王傳奇。2001年4月,座落南科的茂迪太陽光電廠正式量產,當年7月,該事業部就開始賺錢,接著一路成長。
2004年,茂迪營收約24.6億元,每股盈餘約11.68元,其中超過8成都是來自太陽光電事業部的挹注。而且與2000年茂迪的每股盈餘為1.25元相較,自從左元淮領軍的太陽光電事業部加入茂迪後,獲利跳了9倍,今年,根據法人預估,茂迪的每股盈餘更是上看25元。
京都議定書,讓股價破300
而在股價表現方面,茂迪更是2005開年以來,台灣股市中唯一一支在200元以上的個股。甚至在2月16日,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日益暖化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當天,屬於能源環保概念股的茂迪,股價更是突破300元大關,更加顯示左元淮的股王「意外」說真是謙遜了。
儘管已經貴為股王,謙虛的左元淮還是不減那份科學人的赤子之心。在左元淮與記者的訪談過程中,這位兩鬢已見斑白的CEO,特地從書櫃中拿出他多年來到世界各地推廣太陽能電池應用的相片簿,從最先進的歐美,到俄羅斯、中國大陸,乃至於非洲,目不暇給的相片簿厚度超過20公分。
熱愛太陽能光電的左元淮,還不時拿出太陽能音樂盒、太陽能庭園燈等產品,用手電筒照射各種產品上的太陽能板,顯示太陽能產品的神奇之處。
樂於分享的他,甚至還難得露出驕傲神情地從抽屜拿出他那20歲出頭,長相帥氣的大兒子相片。「去年才回來台灣,現在在台北當英文老師,」像個孩子般秀出心愛寶貝的他還透露,大兒子的女友還是個加拿大人。
這就是左元淮,有著和過去股王CEO迥異的親切熱情風格。
究竟,長期在公家單位做研究的左元淮,為什麼可以在跨入私人企業後,依舊有亮眼表現?而這位樂於分享的股王CEO,甚至還獨創一套「3E」職場經驗,到底是哪「3E」呢?以下就是他的現身說法。(熊毅晰)

************************
公家單位和私人企業很不一樣,私人企業壓力較大,不過因為畢竟當時是我自己選擇要轉換跑道的,所以也是樂在其中。不過,有空我還是會看很多有關企業經營管理的書。
以前做研發,最主要就是發表文章、著作、申請專利、參加學術會議這一類。做研發的心態常常是自己想一個新的研發方向,然後去申請經費,做了2、3年後,發表了很多文章,然後再申請專利,接著就結案。至於研究的成功與否,不會有很大的壓力,沒有賺不賺錢的壓力,專利權也是屬於公家的。
在私人企業,就會有賺錢的壓力,要考慮量產的良率,要對員工、股東負責。所以,我從公家的研發單位到私人企業,第一個感覺就是「不輕鬆」。
企業經營有很多壓力,要賺錢,還要面對競爭。做研發,只是自己給自己設立目標,做得好或不好,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沒有人靠你吃飯。就算沒有申請到研究經費,也是去做別人的研究,薪水照領。
不過我轉入私人企業後,目前表現也算不錯的原因,主要是包括董事長在內,茂迪本來就有一群很好的經營團隊,加上我們運氣好,很快就賺錢了。
要分享我過去的職場經驗,我覺得有3個「E」影響我最大。

第一個「E」:訓練英文能力
第一個是「English」。我在美國能源部時,刻意讓英文寫作和英文溝通能力進步很多。
過去在能源部做研究有規定,發表文章前要經過編輯人員整理。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編輯人員常跟我講,我寫的英文比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要好。所以,我在能源部10幾年來,第一個收穫就是大幅增進自己的英文能力。
我有下功夫,當時覺得自己發音不好,還曾經自掏腰包請老師來幫我糾正發音,還有看英文文章、每天練習寫英文文章。我到現在還規定自己,在台灣看中文書,在國外看英文書。我一上飛機就改換英文書來看了。
英文能力很重要。以茂迪為例,成立頭幾年的業務,大部份都是我自己跟客戶聯絡,等於是我用自己的英文能力幫茂迪打下基礎客戶。
我覺得在台灣的年輕人應該在自己的英文能力上好好下苦工,除了可以讓自己的職場加分,更可以讓自己有國際觀。

第二個「E」:培養EQ
第二個是「EQ」。EQ就是人際關係,在職場上就是怎樣去和別人建立伙伴關係。
像我們無論跟供應商、客戶,建立伙伴關係都是最重要的,我每天都提醒自己這方面的重要性。我在辦公室牆上就掛著這樣的字句:「最好的夥伴關係就是為共同優勢而有的互信與互重關係,進而創造超越任何一方獨自能夠達到的成果(Partnership at its best reflects a relationship of trust and respect, created for mutual advantage, and leading to successful outcome greater than either could achieve alone.)。」我跟員工講,我每天都要看這個,要員工也要注重這個。
我也常跟員工講,要自願做一些事。EQ還包括參加義工,像我在美國有教小孩子踢足球,還當過2年的當地中文學校校長,還有當地工程師協會會長。
我的小孩週末去上中文學校,後來我就自願去當老師,後來甚至變成校長。中文學校有300多位學生、幾10位老師,而且有收入和開銷,我就學會怎樣去管理一個組織。所以我常常跟人家講,我的管理經驗是做中文學校校長來的(笑)。
在美國能源部做研發的人有一種觀念,認為自己比較高級,有博士學位、發表文章、寫書,又擁有很多專利,所以會以為自己很高級。通常研發的人不願意浪費時間去做推廣的工作。
但我個人是覺得,一天到晚做研發,好像跟社會脫節。所以,我自願拿20%的時間去做推廣工作,因為能源部也希望我們能到國際上推廣替代能源。
很多同事認為我這樣有點奇怪,但我覺得對自己來說很好。譬如當時蘇聯解體,聯合國和世界銀行以及美國,想要把蘇聯那些原本做武器的科學家轉換成做和平用途,所以我就主動參加這個計畫,到俄國去看它們軍用武器實驗室,然後建議他們如何改成和平用途。那次待了2星期,很好的回憶,他們還帶我去看做飛彈彈頭的研究室,滿好玩的。
中國、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希望能幫助推廣太陽能光電,那時我也自願參加這個計畫,隨著美國能源部代表團每年去3~4趟。每次都是先到北京見一些農業部、機械部以及科學部等相關政府官員,接著他們就派人帶我們到各偏遠地方去看實際情況,然後世界銀行底下的GEF(國際環境基金會)、聯合國底下的UNDP(聯合國發展基金會)等組織就會捐款協助中國、印度發展太陽能。我們當時是以專家的身分去現場看應用成果。事實上,這樣的經驗也對茂迪後來在中國的市場業務拓展有很大的幫助。
那時,我跟我們大陸市場業務負責人說,你只要到哪些公司,然後說是我派你來的就可以了。結果,那位業務跟我說:「真有效!我走到哪裡一提到左元淮大家都很認識,都很幫忙!」
第三個「E」:用e化聯絡全世界
第3個e就是「e化」。
我很喜歡買數位相機、筆記型電腦、PDA、掃描器這些科技產品,我覺得玩這些東西,就會學習相關的新知識,有接受新東西的胸懷。我今年56歲,很喜歡玩這些東西,我兒子還常跟我說,我什麼時候玩膩了可以送給他。
尤其現在這個網路時代,小公司透過e-mail,就能直接跟世界聯絡;需要什麼資訊,直接在網站搜尋就好。公司規模已經不重要,如果具備接受新事物的胸懷,小公司也能做大生意。
【2005年3月 e天下雜誌】




若有緣即使天涯也咫尺
若無緣即使見面也天涯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3-03 16:1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91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